微信扫码分享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要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几年考查相对稳定的文体。全国乙卷,考查的是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的议论文,字数在1100字左右;全国甲卷,考查的是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的有关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议论文,字数同样在1100字左右。综合近几年论述类文本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内容很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领域,作者往往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道题目,9分。2019、2020、2021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虽然在题型、分值上没有变化,但命题角度让人耳日一新。3个小题一改前些年区分度不明显、考点交叉设置的弊端,在命题思路上非常有层次性,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性。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整体要求考生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文本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突破三大热点题型
(一)内容理解题——“三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比对词语 | 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
比对关系 |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句间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颠倒等 |
比对依据与结论 |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
(二)论证分析题——“标”“定”“比”,三步巧解题
第二题题干要求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这类题目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
(三)观点推断题——“抓”“明”“比”,三步稳解题
观点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选项内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作的“推断”性表述,大多包含前提与结论两方面的内容。
三、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归纳起来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证法三种。
1.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举出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摆事实”的方法。这是列举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其原理如同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运用极为广泛的论证方法。
2.引证法
引证法就是引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公认的科学原理、公理;实践总结的经验、常识;理论经典、理论家的论述;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等。引用这些理论言论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引证与本文论点完全相同,这就形成了直接证明;有的引证是与本文论点相关的大道理,这就要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推论出本文论点的正确性。这两种引证都会有力地证明论点。
3.比证法
比证法是通过事物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论述文常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中有比较分析,论证方法中有比证法。比证法包括多种多样的比较,有所谓对比、对照、类比、同比、异出、横比、纵比、静比、动比,等等。如果加以归纳,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比较不同点的,叫差异比较;一类是比较相同点的,叫类似比较。比证法的比较主要是起强化论据作用的比较,事实论据可以比较,理论论据也可以比较。
此外,我们还可以证说对方论点错误,从而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这种论证方法叫反驳。反驳的目的是驳倒对方的论点。反驳可以直接反驳论点,也可以从反驳论据或论证方法入手,揭露对方缺乏依据,论证错误,论点不能成立。这样,反驳的方法常用的就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种。
四、答题方法
(一)平心静气,细致入微
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二)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
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考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培养逆向阅读意识,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三)筛选勾画关键词、关键句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要求,养成“筛选勾画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即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四)注意“关系”——阅读时读出“四关系”
“关系”是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和被扩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四种情况。
1.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的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2.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即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3.读扩展与被扩展之间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读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
在阅读时读出原文中的这几种关系,然后再看选项语句之间表述的关系是否与这些关系相符,进而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五)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在开始读文本时就思考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