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文言阅读

文言阅读

文言句式之省略句

分享:杨老师 08-29 文言阅读 下载支付:1.00点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对话省。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之邻人亡羊》)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3)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汜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训练1(教材链接)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C )

A.拔剑撞而破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解析:A项,后省略动词宾语代指玉斗B项,使后省略兼语代指蔺相如C项,没有省略现象;D项,后省略介词宾语代指赵王

训练2(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擅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汉书·仲长统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言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对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全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送客湓浦口

B.我欲因之梦吴越           感斯人言

C.且放白鹿青崖间           使快弹数曲

D.脚著谢公屐             谪居卧病浔阳城

2.下列句子属于省略句的是(  

A.加彘肩上              B.无能为也矣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秋毫不敢有所近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其制稍异于前(宾语前置句)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遂见用于小邑 ④则与斗卮酒 ⑤将有事于西畴 ⑥复驾言兮焉求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被动句 ④陈述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被动句 ④省略句 ⑤状语后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陈述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⑥主谓倒装句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信难求”,句意: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句意: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B.非省略句,句意: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省略句,“感(于)斯人言”,句意: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C.省略句,“且放白鹿(于)青崖间”,句意: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省略句,“使(之)快弹数曲 ”,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D.省略句,“(我)脚著谢公屐”,句意: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

/省略句,“谪居卧病(于)浔阳城”,句意: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加彘肩(于盾)上。句意:把猪腿放(在盾)上 。

B.没有特殊句式。句意: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句意: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 。

D.没有特殊句式。句意: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D.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其制于前稍异。句意:形制规模跟过去稍有不同。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①“岂不痛哉”是反问句,“岂……哉”是标志。

②“死生亦大矣”是判断句,语意表判断。

③“遂见用于小邑”是被动句,“见……于”是标志。

④“则与斗卮酒”是省略句,省略“与”的宾语“之”。

⑤“将有事于西畴”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将于西畴有事”,标志是“于”。

⑥“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前置,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由此可知,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省略句,⑤状语后置句,⑥宾语前置句。

阅读全文
文言句式之省略句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