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文言阅读

文言阅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

分享:杨老师 03-28 文言阅读 下载支付:0.00点

C.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一)地区名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4.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5.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6.中国:指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二)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凉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2.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3.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4.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5.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事区的性质。

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三)山川关隘名

1.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崤:指崤山。例如:崤有二陵焉。(《崤之战》)

4.函: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5.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指云梦(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为五湖。

1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例如:金陵降,君臣出走。(《阎典史传》)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

(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柳敬亭传》)

(3)福州: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镇江: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开封: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柳敬亭传》)

1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三辅:汉武帝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3.畿

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D.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按嫡庶、血统形成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物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继承始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妻(妾)所生的庶子。

6.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7.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

8.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9.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0.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2.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3.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4.五常:(1)指“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指“五教”。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指仁、义、礼、智、信。

15.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6.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17.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

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2.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2)指婚礼的六项仪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的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粤行。”(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4.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5.合卺(jǐ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瓠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饮,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6.媵(yìng):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媵”,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

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8.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9.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礼记·王制》疏云:“诸侯……五年一朝。”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

在四方诸侯中,每方挑选一个有声望的诸侯领导,叫作“方伯”,其他小诸侯去见方伯,也叫“朝”。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战国时,周天子已无威望,七雄逞强,弱的诸侯觐见强的诸侯也叫“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臣子见国君也叫“朝”。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先轸(zhěn)(晋国主将)朝,问秦囚。”《史记·滑稽列传》:“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10.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礼记·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左传·襄公元年》:“邾(zhū)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邾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礼记·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夷仲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戌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戌来聘”。这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指的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聘”。

11.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礼记·曲礼下》:“约信曰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时,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2.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礼记·曲礼下》:“莅牲曰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盟在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作为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澶渊,商量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

13.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如《礼记·曲礼下》曰:“天子祭天地……诸侯方祀,祭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作“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14.斋戒:旧时祭祀鬼神、行大礼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等),以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15.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6.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7.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18.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9.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0.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21.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2.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23.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陪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

24.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25.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26.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如《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

27.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8.坐:以两膝着席,臀部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跽(jì)”。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座席。

29.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两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30.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1.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屈服),长跪而谢(道歉)之。”

32.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荆轲刺秦王》中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张开两腿的样子。

33.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的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答臣子之拜的礼节。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周礼·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颡,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战栗变动之拜,叫“振拜”。

34.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5.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妇人拭着泪眼,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

36.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37.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38.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9.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烝”“黎元”等。

40.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41.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竖”“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42.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3.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44.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

(三)尊卑

1.室内座位的尊卑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2.车座的尊卑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例如:“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如: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四)忌讳

1.古人讳言“钱”字

如《陶庵梦忆》:“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用钱买官称为“铜臭”等。

2.古人讳言大、小便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3.古人讳言“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五)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1.国讳

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

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3.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改字”就是回避君主以及所尊者的名字而改用其他字来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开始使用,历代沿用不废。由于改字法的实行,在古籍中出现了或改人姓、人名,或改地名,或改官职名称,或改前代年号,或改书名,或改物品名称,或改纪年干支等现象。

阅读全文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