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之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在中心语后面加上数词或数量词,构成“中心语+数(量)词(量)词”的格式。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训练1.(教材链接)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D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解析 A、B、C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译文: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索求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的使者不敢去,就把这件事交给许将。
(2)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解析 (1)关键点:以、遣、聘;定语后置句式。(2)“申饬”译为“饬令”或“指示”;“岂”译为“难道”或“还”;“何以……为”是固定句式,译为“为何还要……呢”;“对”译为“回答”。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地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见让他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后,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机构名)核实,接着是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合考核没有准则,官吏得以凭借文章随意改动,被选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废除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边境,派遣使者索求(划分)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上,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驳斥他们的理由,就会伤害国家体统。”于是朝廷让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箭靶。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限没有定下来,不过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典型例题】
1.下列各句中,不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D.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指出下列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并准确翻译全句。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蒲松龄《促织》)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屈原《涉江》)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分析下列文言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3)缙绅之交于(徐)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答案与解析
1.B(A项中“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是定语后置,即“精技击之谢庄少年”。B项“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者”是“……的原因”,可不译。C项中“疆土之新辟者”是定语后置,即“新辟之疆土”。D项“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即“富之僧”。)
2.(1)“少年好事者”即“好事之少年”的倒装。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2)“长铗之陆离”即“陆离之长铗”的倒装,“切云之崔嵬”即“崔嵬之切云”的倒装。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马”。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
(4)“山溪之险”即“险之山溪”的倒装,“兵戈之利”即“利之兵戈”的倒装。巩固国防不靠险要的山河,震慑天下不靠锐利的武器。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即“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的倒装。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和百姓,可得上等奖赏。
3.(1)特点:“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是定语后置句。
句意:刚到达乡里,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2)特点:“方之良”“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即“良之方”“善之言”;“远(不把……当作……)”“师(把……当作……)”都是意动用法。
句意:(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3)特点:“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免遗忘)于带,借代官员)”“缙绅之交于(徐)孟祥者(定语后置句)”。
句意:与徐孟祥交好的官员,写诗来歌咏他的雪屋,叫我来为他的雪屋作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