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文言阅读

文言阅读

选择性必修下册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分享:杨老师 06-21 文言阅读 下载支付:1.00点

《氓》

卜筮:即占卜。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8岁——龆龀【tiáo chèn】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指八九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2-13岁(女)——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之间(男)——舞勺之年。

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女)——及笄之年

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束发——男子15-20岁。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男子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束发”是“童子之节也(《礼记》),这里的“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所以“束发”当是男孩子十五岁到二十岁时采用的发式。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结发”是从男女成年那一刻开始采用的发式,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就能参与社会活动了,男子可以戴冠系弁,女子可以用笄簮钗,因此要将原有的束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二是“结发”标志着男女成年,可以婚配。“结发”还有一个含义是涉及婚姻方面的,即我们常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专指《仪礼·士昏礼》里“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的情况。“缨”是新媳妇许嫁后用来束发的五彩丝绳,乃确定夫妻关系的信物,后来演变为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的一缕头发,合而作结,表示男女双方结为夫妻、永结同心。因此,“结发”后来也代指初婚原配的夫妻或妻子,正所谓“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其中寄寓着古人对婚姻最美好的祈福与祝愿。

16岁——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孙绰《碧玉歌》

20岁——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18-20岁(男)——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24岁——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30岁——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

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50岁——知天命

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杖乡之年

耳顺之年。《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杖国之年(男子年满70岁)

“杖国之年”是古代中国对年龄的一种称谓,指男子年满70岁。

这个称谓来源于《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其中的“杖国”意味着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这个传统体现了尊老的文化,其中年龄的划分和相应的礼仪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长者的尊敬。

80-90——耄耋之年

80岁——耋【dié】

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90岁——鲐【tái】背之年

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100岁——期颐

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08岁——茶寿

是108岁的一种说法。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140岁——双稀、双庆

古稀指70岁,因此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岁。

 

《蜀道难》

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4.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说,把天象中十二星次的位置与人间社会的地域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就天文学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

5.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在传说中子规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6.锦城:一般指成都。成都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口岸。从两汉至三国蜀汉,成都精美的蜀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间高度赞赏和欢迎;这一时期,成都因出现一座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锦官城”而获得“锦官城”和“锦城”两个别称。

 

《望海潮》

1.三吴:三吴为一历史名词,是东晋、南朝时的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浙江湖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三郡,会稽为三吴的核心。而广义除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2.三秋桂子:三秋,这里指农历九月。中国古代的三秋有三种含义。①指时令。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②指时间。《诗·王风·采葛》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时间九个月。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这些著述中一秋则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③特指秋收、秋耕、秋种,一般用在特殊语境中。

3.羌管弄晴:羌,指羌族,是我国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的一带地区,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4—417)。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

“四夷”:指“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①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

②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③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④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

⑤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⑥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⑦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4.凤池:指朝廷。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扬州慢》

1.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2.淮左:宋在苏北和皖北(江淮及沿淮地区)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所以“淮左”就是江淮东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安徽。

 

《阿Q正传》

1.土谷祠:即土地庙,旧时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土谷,即土地神和五谷神。

2.文童:即“童生”。明清科举制度,凡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生”,也俗称“文童”。

3.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民间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酬神祈福。

4.哭丧棒:旧时儿子在为父母送葬时手持的“孝棒”。

《陈情表》

1.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根据生者和死者的亲疏远近,将丧服分为五个等级。期,穿一年孝服的亲属。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2.察、举: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即察举制。主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如“孝廉”“秀才”,就是用来考核的科目。

3.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历代因之。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4.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5.拜、除:都是授予官职之意。与此相关的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还有转、辟、征、补、复、迁、左迁、起等。转,调动官职,转任。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补,补任空缺官职。复,恢复原来的职务。迁,调动官职,一般之升迁,但左迁,降职贬官,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项脊轩志》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这里的“三五”是两数连用表示相乘的用法,这种用法在古今诗文中寻常见。如“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即指农历的十五、十六。而“浅素微红,迷朱乱碧,三五年华二八时”(清姚燮《疏影楼词》)则指十五、十六岁。需要注意的是,“二八”只用于女性。

2.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3.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十五岁。

4.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持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5.吾妻来归:来归,指女子嫁到夫家。归字本义一般认为是女子出嫁。

6.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石钟山记》

1.德兴尉:尉,县尉,是一种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尉,作为武官的称谓,自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历经两汉唐宋,直至明清,到了现代才转用为表示军官的一个等级,专门成为军衔的一种称谓。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2.无射(yì)钟:《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十二律吕中六阳律之一。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2.辰极:即北斗。

3.《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它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并证明了勾股定理。

4.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中国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

5.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两种称谓:公历,农历(闰年有13个月,原因是其年月亮要绕地球13次才满一年)。

6.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7.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阅读全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