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
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
(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
(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
(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其中常考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 词性界定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按照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按照句式推断法
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应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的“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应是“趁着”的意思。
4.根据语境分析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它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表达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综合练习
【题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赵尝五战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斯用兵之效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问征夫以前路
B.①录其所述 ②其后六年
C.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善万物之得时 ②不知老之将至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而扣之 ③列坐其次
B.而:①早织而缕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③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C.于:①室西连于中闺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将有事于西畴
D.因:①于今无会因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或因寄所托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盘盘焉,困困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樽以相属
D.①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及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二十八骑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强起扶杖
B.皆以客之功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迫之 虽董之以严刑
C.能克终者盖寡 盖亦反其本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
D.然而不王者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⑥/②⑤/③④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④/②⑥/③⑤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以殷盛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所操之术异故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多于南亩之农夫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D.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蒲松龄《促织》)
【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句意: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B.第一个“于”,介词,与;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第二个“于”,介词,比;句意: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用兵抗秦的结果;第二个“之”,代词,指各类珍宝;句意: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D.第一个“以”,介词,用;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处于危急忧患之中,就付出最大的诚意来优待手下。故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介词,把。句意:农夫们把春天到了的事情告诉我。②介词,相当于“用”“拿”。句意:拿眼前(不认识)的道路来问征夫(向征夫打听)。
B.①代词,他们的。句意:抄录他们做的诗赋。②代词,这。句意:这以后过了六年。
C.①特殊指示代词,后接动词形成名词短语。句意: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②名词,地方。句意: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D.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故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大概,表揣测/指示代词,其中的/代词,指流觞曲水。句意:像这样,它与我从事的种树这种职业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啊/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列坐在曲水之旁。
B.均为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句意:早点纺好你们的线/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C.介词,和、与/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将要在西边的田地耕作。
D.名词,机会/连词,因而/介词,依、随着。句意: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故选B。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意。句意:盘旋着,曲折着。/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②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B.①均是介词,比。句意:比九州的城郭还多。/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②均是连词,表转折。句意: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C.①那个人/句首发语词,不译。句意:独裁者的心,一天天变的骄横顽固。/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
②介词,用/表目的连词,来。句意:用割地侍奉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D.①介词,使,让/表假设,假使。句意: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假使六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
②介词,和/介词,从。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故选B。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之”:代词,它们,指前文的兵器。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把这些兵器收集到咸阳。后“之”:代词,他。句意: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B.前“为”:“为……所”连用,表被动。句意: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后“为”:动词,治理。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C.前“以”:介词,把。句意:向南攻取百越之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后“以”:介词,把。句意:销毁刀刃和箭头,把它们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D.前“其”:通“岂”,难道。句意: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后“其”:还是。句意: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C。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副词,只。句意:只剩下二十八人。
“乃”,副词,竟。句意: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
“乃”,连词,于是。句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
B.“以”,介词,凭借,依靠。句意:都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
“以”,介词,率领。句意:派将军灌婴领五千骑军去追击(项羽)。
“以”,介词,用。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C.“盖”,副词,表推测语气。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盖”通“盍”,何不。句意: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或: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
“盖”,动词,压倒、超过。句意: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D.“然”,代词,这样。句意:这样却不称王的人。
“然”,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句意: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暗合自己的心事。
“然”,代词,这样。与“则”连用,则为连词,用在句首表“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句意: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故选D。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为”,介词,表被动;句意: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
②“为”,介词,替,给;句意: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③“为”,判断词,是;句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
④“为”,判断词,是;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⑤“为”,介词,替,给;句意:蒙嘉事先替他对秦王说。
⑥“为”,介词,表被动;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①⑥介词,表被动;②⑤介词,替,给;③④判断词,是。故选A。
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句意:人民因此殷实/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B.均是连词,表转折,然而。句意: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C.助词,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句意: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D.介词,比;介词,对、对于。句意:比天地里的农夫还多/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故选B。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句意: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这真是奇怪啊!
B.介词,在。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介词,对于。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表并列,又,并且。句意:我并不能使树木长寿而且结果实多。
表并列,又,并且。句意: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穷困并且懈怠。故选D。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用法:连词,于是,就。句意:至于民众,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
A.用法:动词,接续。句意: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B.用法:动词,依靠。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用法:介词,因为。句意: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D.用法:连词,于是,就。句意: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于是就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故选D。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