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8书·乐书第二【3】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五弦之琴:传说神农所制为七弦琴,舜去其文武二弦,留下宫商角徵羽五弦,至周又增为七弦。】,以歌《南风》【《南风》:相传其歌词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富)吾民之财兮!”】;夔始作乐【夔(kui):舜时乐官。】,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
从前,舜帝制作了五弦琴,用来演唱《南风》之歌;乐官夔开始创作音乐,用来供诸侯欣赏。因此,天子创制音乐,用来赏赐诸侯中具有道德的人。
德盛而教尊【教尊:教化的地位很高,即很重视教化的作用。】,五谷时孰【时孰:按时成熟,指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成。孰,通“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治民劳者:指诸侯治国使人民劳苦的。下文“治民佚者”与此意思相对,指诸侯治国使民安乐的。】,其舞行级远【舞行级远:指舞蹈队列之间的距离大。下文“舞行级短”与此意思相对,指舞蹈队列之间的距离小。】;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
道德高尚就受尊崇,五谷按时生长成熟,然后用音乐供他欣赏。所以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劳苦,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少,排列队伍的距离就远;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安逸,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多,排列的队伍距离就近。
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谥:古代帝王、贵族、大官僚以及忠烈之士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所授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谥号多为一个字,如“文”、“武”、“桓”、“景”为美谥,“炀”、“厉”、“幽”、“灵”为恶谥。所以说“闻其谥而知其行”。】。
因此观察这些舞蹈就知道诸侯的道德水准了,听到谥号就知道他们生前的行为了。
《大章》【《大章》:乐名,相传是歌颂尧德的音乐。】,章之也【章之:彰显尧的圣德。章,通“彰”。】;《咸池》【《咸池》:乐名,相传是颂扬黄帝对民普施圣德的音乐。“咸池”即普施的意思。“咸”义训皆,引申为普遍;“池”声与“施”近相通假。】,备也【备:完美,指颂黄帝圣德之完美。】;《韶》【《韶》:乐名,歌颂舜能继承尧之圣德的音乐。】,继也;《夏》【《夏》:乐名,歌颂禹能光大尧舜之德的音乐。】,大也【大:光大,指歌颂禹发扬光大尧舜之德。“夏”义训为大。】;殷周之乐尽也【殷周之乐:指商乐《大濩》(歌颂成汤伐桀诛暴的乐舞)和周乐《大武》(表现周武王伐纣武功的乐舞)。尽:有两个涵义,一个意思是说:商乐《大濩》和周乐《大武》都是歌颂消灭暴君(“尽”)的文治武功的。与上文所举《大章》至《夏》都是绪承前代文德并发扬光大的音乐形成对比,故言“尽”。尽者,灭也。另一个意思是说:符合先王制乐以表彰有德者的意思的音乐,到商周两代就再也没有了(“尽”)。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秦二世纵情声色,汉初尚简节乐,汉武帝则以音乐为满足耳目之欲的工具。尽者,绝也。】。
乐舞《大章》,就是彰显明德的意思;《咸池》,就是广施恩德的意思;《韶》,就是传承美德的意思;《夏》,就是发扬光大的意思;商、周两代的音乐也大多如此。
【段意】:论述先王制作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彰有德者。本段文字的论述手法主要是举例说明。由舜作歌词、夔谱乐曲的《南风》之歌,是歌颂诸侯爱民之德的音乐,舜亲自制作五弦琴来演奏,以奖赏实行德政的诸侯。为了区别诸侯德政的大小及政绩的优劣,还规定了赐给诸侯的乐舞的人数和队列间距离的疏密各有不同。如同一听谥号就能知道诸侯生前的政绩优劣一样,观看王者赏赐给诸侯的舞蹈,就能了解这些诸侯的政绩如何。先王所作的音乐舞蹈,无不包含着表彰功德的含义。例如,《大章》是彰显尧的圣德的,《咸池》是歌颂黄帝对百姓普施恩泽的完美形象的,《韶》乐是歌颂舜能继承尧的事业的,《夏》舞是颂扬禹能发扬光大尧舜功德的,而商、周两代的音乐,则是歌颂成汤和周武王结束前朝暴政的文治武功的。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不时:不合时令。疾:生病。】,风雨不节则饥【不节:没有节制,指失调(过多或过少)。】。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伤世:伤害社会,指破坏社会秩序。】。事者【事:指役使百姓。】,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事不节则无功:统治者滥征民力必误农时,误农时则百姓欠收或无收,百姓无收则赋敛无所征,无赋敛则上计考核时无功可言。】。
天地运行的规律,寒暑不按时就会爆发疫病,风雨无节制就会发生饥荒。教化,就是民众的寒暑,教化不按时就会伤风败俗。劳役,就是民众的风雨,劳役无节制就会一事无成。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以法治:是指先王取法于天地之道而制作礼乐来治理天下。】,善则行象德矣【善:指乐的教化适时、举措有节。行象德: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古代圣王创制音乐,用来作为治化的象征,好的乐舞,其舞行的长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
夫豢豕为酒【豢豕为酒:养猪造酒。这里代指摆设酒宴。】,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狱讼益烦:各种诉讼案件愈来愈多。烦,通“繁”。】,则酒之流生祸也【酒之流:指饮酒放纵无度。】。
养猪造酒,不是用来制造祸害的;然而诉讼的案子越发繁多,那就是酒的普及衍生的祸事。
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一献:敬酒一次。】,宾主百拜【百拜:行礼多次。】。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备:防备。】。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因此古代圣王根据这种情况创制了饮酒的礼仪,献一次酒的礼仪,宾客和主人都要进行多次跪拜,这样整天饮酒也不会喝醉了,这是古代圣王用来防备饮酒闹事的办法。所以饮酒吃肉,是用来联欢的。
【段意】:论述先王制乐的目的是为了施行教化。主要强调了教化要适时要有节。如同寒暑不合时令就会使人生病,风雨没有节制就会使民饥困一样,教化不及时就会有害于社会,没有节制地役使百姓反而一事无成。然而先王制乐是取法于天地之道的,就是要求治民者善于把握好分寸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以饮酒为例,由于放纵饮酒而发生的争讼日益增多,所以先王制定饮酒礼,规定主人敬酒一次,宾主应当互相多次行礼。这样,即使饮酒一天,也不会有醉酒闹事的事情发生,饮酒联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乐者,所以象德也【象德:表彰功德。】;礼者,所以闭淫也【闭淫:杜绝一切放纵过度的行为。】。是故先王有大事【大事:指丧事。】,必有礼以哀之;
音乐,是用来表现美德的;礼仪,是用来禁绝淫邪的。所以古代圣王有死丧大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哀思;
有大福【大福:指吉庆的事。】,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分:分寸。】,皆以礼终【皆以礼终:都得用礼来作为界限。终,终结,引申为界限。】。
有祭祀等祈福喜庆之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欣喜:哀思和欣喜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为准。
【段意】:论述礼和乐在功用上的根本区别,强调礼对包括乐在内的其他一切事物都具有节制作用。音乐是用来表彰功德的,礼仪是用来杜绝一切放纵行为的。无论是举办丧事还是庆贺喜事,哀与乐都不可过分,用以防止过分的界限就是礼的规定。
乐也者,施也【施(yi):蔓延,引申为发泄。指乐是用以宣泄内心感情的。一说为“施予。指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教化,布施所谓恩德而不求报答。”】;礼也者,报也【报:报答,即所谓“礼尚往来”,有恩或有功必有所报。这里指礼还可以用来作为报答别人功德的手段。】。乐,乐其所自生【乐:快乐,使动用法。所自生:产生音乐的地方,即内心(上文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是使人内心欢乐的东西。】;而礼,反其所自始【反:通“返”,指回报。所自始:指最先施予恩德的人。这句说:礼可用来报答最先施予恩德的人。】。
音乐的性质是施予;礼仪的性质是回报。音乐,用来表达心中的快乐;礼仪,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绩加以祭祀。
乐章德【章:通“彰”,表彰、彰显。】,礼报情反始也【报情:报答感情。指人们平常时候用礼物答谢。反始:“反其所自始”的省略。如万物本乎天,故有祭天的郊祀礼;人皆本乎祖,故有祫祭祖先的禘祭和大飨;恩自天子出,故当舍生以报天子。这些都是“反始”的含义。】。所谓大路者【大路:即大辂。】,天子之舆也【舆:车子。】;
音乐彰显美德,礼仪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况,并追思其原因。人们所说的大辂车,是天子乘坐的车;
龙旗九旒【九旒(liu):九条丝穗,缀于旗帜下边,是天子权力的标志之一。】,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青黑缘者:指绣在龙旗边沿上的青黑二色相间的图案。】,天子之葆龟也【葆龟:即宝龟。古人用龟甲占卜吉凶祸福,故以龟为宝。以千岁之龟占卜的结果最为灵验,而千岁之龟的甲壳边缘呈青黑色,故在龙旗边沿绣上青黑色图案以象征宝龟。】;从之以牛羊之群【从之以牛羊之群:指再把一群牛羊的图案绣到大辂上(以示区别于大辂)。按:有以大辂、龙旗、宝龟、牛羊为四物者,似误。其理由有四:一、大辂、龙旗、宝龟为天子专有之物,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上是绝不允许僭越享用的,因此天子也是绝对不会用以下赠诸侯的。二、如果宝龟是实指其物,则不当以“青黑缘者”这样模糊的语言称之。三、如果“牛羊”是实指其物,同其他三者一併充作礼物,岂不是不伦不类?四、如果天子所赠为四物,则下句首字不当用“则”,而该用“皆”。故愚意以为,天子所赠诸侯者实为一物,即在表示天子权力的“大辂”上面另以“牛羊”图案别之。“龙旗”、“宝龟”示恩宠之极,“牛羊”示仍为天子所牧者也。揆之文意,本节是在论述如何用礼“报情”,作如是解,正好符合“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礼书》)的行礼原则。】,则所以赠诸侯也【则所以赠诸侯也:就是用来赠送给诸侯的礼物。】。
车上装饰着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是天子专有的旌旗;有青黑色的须髯的宝龟,是天子占卜的宝龟;跟从在后面的成群牛羊,是天子回赠诸侯的礼物。
【段意】: 介绍天子怎样用礼乐来颁赐对诸侯的奖赏。首先介绍礼乐各自在功用上的特点:乐的特点是导泄人们内心的感情(“施”),礼的特点是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讲究有来有往(“报”)。其次指出天子颁赐礼乐的目的:乐用以彰显诸侯之德(“章德”),礼用以奖赏诸侯之功(“报情”)。由于上文已经介绍了音乐彰德的形式(“观其舞而知其德”),所以此处只介绍礼“报情”的具体运用。大辂以其有龙旗九旒和宝龟为标志,被视为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车驾。为了表示天子对功勋卓著的诸侯的最高奖赏,便在大辂原来的标志上添缀上一群牛羊的图案,这样就成了天子赠给诸侯的珍贵礼物了。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情之不可变者:是使感情不会随意变化的东西。】;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理之不可易者:是使情理不会随意更改的东西。】。乐统同【乐统同:指音乐能统管一切属于感情的东西而使它们相互和谐。】,礼别异【礼别异:指礼制能区别等级使人各安其位。】,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
音乐所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感情;礼仪所表现的,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音乐统一人的情感,礼仪区别人的等级,礼仪与音乐相合可以说是贯穿了人情的始终。
穷本知变【穷本知变:穷究事物本源而推知变化原因。】,乐之情也【情:实质、特性。】;著诚去伪【著:显著。用作使动,引申为发扬、彰显。】,礼之经也【经:原则。】。礼乐顺天地之诚【诚:本意。】,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降:指使上神莅临人间。兴:起,指使下神莅临人间。】,而凝是精粗之体【凝:指使阴阳二气凝聚,引申为化育。精粗之体:精巧和粗劣的形体,指形形色色的各种事物。】,领父子君臣之节【领:统率、制约。】。
深得本源,又能随时而变,是音乐的实际情况;显现真诚品德并去除虚伪的成分,是礼仪的日常法则。礼仪和音乐顺应天地的真诚,通达神明的恩德,感召天上地下的神灵,从而凝聚大小事物的主体,统领父子君臣礼仪的大节。
【段意】:论述礼乐能够贯通人情世务的道理。首先指出,音乐具有稳定感情、礼制具有确定事理的作用。音乐所以能够稳定感情,是因为它能统管一切属于感情的东西而使它们相互和谐;礼制能够确定事理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区别等级使人各安其位。因此,有了音乐的调节和礼制的约束,一切都会稳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就是礼乐贯通人情世务的作用。礼乐何以会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呢?原来,音乐能够穷究事物的本源从而推知事物变化的原因;礼制能够发扬真诚的品德而消除虚伪的劣性。而礼乐的这些功用,又因为它们都是顺乎天地诚意、通达神灵恩德的东西。因此,它们能够使天上地下的神灵降临人间、化育形形色色的事物、调节君臣父子等各种关系。
是故大人举礼乐【大人:指圣明的君主。按:“圣人”能制礼乐而不能使之“举”(举用、实行),故不言“圣人”;诸侯为政,各有所“举”,故不言“天子”而言“大人”。天下之王、一国之君,皆可以“君主”称之。】,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将为昭: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将因为礼乐的推行而更加显著。】。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相得:互相适应,即调和。】,煦妪覆育万物【煦(xu)妪(yu):温暖而慈爱。天降气以养物曰“煦”,地赋物以形体曰“妪”。覆育:指普施温暖慈爱而化育万物。覆,覆盖,引申为普遍、全面;育,化育。】,
所以居高位者推广礼仪和音乐的教化,那么天地之间就会彰显他的明德。天地欣然交合,阴阳相得益彰,像慈母一样和煦地养育万物,
然后草木茂,区萌达【区(gou):通“勾”,指曲出之物,如豆类屈曲而生。萌:指直出之物,如谷类竖直生长。达:畅达,指茂畅地生长。“区萌达”犹言五谷茂畅。】,羽翮奋【羽翮:羽翼,代指飞鸟。奋:指奋飞。】,角觡生【角觡:泛指兽类。生:指活跃。】,蛰虫【蛰虫:蛰伏冬眠于地下的虫豸。昭苏:很快恢复生机。】昭苏,羽者妪伏【羽者:指鸟类、禽类。妪伏:慈爱安详地孵卵。】,毛者孕鬻【毛者:指兽类、畜类。孕鬻:即孕育。鬻通“育”。】,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殰(du):胎死腹内。殈(xu):卵裂不成子。】,则乐之道归焉耳【乐之道归焉:指上述勃勃生机都要归功于音乐对天地化育功能的赞助。焉:于此。】。
然后草木就会生长茂盛,种子发芽,飞鸟振翅,走兽繁衍生息,蛰伏之虫复苏而出,鸟类孵化,兽类孕育,胎生的不至于胎死腹中,卵生的不至于卵破蛋毁,那么音乐教化的意义就归结于此了。
【段意】:论述音乐具有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由于礼乐顺乎天地的诚意,天地也因为礼乐的推行而欣然交合,表现为阴阳二气相互和谐感应。感受到天地的温暖和慈爱,大地上草木丰茂、五谷茂长、飞禽奋翅、走兽欢跃;无论是虫豸、飞鸟还是走兽,它们无不是繁生速长;也无论是胎生物、卵生物,它们的繁殖过程,全都是顺顺畅畅。总之,天地间生气盎然,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音乐对天地化育功能的赞助。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黄钟大吕:代指音乐的曲调。黄钟,六律的首音;大吕,六吕的首音。详见《律书》。弦歌:奏琴瑟而歌。代指音乐的演奏。干扬:干,盾牌;扬,斧钺。常用作舞蹈道具,这里代指舞蹈。】,乐之末节也【乐之末节:主语“黄钟大吕弦歌干扬”承前省略。】,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笾:竹制礼器,祭祀或宴饮时多用作盛果脯。按:上文“布筵席”泛指酬答时的宴席,“陈樽俎,列笾豆”则泛指祭祀时的宴飨。】,以升降为礼者【升降:升,迎客人升堂入座;降,客去时降阶相送。泛指宴饮或祭祀时主客间的一切礼节。】,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有司:设官分职,职有所司,故称主管某一职事的官吏为“有司”。这里指专管礼仪的官吏。】。
音乐,不是指的黄钟大吕和弦歌舞蹈,这些只是音乐的细枝末节,所以只用童仆去表演;布置筵席,陈设酒器,排列食具,按照地位的升降行礼作揖,这些只是礼仪的细枝末节,所以自有相关部门去主管。
乐师辩乎声诗【辩:通“辨”,分辨、辨析。声诗:歌曲与歌词。】,故北面而弦【北面:面向北方。古代座次礼,以面向南方的座位为尊位,所以“北面”指卑位。弦:指演奏音乐。】;宗祝辩乎宗庙之礼【宗祝:职掌宗庙礼仪的官吏。】,故后尸【后尸:在尸之后。“尸”见前《礼书》注。】;商祝辩乎丧礼【商祝:职掌祭祀、丧葬等礼仪的官吏。五声中,商音凄凉悲怆,故称主持丧礼的官吏为“商祝”。】,故后主人【后主人:后于主人、在主人之后。】。
乐师能分辨歌声歌词,所以面向北方弹琴;宗祝能分辨宗庙的礼仪,所以跟在尸的后面;商祝能分辨下葬的礼仪,所以跟在丧主的后面。
是故德成而上【德成:指施行礼乐治国取得成就的人。上:指居上位。】,艺成而下【艺成:指在礼乐的技艺形式方面取得成就的人。】;行成而先【行成:指在个人修养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事成而后【事成:指在办事才能方面取得成就的人。】。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上有下:指对“德成”与“艺成”、“行成”与“事成”等各种人有尊卑上下的严格区别。下文“有先有后”意义同此。】,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有制于天下:有礼乐的制订并把它们推行到整个社会。】。
因此道德有所成而能居高位,技艺有所成却只能居卑位;建功立业者在先,操办琐事者在后。所以古代圣王规定上下有别,先后有序,然后可以在天下颁行礼乐制度。
【段意】:论述必须掌握礼乐的精神实质。礼乐的精神实质同它们的技艺形式是绝不能混同的。比起音乐的精神实质来,音乐的曲调、演奏和舞蹈等技艺形式,只不过是音乐的细微末节而已;比起礼仪的精神实质来,那些用以酬答的宴席、用以祭祀的礼器以及表示迎送的各种礼节等种种仪式,也只是礼仪的细微末节。因此,对于那些仅仅掌握着礼乐的技艺形式的各类人员,在表演礼乐的各种仪式上,都只能使他们居于下位,绝不能让他们跟施行德政有成就和德行修养上有成就的人并列。先王正是首先考虑到了礼乐的精神实质同技艺形式之间这种尊卑、上下、先后、主次的严格区别,所以才制订礼乐并把礼乐推行到整个社会。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所乐:所喜欢的东西。】,而可以善民心【善民心:使民心向善。】。其感人深【感人深:感化人心非常之深。同“感人至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著其教:使其教化显著。指推行他的乐教。】。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事物,同时还可以劝民心向善。它感化众人深入内心,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圣王以此彰显教化。
【段意】:论述先王推行乐教的原因。音乐是先王最喜爱的东西。但先王之所以喜爱音乐,是因为音乐可以使民向善,并且感人至深,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先王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推行乐教。 (以上为《乐书》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共八节,第1、2、3、8四节摘自《乐记·乐施章》,第4节摘自《乐记·乐象章》,第5、6、7、三节摘自《乐记·乐情章》。主要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先王制作音乐、推行教化的目的,特别强调了掌握音乐的精神实质是推行乐教的大前提和基本原则。)
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血气:指感情活动。心智:指思维能力。】,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常:常态。】,应感起物而动【应感起物:指(血气心智)受外物刺激而产生与所受刺激相应的感情。】,然后心术形焉【心术:感情变化。术,道路,引申为活动、变化。形:表现出来。】。
人具有血气心智的本性,然而却没有不变喜怒哀乐的常情,本性受到外物刺激而波动,然后心思就因此而成形了。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志微:情调低沉。焦衰:指节奏急促。作:演奏。】,而民思忧;啴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啴(chan)缓:舒畅和缓。慢易:悠闲平和。繁文:指旋律丰富多变。简节:节奏简明。】,而民康乐;
所以若情志衰微、内心焦虑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思绪忧愁;安闲舒缓、繁复有节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健康快乐;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粗厉:粗犷。猛起:指昂扬而起,戛然而收。形容果断。奋末:使弱小者感奋。广贲(fen):使人增加力量。贲,气势旺盛,引申为力量。“粗厉猛起”是就音乐的曲调而言,“奋末广贲”是就音乐的气势而言。】,而民刚毅;廉直经正庄诚之音作【廉直:廉明直率。经正:平稳端正。庄诚:庄严诚挚。】,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宽裕:宽和安详。肉好(hao):圆润。顺成:流畅。和动:和谐动听。】,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流辟邪散:放荡邪僻。狄成:节奏急促。涤滥:放纵。】,而民淫乱。
粗犷豪放、激昂振奋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刚强坚毅;廉正耿直、庄严真挚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严肃恭敬;宽洪圆润、流畅和谐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仁慈友爱;放荡邪僻、散漫混乱的音乐兴作,民众就会淫乱不羁。
【段意】: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人都具有感情和理智的天性,但喜怒哀乐的情态却变化无常。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就会使人产生与刺激相应的不同感情。由于音乐感人至深,其感染作用也就愈加明显。例如,音调低沉而节奏急促的音乐,使人容易感到忧虑;音调舒缓多变而节奏简明的音乐,使人容易感到康乐;曲调粗犷勇猛、气势奋发昂扬的音乐,容易使人变得刚强果断;清正、平和、庄严、诚挚的音乐,容易使人变得严肃诚敬;宽厚圆润、和畅动听的音乐,容易使人变得慈爱;而邪恶散漫、浮躁放纵的音乐,容易使人变得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本之情性:把情性作为制作音乐的根据。“本之情性”是“本之以情性”的省略形式,下文“稽之度数”、“制之礼义”的结构同此,“之”指代音乐。】,稽之度数【稽:考核、审察,这里是考求、审定的意思。度数:指五声、十二律的高低。】,制之礼义【礼义:礼的涵义。】,合生气之和【生气:指阴、阳二气。阴阳二气调和则万物生长,故谓之“生气”。】,道五常之行【道:遵循。五常: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说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一说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
因此古代圣王以民众的性情为根本,考察世间的准则和道理,创制礼仪和道义,调和阴阳二气,引导五行运转,
使之阳而不散【阳:外露,引申为活泼。散:散漫。】,阴而不密【阴:藏而不露,引申为凝重。密:缜密,引申为闭塞。】,刚气不怒【刚气不怒:指音乐有阳刚之气但不会使人动怒。】,柔气不慑【柔气不慑:指音乐有阴柔之气但不会使人胆怯。】,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四:指阴、阳、刚、柔四种气质。中:指音乐的内涵。】,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皆安其位而不相夺:指阴、阳、刚、柔之气各安其位而互不侵夺。按:或谓“安其位而不相夺”者是指“人”,但细察本小节行文,其“之”、“其”两个代词均当指“乐”。本小节介绍先王制乐之法,其直接涉于人事者,唯“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一句。】。
使其阳气不散失,阴气不闭塞,刚气不恼怒,柔气不惊恐,四种气息在内部交融并在外部发作,都按着各自位置运行而不相侵夺。
然后立之学等【立之学等:指把音乐用于教化民众。学等,学习(音乐)的众人。等,犹辈、侪,表复数。之,指代音乐。】,广其节奏【广其节奏:指使节奏的限制放得宽一些。】,省其文采【省其文采:指省减音乐在声情和舞姿方面的文采(以防止过分的逸乐)。】,以绳德厚也【绳德厚:使德行深厚成为衡量的尺度。绳,标准,名词用作使动。】。类小大之称【类:如像,引申为依照。小大:指乐舞所表现的事件的大小及人物的尊卑长幼之分。称(chen):相称,合适。】,比终始之序【比:排列、安排。终始之序:指演出中所有涉及次序的地方。】,以象事行【象:象征,表现。事行:指人事方面的各种伦理关系。】,
然后把制成的这种乐立于学官等机构,使相教授,扩大它的节奏,简省它的文采,以高尚的道德为准绳。区分大小乐器的名称,排列音律终始的顺序,用来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
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等人伦关系都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音乐的观赏在于其深刻内涵了”。
【段意】:介绍先王制作音乐,寓礼制的意义于音乐之中的情况。首先介绍先王制乐寓礼义于音乐的内涵之中。先王根据人们“应感起物而动”的天性,考求声律的度数、赋予音乐以礼制的内容,并且把阴阳二气协调和谐的原理、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融入音乐之中,使音乐活泼而不散漫、凝重而不闭塞,具有阳刚之气而不使人动怒,具有阴柔之气而不使人怯懦,让阴、阳、刚、柔四气各安其位,互不相侵,使它们和畅地相交于音乐的内涵之中,然后和谐地从音乐的曲调上表现出来。其次介绍先王制乐寓礼义于音乐的形式之上。先王推行乐教,因为是对百姓普及音乐,所以放宽对音乐节奏的限制(“广其节奏”)、省减音乐在舞姿和声情上的文采(“省其文采”)。但是,广节奏、省文采必须坚持以表现音乐德行深厚的内容为标准。在乐舞的演出中,应当按照事件的大小和人物地位的尊卑长幼来安排一场舞蹈演出的有关顺序,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有别的等级关系能够通过音乐舞蹈表现出来。所以说,欣赏音乐舞蹈可以从中悟出很深的人事道理来。
土敝则草木不长【敝:衰败,这里指贫瘠。】,水烦则鱼鳖不大【烦:烦扰,这里指水流湍急,使鱼受到烦扰。】,气衰则生物不育【气:指生物的元气,一种蕴藏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力。育:繁育、繁殖。】,世乱则礼废而乐淫。
土地被破坏,那么草木就无法生长;水域被搅扰,那么鱼鳖就无法长大;气息衰竭,那么生物就无法繁育;社会动荡,那么礼仪就会废弃而且音乐也会流于淫靡。
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慢:通“漫”,散漫。易:变化,指随意改变节奏。犯节:违犯节奏规定。】,流湎以忘本【流湎:流连沉迷。指音乐演奏过程中随兴反复以满足耳目享受。忘本:指使音乐失去了教化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种乐声哀伤而不端庄,逸乐而不安定,散漫轻佻冒犯礼节,流连沉湎忘却根本。
广则容奸【广:指声调舒缓。容奸:藏容着邪恶的念头。】,狭则思欲【狭:指声调急促。思欲:指使人产生贪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感:通“撼”,动摇。涤荡:条畅开朗,指毫无杂念。】,是以君子贱之也。
宽广就有可能容纳奸伪,狭隘就有可能贪图利欲,感染了急促而不顺的气息,并泯灭了平静而和谐的德性,所以君子轻视这种音乐。
【段意】: 论述君子鄙视邪乐的原因。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出邪乐产生于乱世。如同土壤贫瘠了草木不长,水流湍急的地方鱼鳖不大,元气衰竭的生物无力繁殖一样,社会动乱的时候,礼制必然废坏、音乐必定淫荡。第二层意思介绍邪乐的主要特征。乱世之音悲哀而不庄重、欢乐而不安定、散漫多变而扰乱节奏、流连沉迷而失去了音乐的本质。第三层意思指出邪乐的危害。乱世之音声调舒缓时则藏容邪恶、声调急促时则激发人的贪欲,它能动摇人们条畅的正气而使人泯灭平和的美德。因此,君子非常鄙视这种音乐。 (以上为《乐书》的第六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言章》。主要论述音乐的感染作用,强调先王制乐的目的在于寓礼,说明君子摒弃邪乐的原因。)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奸声:邪恶的声音,与下文“正声”(纯正的声音)相对。逆气:忤逆之气,与下文“顺气”(和顺之气)相对。应:互相应和。】,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成象:指通过“乐”(音乐舞蹈)来表现。】。
大凡奸邪的声音感染了人心,悖逆的气息就与它相应,悖逆的气息形成气候,淫靡的音乐就兴起了。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倡和有应:有所唱必有所和。】,回邪曲直各归其分【回邪:使走上邪路的人返回正道。这里指推行乐教,用正声感人所收到的效果。曲直:使正直的人变得邪曲。这里指听任奸声流行、无视乐教的作用将产生的后果。各归其分:指推行乐教和放弃乐教两种措施各有自己的效验。】,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以类相动:按照所受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倡之以正声则“回邪”、倡之以奸声则“曲直”。】。
正义的声音感染了人心,和顺的气息就与它相应,和顺的气息形成气候,和谐的音乐就兴起了。领唱与附和前后呼应,忠奸善恶各安其分,世间万物的道理根据类别相互感化。
【段意】: 强调音乐对于改变社会风气具有主导作用。首先论述音乐与社会风气互相影响的关系。如果人们普遍受到邪恶音乐的感染,就可能形成一种逆乱的风气;逆乱的风气形成以后,淫乱的音乐也就兴起泛滥开来。相反地,如果用纯正的音乐去感染民众,就会形成一种和顺的社会风气;和顺的风气形成以后,和美的音乐也就兴起流行开来。由此不难看出,提倡什么样的音乐对于社会风气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影响。然后强调音乐对于改变社会风气具有主导的作用。尽管音乐与社会风气互相影响,但是音乐的影响具有主导作用。因为音乐这东西,有所倡必有所和。因此,如果大力提倡流行纯正和美的音乐,走上邪路的人有可能会返回正道;反之,如果让淫乱的音乐流行泛滥,那么,即使正直的人也可能变得邪曲。这就是音乐对于改变社会风气所起的主导作用。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反情:使善良的人性回归。反,通“返”,用作使动。情,指自然情性即人性,儒家认为,未受外物影响的人性都是善的、美的。和其志:调和自己的心志。】,比类以成其行【比类:指依照好的榜样来要求自己。成其行: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乱色:淫乱的色相。聪明:耳和目。】,淫乐废礼不接于心术【废礼:不合于先王之道的礼仪。】,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惰慢:傲慢。惰,不敬、轻狂。邪辟:即邪僻,乖戾不正。设:存留,这里是沾染的意思。】,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百体:身体的各个部分。由:遵循。顺正:即上文“顺气”、“正声”。】,以行其义【行其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义,适宜,正当。】。
因此君子回归本性来调和自己的心志,效法善类来成就自己的行为。奸邪之声和杂乱之色不在耳朵和眼睛里存留,淫靡之乐和废弛之礼不与心术相接触,散漫邪僻之气不在身体内停滞,使自己的耳目鼻口心智以及各部分肌体都与和顺正直相应,用来施行道义。
然后发以声音【发以声音:指用歌唱抒发内心和顺、纯正的思想感情。】,文以琴瑟【文以琴瑟:用琴瑟的演奏来修饰歌唱。文,修饰,使歌声有文采。这里指音乐的演唱。】,动以干戚【动以干戚:指用干戚的舞动来表演舞蹈。动,动作,指舞蹈表演。】,饰以羽旄,从以箫管【从以箫管:指用箫管来伴随琴瑟的演奏。按:琴瑟之音柔和,主音乐和顺之气,箫管之音高亢,主士卒昂扬之气,音乐旨在和谐人心,故以琴瑟之音为主,以箫管之音为次,所以言“从”。雉羽和旌旗对干戚的舞动起修饰作用,故上文言“饰以羽旄”。皆主次有别之辞。】,奋至德之光【奋:发扬。至德:最高尚的德行,指天地之理(即先王制订礼、乐的根据)。】,动四气之和【动四气之和:鼓动四时和顺之气。四气,本指春夏秋冬四季温热凉寒之气,汉儒倡“天人感应”之说,附会以人之喜怒哀乐四种感情,亦称“四气”,此处兼指二者。】,以著万物之理【著:彰显、表现。万物之理:即上文“以类相动”(万物按照所受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然后用声音抒发出来,用琴瑟表现出来,用盾牌、斧钺谐调其动作,用羽毛、牛尾装饰其仪容,用箫管伴奏,振奋崇高道德的光辉,振动阴阳刚柔的和顺之气,用来彰显世间万物的真理。
是故清明象天【清明象天:指乐曲清澈明朗的格调象征着天的清明。】,广大象地【广大象地:指乐曲宽广宏大的音域范围象征着地的博大。】,终始象四时【终始象四时:指终而复始的音乐演奏形式象征着四季的交替。】,周旋象风雨【周旋象风雨:指婉转优美的舞姿象征着风雨的调和。】;五色成文而不乱【五色成文而不乱:各种色彩交错(指舞蹈表演)而没有淫乱的色相。】,八风从律而不奸【八风:指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所奏之音)。从律:合于声律(即五声和十二律)。不奸:没有奸声(邪恶之音)。一说“奸”指干扰。按:上一句言舞蹈表演时色彩纷呈而没有淫乱的色相,本句言八音齐奏而没有邪恶的声音(淫声),正好与上文“奸声乱色不留聪明”相照应。】,百度得数而有常【百度:百物的量度,指包括音乐声律在内的各种事物的限度。常:恒定的数量,常规。】;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苍天,音乐的广大象征着大地,音律的终始象征着四季,曲调的回旋象征着风雨;五种颜色构成图纹却不显得杂乱,八种民歌顺从音律却不显得低俗,百刻时间各有定数而遵循常理;
小大相成【小大:指包括高低、升降等相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终始相生【终始:指终而复始的音乐演奏。】,倡和清浊,代相为经【代相为经:指相互循环交错,形成一定的规律。】。故乐行而伦清【伦:指人伦关系。】,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
轻重之事相辅相成,五行运转循环往复,领唱附和清浊分明,音律交替形成常规。所以高雅的音乐流行,人伦纲常就澄清了,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真切,血脉平稳,气息调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
君子乐得其道【乐得其道:把从音乐的欣赏上悟得修身之道作为快乐。】,小人乐得其欲【乐得其欲:把从音乐上寻求感官刺激的满足作为快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君子为自己能够实践理想感到快乐,小人为自己能够获得利欲感到快乐。用理想节制利欲,那么就会快乐而不淫乱;用利欲忘却理想,那么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广乐:推广音乐。成其教:完成其教化民众的事业。】,乐行而民乡方【乡:通“向”,向往、追求。方:指正道。】,可以观德矣。
所以君子回归本性来调和自己的心志,推广音乐来成就教化,音乐流行而使民众向往端正之途,这样就可以观察人们的道德。
【段意】:君子洁身为范、制乐象德以推行乐教。首先介绍君子洁身为范,不让奸声入于耳、乱色入于目、淫乐废礼入于心、邪僻之气入于体,从而使自己的言行完全符合和顺纯正的要求。其次介绍君子制乐象德:谱写内容纯正的歌曲,用琴瑟箫管伴奏,用干戚羽旄伴舞,使音乐舞蹈充分体现高尚的道德、发挥协调喜怒哀乐的作用;清澈明朗的格调象征着天的清明,宽广宏大的乐音象征着地的博大,终而复始的演奏象征着四季的交替,婉转有序的舞姿象征着风雨的调和;五色错杂、文采斑烂而不淆乱,八音和谐、合乎音律而不相侵扰,百物量度各得其数而有常规;大小相辅相成,终始循环相生,此唱彼和清浊分明,交替变换均有规律。再次,介绍君子推行乐教的结果:正乐流行而伦理分明,人人耳聪目明、心情舒畅,社会风气为之大变,天下安乐太平。最后,说明君子推行乐教的原因:小人把音乐作为满足感官欲望的东西,而君子藉音乐修身以求仁义之道;为了使百姓向往正道,君子推行乐教使人们返归自然情性以达于平和之气;百姓走上正道,民心和乐,德化的成效就完全可以观察到了。
德者,性之端也【性之端:人性之首,即人性的根本。】;乐者,德之华也【华:同“花”,指外在表现。】;金石丝竹【金石丝竹:代指钟、磬、琴瑟、箫管之类的乐器,这里泛指各种乐器。】,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动:指表现。】。
道德,是人性的出发点;音乐,是德性的闪光点;金石丝竹乐器,是演奏音乐的器材。诗章,是用来抒发人们情感的;歌唱,是用来咏叹人们心声的;舞蹈,是用来感染人们表情的。
三者本乎心【三者:指上文的“志”、“声”、“容”。】,然后乐气从之【乐气:指诗、歌、舞。】。是故情深而文明【文明:文采鲜明。】,气盛而化神【化神:变化神妙。】,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积中:积聚于心。英华:指德性的神采。】。唯乐不可以为伪。
情感、心声、表情三个方面都根植于人的内心,然后由诗、歌、舞表现出来。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彰显,气息强盛就会教化神明,乐声调和顺畅聚积在内心,曲调艳丽华美就会散发在外表,只有音乐不可以弄虚作假。
【段意】:纯正美妙的音乐是不可能虚伪造作的道理。因为德性是人性的根本,而音乐是德性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言志的诗、抒情的歌,还是表现仪容的舞,三者都是人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只有感情深厚,诗、歌和舞蹈的文采才会鲜明动人;只有气势充沛,诗、歌和舞蹈的变化才会出神入化;只有和顺之气蕴聚于心中,美好的德性才能通过音乐舞蹈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真正美妙的音乐是不可能虚伪造作的。
乐者,心之动也【心之动:内心感情的表现。】;声者,乐之象也【象:表象,即表现形式。】;文采节奏【文采:指乐曲在抑扬缓急方面的形式,如“旋律”之类。】,声之饰也。
音乐,是人们内心受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是音乐的表象;曲折变化等文采、强弱停顿等节奏,是声音的文饰。
君子动其本【动其本:表现音乐的本源(即内心感情,如道德性情等)。】,乐其象【乐其象:使声音具有音乐的特征。乐,名词用作使动。象,指声音(即上文“声者,乐之象”)。】,然后治其饰【治:研究、编排。饰:指旋律节奏。】。
君子之心被作为外物之德这个本源所感动,又为它的外部形象声而欢乐,然后下功夫对声加以文饰,这就产生了乐。
是故先鼓以警戒【先鼓以警戒:首先击鼓以提醒众人作好准备。按:本句至下文“不私其欲”,是对表现武王伐纣情节的乐舞《大武》的概括说明,用以说明音乐“象”德的作用。】,三步以见方【三步以见方:起舞之前先走三步以表示伐纣战争的正式开始。见,同“现”,表现;方,犹始。按: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即位后,于西周九年,与“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这是第一次伐纣的会师。第二次伐纣的会师是在“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第三次伐纣是在“二月甲子昧爽”、“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这次战争才是周对殷的正式开战,并且一举灭之。】,再始以著往【再始以著往:第二次开始起舞才是具体表现过去的伐纣战争的场面。著,表现、显明;往,指从前的伐纣战争。】,复乱以饬归【复乱以饬归:又用乐曲的尾声来表示战争胜利结束后命令战士归队。乱,指乐曲的末章,即尾声;饬,通“敕”,命令。按:以上四句是揭示《武乐》主要情节的象征意义。】,奋疾而不拔也【奋疾而不拔:指舞蹈动作极其矫捷而不凌乱。拔,倾侧,引申为不正、凌乱。】,极幽而不隐【极幽而不隐:指舞蹈情节和乐曲的寓意极其含蓄而不隐晦。】。
所以《武》乐首先击鼓表示警戒,跳舞时先走三步用来表示开始伐纣,重复开始部分用来显示往日征伐的情景,舞毕整饬队形,鸣铙而退,动作迅捷但坚定不移,乐声深幽但清晰明了。
独乐其志【独乐其志:指《武乐》表现了周灭殷而得天下的欢乐心情。乐,动词,使动用法。】,不厌其道【不厌其道:指《武乐》颂扬战争而没有违背仁义之道。厌,厌弃,引申为违背。】;备举其道【备举其道:指《武乐》全是宣扬仁义之道的内容。】,不私其欲【不私其欲:指《武乐》没有宣扬个人私欲的内容。】。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故曰“生民之道【生民:养民,这里指培养民众向善。】,乐为大焉”。
可见《武》乐作者对伐纣的志意独乐于心,不厌弃实现此志意的道德方法;他将这些道德方法全都做到了,不贪图自己的私欲。因此情感显现而道义得以确立,奏乐完毕而道德受到尊崇;君子借此乐善好施,小人借此改过自新:所以说“治理百姓的方法,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段意】: 论述君子制乐的目的在于“象”德,因而纯正美好的音乐是培养民众美好德性的重要手段。首先指出:君子在制乐的时候,是把表达内心感情作为根本目的,声音只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旋律节奏的修饰仅仅是为了增强音乐的感染力量。例如歌颂武王伐纣的《武乐》,其首先击鼓、先走三步、结束时音乐再起等,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其舞步奋勇矫捷而不凌乱,其动作与乐曲含蓄精深而不隐晦,这些把武王大智大勇的精神和指挥若定的气概表现得恰到好处。《武乐》这样纯正美妙的音乐,既表达了武王灭纣而得天下时的欢乐心情,又表现了他诛除暴虐仍不违背仁义之道的仁德。《武乐》所表现的全是仁义之道,没有一点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东西。这正是音乐“象”德作用的充分体现。凡是纯正美妙的音乐,总是既表达了感情又展示了道义,随着音乐表演的结束,它所体现的仁德就会受到人们的尊崇。这样的音乐,使君子更加追求道德修养的完美,小人则能受其教育而改过自新。所以,纯正美好的音乐是培养民众美好德性的重要手段。 (以上为《乐书》的第七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象章》。主要论述音乐对社会风气具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坚持用君子制作的纯正美妙的音乐来推行乐教、化育民众。)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斯须:须臾、片刻。】”。致乐以治心【致乐:表演音乐。致,传达,引申为表演、运用。】,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平易。直:正直。子:通“慈”,慈爱。谅:忠信。】。
君子说:礼仪和音乐不能离开自身片刻。致力于学习音乐来培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思想产生了。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安定、泰然。】,安则久【久:指长寿。】,久则天【天:指通晓自然之理。犹“知天命”。】,天则神【神:指达于无所不通的最高理想境界。】。天则不言而信【信:指有威信。】,神则不怒而威【威:指气势威严。】。
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思想产生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安宁就会长久,长久就会敬天,敬天就会尊神。上天不说话但是讲诚信,神灵不震怒但是有威严。
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治理身体,指端正仪容举止。】。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致力于学习音乐,是用来培养心性的;致力于学习礼仪,是用来约束行为的。约束行为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严肃威仪。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慢易:即轻慢、简慢,不拘礼节的样子。】。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动于内:在内心发生作用影响。】;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内心稍有不和顺不快乐,卑鄙欺诈的思想就会侵入了;外表稍有不庄重不恭敬,散漫轻浮的思想就会侵入了。所以音乐,是在内心中感化人的;礼仪,是在外表上感化人的。
乐极和【乐极和:音乐的最大作用是和悦人心。】,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礼仪的最高境界是顺畅。内心和谐而外表顺畅,那么民众看到官长的脸色就不跟他争斗,看见上级的容貌就不会生怠慢之心。
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德辉:道德的光辉。承听:听从。】,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理:指礼乐的原则和精神。】,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举:指大力提倡。错:同“措”,指普遍推行。】”。
音乐产生的道德的光辉在内心感化人,民众没有不接受和听从的;礼产生的道义的真理在外表感化人,民众没有不接受和顺服的,所以说“懂得礼仪和音乐的道理,举用并施行于全天下,就没有什么是难以做到的了”。
【段意】:论述礼乐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及治理天下都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可以分做三层意思来理解。首先着重论述音乐与人们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完美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平易、正直、慈爱、忠信之心,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忠信之心,就能经常保持欢乐的心情,心情欢乐必然内心安泰,内心安泰使人长寿,长寿的人通达自然之理,通达自然之理就能达到无所不通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就能像天一样,虽不说话而有威信;像神一样,虽不发怒而有威严。其次论述礼乐配合使人道德完美。对人卑鄙欺诈的念头来源于内心的不和不悦,对人轻忽怠慢的思想势必表现为不庄不敬的行为。而音乐能使人内心和悦,礼仪能使人行为恭顺。内心和悦而且外貌恭顺的人,既不会有人与他相争,也不会有人对他不敬。这样就实现了道德的完美。最后论述道德的完美体现了礼乐在治理天下方面的巨大作用。如果一个人内心焕发着道德的光辉,行为表现着礼乐的原则精神,那么,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戴。由这样的人来治理天下,还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事呢?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谦【主:以……为主,意动用法。引申为注重、偏重。谦:谦让精神。】,乐主其盈【盈:指内容丰富充实。】。
音乐,是在内心中感化人;礼仪,是在外表上感化人。所以礼仪的主旨是谦让,音乐的主旨是满足。
礼谦而进【进:进取精神。】,以进为文【文:指美好。】;乐盈而反【反:反躬自省,引申为有所节制。】,以反为文。礼谦而不进则销【销:同“消”,指意志消沉。】,乐盈而不反则放【放:放纵。】。
礼仪谦让而积极进取,把进取当作外在表现;音乐满足而反复回转,把反复当作外在表现。礼仪谦让而不积极进取,就会销毁殆尽;音乐满足而不反复回转,就会放荡不羁。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报:回报,即有来有往。】。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义:道德,指精神实质。】。
所以礼仪有往来而音乐有反复。礼仪得到往来回报就会快乐,音乐得到反复回转就会安宁。礼仪的往来回报,音乐的反复回转,其中的意义是一致的。
【段意】:论述礼乐在作用与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关系。首先,从二者作用的对象上看,乐作用于人的内心,礼作用于人的外表;从二者所偏重的方面看,礼偏重于行为谦退,乐偏重于思想充实。其次,比较二者的形式与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礼仪虽重谦退,但应不失进取精神,并且以富于进取为美;音乐虽重充实,但应有所节制,并且以能有节制为美。接着,说明礼应不失进取,乐要有所节制的原因:礼如果只重谦退而无进取精神,就会使人意志消沉;乐如果只重充实而不加以节制,就会使人放纵情欲。最后,指出礼讲求有来有往(“报”)以表现其谦退并由此求得彼此欢乐,乐则注意反躬自省(“反”)以表现其节制并由此求得心情安宁。礼的有来有往、乐的反躬自省,都是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因此,它们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夫乐者,乐也【乐:动词,用作使动。指使人快乐。】,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乐:指内心的欢乐。发诸声音:从声音上发散出来。】,形于动静【形于动静:从动作行为上表现出来。】,人道也【人道:指人的自然禀性。】。
音乐的作用就是使人快乐,是人之常情中不能缺少的。快乐就一定会通过声音来抒发,表现在运动和静止这两方面,这是人道之必然。
声音动静【声音动静:声音和动作。】,性术之变【性术:指性情和它的表现方式。】,尽于此矣【此:指音乐。】。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指音乐舞蹈的形式。】。形而不为道【不为道:指不符合规范。】,不能无乱。
声响、音律、运动、静止,性情与心术上的变化,全都在这里了。所以人不能缺少快乐,快乐不能缺少外在表现,外在表现不遵循规律,没有不产生祸乱的。
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道之:使它符合规范。道,名词用作使动。】,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流:放纵、放荡。】,
古代圣王厌恶这些祸乱之事,所以创作了《雅》《颂》的乐声来引导民众,使歌声足以让人感到快乐而不至于放纵性情,使乐章足以被人整理传承而不至于停辍散失,
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文:文辞。指乐章。纶:指有条理。息:止息,引申为呆板、滞涩。】,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曲直繁省廉肉节奏:指歌舞在婉转与平直(曲直)、复杂与单纯(繁省)、简约与丰满(廉肉)、休止与进行(节奏)等几个方面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放心:放纵之心。接:接触。指对人发生影响。】,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立乐:制定音乐。方:指原则。】。
使曲调有婉转、平直、繁复、简约的节奏变化,足以感动人们向善的本性罢了,不让放纵的思想和邪僻的习气接近,这是古代圣王创立音乐体系的方法。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族长乡里:本来是古代四种行政单位,一般以一百户为“族”、五百户为“长”、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二十五户为“里”。这里泛指地方上的一族一乡。】,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闺门:内室之门。代指家庭。】,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和亲:和睦亲爱。】。
所以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感受快乐,君臣上下共同欣赏音乐,没有人不平和肃敬;在家族乡里的活动中感受快乐,长辈和晚辈共同欣赏音乐,没有人不和善顺畅;在自家房间里感受快乐,父子兄弟共同欣赏音乐,没有人不和睦亲爱。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审一以定和:审定一个高低适当的音,以确定使全曲和谐的主调。】,比物以饰节【比物:指配合各种乐器的演奏。饰节:指体现节奏。】,节奏合以成文【节奏合以成文:各种节奏组合而构成了完美的乐章。】。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附亲:依附和亲近。用作使动。】,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所以音乐通过审定声响来确定和谐的音律,比对乐器来修饰节奏,调合节奏用来组成乐章,使父子君臣之间和睦同心,使天下万民百姓归附亲善,这是古代圣王创立音乐体系的方法。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缀兆:同“级兆”,聚拢和分散。指舞蹈队列的变化。】,要其节奏【要(yao):合着(乐曲的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因此听《雅》《颂》的乐声,志向意气就能得以弘扬;拿着盾牌和斧头操习俯仰屈伸的舞蹈动作,表情姿态就能得以庄重;行走在舞蹈的队伍中,按照音乐的节奏,自身的位置就得以端正,进退的步伐也得以整齐。
故乐则天地之齐【天地之齐:指体现着天地齐同万物的精神。】,中和之纪【中和之纪:是天地中正平和思想的纲要。】,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所以音乐是天地万物齐整的标准,中正仁和的纲纪,这就是人之常情不能缺少它的原因。
【段意】: 论述音乐是先王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用音乐推行教化的人性基础。人们不能没有快乐,音乐(舞蹈)是充分表现人们快乐心情的主要形式,因此,音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东西。第二个层次,说明纯美的音乐为什么会具有教化作用。为了防止人们行为混乱,先王特地制定了《雅》、《颂》之类纯美的音乐来予以引导,使乐曲既使人快乐而又不至于放纵情性、既有条理而又不至于滞涩。总之,先王制定音乐,始终坚持着不让放纵和邪恶的思想影响人们心灵的基本原则。所以,这样的音乐必然会具有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介绍纯美音乐教化作用的主要体现:在宗庙祭祀时演奏,则君臣上下无不和谐肃敬;在族中邻里聚会时演奏,则老幼无不和谐恭顺;在自己家里演奏,则父子兄弟无不和睦亲爱。总之,纯美的音乐在任何场合都表现着协调君臣父子关系和团结千百万民众的教化作用。第四个层次,揭示音乐(舞蹈)作用于人们思想行为的直接原因。人们听到纯美音乐乐曲的演奏,心情就会为之开朗;人们看到表演纯美的舞蹈,仪容就会变得庄严;那些舞蹈的方位、舞步的节奏,都具有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作用。这些就是音乐体现天地和谐万物、协调阴阳作用的直接表现。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饰喜:表露喜悦的心情。】;军旅鈇钺者【鈇:同“斧”。】,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齐:指相应的表现。】。
音乐,是古代圣王用来修饰内心喜悦的;军中的斧钺,是古代圣王用来修饰内心愤怒的。因此古代圣王的喜悦和愤怒都能得以齐整了。
喜则天下和之【和(he):应和。】,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盛:指得到充分的体现。全句是说:先王之道的精神实质在礼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喜悦就能使天下万民顺应他,愤怒就能使暴乱之人畏惧他。古代圣王运用礼乐引导民众的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盛大了。
【段意】:音乐是先王用以治国的重要手段。如同军旅斧钺用来显示王者威怒的作用一样,音乐可以用来表现王者的喜悦。军旅斧钺能够使暴乱者畏惧,音乐则能使天下百姓感受到王者的喜悦而产生和乐的感情。使天下人和乐相爱,正是先王施行王道的根本目的,因此音乐是先王治国的重要手段。 (以上为《乐书》的第八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化章》。主要论述了音乐在施行教化、提高人们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从而强调音乐是王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