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30世家·魏世家第十四【3】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魏世家第十四【3】

九年,秦拔我怀怀魏邑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qi)丘应为邢丘魏邑在今河南温县东。

安釐王九年,秦军攻下魏国怀邑,十年,在魏国作人质的秦国太子死了。十一年,秦军攻下魏国的郪丘。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指初期的韩、魏。”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此句谓现在韩国的如耳和魏国的魏齐比起当初齐国的孟尝和魏国的芒卯谁较贤能魏齐魏昭王之相。”对曰:“不如不如谓前者不如后者。

秦昭王对左右侍臣说:“现在的韩、魏和他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回答说:“不如初起时强。”秦王说:“现在的如耳、魏齐和从前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

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此句谓还不能把我怎么样。。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甚然非常对。

秦王说:“靠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韩、魏的强兵来进攻秦国,还未能把寡人怎么样呢。如今由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魏军队来攻打秦国,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的了。”左右侍臣都说:“太对了。”

中旗冯琴而对曰中旗人名秦大夫。冯(ping)琴倚着琴。“王之料天下过矣估量。过错。。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韩、魏指六卿之一的韩氏、魏氏。,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淹。,不湛者三版“沉”。被淹没。三版六尺高。版亦作“板”。筑墙用的夹板。一板高二尺。

中旗倚着琴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形势的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智氏最强,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决开晋水淹灌晋阳城,只剩下三版高没有淹没。

知伯行水巡视。,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参乘即骖乘。陪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

知伯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车右陪侍。知伯说:‘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

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平阳韩邑在今山西临汾西南。。魏桓子肘韩康子此谓以臂肘碰人暗示以心相应。,韩康子履魏桓子此谓用脚踩人暗示所谋预合。,肘足接于车上谓互相接触。意为韩、魏联合共灭知伯的协约已成默契。,而知氏地分此句谓后来知氏的土地就被分割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既然晋水可以淹灌晋阳,汾水自然也可以淹灌魏都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一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示意,结果知氏的领土被瓜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

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句谓还比它们在晋阳城下围困赵襄子时优越。贤胜过。。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用肘足之时意谓制定联合抗秦计划之际。,愿王之勿易也轻视。”于是秦王恐戒惧。

如今秦兵虽然较强,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较弱,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于是秦王有些惊恐

【段意】:承上,此段为事件之二:魏安釐王九年,秦克魏怀邑。十年,秦在魏作人质的太子去世。十一年,秦又克魏郪丘。于是,秦昭王自恃强大,傲视韩、魏,大夫中旗以晋六卿时知氏攻赵,水灌晋阳而反遭灭亡的教训,劝谏秦王在合纵抗秦之际切不可小视天下。秦王因此戒惧。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冠盖相望戴礼帽的人和车辆很多前后都能互相望见。冠古代官吏的礼帽。盖车篷。此谓路上使臣来往不绝。,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谓魏王曰:

齐、楚两国联合起来攻魏,魏国派人到秦国求救,使臣络绎不绝,可是秦国的救兵却不来。魏国有个叫唐睢(jū,居)的人,九十多岁了,对魏王说:

“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此句说让秦国救兵在我回国之前先出发。”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约车备办车辆。。唐雎到,入见秦王。

“老臣请求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一定让秦国的军队在我离秦之前出发。”魏王再拜,就准备好车辆派他前去。唐睢到秦国,入宫拜见秦王。

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芒然疲乏貌。乃竟。,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shuo)屡次频繁。,寡人知魏之急已“矣”。”唐雎对曰:

秦王说:“老人家疲惫不堪地远路来到秦国,太辛苦了!魏国来求救已是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的危急了。”唐睢回答说:

“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用策之臣筹策之执政大臣。无任无能。。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东藩东部的藩属。,受冠带受冠带接受秦国的法度。冠带帽子和腰带。本指服制引申为法度。,祠春秋者祠春秋春秋两季按时进贡以助秦国祭祀之用。,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与国即盟国。

“大王既然已经知道魏国的危急却不发救兵,我私下以为是出谋划策之臣无能。魏国是有万辆战车的大国,之所以向西侍奉秦国,称为东方藩属,接受秦国赐给的衣冠,春秋两季都向秦国送祭品,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足以成为盟国。

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会集。魏郊指魏都大梁城郊。,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此句谓不过是凭恃着魏国不危急罢了。。使之大急使假使。大急十分危急。,彼且割地而约从指魏。约从(zong)合纵。指魏、齐、楚联合抗秦。,王尚何救焉

如今齐、楚的军队已经在魏都的郊外会合,可是秦国还不发救兵,也就是依仗魏国还不太危急吧。假如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候,它就要割地来加入合纵集团,大王您还去救什么呢?

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强大。,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ju)立即。。魏氏复定安定。

一定要等到危急了才去救它,这是失去东边一个作为藩属的魏围,而增强了齐和楚两个敌国,那么大王您有什么利益呢?”于是秦昭王马上就发兵援救魏国,魏国才恢复了安定

【段意】:承上,此段为事件之三:齐、楚联合攻魏,魏求救于秦,秦按兵不动。魏人唐睢从立即援魏则得一东藩之魏,迟之则不但失一东藩之魏,而又强二敌之齐、楚,进而又将受到齐、魏、楚三国合纵抗秦的威胁等利害关系上说服秦王出兵,使魏转危为安。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范痤(cuó)魏人曾为魏相。,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为我杀了范痤,我们愿意献出七十里土地。”魏王说:“好。”于是派官吏去逮捕范痤,包围了他的家但还没有杀他。

痤因上屋骑危屋脊。,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以死痤市用死范痤与赵国进行交易。,不如以生痤市活着的。。有如痤死有如假如。,赵不予王地,则王将奈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

范痤因而上了屋顶骑在屋脊上,对使臣说:“与其用死范痤去作交易,不如用活范痤去作交易。如果把我范痤杀死了,赵国却不给大王土地,那么大王将怎么办呢?所以不如与赵国先把割让的土地划定了,然后再杀我。”

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信陵君即魏无忌魏国贵族。魏安釐王之弟号信陵君门下有食客三千。“痤,故魏之免相也免相免职的宰相。,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袭赵之欲因袭赵国的欲求。即沿袭赵国的伎俩要求杀你。,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出之放了范痤。

魏王说:“很好。”范痤于是给信陵君上书说:“范痤是过去魏国免职的宰相,赵国用割地为条件要求杀我,而魏王竟听从了,如果强秦沿用赵国的办法对待您,那么您将怎么办?”信陵君向赵王进谏之后范痤被释放了

【段意】:承上,此段为事件之四:赵欲使魏杀魏之故吏范痤,以献七十里地予魏作为交换条件。魏王应允,派人捕杀范痤。范痤以先割地后杀人拖延时间,乘机向信陵君上书,以秦若沿袭赵国的伎俩而要求杀信陵君为喻,说明魏王作法的错误,从而使信陵君向魏王进言,终于保全了性命。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故地过去的失地。。无忌谓魏王曰: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与戎翟同俗同俗习俗相同。,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贪戾(li)贪婪残暴。,不识礼义德行知。。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此句谓它从未有过施惠积德的情况。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施厚恩,积大德。

故太后母也所以。太后母也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而以忧死而以忧死秦昭王四十一年用范睢之言废宣太后她忧虑而死。穰侯舅也(rang)侯魏冉。宣太后异父弟。详《穰侯列传》。,功莫大焉于之于他。,而竟逐之而竟逐之魏冉后因功大被范睢讥弹为昭王所忌免去相国使就封邑死葬于陶。两弟无罪两弟指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均秦昭王同母弟。高陵、泾阳均为封邑在关内。,而再夺之国再夺之国谓一并削夺其封邑均被逐出关外。再一举而二。之其。国指封邑。。此于亲戚若此“此”指秦国“此”这样。,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仇雠(chou)仇敌。

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ráng,阳平“让”)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比他大的,可是竟然把他驱逐了;秦王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被削夺封地。这是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

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益近秦患更加接近秦祸。,臣甚惑之迷惑。。而王不识则不明明智。,群臣莫以闻则不忠莫以闻不把这个道理向大王说明。以闻以此上闻。

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君臣没有来向您奏闻此理就是不忠

【段意】:承上,以下为事件之五:齐、楚联合攻魏,秦昭王出兵援魏,使魏转危为安,于是魏安釐王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收回过去的失地。魏无忌上书反对,向魏王分析形势,力陈合纵抗秦之策。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一。魏无忌提出:秦有虎狼之心,不识礼义德行,与之共伐韩是益近秦患。下举三例为证:一为宣太后为秦昭王母,后被废,忧虑而死二为穰侯为秦昭王舅父,功莫大焉,后竟被逐三为两弟无罪,其封邑竟被削夺。此于亲戚尚且如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一女子指韩桓惠王之母后。奉犹辅佐。弱主指桓惠王年幼由母后专政。,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此句谓外与强大的秦、魏军队交战。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秦魏的强兵交战,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

韩亡,秦有郑地秦有郑地秦国拥有郑国的旧地。韩哀侯二年(前375)韩灭郑迁都新郑此后亦称韩为郑。,与大梁邻大梁指魏。,王以为安乎安全。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以上二句倒置谓现在大王凭恃与强秦亲近而想收回失地。,王以为利乎有利。

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就要依靠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

【段意】: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二。魏无忌提出:韩弱,又内外交困,极易攻灭。韩亡,秦占有故郑之地(即今韩都新郑),与魏都大梁相邻,极不安全。今魏王想收复失地而与秦亲,极为不利。

秦非无事之国也无事意为喜欢和平不好惹事。,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再起事端。,更事必就易与利趋。易与利最容易与最有利的。,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

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

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越过。,是复阏与之事重蹈。阏(yu)与韩邑。前207年秦派胡阳攻韩围阏与。赵使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必不为也。

如果越大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

若道河内经过。,倍邺、朝歌“背”。,绝漳、滏水切断。,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

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这就会遇到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

伐楚,道涉谷涉谷往楚之险路。,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冥阨楚之险塞即今河南的平靖关。,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

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阨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

若道河外河外战国时称黄河以南地区。,倍大梁,右上蔡、召陵指右面。上蔡楚邑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召(shao)陵楚邑在今河南郾城东。,与楚兵决于陈郊楚都在今河南淮阳。,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不攻卫与齐因为卫与齐在魏之东秦自然不会越魏以攻。

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兵出之日指秦兵出动之日。,非魏无攻已此句谓除了攻魏没有第二个目标。即非攻魏不可。。秦固有怀、茅、邢丘固有本来就拥有。,城津以临河内筑城。垝(guǐ)津地名为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浚县。临河内兵临河内各地。,河内共、汲必危(gong)邑名在今河南辉县。汲邑名在今河南汲县西。有郑地占领。,得垣雍垣雍邑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决荧泽水灌大梁(yíng)泽泽名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西汉以后渐淤为平地。,大梁必亡。

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秦国本来已占有怀邑、茅邑、邢丘,如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河内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险;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

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出过出访。恶(wù)中伤。安陵氏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后代以邑为氏故称安陵氏。安陵魏邑在今河南鄢陵西北。,秦之欲诛之久矣灭。安陵逼近大梁秦并安陵则大梁危。。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旧读she)阳秦邑在今河南叶县南。昆阳秦邑在今河南叶县。舞阳魏邑在今河南舞阳西北。,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听从。,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以东临许向东进逼许地。许国名在今许昌东。,南国必危南国指魏之南部。,国无害乎

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毁谤安陵氏,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听任安陵氏被灭亡,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从东边逼近许国故地,这样南方一定危急,这对魏国无害吗

【段意】: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三。魏无忌提出:秦好惹事,灭韩之后又起事端,攻赵,如果走上党之路,则重蹈阏与之役的覆辙,秦必不为也如果取河内之道,则重演知伯之灾祸,秦又不敢。攻楚,如果取道涉谷,路远且险,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如果走河外之路,秦又不敢。攻卫与齐,两国均在魏之东,秦不会越魏以攻。那么,可攻者谁非魏而何因为一,秦筑城于垝津,兵临魏河内,河内各地吃紧二,秦亡韩,夺垣雍,居高临下,必决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亡三,魏使者在秦面前中伤魏安陵君,秦之欲诛安陵君久矣,安陵地近大梁,秦并安陵则大梁必危四,秦之叶阳、昆阳与魏之舞阳邻近,安陵氏亡,则秦军可绕过舞阳之北,向东逼近许地,魏之南部必危。凡此,难道对魏国无害吗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此句谓不以秦为患和不爱南国是不对的。患忧虑。。异日者异日往日从前。,秦在河西晋秦在河西晋秦国占有河西晋国旧地。,国去梁千里国去梁秦国国境距离大梁。,有河山以阑之黄河。阑阻隔。,有周、韩以间之指周朝京畿。间隔开。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担心秦国不爱南方那就错了。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

从林乡军以至于今林乡军指秦进攻林乡的战役。林乡邑名在今河南新郑东。魏昭王十三年(前283)秦败魏于此。,秦七攻魏,五入囿中囿中泽名故址在今河南中牟西。魏王田猎之地。,边城尽拔,文台堕文台台名故址在今山东荷泽西南。堕“隳”(hui)毁坏。,垂都焚垂都魏邑名。,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国继以围指魏安釐王二年(前275)秦军大梁下事。国国都。

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

又长驱梁北梁北大梁北面。,东至陶、卫之郊邑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卫即楚丘曾为卫都在今河南滑县。,北至平监当为“乎”于。监“阚”(kan)邑名在今山东汶上西南。。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指华山。,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仅。,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

秦军又长驱到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平监。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几十个,名都几百个。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

又况于使秦无韩“亡”。灭。,有郑地郑地指郑国旧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间隔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由此开始的

【段意】: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四。魏无忌提出:憎韩又不爱安陵氏犹可说也,不以秦为患又不爱护南部地区则是不对的,是一定要由此招来大祸的。因为,过去秦距大梁千里,有河山相阻,有周、韩相隔,自林乡战役后,尚且七次攻魏,五入囿中,占边城,毁文台,烧垂都,砍林木,猎麋鹿,围国都,又长驱梁北,侵占魏国大片土地,几百城池。何况而今灭韩之后,拥有郑国旧地,没有了过去的阻隔,距大梁仅百里,故大祸将由此而来。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zong)合纵。,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此句谓是因为楚、魏相疑而韩国又不愿参加。。今韩受兵三年受兵遭受战祸。,秦桡之以讲桡之以讲指秦以和议来瓦解韩的斗志。桡“挠”挫败。,识亡不听识亡不听言韩知道自己将亡不与秦媾和。,投质于赵投质于赵韩送人质到赵国。,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此句谓请求为天下诸侯打先锋与秦决战到兵刃折断而后已。雁行(hang)犹前行。走在最前面的行列。顿“钝”。

从前,合纵汉有成功,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可能参加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秦国使它屈从同它媾和,韩国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听从,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

楚、赵必集兵集结。,皆识秦之欲无穷也贪欲。,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臣海内使海内臣服。,必不休矣。

楚国、赵国必定集结军队,他们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除非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它是绝不会罢休的。

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以上二句谓因此我愿以合纵之策事奉君王希望君王从速接受楚、赵的盟约。,而挟韩之质以存韩挟韩之质挟持韩国的人质。,而求故地求故地讨还过去的失地。,韩必效之效之听从。

因此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应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然后再索取个地,韩国一定会送还。

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以上二句谓这样做的功效胜过与秦一起攻韩而又避免与强秦相邻而遭祸患。

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得回旧地,其功效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而且没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段意】: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五。魏无忌提出:过去合纵不成功,是因为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又不愿参加现在韩受秦挫而愿为天下诸侯先以击秦,而楚、赵皆知秦之贪欲无穷,愿合兵以抗秦。因此,愿大王采纳合纵策略,接受楚、赵两国的盟约,挟持韩之质子以保全韩国,同时索取失地。这样做,既不劳苦军民,又能收回失地,其功效胜过与秦亲而共伐韩,又能避免与强秦为邻而遭祸患。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以上二句谓保存韩国来安定魏国从而有利于天下这也是君王天赐的良机。。通韩上党于共、宁此句言使韩国本土与上党交通开放到共邑、宁邑的道路。宁魏邑在今河南获嘉。,使道安成使道安成使其经过安成。安成魏邑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出入赋之出人赋之征收往来商贾的赋税。赋征收赋税。,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此句谓这等于魏国又把韩之上党当作了抵押。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开通共城、宁邑到韩国上党的道路,让这条路经过安成,进出的商贾都要纳税,这就等于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做为抵押。

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感激。重尊重。,韩必不敢反魏违背背叛。,是韩则魏之县也此句谓这样韩国便成了魏国的属县。。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指残存之卫国当时为魏之附庸。

如果有了这些税收就足能使国家富足。韩国必定要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韩国一定不敢反叛魏国,这样,韩国就成为魏国的郡县了。魏国得到韩国作为郡县,卫、大梁、河外必然能安定。

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二周指战国末期西周、东周二小国。先后为秦所灭。,楚、赵大破大破被秦所败。,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此句谓天下诸侯向西奔赴秦国朝见秦王而称臣为时不远了。乡“向”。

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必定危险,楚国、赵国大败之后,卫国、齐国就很害怕,天下诸侯都向西奔赴秦国去朝拜称臣的日子没多久了

【段意】: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六。魏无忌提出:存韩安魏而使天下获利,此大王天赐良机。抓住此良机,帮助韩国,使其本土与上党交通,开放共、宁之道,使其经过安成,征收往来商贾的过境税。这样做,等于魏国又把韩之上党作为抵押,又有了税收,就能使国家富裕。韩必感谢并敬畏魏国,绝不敢背叛魏国。这样,韩必成为魏之属县,则卫国、大梁、河外必然安宁。反之,若不存韩,则东周、西周、安陵必危楚、赵败于秦,则卫、齐畏惧天下诸侯西向朝秦为臣必为时不远了。

二十年,秦围邯郸秦围邯郸257年秦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派晋鄙领军十万救赵驻军邺对秦、赵成败持观望态度。信陵君主救赵魏王宠妃如姬曾受信陵君恩乃窃得兵符使信陵君假托君命得以指挥魏兵大破秦军。,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矫诏假托君命。,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围困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夺得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赵国得到保全,无忌也因此留在赵国。二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五国指燕、赵、韩、楚、魏。,败之河外败之河外在河外打败秦军。,走蒙骜赶跑。蒙骜(ao)秦将。。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

安釐王三十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进攻秦国,在河外打败秦军,赶跑了秦将蒙骜。那时魏国太子增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发怒,要囚禁魏太子增。

或为增谓秦王曰有人。《战国策》作苏秦。“公孙喜固谓魏相曰公孙喜魏将。固本来。‘请以魏疾击秦此句谓请派魏军快攻秦国。,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指伤害太子增。,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此句谓这正是公孙喜的阴谋实现了。。故不若贵增而合魏厚遇。合魏与魏交好。,以疑之于齐、韩此句谓使魏国被齐、韩两国怀疑。”秦乃止增止增指不囚禁太子增。

有人替太子增对秦王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攻秦,秦王一怒,必定要囚禁太子增。这又会使魏王发怒,再攻打秦国,秦国必定要伤害太子增。’现在大王要囚禁太子增,这是公孙喜的计谋得逞了。所以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交好,让齐国、韩国去猜疑魏国。”秦王这才取消了囚禁太子增的打算。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秦王政嬴政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卒。

安釐王三十一年(前246),秦王政开始即位。安釐王三十四年,安釐王去世,太子增即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

【段意】:承上,此段为事件之六: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攻邯郸,魏无忌窃符救赵,并留居赵国。三十年,魏无忌返魏,率五国联军攻秦,为第三次合纵攻秦,败秦军于河外。秦怒,欲囚魏质子太子增,或为太子增向秦王游说,谓与其囚之,中了魏国公孙喜之计,不如厚遇之而与魏和好,使齐、韩疑魏。秦从其说。三十一年,秦王政登位。三十四年,魏安釐王卒,其子增继位。魏无忌去世。

景湣王元年景湣王242年—前228年在位。,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东郡秦统一过程中设置郡县。东郡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交汇地一带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卫徙野王卫君迁徙到野王。野王邑名在今河南沁阳。

景湣王元年(前242),秦军攻下魏国二十座城,设置为秦国的东郡。二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朝歌。卫国迁到野王。

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魏邑在今河南郑州北。。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五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十五年,景湣王去世,他的儿子魏王假即位。

王假元年王假227—前225年在位。,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于秦作人质后逃归。因患秦军进逼故派荆轲入刺秦王。后秦破燕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荆轲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于燕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后刺秦王不中被杀。,秦王觉之发觉。。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魏王假元年(前227),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被秦王发觉了。魏王假三年(前225),秦军水淹大梁,俘虏了魏王假,终于灭了魏国,设置为郡县

【段意】:写第八世魏景湣王、第九世魏王假时形势急转直下,秦数破魏,直至魏亡。其中包括:魏景湣王元年,秦克魏二十城,以为秦之东郡。二年至五年,秦克魏朝歌、汲邑、垣邑、蒲阳、衍邑。十五年,魏景湣王卒,其子王假继位。魏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未成。三年,秦果如魏无忌所预言,引水淹大梁,虏魏王假,遂灭魏。

太史公史:吾适故大梁之墟【墟:故城,废址。】,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太史公说: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是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经过三个月城被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灭亡了魏国。”

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阿衡:即伊尹,商代的贤臣。】,曷益乎【曷:何。】

议论的人都说,由于魏王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天意正是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尚未成,魏国即使得到像阿衡一样的贤臣辅佐,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全文
《史记》30世家·魏世家第十四【3】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