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文言实词类解
实词类解之一
1.表示“求取或谋求实现自己的愿望”意思的词语:干、求、索、祈、
①责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如楚先与齐绝交,然后再去问秦国要地,那必然被张仪所欺骗。】
②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③不嫌亏以求盈,不违险以趋平,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不贪进以自明,不恶退以怨人。(王充《论衡·自纪》)【不因嫌弃贫贱而去追求富贵,不愿回避凶险而去寻求平安,不卖弄聪明以取得禄位,不用假意辞官来骗取名声,不因贪图升官而表白自己,也不因怕丢官而怨恨别人。】
④晋乐王鲋求货于穆子,曰:“吾为子请于楚。” 穆子不予。 (《国语·鲁语》)【晋国的乐王鲋向叔孙穆子索取贿赂,说:“我替你向楚国说情。”叔孙穆子拒绝了。】
⑤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向大王求取六座城邑,大王用五座城邑赠送齐国。】
【赂】“赂”的意思是“赠送的财物”或“赠送财物,割让土地”。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用周天子的名义责备卫国,取得了财货回国。《韩非子·说林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就把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地方割让给了楚国。【辨】货,赂,资,财,贿。这五个字是同义词。如果仔细加以区别,则金玉为“货”, 布帛为“贿”;“ 资”多指钱财,“财”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内。“贿”和“赂”之间差别更微,只是“赂”字较多用作动词,“贿” 字较多用作名词罢了。
⑥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书淫》)【他为自己见识不广博而苦恼,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请求借阅。】
2.表示“劳累后感到乏力”意思的词语:疲(罢)、倦 、困、极
①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策而不进于行,匈喘肤汗,人极马倦。
人极极马倦 极:疲惫
【答案】解释正确。因为“人极” 和“马倦”结构相同, “极” 和“倦”意思相近,都有“疲惫”的意思。 【蠢笨的人驾驭劣马,既使马的口缘受伤,又让马鞭损坏 ,但在行程上还是不能快走, 胸口起伏喘息不止, 皮肤出了很多汗, 人困马乏。】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3.表示“减少,从总体或某个数量中减去一部分”意思的词语:减(咸)、损 、省、杀、折
①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
而罚以杀杀损也 杀:处罚
【答案】解释不正确。因为“杀” 和“损”是近义词连用, “杀” 是“减少”的意思。 【古代人不是这样看的,而是认为人的本性是欲求不断增多而不是不断减少,所以才用增加(满足欲求的手段)来奖赏人,用减少(满足欲求的手段)来处罚人(“杀”和“损”都是减少义),这是各代帝王共同的做法 】
②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战国《荀子·修身篇》)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好的农民并不因为有旱涝灾害就放弃耕种,好的商人并不因为一时亏损就不做买卖;士人君子并不因为贫穷就对道德修养松懈怠慢。 】
4.表示“骄傲,傲慢,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意思的词语:骄(乔、娇) 傲 倨(据、踞、裾) 矜 满 慢(嫚、谩) 岸 伉
词义特征:⑴ 形容词,作谓语。⑵与“人”的态度、情绪、气质、胸襟等紧密相关。⑶ 突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意思意义。⑷常见的双音词语有“骄矜”、“骄亢”、“骄尚”、“傲岸)”、“慢物”、“矜负”等。例如:
①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老翁犹气岸 岸:高大、雄伟
【答案】解释不正确。应该解释为“高傲”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
②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君主无能而他的兄弟贤能,太子势轻而庶子骄纵,官吏软弱而百姓不服管教,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动荡不安,可能灭亡。】
5.表示“对人或事物诚挚的感情”意思的词语:爱、惠、怜、慈、字、子
①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爱爱之欲其生 爱:爱惜
【答案】解释不正确。因为“爱” 和“恶”相对, “爱” 是“喜爱”的意思。 【喜爱他的时候,(我)想让他好好地活着;厌恶他的时候,(我)想让他(尽快)地死去。(我)既想让他好好地活着,(但有的时候)又想让他(尽快地)死去,(这)是让我极其困惑的(事)啊! 】
②不识字人温恤之方,唯知重役残忍之法。 (《北史·虞翻传》)
【不懂得爱护人这种体贴抚慰人的方法,只知道加重劳役这种残忍的方法。】
6.表示“给与,使对方得到东西”意思的词语:赐(锡)、与、予、给、畀(bì)
①姝(shū:美好)者之子,何以畀畀(bì)之?
何以畀(bì)之 畀:给与
【答案】解释正确。因为“之” 是代词, 而且语境有赠物意味,所以,“畀” 是“给与”的意思。 【眼前那位娴静美丽的姑娘啊,我不知道拿什么礼物送给你? 】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诗经》)
【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
实词类解之二
1.表示“选择,挑选”意思的词语:选(撰)、遴、摘、采、索、挑、相、择、简、差、卜、涓、抡
词义特征:⑴ 动词,作谓语,带宾语;⑵宾语往往是出众的“人”或良辰吉日等;⑶ 突出“从同类或相关事务(含人)中选取其中某个或某部分”的意思;⑷书面性很强,可译为“选择,挑选”等。例如:
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答案】解释正确。因为“简能而任之” 与“择善而从之”是相同的结构, 有相近的意思,所以,“简” 是“选拔”的意思。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 】
②涓辰选气, 展礼恭祇。【涓选时辰,选择气候,展开礼仪恭敬神祇。】
③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大王您想去见巫山之女,必先斋戒沐浴。选择吉日良时,减少车骑,穿上黑衣。 】
2.表示“迎接,到某处迎候并陪同到来的客人”意思的词语:迎、逆、迓(讶、御)
①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逆:迎接。
【答案】解释正确。因为“逆夫人嬴氏” 与“以归”有目的关系, 所以,“逆” 是“迎接”的意思。 【晋文公迎接夫人文嬴回国 】
3.表示“均等,两者一样”意思的词语: 同、均、齐、侔(牟)、埒(liè)、等……
①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何侔名于我 侔:均等。
【答案】解释正确。因为“何侔名于我 ”就是“怎么会与我名望相等呢”, 所以,“侔” 是“均等”的意思。 【我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不过是千乘小国,你们怎么能和我们齐国并驾齐驱呢? 】
②筑郿坞(méiwù), 高与长安城埒(liè)。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 (《滕王阁序 》)——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4.表示“改变”意思的词语:夺、渝、改、变、更、革、易
①使(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解释不正确。应解释为“改变” 。 【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
②改变。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保持节操,谨慎稳重 ,有不可改变的志向。 】
“改变”的特点:①侧重于事物前后的不同变化;②常与“地点”“志向” “忠心”“看法”“航线”“观点”“立场”等配搭;③强调事物发生显著更动、变化; ④变化后的情形与变化前的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人为的意味较强 。
③彼其君子,舍命不夺。【那穿着这身华贵礼服的君子啊,宁可舍去生命他也不改变信仰!】
④坚贞不渝【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
⑤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音乐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
⑥革故鼎新【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5.表示“用货币换货物”意义的词语:买、市、沽、贾、货、购、售……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买。
【答案】解释不正确。应解释为“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赐,购取他的头 】
②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钴鉧潭西小丘记》)
【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
6. “偃、僵、仆、跌、毙”
“偃”是形声字。从人,匽声。《说文》:“偃,僵也。”(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本义是“仰卧,仰”。“僵”也是形声字。从人,畺声。《说文》:“僵,偾也。”本义是“仰面向后倒下。”如《吕氏春秋·贵卒》:“鲍叔御公子小白僵。”“仆”的本义是“向前跌倒”,《说文》:“仆,顿也。”(顿:跌倒。)朱骏声曰:“前覆曰仆,后仰曰偃。”如《汉书·陈遵传》:“顿仆坐上。”从“倒下”的含义上来讲,“偃”和“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毙”(斃)也是形声字,从比死,敝声。本义是“倒下去”。常常指因病或受伤而倒下去(包括“偃”、“僵”、“仆”),如《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毙”后来才引申为“死”的意思。如《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跌”是形声字。从足,失声。《通俗文》:“失蹑曰跌。”本义是“失足摔倒。”如《汉书·晁错传》:“跌而不振。”注:“跌:足失据也。”现在仍有“偃旗息鼓”、“前仆后继”、“暴毙”、“击毙”、“僵偃”(仰卧不动)、“僵毙”(倒下死亡)等词语。
①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赵孟(简子)喜曰:可矣。(《左传·衰公二年》)
毙于车中 毙:死。
【答案】解释不正确。应解释为“倒下去” 。 因为从上下文推知, “死” 的解释并不符合语境。简子如果已经死在车中了, 怎么还能“喜曰” 呢?
词语类解之三
1.表示“美好”意义的词语:令、好、美、善、嘉、佳、姝(shū)……
①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世有令德 令:命令。
【答案】解释不正确。 “令”应解释为“美好”。译文: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
②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美。
③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立身处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 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是美好的,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
④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屈原《离骚》) ——我的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啊,通过占卜才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⑤ 秋菊有佳色,裛(yì ,通“浥”:沾湿露掇其英。(陶渊明的《饮酒》)——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2.表示“安宁、太平”意义的词语:安、定、靖、宓(mì密)、憺(澹)、治……
①止旅乃密,芮 (ruì通“汭”) 鞫( jū )之。(《大雅•公刘》) 一同定居人安宁,水湾内外都靠近。
②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 (《九歌•东君》 ) 声与色之美足以使我快乐,观看者安于此景回还皆忘。
3.表示“掌管”意义的词语:属、执、知、掌、握、制、尚、当、守……
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 xiān ,崔暹 )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佐琛知后事 知:了解 。
【答案】解释不正确。 “知”应解释为“主持、主管”。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务,对他说:“大丈夫相知,难道在于新旧?军队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责任也紧迫,我弟弟年轻,不熟悉事宜,后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们一概都托付给你了。”
①执牢狱者无病
②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经过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
③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
④夫赏罚之道,利器也。 君子固握之,不可以 示人。
【赏罚作为治国原则,是一种锐利的兵器,君主要牢固地掌握它,不可把它拿给别人看。】
⑤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掌管朝政。】
⑥襄平侯纪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勃北军。
【襄平侯纪通掌管调兵符节,周勃令他持节假传圣旨,说准许周勃进入北军。】
⑦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⑧.朕为天下守财耳,岂得妄用之哉?
守:掌管。我是替天下掌管财产,怎么能乱用呢!
4.表示“赶上、并列”意义的词语:等、及、比、逮、并、齿……
①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吕氏春秋·慎势》)——权力相同就不能役使对方,势力相等就不能兼并对方,冶乱相同就不能匡正对方。
②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③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希望全国做(秦国)臣子,并列在诸侯行列里。
④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冯婉贞》)——敌人出乎意外,非常惊恐慌乱,用枪上的刺刀跟谢庄少年进行搏斗,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谢庄人。
⑤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刘)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与物多忤 物:事物。
【答案】解释不正确。 “物”应解释为“他人”。 译文:刘基辅佐明太祖统一天下,料事如神。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他人多有抵触。【成语佐证】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他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他人。
5.表示“偷看”意义的词语:窥、觑、觇(chān)、闚(kuī)、闪、瞧……
①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偷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②兰孙小姐灯烛之下,觑见新郎容貌不凡。(《初刻拍案惊奇》 )
③ (刘类)性又少信,每遣大吏出。辄使小吏随覆察之,白日常自于墙壁间窥闪,夜使千廉察诸曹,复以干不足信 。(《魏略·苛吏传》 ) ④只见外面一个人入来, 在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 (《警世通言》 )
7.表示“抛弃、舍弃”意义的词语:捐、舍、弃、抛、掷、置……
“抛弃”的特点:①动词,常带宾语;②常与“错误”“恶习” “想法”“看法”“思想”“观点”“糟粕”等配搭;③强调“扔掉不要”的意义。如:
①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汉书》)——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去除祸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
②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苏秦连横约从》)——父母听到消息,打扫屋子,清除道路,设置音乐(张:陈设,设置),设置酒宴,到郊外离城三十里之处迎接(郊:郊外,名词作状语)。
③然战而擅舍国君,而受其问,不亦大罪乎?
④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韩愈《戏题牡丹》 )
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刘邦就舍弃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
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史记·三代世表》)
又捐之大泽 捐:抛弃。
【答案】解释正确。 译文:姜嫄嫌弃此子无父,弃之于路,有牛羊过也避而不践踏他。弃之于荒山,而有山里人或者禽兽喂养他。弃之于江湖中有鹏鸟张翅为铺垫不致他淹死,并喂养他食物。
词语类解之四
1.表示“佩服、信服”意义的词语:伏、服、孚、信……
“佩服”的特点:①动词,常带宾语;②常与“技艺”“水性” “话语”“知识”“水平”“道德”“才能” “行为” “道理” “事实” “言论”等配搭;③强调“尊敬、心服”的意义。如:
①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②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 ——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
③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荀子·劝学 》)——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
④(孔)融……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后汉书·孔融传》)——孔融……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英俊之士,都相信佩服他。
2.表示“确实、的确、真正”等意思的词语:诚、信、审、良、必、果、委……
特征:A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B表示肯定的判断;C突出强调“肯定、确认”的语气;D可以译为“确实、的确、真正”等。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③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 ——先生在军队里,是否确实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
④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赵氏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⑥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廉颇蔺相如列传》)——试着再把狼装到袋子里,我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很困苦不?
⑦委是良田,放得收买。(《论细田募役状》)——的确是良田,这才能收买。
3.表示“定罪、判罪”意义的词语:当、判、论、罪、听、坐、报……
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刑。
②叔父肇之,坐事系狱,七年不判。(《韩非子·五蠹》)——叔父招惹事件,因事犯罪囚狱中,七年还没有定罪。
③以其犯禁也,罪之。(《韩非子·五蠹》)——因为他违犯禁令,才给他定罪 。
④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主断狱听讼,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南匈奴列传》)——呼衔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他们负责判决案件,受理诉讼,他们将判决的轻重,口头告诉单于,那裹没有文书和记事的簿册。
⑤犯法不坐(《昌言·损益》)——犯了法不定罪。
⑥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五蠹》)【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
⑦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4.表示“悄悄、暗中”意义的词语:间、暗、阴、微、潜、窃、私……
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行》)——循声悄悄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③ 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暗中查知党名姓,一下子把他们都擒拿归案。
④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暗暗的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
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崤之》)——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⑥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⑦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结为朋友”。
5.表示“违背”意义的词语:牾、忤、逆、倍(背)、失……
“违背”的特点:①动词,常带宾语;②常与“命令”“指示” “信誉”“决议”“义务”“诺言”“良心” “意愿” “思想” “要求” “尊严”等配搭;③强调“违反、背离、不遵守”的意义。如:
①王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庄子•养生主》)——汉王刘邦怀恨项羽违背 “先入定关中的为王” 的前约,想发动进攻, 萧何进行劝阻,就停止了。
②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庄子•养生主》)——这是在逃避自然规律,违背天谴的。古代得道人称这种举动叫逃避天意。
③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后汉书· 杨终传》)——秦朝政治制度残暴,违背天意,一个人有罪,连累三族。
④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记•伍子胥列传》)——我的处境好像太阳快落了而道路还很遥远,所以,我只能违背常情常理而行事。
⑤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6. 表示“接近”意义的词语:薄、迫、逼、望、向、切、临……
特征:A.用在名词前面,作谓语,常带宾语;B.与它配搭的词语,可以表示具体的人、事物、时间、地点和数量,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C.突出强调“靠近”的意思;D.可以译为“接近、靠近、挨近、迫近、临近”等。如: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③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⑤吴兴三面切太湖。(《湖州胜景楼记》)——吴兴三面接近太湖。
⑥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郦道元认为下面临近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7. 表示“统率”意义的词语:以、帅、率、统、督、从、将、勒、引、制……
特征:A.用在名词前面,作谓语,常带宾语;B.与它配搭的词语,在古代往往是“士兵”“军队” “官吏” “人员”等;C.突出强调“统辖率领”的意思;D.可以译为“统率、率领、带领、指挥”等。如:
①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垓下之围》)——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②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国语·鲁语》)——天子拥有六军,由在王室为卿的公统率,用来征讨不义之国。
③ 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春秋公羊传》) ——鲁国的大夫公孙敖率领军队和各诸侯的大夫一起去救徐国。
④诸侯知(管)仲为君讳而欺己,必恚怒而畔去,何以能久统会诸侯,成功于霸?(《论衡.书虚篇》)——诸侯们要是知道了在为他的君王掩饰淫乱行为而欺骗自已,必然会愤怒而背离,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长期地统率、会盟诸侯,成就霸业呢?
⑤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明史·卢象昇传》)——赐给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天下的援兵。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鸿门宴》)——刘邦第二天早晨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统带士兵。
⑧勒兵下令军中门。(《魏公子列传》)——然后统带部队,向军中下令。
⑨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高祖本纪》)——沛公率兵西进,在昌邑与彭越相遇。于是和他一起攻打秦军,战事不利。
⑩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8.表示“嫉妒”意义的词语有:害、妒(妬)、疾、忌、媢、嫉……
“嫉妒”特征: ①心理活动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人”; ③强调“因自己的品德、才干或境遇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嫉妒” “妒忌” “怀恨” “怨恨”等。
①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②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狱中上梁王书》)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怨恨。
③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荀子·不苟》) ——不在下面互相勾结去愚弄君主,不向上迎合君主去妒忌(残害)臣民,在一些事情中有了分歧争执,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去陷害对方: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公正无私的人了。
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⑤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陈平任相》)
——项王为人,怀疑忌妒,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
⑥妒夫媢( mào )妻,同室而处,淫乱失行,忿怒斗讼。 (王充《论死篇》) ——夫妻互相嫉妒,同在一室居住,淫乱而行为不正,经常忿怒争辨是非。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试说其理由。
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辕固生)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 《辕固生》)
嫉毁:因嫉妒而诋毁。
试说其理由:
①“嫉毁”这个词语的结构方式告诉你:因果偏正式结构,“嫉”是原因,“毁”是目的。两个词的意思加合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
②语境思考。“罢归之”的主语是“辕固生”,“诸儒多”要诋毁他,而原因就是“嫉妒”,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理由说他“老了”。
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生入朝。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这时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了。
9.表示“吝啬”意义的词语有:吝(悋lìn )、啬、悭、鄙、靳……
“吝啬”特征: ①形容词,作谓语;②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贬义,用于财物; ③强调“过分爱惜自己的一切”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吝啬” “吝惜” “小气”等。
①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2014江苏高考) ——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
②若然,陛下与人终始之意则美矣。其于改过勿吝、去邪勿疑之道,或未尽善。 (《旧唐书·裴延龄传》) ——如果是这样,皇上任用人有始有终的用意是好的,但对于知错必改、驱除邪恶的主见,却不够好了。
③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 ——(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④刘秀之俭吝,常呼为老悭。 (《南史·王玄谟传》) ——刘秀很吝啬,常常被称为吝啬鬼。
⑤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韩非子·五蠹》) ——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⑥水银成银利十倍,丹砂为金世无对。此人靳术不肯传,阖户泥墙畏天戒。(《赠方子明道人》) ——靳术:吝惜而不公开秘术。
10.表示“欺骗”意义的词语有:欺、骗、诈、诳、诓、诒dài (绐)、诬、谩、谬、蒙、惑、虞……
“欺骗”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人”“组织”; ③强调“用虚假的言行骗人”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欺骗” “欺诈” “蒙骗”等。
①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之死》)——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和氏献璧》 ) ——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③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 ( 《史记·郑世家》 ) ——晋国于是找到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扬,字子虎。晋国让解扬欺骗楚国,让宋国不要投降。
④吾(袁可立)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 ( 《节寰袁公传》 ) ——我为什么要因为上台的淫威来诬陷我们的贤能太守呢?
⑤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 ( 《非儒》 ) ——用繁杂的礼乐去迷乱人,长期服丧假装哀伤以欺骗死去的双亲。造出“命”的说法,安于贫困以傲世。背本弃事而安于懈怠傲慢。
⑥“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 《燕丹子》 ) ——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嬴政对他十分无礼与蔑视。太子丹向秦王请求允许他回燕国,秦王欺骗说除非马生角乌鸦白头才成。
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 《屈原贾生列传》 )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蒙骗,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⑧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晋公子重耳之亡》 ) ——下面的人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
⑨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 )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11.表示“胜过”意义的词语有:进、绝、贤、愈(逾踰瘉)、甚、多、胜、强……
“胜过”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人”“组织”“能力”等; ③强调“两相比较,在优势或程度上前者要胜过或超过后者”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胜过”“超过”“强于”等。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②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B.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汉书·刘歆传》) ——广闻博见,记忆力强,超过一般人。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后出师表》)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
③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 )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④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新唐书·姚崇传》) ——况且除蝗纵然不太彻底,不是比留着它们养成大患更好吗?
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⑦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能言善辩的口才,胜 过了百万雄师!。
12.表示“环绕、围绕” 意义的文言实词 :环(还)、周、匝、营(萦)、婴、宫、围、团、绕、带、缘、抱、拱、佩
“围绕” 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问题” “事物”等; ③强调“在周围绕着、环绕”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围绕” “环绕”等。
①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②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鞌之战》》) ——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环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
③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文心雕龙》 ) ——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聚合。
④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xiāo)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偬不暇给之日。 (《后汉书·卓茂传》) ——建武之初,群雄方在扰攘,啸呼者连响,据(围)城自保者相望,这正是日促事多不暇给足之时。
⑤A.营合围会,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昆明灵沼之东。 (《羽猎赋》) ——合营大会,先设置在白杨南面,昆明美湖东面。B.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⑥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tǎn)之。(《礼记·丧大记》) ——国君的倚庐,其外有一圈帷布围绕,作用如同宫墙;大夫、士的倚庐,其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围绕。
⑦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杂篇·则阳》) ——变化着的事物,小到质子,瞧不见内部结构,大到宇宙,望不见外部围着的轮廓。
⑧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李贺《屏风曲》) ——曲折回绕六曲围绕油灯,把环鬟放在镜上当金钗投掷。
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⑩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司马迁《张仪列传》) ——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
⑪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荀子·议兵》) ——以邓林(地名 估计是树林)为限制,以方城为外围(或者说边缘)
⑫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⑬群星拱皓月争辉,绿水共青山斗碧。(《水浒传》)
⑭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水经注·渭水》) ——有发源于北山的兰渠川水,带同诸溪南流注入渭水。
13. 表示“驻扎、停留” 意义的文言实词 :军、次、宿、驻、扎 、师、舍……
“驻扎” 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补语 ;②补语是“地点”名词等; ③强调以军队为主体的安营扎寨的意思; ④可以译为“驻扎” “停留”等。
①汉王军于荥阳南。 (《史记·汉高祖本纪》)——汉王的军队驻扎在荥阳南面。
②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国语·晋语四》) ——吕甥、冀芮率领着军队,甲午那天,驻扎在庐柳。
③秦伯使公子絷如师,师退,次于郇。(《国语·晋语四》) ——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军去交涉,结果晋军退走,驻扎在郇城。
④宿并于无用之地。 (《汉书·严安传》) ——驻扎军队在无用的地方。
⑤率诸军北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率领各路军队向北驻扎在汉中。
⑥扎下一个山寨。(《水浒传》二回) ——驻扎在下一个山寨。
⑦. 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汉书·严安传》) ——驻扎军队在无用的地方,前进而不能退守。(补充:《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⑧. 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左传·襄公九年》) ——秋季,楚共王驻军在武城,作为秦国的后援。
⑨.(08辽宁)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稍:逐渐。“稍”字在古代多数时候(从远古到唐宋)是副词,逐渐。“稍稍”也是“渐渐”。 唐· 柳宗元《三戒》: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司马迁《报任安书》: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宋· 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辨】稍,略,颇。在上古时代,“稍”表示“渐”的意思,跟“略”截然不同。“颇” 汉代也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却被用来表示极度。“颇有”表示“多有”,例如《乐府·陌上桑》:“鬑鬑(lián lián)颇有须。”【多有一些胡子。鬑鬑,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
⑩. (11福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参考答案】A【立意说明】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试题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次,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原文“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应该译为“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
【重要提示】 “次”作“临时驻扎或住宿”讲的语言背景:①动词,有“停留”意义;②前带地点状语或后带地点补语;③与军事行动相关时,解释为“临时驻扎”意义;与外出旅行过夜相关时,解释为“住宿”意义。试比较:①楚师伐郑, 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②王次于河朔。(《左传·襄公十八年》)
理论依据:
①.“上下文语境也叫做内部语境,是指在一定的言语片断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搭配、照应关系……”(高守纲著《古代汉语词义通论》第117页,1994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②. “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所形成的词的聚合叫词义聚合。例如‘风、云、雨、雪、雹、雾’等词构成一个表示气象的词义类聚,‘步、行、趋、走、奔’等词构成的是表示行走的词义类聚。”(高守纲著《古代汉语词义通论》第80页,1994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14. 表示“推举” 意义的文言实词 :进、推、荐、举、贡、察
“推举” 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有才的“人”; ③强调自下循序向上推荐人才; ④常有“推举”“荐举”“贡荐”“察举”“推荐”“举荐”等同义连用形式;⑤可以译为“推举”“举荐”等。
进,泛指推举人才。推,按预定的要求认定、推举人才。荐,主动推举人才。举,推荐而致任用。贡、察是汉魏选官制的专用词:贡,向上进荐,一般不单用;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黄金贵主编《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第103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例如:
①进,泛指推举人才。《齐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推举人才规劝君主,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②推,按预定的要求认定、推举人才。《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推举贤明而让能者,众官就会和谐)
③荐,主动推举人才。“荐”常与“举” “推”连用,推荐相当于介绍,而荐举相当于选拔任用。《战国策·中山策》:“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再说张登的为人,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难以相信张登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④举,推荐而致任用。力度更大于“荐”,侧重在推荐而致任用。《左传·襄公三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君子认为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做到推举贤人。推举仇人不是出于谄媚;推举儿子不是出于偏爱;举荐下级的亲属不是为了结党。)“举”和“推”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使所举者被人用,举,任用。因此,“举”与“推”组合时,意义重在举,就是选拔、任用。
⑤贡是向上进荐,引申为荐举人才,单用较少,一般贡荐、贡举连用,而贡举一词在汉魏之际是选官制中的专用术语,表示向上级进荐。《汉书·朱邑传》:“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
⑥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察是举之前的必然步骤,因而察、举成为汉代官吏考选人才的专用语,察举连用,如《汉书·文翁传》:“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
15. 表示“判罪”意义的文言实词 :论、当、报
表示“判罪”意义的特征: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有关“刑”“罪”的名词; ③强调依法定罪判刑; ④常有定罪原因相,如“失期”“ 亡失多、为虏生得”等;⑤可以译为“判罪”“定罪”等。
论,汉代断狱定罪定刑的通称;若定极刑,示立行无赦。当,一般用于定罪,也可以用于定刑;若定极刑,可赎、减或赦。报,判后上报。
①论,在汉代,若其后有“斩”“杀”等表极刑之名称,则表示立即处死,概无赦。《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②当,一般用于定罪,也用于定刑,轻重不拘。《汉书·李广传》:“吏当广亡失多,为虏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③报,判决罪犯。《后汉书·鲁恭传》:“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
16. 表示“任命”意义的文言实词:任、委、拜、授、除
“任命” 特征: 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 ;②宾语是有才的“人”; ③后面常有官职名称,强调自上而下任命; ④常有“委任”“拜授”“拜除”“除拜”“授任”“除任”“除授”等同义连用形式;⑤可以译为“任命”“授予官职”等。
①任,任用官吏的通称。由“保任”引申为任命、任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任命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②委,一般用于皇帝或者诸王为人重要的职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少年,初即位,委国事大臣。”(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任给大臣们。)
③拜,本义是对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由于授官时,受职的人要跪拜谢恩,因此把通过正式仪式授予官职称“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授,任用义来自本义给予、付予。授予职位就是付予权力,故“授”引申为任命官吏、授予官职之称。授通常是朝廷对于有一定功绩或具有声望者,授予或提升职务,付予权力。《商君书·勒令》:“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
⑤除,本义是台阶。由殿阶的更替之义引申为官职的新旧更替,所以除官是本有官职,免去旧官再任新职。《汉书·田蚡传》:“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皇上于是说: “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委任几个官呢!”)但晋宋以后除的使用完全与授相同了。
17. 表示“台阶”意义的文言实词:阶、阼、除、陛、墄
“台阶” 特征: ①名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②常常与宫殿、庭院等建筑物相关相连;③往往同“上”“下”“登”等“行进”动作相配相应;④可以译为“台阶”等。
①阶,或作“堦”,本指堂前的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据《礼记·曲礼上》记载:一般情况下,“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当客人在主人面前自降等级时,“则就主人之阶”,即同主人一样走东阶。在主人固辞下,客人还是走西阶。此处魏公子自谦,从主人行走的东阶上堂。也用于一般民居宫室。《南史·徐自珍传》:“阶户之间,木生皆连理。”阶户,由阶至门。
②阼(zuò),又通作“胙(zuò)”“祚(zuò)”。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在此答酢(zuò)宾客。古代堂前一般有两道台阶:东阶(主人之阶),西阶(客人之阶)。东阶称“阼”, 阼阶上为主位。《孔子家语·儒行》:“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馆舍里,鲁哀公到孔子住的馆舍造访,哀公从大堂东边的台阶走上去,孔子从西侧的台阶走上去,然后登上厅堂,孔子陪侍着哀公。)后来,“践阼”“涖(lì)阼”“即阼”遂得代称帝位。
③除,汉魏间宫殿台阶之称。《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于是羡慕官高位显的人,他们从东面宫殿台阶登上去。)“除”所指区域较大。处所指台阶,还常包括台阶上(即堂)与下(庭径)延伸的一小段。
④陛,高台阶。设置在城墙上的台阶因其位置高、阶级高,故可称“陛”。到战国时,“陛”可以引申为天子所践之阶。《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此“陛”指咸阳宫的台阶。
⑤墄(qī),汉代对太子治事的太极殿陛阶踏道的别称。《西京赋》:“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于是左边是人登的台阶,右边是车行的平阶。栏杆重重,台阶层层。)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