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8个虚词意义和用法汇编(下)
10焉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
【谐音】敢判啃庭姨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审判庭长有个奇怪的姓,姓“啃”。啃庭长是个耿直暴躁的汉子,单位同事都怵他。有一次,他小姨酒后开车撞了人,法官都不敢判这个案子。啃庭长急了,开会说:“敢判啃庭姨,工资加两级。”话音刚落,底下举手如林。
【释义举例】“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如: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
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
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
12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
【释义举例】“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14于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15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16则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速记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释义举例】“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
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17者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谐音】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博士后”这个词,同学们都不陌生;“硕士后”这个词,可能大家就没听过了。其实,这个词不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硕士,而是指那些因贪玩没有能按期毕业的硕士留级生。这些硕士后最喜欢下雨天,在雨天的课堂上给女朋友折纸船,下课后和女朋友打着伞去校园的水渠放纸船,多浪漫!盼望着、盼望着,今天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天,纸船还没折好,雨却停了,硕士后根据窗外的彩虹判断,雨不会再下了,真扫兴!
【释义举例】者”字有五种用法:
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層叫訴厮涙枞)(富的,穷的)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8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鞣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