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频实词容易忽略的义项梳理
1、卑
①<形>地势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形>低劣;差。《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动>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2、用命
用:①<动>效力。《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介>因为;由于。《劝学》:“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介>在。《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命:听命
用命:1、效忠,听命。2、效命,奋不顾身地工作或战斗。
①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
3、 诘
①<动>责问;追问。《狱中杂记》:“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
②<动>追究;穷究。《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
③<动>查办;处罚。《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
④<动>询问;探问。《柳毅传》:“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上?’”
4、勒
①<名>带嚼子的马笼头。《汉书·胸奴传》:“鞍勒一具,马十五匹。”
②<动>约束。《后汉书·马援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
③<动>强制。《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居。”
④<动>率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勒兵,下令军中。”
⑤<动>雕刻。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动>勾画。《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5、迫
靠近
①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
6、检
①<动>收敛;约束;检点。不以其节检物。释义:不拿自己的操守来约束他人。
7、物
①<名>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国志·胡质传》不以其节检物。释义:不拿自己的操守来约束他人。
8、微
①<形>隐蔽;不显露;穿便装。《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②<形>深奥;微妙。《屈原列传》:“其辞微,其志洁。”
③<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④<形>轻微。《庖丁解牛》:“动刀甚微。”
⑤<形>地位不高;没有名望。《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副>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⑦<副>稍微;略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⑧<副>隐约。《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⑨<副>无;没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⑩<形>衰微;衰败。《教战守策》:“天下,而唐室固以微矣。”
8、法宫
法宫(fǎ ɡōnɡ),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的宫室。《汉书·鼂错传》:“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
9、郊
郊:①<名>上古都城之外百里之内的地区称郊。《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②<名>泛指城外;野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
垌:垌,汉字,拼音dòng、tóng,释义;田地:田~
10、赍
①<动>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②<动>携带;拿着。《史记·李斯列传》:“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③<动>怀着;抱着。江淹《恨赋》:“赍志没地。”
11、坐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②<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④<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⑤<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⑥<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
⑦<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
⑧<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⑨<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⑩<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⑾<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⑿<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2、用非其人
任人不当
①内外吏职,多非其人,皆特拜不试。
13、浮食
是不事耕作而食的意思。
①浮食者众。《后汉书·杨秉传》
14、治
①<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
②<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③<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
⑤<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⑥<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⑦<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⑧<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⑨<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⑩<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⑾<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5、市
①<名>市场;集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
②<名>街市。《书搏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
③<名>公开处决的场所。《狱中杂记》:“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
④<动>交易;做买卖。《殽之战》:“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⑤<动>买;购买。《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市井】⒈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泛指店铺、市场。⒉街市;城镇。⒊城市中流俗的人,也指人的行为鄙俗,无赖。
16、课
①<动>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②<动>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课农桑。”【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
③<动>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又】<名>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17、行部
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①《汉书·朱博传》:“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②《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 ,爱其繁富。”
③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
18、廉
①<名>堂屋的侧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②<形>正直;方正。《屈原列传》:“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③<形>廉洁,与“贪”相对。《论衡·本性》:“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
④<形>少。《原毁》:“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⑤<动>考察;查访;侦察。《海瑞传》:“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⑥<形>便宜;价格低。《黄冈竹楼记》:“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廉按】查访;追究。
【廉白】廉洁清白。
19、石, 斛
①<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名>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万钱。”
20、多
①<形>数量大。《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②<副>多多地;大量地。《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③<动>称赞;赞美。《五蠹》:“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④<副>只;仅仅。《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
21、寝
①<动>躺;躺卧。《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②<动>睡觉。《大铁椎传》:“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③<动>停息;止息。王褒《四子讲德论》:“秦人寝兵。”
④<形>(相貌)丑陋。《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⑤通“浸”逐渐。例句:莽寝盛,阴诛不服己者。
【寝兵】停息干戈。
【寝疾】卧病。
【寝迹】隐迹。言隐居。
22、殿
①<名>高大的房屋。《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
②<名>封建帝王进行统治发号施令的地方。《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名>宗教徒供奉神佛的地方。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浮图北有佛殿一所。”
④<名>行军的尾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人寘诸戎车之殿。”
【又】<动>行军走在最后面。《李愬雪夜入蔡州》:“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
⑤<动>镇抚;镇守。《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形】
最后,最下
殿,后也。——《广雅》
奔而殿。——《论语·雍也》。集解引马注:“殿在军后。前曰启,后曰殿。”
大殿。——《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注:“殿,后军也。”
又如:殿最(古 * 核政绩或军功的差等,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动】
镇抚,镇守
殿天子之邦。——《诗·小雅·采菽》
又如:殿邦(安邦定国)
定,评定
莅之者进不能课其能,退不能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
殿后,压阵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论语·雍也》
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停,停止
依十二章不枉法例决五十七下,罪经释免,须殿三年,殿期已满。——《元典章新集》
23、策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鞭策。《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
24、遇
①<动>遇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②<动>会面;会见。《大铁椎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③<动>接触;感触。《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④<动>看到。《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
⑤<动>遇合;投合。指相遇而受到赏识。《战国策?秦策》:“王何不与寡人遇。”
⑥<动>对待;招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⑦<名>际遇;机会。《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
⑧<动>嫁。《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⑨<名>待遇。《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遇合】得到君主的赏识。
【遇事生风】借故生事。
25、居
①<动>坐。《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②<动>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
③<动>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又】<动使动>使……居住。《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
⑤<动>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动>占据;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⑦<动>充当;担任。《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
⑧<动>停止;停留。《柳毅传》:“客当居此以伺焉。”【又】<形>停止不动的;停滞的。《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⑨<动>积蓄;储存。《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⑩<动>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摄】暂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读书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26、间
jiān
①<名>中间;当中。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名>期间;年间。指时间。《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③<副>近来,不久之前。《左传?·公十六年》:“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
④<量>,用于房屋。《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jiàn
①<名>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②<名>嫌隙;隔阂。《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
③<名>机会;空子。《<指南录>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例:会至德令陈蟠叟奏书愿请间言财利,帝召见。(单独召见)
④<名>距离;差别。《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间矣。”
⑤<动>间隔;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动>经历;持续。《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
⑦<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⑧<动>伺候;侦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⑨<名>间谍。《史记·河渠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⑩<动>参与;介入。《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⑾<动>交杂;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⑿<名>一会儿;片刻。《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27、治
①<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
②<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③<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
⑤<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⑥<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⑦<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⑧<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⑨<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⑩<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⑾<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治具】⒈置办酒食。⒉治国措施。
【治剧】处理难办的事情。
【治世】治理得好的时代,太平盛世。
【治严】【治装】均为整理行装。
28、籍
①<名>名籍。写有朝臣姓名、年龄、身份、状貌特征,长二尺,挂在宫门上以备官员出入时查对的竹片。《黄生借书说》:“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②<名>名册;登记簿。《复庵记》:“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③<动>登记入册。《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
④<名>书籍;书册。《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⑤<名>籍贯。韩愈《寄崔立之》:“旧籍在东都。”
⑥<名>籍田。君王在京城附近占有的田地。《国语·周语》:“王治农于籍。”
⑦<动>通“藉”,践踏。《汉书·天文志》:“兵相跆籍。”
jiè
①<动>通“藉”,凭借。《韩非子·五蠹》:“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
②<动意动>通“藉”,以……为垫。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辨】籍,藉。见“藉”字。
【籍田】⒈帝王在京城附近占有的田地。⒉帝王在春耕前到在京城附近所占的田中象征性耕作田地,以奉祀宗庙、鼓励农耕。
【籍在】顾赖;慰藉。
29、状
①<名>形状;……的样子。《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②<名>情形。《信陵君窃符救赵》:“具告以欲死秦军状。”
③<名>景象。《岳阳楼记》:“予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④<动>陈述。《中山狼传》:“先生不服,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
⑤<动>描写。《黄冈竹楼记》:“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⑥<名>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下对上叙述事情诉讼。《狱中杂记》:“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⑦<副>大概。《西门豹治邺》:“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30、发
①<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
②<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③<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④<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⑤<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
⑦<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⑧<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
⑨<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⑩<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⑾<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⑿<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⒀<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
⒁<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
⒂ <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
⒃<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31、诡
①<动>要求;责成。《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力,恐未效而死。”
②<形>欺诈;狡诈。《屈原列传》:“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形>奇怪;异常。《新唐书·吐蕃传》:“上宝器数百具,制治诡殊。”
④<动>违背;不符。《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⑤<动>隐蔽。《<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
32、岂
qǐ
①<副>难道;哪里。表示反诘。《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②<副>大概;或许。《荆轲刺秦王》:“将军岂有意乎?”
【岂但】哪里只是;何止。
33、薄
bó
①<名>草木丛生的地方。《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②<形>(今读báo)厚度小,与“厚”相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形>微少;微薄;浅薄。《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④<动>减轻。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
⑤<形>(今读báo)贫瘠。白居易《杜陵叟》:“岁种薄田一顷余。”
⑥<动>鄙薄;轻视。《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⑦<动>通“迫”,迫近,靠近。《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⑧<动>通“迫”,附着,混杂。《狱中杂记》:“与饮食之所相薄。”
34、典
diǎn
①<名>重要的书籍、文献。《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名>法则;制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③<名>从前的文物、制度。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④<动>掌管;主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
⑤<动>抵押。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三千贯。”
⑥<形>文雅;不粗俗。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典文艳。”
⑦<名>典礼。《宋书·蔡廓传》:“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
35、起
qǐ
①<动>起立;站起。《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②<动>起身;起床。《报刘一丈书》:“闻鸡鸣,则起盥栉。”
③<动>徒起;隆起。《促织》:“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④<动>起事;发动。《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动>发生;兴起。《谭嗣同》:“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探彼二军。”
⑥<动>动身;出发。《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⑦<动>开始;起头。《祭妹文》:“不记语从何起。”
⑧<动>起用;任用。《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起刀笔吏。”
【起复】起用革职或因故离职的官吏
36、垂
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②<动>垂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③<动>垂落,落下。《荆轲刺秦王》:“士皆垂泪涕泣。”《行路难》:“闲来垂犯钓碧溪上。”
④<动>流传。《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语有“永垂不朽。”
⑤<动>临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以大杖击二十,垂死。”
⑥<副>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书》:“垂问以鄙况。”《中山狼传》:“请诉之,愿丈人垂听。”
【垂成】1.接近完成。陈寿《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实欲使卒垂之功,编于前史之末。”2.指庄稼将近成熟。苏轼《祈睛吴山祝文》:“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于垂,匪神之意。”
【垂垂】1.渐渐。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拱手,言不亲理事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而治。”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鸣琴垂,不言而化。”2.犹“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而观其孰胜。”3.两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视下而听上。”
【垂暮】傍晚,比喻晚年。
【垂荣】焕发光彩。
【垂世】留传后世。
【垂示】1.留给后人示范。范晔《后汉书·顺烈梁皇后纪》:“无以述遵先世,垂后世也。”2.谦词。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骆宾王《和<闺情诗>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闺情诗》并序。”
【垂髫】古时候儿童头发下垂,故用以代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37、便宜
一、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
示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释义: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二、指便宜行事之权。
示例:《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
释义:特别允许便宜行事之权,不要拘束于律令条文。
三、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释义:晁错上书,陈述有利于国家合乎事宜的事情。
37、克
kè
①<动>能;能够。《谏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②<动>完成;成功。《中山狼传》:“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③<动>攻克;战胜。《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④<动>克制;约束。《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38、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
39、徙
xǐ
①<动>迁移。《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动>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③<动>变化;改变。《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辨】徙,迁。都指调动官职。“迁”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④、贬谪
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三国演义》
⑤、 又如:徙放(流放);徙逐(放逐);徙废(贬谪废弃);徙锢(贬谪禁锢);徙边(将犯人流放边境服劳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