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人的称谓
1.称字,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这是称字。
2.称号,如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3.称斋号,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4.称谥号,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
5.称官名、爵名,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太师、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6.称籍贯,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
7.直称姓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二)敬称与谦称
类别 | 例词 | 例 句 | |
敬 称 | 对 君 王 敬 称 | 王(大王) |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有瑕疵,请让我指出给大王看。 |
君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您有病在皮肤上,不医治恐怕将要加重。 | ||
上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扶苏因屡次劝诫(皇上),皇上让他外出带兵。 | ||
陛下 |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希望您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 ||
对 常 人 | 公 |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各位遇上大雨,都已过了期限,过期限(依法)要被杀头。 | |
卿 |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今天您阐明主张,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 ||
子 |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公输》) ——北方有侮辱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他。 | ||
君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 | ||
足下 | 足下事皆成,有功。(《史记·陈涉世家》) ——您的事情都能成功,有功劳。 | ||
夫子 |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老先生(您)有什么见教? | ||
丈人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子路跟随(孔子)远远落在后边,碰上一个老头儿,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竹器。 | ||
先生 | 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 ——(请)先生赶快坐下,何必这样(动怒)! | ||
类别 | 例词 | 例 句 | |
敬 词 | 枉(委屈)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贱,见识短浅(而不理我),(反而)辱没和委屈自己,三次(亲自)到草房里来拜访我。 | |
奉(敬受) |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鲁肃我请求能够尊敬地接受您的命令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 | ||
惠(恩待) | 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国语·晋语》) ——(晋)公子重耳出来接见使臣说:“先生恩待(我)接见我这个逃亡的人……” | ||
伏、伏惟 (恭顺) |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府吏恭敬地跪在地上说:“(儿)恭顺地禀告妈妈……” | ||
请(情愿)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老婆子(我)虽然体力已衰,情愿跟吏连夜赶去(服役)。 | ||
拜(恭敬地) | 如“拜托”“拜读”。 | ||
谦 称 | 君 王 自 称 | 寡人 | 群臣吏民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众大臣和官吏百姓(如果)有人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给予头等奖赏。 |
孤 | 卿言至此,甚合孤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您说到这里,正合我意。 | ||
臣 民 自 称 | 臣 | 唐雎曰:“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 ——唐雎说:“我没听说过。” | |
愚 |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我以为,军中事情,都向他请教,一定能使军队齐心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 ||
仆 | 仆敢如是也。(《报任少卿书》) ——我不敢像(您说的)这样。 | ||
鄙人 |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我不聪明,(可是)生在人世将要有所作为。 | ||
小人 | 小人有母。(《左传·隐公元年》) ——我(家里)有老母。 | ||
女 人 自 称 | 妾 |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贱妻(我)(既然)担承不了你母亲的使唤,白白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 | |
老妇 | 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如果)再有说把长安君当作人质的,我必啐他脸。 | ||
谦词 | 窃(私自)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老臣私自认为您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 |
辱(承蒙) | 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从前,承蒙(您)赐给我一信。 | ||
猥(辱) |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里拜访我。 | ||
谨(恭敬) |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派小臣张良(我)恭敬地捧上白璧一对,拜了又拜呈献给大王(您)。 |
(三)古代官名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上有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宋以来,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任命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别驾、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地位类似后世的军区司令),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以前称县令)。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3)有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关于任、免、升、降、调动官职的词语
类 别 | 用 词 | 例 句 |
表示授予 | 拜 | 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除 |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
授 | 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 | |
加 | 夫子加齐之相印。(《孟子·公孙丑》) | |
封 |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细说。(《史记·项羽本纪》) | |
表示罢免 | 罢 | 而主谳者亦各罢去。(《狱中杂记》) |
黜 |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书博鸡者事》) | |
夺 | 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 |
免 |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 | |
表示提升 | 升 | 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
擢 | 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谭嗣同》) | |
迁 |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 |
晋 | 晋序荣阶,敷宣伟绩。(《龚未斋文》) | |
表示降职 | 谪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
出 |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柳子厚墓志铭》) | |
迁谪 |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 |
左迁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琵琶行》) | |
放 |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 | |
贬 | 又例贬永州司马。(《柳子厚墓志铭》) | |
迁 |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 |
表示调动 | 调 | 旬乃还第,婿竟不调。(《记王忠肃公翱事》) |
徙 |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 |
改 |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翱事》) | |
迁 | 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 |
移 | 元丰七年正月辛酉,诏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移汝州。(《续资治通鉴》) | |
表示代理 | 行 | 迁左丞,行徐州事。(《北齐书·循吏苏琼传》) |
假 | 薛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海瑞传》) | |
署 | 海瑞署南平教谕。(《海瑞传》) | |
兼 任 | 领 | 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 |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