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30世家·韩世家第十五【2】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秦武王:嬴荡,前310—前307年在位。临晋:魏邑,在今陕西大荔东。】。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甘茂:楚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初为秦将,后任左相。】。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
襄王四年(前308),和秦武王在临晋会见。这年秋天,秦国派甘茂进攻韩国的宜阳。五年,秦攻下宜阳,斩杀韩军六万。秦武王去世。
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与我:还我。武遂:韩邑,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穰(rang):韩邑,在今河南邓县。】。与秦伐楚,败楚将唐昧。
六年,秦国又把武遂还给韩国。九年,秦国再度攻取了韩国的武遂。十年,韩国太子婴朝见秦王后回国。十一年,秦军攻韩,占领了穰(ráng,阳平“让”)邑。韩国和秦国进攻楚国,打败了楚将唐昧。
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苏代: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苏秦弟。纵横家。】:“虮虱亡在楚【亡:流亡。】,楚王欲内之甚【此句谓,楚王很想送他回国当太子。内,通“纳”。】。
襄王十二年,太子婴去世。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做太子。当时虮虱在楚国做人质。苏对韩咎说:“虮虱流记在楚国,楚王特别想把他送回国。
今楚兵十馀万在方城之外【方城之外:方城以北。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是楚国北界的大山。】,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在雍氏旁边修筑万户人的都邑。此指围攻雍氏。雍氏,韩城,在今河南禹县东北。】,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将:担任将领,统率军队。】。
现在十几万楚军驻在方城山北边,您为什么不让楚国在雍氏城的旁边建起一座万户的城邑,这样,韩王必定派兵去救雍氏,您一定做统帅。
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此句谓,您就可利用韩、楚两国军队的力量,事奉虮虱而纳他为太子。】,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以上二句:他一定听您的话,定会把楚、韩边界地区赐封给您。】。”韩咎从其计。
您就可以利用韩楚两国的军队拥戴虮虱,把他接回韩国,将来他完全听从您是一定的,他一定会把楚韩边境封给您的。”韩咎听从了他的计谋。
【段意】:以下着重写第八世韩襄王时争立太子事。此段先记襄王前期简历及太子婴死后,公子咎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前期简历主要有:五年,秦拔韩宜阳;九年,秦取韩武遂;十一年,秦占韩穰等事。至十二年,太子婴死,两公子争立。当时虮虱正质于楚。苏代为韩咎献策:利用楚欲送虮虱回国作太子之心,劝咎让楚伐韩之雍氏,韩必派咎为将救雍氏,这样咎即可利用韩、楚两国军队之力支持虮虱回国当太子,从而取得虮虱的信任而受封。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秦未为发:秦兵尚未派出。】,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且:将。】?”对曰【对曰:以下所言意为,秦王这样说过“他将派两路军队,一路经南郑,一路出蓝田,出兵于楚,以待韩军”,恐怕不会与韩军会合了。南郑,秦邑,在今陕西汉中。蓝田,秦县,在今陕西蓝田西。殆,大概。】:
楚军包围雍氏,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没有发兵,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对公孙昧说:“您认为秦国将会援救韩国吗?”公孙昧回答说:
“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果乎:果真会这样吗?】?”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祖:效法。故智:用过的计谋;老办法。】。
“秦王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取道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等待您的军队。’恐怕是不能会合了。”公仲说:“您以为真会是这样吗?”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仿效张仪原来的计谋。
楚威王攻梁也【楚威王:熊商,前339—前329年在位。梁:即魏。魏惠王于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亦称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人于楚【此句谓,魏国战败就倒向楚国。折,战败。】,韩固其与国也【此句谓,韩国本来是魏国的盟国。】,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
当初楚威王进攻魏国的时候,张仪对秦王说:‘秦国和楚国进攻魏国,魏国失败就会倒向楚国,韩国本来就是它的盟国,这样,秦国就孤立了。我们不如出兵来迷惑他们,
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以上三句:意谓秦不如只是出兵声援魏国,使魏壮胆而与楚大战,秦从中渔利取西河之外而归。到:欺骗;迷惑。西河:魏地,指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今其状阳言与韩【状:情状。阳言:假装说。阳,通“佯”。与韩:支持、帮助韩国。】,其实阴善楚【阴善:暗中友好。以上二句谓,这次秦也是表面助韩,暗中助楚,挑动楚、韩大战,秦从中渔利。】。公待秦而到【到:到来。】,必轻与楚战【轻:轻易地。】。楚阴得秦之不用也【阴得:暗中知道。不用:不为所用。指不会为韩出力。】,必易与公相支也【易:轻易地。相支:相对峙。】。
让魏国和楚国大战,秦军就可以占领西河以外的土地后再回来。’现在看秦王的样子表面上是同韩国结盟,其实是暗中同楚国交好。您等待秦军的到来,必定会轻率地同楚军打仗。楚国暗中已经得知秦军不会为韩国效力,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对抗。
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以上三句谓,韩胜楚,秦则以救韩之口实同您一起控制楚国,扬威周室而归。乘,控制。施,扬威。三川,指东周王朝京畿地区,有河、洛、伊三川。这里代指周室。】。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以上三句谓,韩不胜楚,秦则保有实力守险于三川以待楚,您就无法解救雍氏了。塞,阻塞。】。窃为公患之【此句谓,我私下真为您担忧。患,担忧。】。
您这一仗如果胜了楚国,秦国就会和您共同凌驾楚国之上,然后到三川一带扬威而回。您这一仗如果不能战胜楚国,楚国阻塞三川据守,您就不能得救了。我私下里为您担忧。
司马庚三反于郢【此句谓,秦使司马庚三次去楚密谋。反,通“返”,此指往返。郢,楚都。】,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以上三句谓,秦甘茂与楚昭鱼相会于商於,他们表面上说是要楚国撤回攻韩雍氏的军队,实际上好像订有密约。昭鱼,楚相国。遇,会见。商於(wū),地区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一说指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与於(今河南西陕)两邑及其之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收玺,收取军符。类,相似。】。”
秦人司马庚三度往返于郢(yǐng,影)都,秦相甘茂和楚相昭鱼在商於(wū,巫)相会,表面上扬言说要收回攻韩楚军的印信,其实双方好像是有什么密约。”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然则奈何:真是这样,那怎么办呢?】?”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上二句谓,您一定要先考虑韩国的自身力量而后再去期望秦国的救援,先想定自身的对策而后再去考虑如何对付张仪的诡计。】。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以上二句谓,您不如赶快让韩国与齐、楚联盟,齐、楚两国必定尊重和支持您。亟:急;赶快。】。
公仲惊恐地说:“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昧说:“您一定要先从韩国自身考虑,然后考虑秦国是否来救援,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后再考虑怎样应付张仪那种计谋。您不如尽快让韩国同齐楚两国联合,齐楚必定会把国事托付给您。
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张仪也:此指张仪之诡计。】,其实犹不无秦也【犹不无秦:并不是目中无秦。】。”于是楚解雍氏围【此句谓,韩公仲侈采纳了公孙昧之计,于是韩、楚讲和,楚国撤兵,才解除了韩雍氏城之围。】。
您所厌恶的只是张仪那种欺诈的计谋,其实还是不能无视秦国呀!”于是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段意】:承上,接着记楚围雍氏又解雍氏之围的经过。楚攻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派公孙昧入韩。公仲侈问公孙昧秦果真会出兵援韩吗?公孙昧说:秦王必效张仪之故计(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渔利),表面助韩,暗中与楚交好,挑动楚、韩大战,秦从中渔利。并分析形势,指出这次秦左相甘茂与楚相会见,表面上说要楚停止伐韩,实则另有密约。公仲侈听后求计,公孙昧提出不如走与齐、楚联合之路。公仲侈从其计,韩、楚讲和,楚兵撤,雍氏之围解。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秦太后:秦宣太后,秦昭王之母。芈(mi)戎:姓芈名戎,号新城君。】:“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孙伯婴:即太子婴。这一段是追叙太子婴生前未立太子时与虮虱争立太子事。内虮虱:支持虮虱回国立为太子。内,通“纳”。】,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此句谓,您为何不替韩求楚送虮虱回国当太子?质子,派往别国作抵押的太子或公子。】?楚王听【听:前脱一“不”字,即不听。下文“楚不听”应为“楚王听”,“不”字错简。】,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不以虮虱为事:指不看重虮虱。】,必以韩合于秦、楚【此句谓,必定让韩与秦、楚联合。】。
苏代又对秦太后的弟弟芈(mǐ,米)戎说:“公叔伯婴唯恐秦国把虮虱送回韩国,您为什么不为韩国到楚国去请求放回质子虮虱呢?楚国如果不答应把质子放回韩国,那么公叔伯婴就知道秦楚两国并不重视虮虱的事,一定会使韩国与秦楚联合。
秦、楚挟韩以窘魏【此句谓,秦、楚两国挟制韩国,去逼迫魏国。】,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为秦求质子于楚:为秦向楚索求虮虱到秦为质。】,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楚必重公:指因楚需要秦国的援助,必然倚重于您。】。
秦楚就能依靠韩国使魏国受窘,魏国不敢同齐国联合,这样,齐国就孤立了。然后您再替秦国请求楚国把质子虮虱送到秦国,楚国不答应,就会同韩国结怨。韩国就要依靠齐国和魏国的力量去围困楚国,楚国必家会尊重您。
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以上二句谓,您凭藉秦、楚两国的倚重,而又使虮虱回不了韩国,而积德于韩(实积德于太子婴),那么,太子婴一定让韩国亲近您了。】。”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韩立咎为太子【此句前追叙事完。文接前十二年太子婴死后,公子咎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由于虮虱仍未回国,苏代数计不成,故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齐、魏王来:齐王、魏王到韩国来访。】。
您依靠秦国和楚国的尊重向韩国施以恩德,公叔伯婴一定会拿整个国家来侍奉您。”于是虮虱终于未能回到韩国。韩国立公子咎为太子。齐王、魏王到韩国来。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函谷: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南。军:驻扎。】。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河外:地区名。战国时称黄河以南为河外。】。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釐王:韩咎,前295—前273年在位。】。
襄王十四年,韩国与齐、魏两国一起进攻秦国,到了函谷关就在那里驻军。十六年,秦国把河外之地和武遂还给韩国。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这就是釐(xī,西)王。
【段意】:承上,接着记苏代向秦新城君说的一段话,追叙韩太子婴生前未立太子时与虮虱争立太子事。苏代说,太子婴未立时,他怕秦、楚支持虮虱回国当太子,您新城君为何不为韩而求楚送虮虱回国当太子?如楚不放人,则太子婴就知道秦、楚不重视虮虱,因而韩必然向秦、楚靠拢;秦、楚挟韩以迫魏,魏不敢与齐合,则齐孤立;若此计不成,您又为秦向楚索取虮虱入秦为质,楚如从之,则楚、韩必结怨。韩依靠齐、魏而攻楚,楚定会重视您。那时,您倚仗秦、楚的倚重,使虮虱回不了韩,而积德于韩,太子婴必让韩亲近秦国。苏代前后说词不一,乃纵横家之必然。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交代出苏代之计不成,故韩立咎为太子,结束争立太子事。至韩襄王十四年,六国第二次合从攻秦,齐、韩、魏败秦于函谷关。十六年,襄王卒,太子咎立。
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周:《秦本纪》、《六国年表》作“韩”。】。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虏喜:俘虏了公孙喜。伊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南。】。五年,秦拔我宛【宛:韩邑,在今河南南阳。】。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与秦:割让给秦。】。
釐王三年(前293),派公孙喜率领周和魏的军队攻秦。秦国大败韩军二十四万,在伊阙俘虏了公孙喜。五年,秦军攻下韩国的宛城。六年,韩国把武遂地带的二百里土地给了秦国。
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夏山:不详。】。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秦昭王:嬴稷,前306—前251年在位。西周:小国名,都河南(今河南洛阳西)。】。齐败,湣王出亡【湣王:齐湣王田地,前300—前285年在位。出亡:出齐都逃亡。】。
十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十二年,韩釐王与秦昭王在西周国相会,并帮助秦国进攻齐国。齐国战败,齐湣(mǐ,敏)王外出逃亡。
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两周: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二十一年,使暴救魏【暴(yuan):韩将。】,为秦所败,走开封【走:逃跑。开封:魏邑,在今河南开封南。】。
十四年,韩王与秦王在两周国之间相会。二十一年,派暴(yuān,冤)救援魏国,被秦军打败,暴逃到开封。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华阳:山名,在今河南郑州南。】。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陈筮(shi):齐人,此时仕韩。】:“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以上二句:您虽病,希望连夜到秦国去一趟。】。”陈筮见穰侯【穰(rang)侯:秦宣太后执政,任用其异父弟魏冉为相,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
釐王二十三年,赵、魏两国进攻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告急,秦国不来援救。韩国相国对陈筮(shì,士)说:“事态急迫,您虽有病,还是希望您连夜到秦国去。”陈筮到秦先会见穰侯魏冉。穰侯说:“事情紧迫了吧?所以才派你来。”
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此句谓,您这样可以作为您的国君的使者吗?】?夫冠盖相望【冠盖相望:戴礼帽的人和车辆很多,前后都能互相望见。冠,古代官吏的礼帽。盖,车篷。此谓路上韩国使臣来往不绝。】,告敝邑甚急【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公来言未急,何也?”
陈筮说:“还不很急呀。”穰侯发怒道:“如果这样,你的君主还能派你做使臣吗?你们的使臣来来往往,都是来向我们告急的,你来了却说不急,为什么?”
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此句谓,那边韩国要是危急,就会改变立场依附他国。佗从,追随他人。佗,通“他”。】,以未急,故复来耳【以上二句:正因为还不是那么紧急,所以再派我来这里。以上几句话,暗示韩将因秦不救而将改求楚援以背秦。】。”
陈筮说:“韩国如果真的危急,就要改变政策去追随其他国家,因为还没到危急的时候,所以我又来了。”
穰侯曰:“公无见王【无:不必。】,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至:秦援军至韩。】,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桓惠王:前272—前239年在位。】。
穰侯说:“你不必去见秦王了,现在我立即发兵救援韩国。”过了八天,秦军赶到,在华阳山下打败赵军和魏军。这一年,釐王去世,他的儿子桓惠王即位。
【段意】:写第九世韩釐王时的战事。主要有:三年,先攻秦而后被秦所败。五年,秦克韩宛城,六年割武遂于秦。十年,又败于秦。十二年,助秦败齐。二十一年,援魏,被秦所败。末年,赵、魏伐韩,韩求救于秦,陈筮巧言说动穰侯,秦出兵援韩,败赵、魏于华阳。韩釐王卒,其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陉(xing):韩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北。】,城汾旁【城汾旁:筑城于汾水旁以驻守。汾,水名,发源山西宁武,西南流汇入黄河。】。十年,秦击我于太行【太行:太行山。】,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上党:韩地区名,在今山西东南部。】。
桓惠王元年(前272),韩军进攻燕国。九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陉城,并在汾水旁筑城。十年,秦军在太行山进击韩军,韩国的上党郡守献出上党郡投降赵国。
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馀万于长平【马服子:即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会作战。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赵括被杀。赵军四十多万被俘活埋。】。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阳城:韩邑,在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韩邑,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十四年,秦国守取赵国的上党。在长平杀死了马服君之子赵括率领的军卒四十万人。十七年,秦军攻占韩国的阳城、负黍。
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城皋:即成皋,韩邑,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荥(xing)阳:韩邑,在今河南荥阳东北。】。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韩王安,前238—前230年在位。】。
二十二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军全部攻占了韩国的上党地区。二十九年,秦军攻下韩国的十三座城。三十四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王安即位。
【段意】:写第十世韩桓惠王时接连被秦所败,城将尽而国亡为时不久矣。主要有:九年,秦拔韩陉地。十四年,秦、赵长平之战,秦愈强。十七年,秦又拔韩两邑。二十四年,秦又拔韩两邑。二十六年,秦又拔韩上党。二十九年,秦拔韩十三城。至三十四年,韩桓惠王卒,其子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韩国贵族出身。与李斯同师事荀子。他为韩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陷害,入狱自杀。著有《韩非子》。】,秦留非【留:扣留。】,因杀之。
韩王安五年(前234),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把韩非留下,后来就把他杀了。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韩遂亡。
九年,秦军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领土全部归属秦国,设置为颍川郡。韩国终于灭亡。
【段意】:写第十一世韩王安时形势急转直下,终被秦所灭。五年,秦伐韩,韩派韩非使秦,被秦囚杀。九年,秦虏韩王安,尽吞韩地,设为颍川郡,韩国灭。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此句:让赵氏孤儿赵武作了赵氏的继承人。绍:接续;承继。】,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成:成全;成就。义:义举;义行。】,此天下之阴德也【阴德:暗中做的有益于人的好事。】。
太史公说:韩厥感动了晋景公,让赵氏孤儿赵武继承了赵氏的爵位,因而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这是天下少有的阴德。
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大者:更大的表现或功绩。】。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馀世【终:终于。】,宜乎哉【宜乎哉:应该的啊!】!
韩氏在晋国,并没看到有什么大功,然而,终于能和赵氏、魏氏一样,做诸侯十几代之久,这是很应该的呀!
【段意】:作者论赞。颂韩之祖先韩厥因救赵氏孤儿并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而积下阴德,遂使后世得为诸侯十余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