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文言阅读

文言阅读

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分享:杨老师 09-11 文言阅读 下载支付:1.00点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新高考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1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得分点,每个1分。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

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方法指导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

即: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为理清句意,二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

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现在已不用的古汉语词句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1)“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句子语序表达出来。

2)“补”,就是增补。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

②补出被省略的语句,古汉语用语简约,前文的内容后文一般就不再重复,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3)“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为表意相同的语句。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文意。

3.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人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命题人一般十分看重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易造成失分。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直接将现代汉语词义套入古汉语中,否则很容易造成误解和误译。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套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的意义来解释古汉语的双音节词汇。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固定结构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义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常见误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应以词的古义为依据,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看翻译是否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考生应注意联系文言材料上下文语境,根据文中的情感进行判断。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被动句(以“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为主要标志)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应注意检验译文是否强加了关联词,检查译文所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有关的常识。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夫子适周,见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然言称先王,躬履廉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

陈惠公大城因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十人又执三监吏,将杀之。夫子适陈,闻之,见陈侯,与俱登台而观焉。夫子曰:美哉斯台!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陈侯默而退,遽窃赦所执吏。

宰我使于齐而反,见夫子曰:梁丘据遇虺毒,三旬而后瘳,朝齐君,会大夫众宾而庆焉,弟子与在宾列。大夫众宾并复献攻瘳之方,弟子谓之曰:‘夫所以献方将为病也,今梁丘子已瘳矣,而诸夫子乃复献方,方将安施?意欲梁丘大夫复有虺害当用之乎?’众坐默然无辞。弟子此言何如?夫子曰:汝说非也,夫三折肱为良医。梁丘子遇虺毒而获瘳,诸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众人为此,故各言其方,欲售之以已人之疾也。凡言其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已之之方优劣耳。

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

(节选自《孔丛子·嘉言》)

材料二: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自此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宰我:指宰予,与材料二中宰予为同一人,是孔子的弟子。②梁丘据:齐国齐景公大夫,其后世以梁丘为姓。③虺:毒蛇。④违:离开。⑤蟪蛄:蝉的一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陈惠公A大城B因起C凌阳之台D未终E而坐法F死者G数十人H又执三监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指前往、到,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B.抑,或许、也许,与《离骚》“屈心而抑志兮”的“抑”意思不同。

C.而,表示转折,与下文“博而不要”的“而”用法相同。

D.聘,指延请、聘请人担任某种职务,也指古时国与国遣使访问,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刘文公面前,苌弘高度评价了孔子,认为孔子不仅具有非凡的外貌特征,还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可认为是当代的圣人。

B.刘文公认可苌弘对孔子的评价,但他担心在周朝王室衰微、诸侯相争的局面下,孔子即便有卓越的智慧,也无法施行主张。

C.孔子针对“尚辞”批评了宰我有时过于固执和对辞采的过度追求,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应该失去理性准则。

D.孔子用离开山已经十里远了,但蟪蛄的鸣叫声好像还在耳边响起打比方,语重心长地告诉弟子自己对政事的心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梁丘子已瘳矣,而诸夫子乃复献方,方将安施?

(2)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

5.从与弟子宰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灵活变通的人,请从材料中找出例证。

                                                          

                                                          

                                                               

 

答案与解析

【整体分析】材料一中,孔子通过劝谏陈侯和对宰我的教诲,体现了他对礼乐制度的重视和对弟子的严格要求。材料二中,孔子在鲁国任职时,面对季康子的质疑,表现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应对的态度。孔子不仅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还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灵活变通,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风范。

1BD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陈惠公扩大都城,要建造凌阳之台。工程未完就诛杀了数十名犯法的人,又逮捕了三个监督工程的官员。

陈惠公是主语,是扩大,是谓语,是宾语,语意完整,B处断开;

起凌阳之台是动宾结构,D处断开;

连接未终坐法……”,不断开;坐法死者是主语,数十人是谓语,语意完整,H处断开。

故选BDH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前往、到/出嫁。句意:孔子来到周王朝。/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B.正确。或许/压抑。句意:或许他就是当世而出的圣人啊!/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C.正确。句意:还没有一个人也不杀而能修建成这样的。/博泛却不得要领。

D.正确。句意:天子、诸侯不来聘请我。

故选A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结合原文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可知,原文只是表达了孔子对言辞的看法,并没有提到孔子批评宰我固执对辞采的过度追求

故选C

4.(1)如今梁丘先生已经病愈了,而诸位先生却还要贡献药方,这些药方将怎么用呢?

2)鲁国依仗人多欺侮他人,凭借武力凌辱他人已经很久了,然而官吏不予治理,国家就会发生祸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痊愈;,却;安施,怎么用。

2,欺侮;,武力;,都是偏指一方;有司,有关官吏。

5材料一中,孔子对于宰予的提问,没有简单地以病好了就不需要药方来回答,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其他人可能会遇到类似的病情,因此认为药方仍然有其价值。这显示了孔子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实质,灵活变通。材料二中,孔子面对鲁国的政治乱象,没有坚持王公不我聘,则弗动的原则,而是主动求见季康子。这体现了孔子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孔子对于宰予的提问说梁丘子遇虺毒而获瘳,诸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已之之方焉。众人为此,故各言其方,欲售之以已人之疾也。凡言其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已之之方优劣耳,他没有简单地以病好了就不需要药方来回答,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其他人可能会遇到类似的病情,因此认为药方仍然有其价值。这显示了孔子在处理问题时,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实质,灵活变通。

材料二中,孔子曾经说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但现在却见季康子”“孔子又见之,是因为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孔子面对鲁国的政治乱象,没有坚持王公不我聘,则弗动的原则,而是主动求见季康子。这体现了孔子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来到周王朝,见了苌弘,交谈完毕就告辞了。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有圣人之相。言论称扬先王之道,亲身实践廉行礼让,博闻强记,学识精深,或许他就是当世而出的圣人啊!”刘文公说:“当今周朝王室衰微而天下诸侯武力相争,孔丘一介布衣,纵有圣德,又将怎样施行呢?”苌弘道:“尧、舜、文、武时代的王道已经废弛沦丧,天下礼崩乐坏,孔子也只是恢复先圣的道统纲纪而已。”

陈惠公扩大都城,要建造凌阳之台。工程未完就诛杀了数十名犯法的人,又逮捕了三个监督工程的官员,准备杀掉他们。孔子到陈国听说了这件事,便去见陈惠公,与惠公一起登上凌阳台观景。孔子感叹道:“这凌阳之台真是太美了!自古以来修建这样壮美高台的圣贤国君,还没有一个人也不杀而能修建成这样的。”陈惠公听了默然回去,匆忙悄悄地释放了那三个被逮捕的官员。

宰我出使齐国归来,拜见孔子道:“梁丘据中了蛇毒,三十天以后才痊愈,朝见齐侯,众大夫宾客来庆贺病愈,我也在宾客之列。众多大夫宾客又纷纷献治疗蛇毒的药方,我为此说道:‘你们之所以贡献出药方是为了治病,如今梁丘先生已经病愈了,而诸位先生却还要贡献药方,这些药方将怎么用呢?难道想让梁丘大夫再患蛇毒而用它们吗?’众人默然而坐无言对答。我这一番话如何?”孔子道:“你的说法不对啊!臂折三次可以成为良医。梁丘先生中了蛇毒而得痊愈,诸多与他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一定会问他是如何医治好的,用了什么药方。大家因为这个,所以才各自提供药方,是想用这个药方治疗其他人的疾病啊。凡提供药方者,其用心可称良善。并且还可以据此与已有疗效的药方比较一下优劣。”

宰我问道:“君子崇尚言辞吗?”孔子答道:“君子以理为尊尚。博泛却不得要领,不是君子所喜求的。辞采繁丽且夸夸其谈,不是君子所乐意听闻的。只有聪明智慧的人,说话行事才不失准则。”

材料二: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去见季康子,季康子显得不高兴,孔子还去见他。宰予说:“以前我经常从老师这儿听说:‘天子、诸侯不来聘请我,我就不会动身前往。’如今老师您任职司寇的时间不长,却屡次屈节去见季康子。 不去不行吗?”孔子说:“是说过这话。鲁国依仗人多欺侮他人,凭借武力凌辱他人已经很久了,然而官吏不予治理,国家将会发生祸乱。现在我已经被聘为官员,什么能大于治理国家呢?”鲁国人听说了孔子这番话,都说:“圣人将要出来治理国家了,我们为什么不先自动避免犯错误,以远离刑法处罚呢?”从此以后,鲁国不再发生争斗的事情。孔子对宰予说:“即使离开山已经十里之远了,而蝉的鸣叫声,好像还在耳边响起。听政也是这个道理。”

阅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