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1、院试,在府或县参加院试考试的人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乡试,子、卯、午、酉年八月在京城或省城(各省贡院)考试的人是生员及监生,考中的称“举人”。考期在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称“桂榜”,头名称为“解jiè元”。
会试,乡试考试后次年春,由礼部主持的在京城贡院参加考试的人称“举人”,考中的称“贡士”。会试在春季,故称春闱。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称“杏榜”,头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进士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其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称同年。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称“皇榜”,又称“金榜”,金榜头名为状元。
2、六部 隋唐以后,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是各部长官,侍郎是各部副职,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下面又设员外郎。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相当于现在部长、副部长、司长、副司长。
吏部,掌官吏任用、黜陟、考核等事务;户部,掌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粮食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典礼、学校、科举事宜; 兵部:掌管兵籍、军械、征伐等事宜;
刑部,又称宪部,掌司法、邢狱; 工部,管掌工程营建、器物制造、屯田水利等。
3丁艰,即丁忧,遭父母之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丁艰”(遭遇忧愁,遭遇艰难之意)。服满再行补职。《晋书·袁悦之传》:“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奖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终。”
丁外艰,古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丁内艰,古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承重孙:长子已先于其父母去世,由嫡孙代替其父,为祖父母服斩衰(三年孝)的情况下,这个长房长孙才能被称为“承重孙”。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丁内艰,服除,主管南外宗室财用。”
持服:守孝,服丧。韩愈《与郑相公书》:“孟之深友太子舍人樊宗师,比(近来)持服在东都,今已外除(除服),经营孟家事,不啻如己。”
期 jī功,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所谓五服,是指《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cuī(三年)、齐衰zī cuī(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sī麻(三个月),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服满,丧礼名。即服丧期满。因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而服丧之期也长短不一,故服满之期也不同。
除服,也称除丧,守孝期满,除去丧服。《苏轼传》:“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
服阙,也称服除: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称为服阙。《虞诩传》:“后祖母终,服阙,辟太尉李修府。”
夺情,又称夺服。为国家夺去孝亲之情,中国古代官员服丧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况钟﹞因丁忧回籍,圣旨夺情起用,特赐驰赴任。”
4、崩,本来指山倒塌,如山崩地裂。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古代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天子、王后或者太后死。还可以称“宴驾”“驾崩”“崩殂”“山陵崩”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升遐,帝王去世的婉辞。亦指后妃等死亡。
《魏书·尒ěr朱荣传》:“去月二十五日圣体康悆yù(康乐),至於二十六日奄忽升遐。”
公车宴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去世的讳辞。 《明史·杨言传》言抗疏曰:“先帝晏驾”
厌代,即“厌世”,死的委婉说法。唐人为避李世民讳,改“世”为“代”。特指帝王逝世。
《明史·后妃传一·孝肃周太后》:“自英皇(明英宗朱祁镇)厌代,予正位长乐。宪宗皇帝(朱见深)以天下养(用天下财力来奉养,),二十四年犹一日。"”
5、除名,除籍:除去官籍,削夺官爵。
《旧唐书·徐有功传》:“则天默然。于是庞氏减死,流于岭表,有功除名为庶人。”
《新唐书·高力士传》:“为李辅国所诬,除籍,长流巫州”
6、巡按、巡检、巡抚:巡视 巡察 《明史·金毓峒》:“崇祯十五年,出京巡按陕西。”
按:巡行 巡视 钱谦益 《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亲按营部。”
《魏书·张彝传》:“善于督察,每东西驰使有所巡检,彝恒充其选。” (张彝善于督察,每当各处急速派出使者进行巡察,张彝总是被入选) 充选:入选。
驰使:①急驰出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郦生常为说客, 驰使诸侯。”
②速派使者。 宋 曾巩 《朝中祭钱纯老文》: “天子闻丧,驰使临视。”
临视:亲临省视。指尊贵者看望地位卑下者。
③急速派出的使者,也称“驰介”。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驰介问之。”
按:追究、查办。 苏轼《志林·赵高李斯》:“赵高有罪,蒙毅按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宰(地方长官)按之,果真,穷治诸无赖。”
《后汉书·袁安传》:“吏案(追查)之急,迫痛自诬(受逼迫而痛苦不堪,承认自己有罪),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赵高治斯,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自己无辜认罪)。”
案:考查,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
《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地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问(按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
案行(按行):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7、定策,拥立皇上,大臣主谋拥立皇帝。
《后汉书·张禹传》:“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
8、庙见:拜谒祖庙。《宋史纪事本末》 “太子既立,庙见还宫,京师民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 ”
郊祭犹郊祀: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宋史·仪卫三》:“窃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
郊庙: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也指古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
奉常,秦官,九卿之一,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常,设太常寺。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内教坊:唐代设置于皇宫中掌女乐的官署名。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淫祀:过分的祭祀,不合礼制的祭祀。《旧唐书·狄仁杰传》:“吴楚之俗多淫祀。”
《魏书·武帝纪》:“禁断(禁止)淫祀,奸宄guǐ(奸人、坏人)逃窜,都界肃然。”
9、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后来引申为官署,再后来才指佛教的庙宇。
大理寺(主管刑狱)、太常寺(掌管礼乐、郊庙、社稷、陵寝事宜)、光禄寺(主管宴会)、太仆寺(主管车马)、鸿胪寺(主管外宾)并称为“五寺”。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主管刑事案件的审理,尤其是在京官员以及重要案犯的刑事案件,在明朝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大理寺的长官被成为大理寺卿,副职是大理少卿。
光禄寺掌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其人员有光禄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宴乡,宴飨yàn xiǎng,亦作“宴享”:宾客或者鬼神享用的美食。 膳羞: 美味的食品。
10、笏,也称朝笏,古时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古代自天子到士都执笏,后世只有品官执笏,到清代始废。也称“手板”。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乃命范忠、杜范并相,百官举笏相庆,汉弼之力为多。(《宋史·刘汉弼》)
搢jìn绅,搢,插,把笏板插在衣带间,指士大夫或官员。也作缙绅,“缙”通“搢”。
《封禅书》:“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士大夫们都希望皇帝祭祀泰山,改变确立各种制度。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11、正字,官名,北齐始置于秘书省,隋、唐、宋沿置。与校书郎同掌校雠(jiàochóu校勘)典籍,订正讹误。隋、唐并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隋书·百官志中》:(北齐)秘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
《新唐书·王式传》:“王式,以荫为太子正字,擢贤良方正科,累迁殿中侍御史。”
王式凭借父祖的功绩担任太子正字,考中贤良方正科,多次升迁为殿中侍御史。
12、善最,唐代官吏考功之法,分四善、二十七最,合善最以分等次,善最代指成绩优异。《新唐书·王式传》:“以善最称。” 王式凭借政绩优异著称。
殿最:考核官吏政绩或军功,上等为最,下等为殿。亦泛指高下、优劣。
课殿最:课,按一定标准试验、考核。 课殿最,考核优劣。 课试:考查,考核。
《后汉书·栾巴传》:“虽干gàn吏卑末,皆课令习读,程试殿最,随能升授。政事明察。视事七年,以病乞骸骨。” 即使地位卑贱的小吏,都督促命令他们学习,考试分优劣,根据各人的能力提拔或授官。政事清明,在职七年,因病请求回家。 干吏gànlì,州郡官府中的办事人员,也指地位低下的官。
《汉书·宣帝纪》:“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丞相、御史考核优劣报告给皇上。
殿最:高下、优劣。清·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职无殿最,皆朝廷之吏,何恩怨也。”
殿最:考核,评比。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又非在职之要务,殿最之急事。” 清 钱谦益 《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公亲按营部,短衣教演,初有赏无罚,既而赏罚参用,因以殿最诸将。”
13、掾yuàn,也称掾曹、掾属、掾佐,古代官府属官的通称。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掾曹:佐治的官吏。掾佐:佐助的官吏。 掾吏: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三国志·刘馥传》:“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东观汉记·吴良传》:“为郡议曹掾。岁旦,与掾吏入贺。”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武生 为府掾属,公务繁伙,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
14、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石,即砭、砭石,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
《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瘞yì埋之资。” 针砭时弊:砭:古代治病刺穴的石针,后泛指金针治疗和砭石出血。针砭时弊: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求得改正向善。
15、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持节 《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江城子》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了冯唐持节到到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
假节,持节为使臣。 《晋书·钟雅传》:“苏峻之难,诏雅为前锋监军、假节,领精勇千人以距峻。寻王师败绩,雅与刘超并侍卫天子。” 寻王师败绩:不久朝廷军队溃败。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
《晋书·胡奋》:“以奋为监军、假节,顿军硜kēng北。”
“假节钺”“假黄鉞”“假钺”,胡三省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
位高权重之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
《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鉞、左大丞相。”
16、拾遗,本意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也指纠正皇帝的过失,朝廷设置左、右拾遗,与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正言,左、右司谏之类的官员职责相近。 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宋史·吕蒙正列传》:“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17、一纪,十二年。古代认为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
《宋史·吕蒙正列传》:“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诸葛亮吊周瑜的祭文中有“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8、七曜,亦称“七燿”、“七耀”。指日、月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
19、“四书”,指的是儒家经典《大学》(曾参作)《中庸》(子思作)《论语》《孟子》。
20、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由高到低又分为中zhòng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四个俸禄等级。在汉朝是郡守月俸是两千石,因此后来也用二千石代指郡守、太守。
《三国志·刘馥传》:“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
《汉书.朱博传》:“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吏都上书称在家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旧例,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
21石,古代重量单位,今读dàn,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又是古代容量单位,今读dàn,十斗为石。《三国志·刘馥传》)。 千钧一发 雷霆万钧
22、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如柔然、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对君主的称呼,又称大汗、合罕、汗王,如铁木真被蒙古族称为成吉思汗。 《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单于Chán yú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阏氏yān zhī,汉时匈奴王妻妾的称号,称其母为母阏氏。《史记·匈奴列传》:“遂取所爱阏氏于东胡。”《汉书·苏武传》:“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劫产于母阏氏归汉。”
23、中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也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张建封传》:“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代宗下诏命宦官马日新与李光弼部下一起去征讨。
《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赍(jī带,携带)天子手诏,召曾太师决国计。”
《梦溪笔谈》:“盖学士院(属翰林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由于学士院在皇宫内,除非皇帝派宦官传旨召入,否则就不能入内任职。
24、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者帝王改元的第一年。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改用新的年号,亦称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
25、绯鱼袋,绯衣和鱼符袋,分别指红色官服和装鱼形符信的袋子,以别身份。
银鱼:鱼形银质配饰,为五品以上官员章服及出入之符信。绯衣:红色的衣服。
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王逵)入为开封府推官,赐绯衣银鱼。”
《宋史·苏轼传》:“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殿),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金鱼:古代官员配饰的金鱼符。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王逵)改河东转运使,赐紫衣金鱼,坐小法(因小过失而犯法),知光州”
26、白衣,白色衣服,可以是无功名人的代称,犹言“平民”“百姓”,也指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
《晋书·胡奋》:“宣帝之伐辽东也,以白衣侍从左右,甚见接待。”
宣帝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时,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很被优待。
27、稍迁,逐渐升迁,它与迁、擢、累迁(多次升迁)、超迁(越级升迁)都含有提升的意思。
《晋书·胡奋》:“还(回到朝廷)为校尉,稍迁徐州刺史,封夏阳子(子,古代五等爵的第四等)。”
28、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中文职官员。
《宋史·赵挺之》:“选教授登、棣二州,通判德州。” 赵挺之被选任为登、棣二州教授
29、四夷,古代华夏族少数民族的通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含轻蔑之意。
《史记·五帝本纪》:“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huān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jí,流放)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30、转漏,形容时间短暂,顷刻。 《汉书·王莽传上》:“转漏之间,忠策辄建,纲纪咸张。”
铜壶滴漏,即漏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动计时装置,又称水钟、刻漏、漏刻。
清 方苞《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guǐ刻。(片刻不停留)”
3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世袭卿位和禄田)制度产生。先秦时期主要是选士、养士制。两汉主要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到清朝采用科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皇帝、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官府、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
《南齐书·沈文季》:“孝建二年,起家主簿(从家中起用为主簿),征秘书郎。”
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掾属的制度,不经君王同意,有权直接辟除士人。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2、字,古人常有名有字,古人往往在出生后取名,成年后取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南齐书·沈文季》)字又称“表字”。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苏轼字子瞻。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公羊传·僖公九年》:“妇人许嫁,字而笄之。”笄:簪子。笄年:指女子初加笄之年。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许嫁于人,许配于人。
“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凭字流行于世)。的简称,即只称呼他的字。
《宋书.谢弘微传》:“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故以字行。”
《南史.谢裕传》:“谢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讳同,故以字行。”(谢裕的名与宋武帝刘裕的名相同,所以只称呼他的字) 《小山类稿》:“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张祖,字彥宗,人们只称呼他的“字”。
古代取得“名”和“字”之间除了相近,还可以互补或相反。比如屈平,名平,字原,毛泽东,名泽东,字润之。互补: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相反的,如朱熹字元晦。曾皙名点,字子皙。
33、号(又叫别号、表号),古代男女都可以有号,号是自己给自己取的。 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秋瑾号鉴湖女侠。
34、郡望, “郡”是郡县,“望”是望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昌黎韩氏是唐代望族,韩愈被世人称为韩昌黎。
3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特指乡学,与帝王的辟雍bìyōng(亦作“ 辟雝 ”,辟,通“ 璧”)、诸侯的泮宫pàn gōng等大学相对。庠序:后亦泛称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36、阙,是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名“观guàn(双阙) ”,可以引申为帝王的宫殿,代指朝廷。归阙:回到朝廷;诣阙yì què到朝廷或者京城。
阙廷,亦作“闕庭”,本楼阙庭院,常代指朝廷。
《史记·秦始皇本纪》:“将閭曰:‘闕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宾赞,
宾赞,宾,通“傧”,引导、迎接宾客,或者迎接宾客的人。
阙:指代京城。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京城或者皇宫。 朝天阙:到京城朝见皇帝。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李白 《忆旧游寄淮郡元参军》:“北闕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北阙青云:在朝廷青云直上。
37、古代臣子给君王上的奏折、信函、文章称书、章、奏、表、疏、议、封事、密启等。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密启:秘密启奏或者秘密的书函。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奏:臣下向君王进言、上书。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功绩)。” 陈奏建议或意见,明确考察政绩,按功绩赏赐车马衣服。
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封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和熹邓皇后传》:“后逊位(让位),手书谢表,深陈德薄不足以奉宗庙,充小君(皇后)之位。”
古代君王给臣民的命令、文告称诏、敕、谕、诏书、诰命等。 敕,原指上对下的告诫,南北朝后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敕,也作“告诫”讲,如申敕,戒敕。凡诏令文书,载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其开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的用诏书。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tán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覃tán恩:广施恩泽。罔替wǎng tì不更换;不废除:
38、封赠:封建时代推恩臣下,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甚是以上三代。
“赠”,又叫“追赠”:给已死者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封号赐人。《汉书·高帝纪上》:“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赏赐,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赏赉shǎng lài,赏赐。《后朱佑传》:“以有旧恩,数蒙赏赉。” 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望。何况赏赐无数的财物,也没有能够满足远方人(指异族或邻国)的愿望。
不赀zī,无从计量,表示数量极多 不訾zī,不可訾量,《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朱砂矿穴),而擅(独占)其利数世,家亦不訾(家产无数)。”
赍jī赏,赏赍:赏赐。 衍圣公(孔子)及其族人领受朝廷赏赍。
赙赠fù zèng,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后汉书·袁安传》:“及贺卒郡,閎兄弟迎丧,不受賻赠。”
荫yìn,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等先世有功劳而取得入仕权利。 “君少以荫(凭借祖上功劳)为将作监主簿。”
“世荫”亦作“世廕”。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新唐书·路嗣恭传》:“ 路嗣恭字懿范,京兆三原人,始名剑客 ,以世荫为鄴yè尉。”
“世券”,又称“铁券”“铁契”,其制如瓦,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是功臣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堪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旧唐书·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剖符,符,凭信。 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遂与剖符为韩王 ,王潁川 。”汉高祖就和韩信剖符为信,正式封他为韩王,封地在颍川。
39、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衡传》:“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抗章 抗疏 抗论 抗言
抗论①直言。 唐 无名氏 《玉泉子》:“谏议大夫独孤朗、张仲方等十人,前一日诣延英抗论其事。”"
②争论,以言语相对抗 抗衡。
《文天祥传》:“寻除右丞相简枢密使,使如元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晋书·孙盛传》:"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抗言,①高声而言 大声说。《周书·窦毅传》:“ 毅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 ②直言。
《明史·海瑞传》:“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抗表:向皇帝上奏章。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卢龙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pú yè张直方抗表,请修入覲之礼。” 抗疏:(向皇帝)直言上书。
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及乎一朝抗疏,二纪归田。”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宋 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
改秩: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秩”指官吏的俸禄或者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指官吏的俸禄或者官阶达到最高。
40、檄,xí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如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孔稚珪《北山移文》。
檄:檄文。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奉檄守御。” 檄: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檄告天下。
羽檄:古时征兵的军书,上插鸟羽。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41、江陵,荆州别称。这种情况并不少,如南京叫金陵、江宁、建康、建业、石头城,扬州叫广陵、江都、维扬,杭州叫临安、武林。洛阳叫洛邑、东都、神都。江州是九江的别称。
42、河东,即河左: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出生在山西,所以世人又称之为“柳河东”。 古代九五之尊,坐北朝南,以中原为核心,故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河东又称河左,河西称为河右。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河右,即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就是河西,在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内,黄河流到潼关以后突转向东,经今河南省境内,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梁惠王曰:“河内凶(年成不好,遭遇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阴:指黄河南岸的地区。洛阳:城市名,位于洛水的北面。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之为阴。
河干gān,河岸,岸边。《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浒hǔ:河边。 水浒:水边。 河梁:桥梁。 河津:河边渡口。河清海晏,黄河水清,喻天下太平。
河曲:河湾,水湾。 海曲:海湾 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 乡曲:指偏僻的地方。
43、江西(江右)、 江东(江左) 长江在自江西九江往江苏南京一段为西南--东北走向,江西,指长江以西地区,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江东”。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故江西称江右,江东称江左。 楚汉争霸,项羽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的故乡就在江东的江苏宿迁。
江表、江外: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表”作“外”解释),故称江表。《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44、山东,秦汉时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亲族矣。”《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关内:秦汉时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 《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的的蜀道中的剑门关。《鸿门宴》中 “沛公欲王关中”的“关”指函谷关。
关西,汉、唐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只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为四塞之国,故称关中。“关中”是关西的腹地,也称“秦中”。
“关外”,也叫“关东”,汉唐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 “关东六国”由此而来。
45、世子,指古代帝王、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世主:国君。
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皆入国学,后泛称国子学生为胄子。冑,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冑序:贵族子弟就学之所。世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世冑:贵族的后裔,世家子弟。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宗子,指嫡长子,宗子是一族之主,又称“宗主”。
庶子,指妾生之子。庶长,妾生的长子。
九族,也就是九辈人,指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46、践阼zuò,阼,帝王即位或祭祀所等之阶,借指帝位。践祚zuò,祚,皇位、国统。践极、践统、践位、践帝,都是指帝王新即位(登基)。 《史记· 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47、驰传chí chuán,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明史·陈以勤传》:“赐敕驰传归。”赐敕,下诏令。驰传归:让他乘坐驿站车马回乡。
48、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zhé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节气歌中的“惊”“露”指的是“惊蛰”“白露”。一年中,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夜晚最长。
49、路、军、府、州、县均是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其中,路是最高一级,大略相当于现在的省。宋代的“州”由秦汉的郡变化而来,长官称知州。另外,还有“府”和“军”。府由地位比较重要的州升级而成,有主府、次府,州升府一般源于皇帝登基前所封或任官之地。宋初以都城开封府为东京,陪都河南府为西京,应天府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遂有四京府,其余则为次府。,如宋太祖以归德军节度使代周,后来便升归德军所在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应天府。“军”则是因军事需要而建的地方行政单位,一般设置在边疆地区和重要军事枢纽,如广信军 、顺安军。
50、勤王,指起兵救援或为王事尽力,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或者君王。
《文天祥传》:“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昭告天下起兵救援)。”
51、僭jiàn,越礼。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诸侯僭于天子。”僭号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三国演义》第九八回:“ 孙权不久必将僭号称尊。 僭还引申为“过分,超过”。例如“赏不欲僭(过分),刑不欲滥(滥用)。“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
52、祖,出行前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如“(刘)行,祖于江陵北门”。“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开始上路)。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如《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同乡)设祖道”。祖饯,设宴饯别,如《宋史·胡瑗传》“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
53、 裨将:裨,副的,偏的,副将,偏将。
《明史·杨璟传》:“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
54、代还:①调回朝廷,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新唐书·朱敬则传》:“代还,无淮南 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
②调回原地驻防。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初约三年一代……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
《旧唐书·张建封传》:“十六年,遇疾,连上表请速除代(派人接替自己)。”
55、燕见,私下会见,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燕,古同“宴”,安闲,安乐。”
《史记·汲郑列传》:“丞相 弘 燕见,上或时不冠。”《刘之凤传》:“帝召周延儒燕见,宵分始出。”
56、柄用:被任用。《王旦传》:“凡柄用十八年,为相仅一纪。”《王鬷zōng》:“君异日当柄用。”
57失出:重罪轻罚,指重罪轻判或应判刑而不判。失入:轻罪重判,轻罪重判或不应判刑而判刑。
失入死罪:错判死罪。 《徐有功传》:“(武)则天览奏,召有功诘之曰:‘卿比(近来)断狱,失出何多?’”
58、《魏书·张彝传》:“伏惟太祖拨乱,奕代重光(重光,指日、月,比喻厚德,厚德累世相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