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8书·乐书第二【2】
凡音之起【音:此处所谓的“音”,是与“声”和“乐”相对的概念。据下文所述,当指各种声音互相应和变化而自然地合于一定的声律格式的声音,我们在段意中把这种自然具有一定清浊抑扬的声音称做“乐音”,以区别于感受外物刺激时直接流露在口头上的“声”(我们叫它做“声音”)和将“音”按照声律和谐的原理编排加工之后形成的“乐”(即“音乐”)。】,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大凡音律的产生,来自于人心的变动。人心的变动,是外物造成的。人心有感于物而变动,所以形成声音;
声相应,故生变【变:指发生清浊抑扬等自然变化。】;变成方【方:指一定的曲调形式。】,谓之音;比音而乐之【比音:将具有自然曲调形式的乐音按声律谐和的原理排列起来。比,连缀,编排。乐之:使它(音)具有特殊的娱悦人心的效果。】,及干戚羽旄【及:伴和着。干戚:盾牌(干)和刀斧(戚)。这里代表武舞所用的道具。羽旄:鸟羽和牛尾。这里代表文舞所用的道具。】,谓之乐也【乐:此处的“乐”包括音乐和舞蹈。】。
声音相互呼应,所以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叫音律;编排音律用来娱乐,再借助武器、旗帜来表演,就叫音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音乐是由音(乐音)所直接生成的。】,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本:产生的本源。人心感于物:人心被外物所感动(即人的思想受到外物的刺激)。】。是故其哀心感者【哀心感者:受外物刺激产生悲哀心情的时候。按:以下“乐心感者”等五句结构同此。】,其声啴以杀【噍(jiao)以杀(shai):忧伤而急促。】;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啴(chan)以缓:轻松而舒缓。】;
音乐,是由音律生成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有感于物。所以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迅速减弱;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发以散:舒畅而开朗。】;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粗以厉:粗犷而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直以廉:爽直而庄重。】;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和以柔:和顺而温柔。】。
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
六者非性也【性:天性。】,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慎所以感之:对使人感动(刺激人心)的外物非常重视。】。
这六种声音并不发自人的本性,而是内心有感于物后产生的,因此古代圣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
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
所以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趣,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为,刑罚用来防范人们的奸邪。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极:最终的目的。】,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同民心:统一民心。出治道:使治道出现,即实现太平盛世。】。
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用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段意】:论述音乐产生的本源在于人们所受外物的影响,指出先王制订音乐的根本目的。文章首先区别了“声”、“音”、“乐”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人们感于外物的刺激而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直接流露在口头上,就是所谓“声”(声音);不同的声音互相应合而发生清浊高下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地合于一定的音律形式(“方”),就是所谓“音”(乐音);将乐音依照声律和谐的原理编排起来使它具有娱悦人心的特殊效果、或者再配以盾牌刀斧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道具来演唱,这就是所谓“乐”(音乐)。不难看出,乐音虽然直接组成音乐,但音乐的本源仍然是人们受到外物刺激时所产生的各种感情。何以证明这个道理呢?作者紧接着列举了受到不同的六种感情支配所发出的不同的六种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这六种感情并非人们天生就有的,而是因为受到外物的不同刺激才产生的,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总是非常重视外物对人的刺激作用。最后,作者毫不掩饰地指出,音乐、礼仪、政令和刑罚四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统治者用以统一民心、安定天下的重要手段。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生人心者:当是“生于人心者”的省略形式。】。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文:指声音的节奏形式。与上文的“方”相当。音:仅仅是指音乐的节奏、曲调等形式,与“乐”所指有别。详下文“乐”的注解。】。
大凡音律,是从人的内心中产生的。感情在内心震荡,因此形成声音,声音符合一定的韵律就叫音律。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乖:指背离正道。】;亡国之音哀以思【思:忧伤。】,其民困。
所以太平之世的音乐充满了安逸和快乐,其政治和谐;动荡之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和愤怒,其政治混乱;将亡之国的音乐充满了悲哀和忧愁,其民众困顿。
声音之道【声音:代指音乐。】,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声乐音律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宫声好比君主,商声好比大臣,角声好比人民,徵声好比政事,羽声好比器物。
五者不乱,则无惉滞之音矣【惉(zhan)滞:不顺畅、不和谐。】。宫乱则荒,其君骄【宫乱则荒,其君骄:如果宫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散漫,这是国君骄纵的反映。】;商乱则搥,其臣坏【商乱则搥,其臣坏:如果商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颓靡,这是臣下腐败的反映。搥:通“颓”。】;
宫、商、角、徵、羽五声不紊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调。宫声紊乱音律就荒废,那么君主必定骄纵;商声紊乱音律就邪僻,那么大臣必定败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角乱则忧,其民怨:如果角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忧郁,这是民众怨愤的反映。】;徵乱则哀,其事勤【徵乱则哀,其事勤:如果徵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悲哀,这是徭役繁重的反映。】;羽乱则危,其财匮【羽乱则危,其财匮:如果羽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危宕,这是财物匮乏的反映。】。
角声紊乱音律就忧郁,那么人民必定怨恨;徵声紊乱音律就悲哀,那么政事必定繁重;羽声紊乱音律就高危,那么财货必定匮乏。
五者皆乱,迭相陵【迭相陵:互相侵犯、干扰。迭:更替、轮流。“陵”者非二,有五者之众,故以“迭”修饰“相陵”。】,谓之慢【慢:通“漫”,散漫,失去辖制。】。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比:接近。】。
五声全都紊乱,相互交替着占据主旋律,就叫无礼。像这样的话,国家的灭亡就时日无多了。郑国、卫国的淫邪之音,是动荡之世的音乐,接近于无礼的地步了。
桑间、濮上之音【桑间、濮上:卫国地名,男女常来此幽会,故后世以为“淫风”的代称。】,亡国之音也,其政散【散:散乱,无辖制力量。】,其民流【流:流徙。】,诬上行私而不可止【诬上行私:欺君罔上、营私舞弊。诬:言语不真实。】。
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是将亡之国的音乐,其政治涣散,其百姓流亡,下级欺骗上级,徇私舞弊的行为不可制止。
【段意】:论述声音之道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道理。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说明音乐是人们内心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根据音乐流露的不同感情可以考察出人民喜怒哀乐的情绪以及国家的治乱。其次,文章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比譬君、臣、民、事、物五者,从声律谐乱的原理来说明人事治乱的现象。最后,以郑、卫两国政治混乱、人心动荡而两国流行的音乐侮慢淫乱为例来深入说明音乐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道理。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乐:指既具有声律谐和的音乐形式又具有感情内涵的音乐舞蹈。与仅有曲调节奏形式的“音”相对,“乐”重在强调音乐中包含的感情内涵。但是,从广泛意义上说和通常用法上看,二者往往又是通用无别的。“声”和“音”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人伦之理,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际之间的道德规范。伦理属于“礼”的范畴,故“通于伦理”即谓与“礼”相通。】。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大凡音律,是从人的内心中形成的;音乐,与伦理道德是相通的。因此只知道听声音而不知道调和音律的,是禽兽;只知道听音律而不知道创作音乐的,是庶民。
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治道:治国之道。治国需要审察,审察才能做到审时度势、知人善任;音乐亦需要审察,审辨“声”与“音”、“音”与“乐”之间的区别,通过辨“乐”而能知政。所以说善于审辨乐理,治国之道也就完备(“备”)了。】。
只有君子能通晓音乐。因此通过审察声音来理解音律,通过审察音律来理解音乐,通过审察音乐来理解政治,这样治国的方法就完备了。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与:参与。】,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知乐则几于礼:知乐就近于知礼。知乐须辨声、知礼在辨等,二者相近;但“礼”为人道之极,乐则次之,故言“几”(接近)不谓“同”。】。
所以不知道声音的不可以跟他讲音律,不知道音律的不可以跟他讲音乐,理解音乐就接近于通晓礼仪了。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隆:隆重。指衡量音乐的最高标准。】,非极音也【极音:最能满足听觉享受的音乐。】;食飨之礼【食飨之礼:与“大飨之礼”同。大飨,参见《礼书》“大飨”注。】,非极味也【极味:最能满足味觉享受的食物。按:上一句是说:最隆重的音乐,不是指最能满足听觉享受的音乐。故下文举“清庙之瑟”以为证。这一句说:最隆重的祭礼,不是指最能满足味觉享受的食物。故下文举“尚玄酒而俎腥鱼”以为证。】。
礼仪和音乐都具备,就叫有德。仁德就是获得。因此音乐的隆盛,不在于把奏乐的规模发挥到极致;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把食物的美味发挥到极致。
清庙之瑟【清庙之瑟:指演奏《清庙》之歌所用的瑟。《清庙》,参见《礼书》“清庙”注。下文“朱弦”、“疏越”、“一倡而三叹”、“玄酒”、“腥鱼”、“大羹”等已见于《礼书》注解,此均不再注以省篇幅。】,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遗音:余音。所奏《清庙》之歌,由于瑟的底孔疏朗,故乐音量小舒缓,加之和唱者少,故乐曲婉转低回,听完之后,仍如余音在耳,经久不散。余音与下文余味(“遗味”)之说,是儒家“温柔敦厚”、“平和中正”主张的反映。】。
演奏《清庙》的瑟,外表是红色的丝弦,底部有两个通气洞,一个人领唱三个人咏叹,音乐得以流传百世。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尚:同“上”,用作意动。】,大羹不和【和:调和,指调和五味。】,有遗味者矣。
大飨的礼仪崇尚玄酒,俎板上盛放生鱼,肉汤不加五味调料,原味得以流传百世。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极:满足。】,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平好恶:指调节(控制)好恶感情。反:通“返”,回到。人道之正:做人规范的正确道路。】。
所以古代圣王创制礼仪和音乐,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之欲的,是要用来教导民众判断善恶的,从而返回为人的正道上来。
【段意】:论述知乐近于知礼的道理和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可以分做三层意思来理解。首先论述音乐是与伦理相通的,因为只晓得声音而不了解音乐曲调节奏形式的是禽兽,只晓得音乐曲调节奏形式而不了解音乐内涵寓意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真正深知音乐内涵寓意的人。音乐是人们内心感情的表现形式,因此,深知音乐内涵寓意的君子可以通过审辨音乐来察知政治的得失。这跟君子通过审辨礼仪的形式就能察知政治的得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知乐近于知礼。其次,论述能够极度满足人们耳目享受的音乐不能算是最隆重的音乐。在祭祀典礼中,大飨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但是被当作最高祭品的并不是最甘美的食物,而是以水代酒的“玄酒”和发着腥味的生鱼;祭祀周文王的《清庙之歌》是最隆重的音乐,但是演奏时并不是八音齐备,而是仅用一瑟并且让瑟底通孔使声调低沉,参与演奏者只是一人领唱三人应和而已。最后,指出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味和声色的无尽追求,而是为了使百姓端正好恶感情、回到做人的 正道上来。
人生而静【生:初生时候。静:指感情、道德和各种欲念都未曾萌动。下文的“动”则指开始萌动、产生。】,天之性也【天之性:即天性。】;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性:指人的社会属性,如感情、道德和各种欲念。颂(rong):通“容”,引申为表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受到外物的各种刺激,人的各种欲念和感情就开始萌动了,人的社会属性(与天性相对)也就表现出来了。】。
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宁静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内心受到外物刺激而有所振动,这是本性的外在表现。
物至知知【物至知(zhi)知(zhi):外物的刺激到来时,就会被人的心智所感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指喜好和厌恶的感情。】。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知(zhi)诱于外:心智被外物所诱惑。】,不能反己【反己:指恢复初生时无欲的天性。】,天理灭矣【天理:自然之理,指同类应当相亲相爱的天性。】。
外物出现而心智感知,然后喜好和厌恶的情感就会表现出来。喜好和厌恶的情感在内心毫无节制,心智就会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归自己最初的心境,理性就随之泯灭了。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即人化于物。指人被外物所改变,失去了人的天性。】。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穷人欲:穷尽人欲。指竭力追求欲望的满足。】。
外物对人的感动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喜好和厌恶毫无节制,那么外物出现人就会被同化。人被外物同化,就会通过泯灭天理来满足个人欲望。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苦怯:使胆怯者受苦。】,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于是就产生了悖逆和诈伪的念头,也会做出淫靡佚乐和犯上作乱的事情。因此强大的胁迫弱小的,众多的欺凌寡少的,聪明的诈骗愚昧的,勇猛的摧残怯懦的,生病的人得不到照顾,老幼孤寡得不到应有的安置,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做法。
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人为之节:人被它(礼乐)所节制。】。衰麻哭泣【衰(cui)麻:麻布制做的丧服,又称“功服”,有“斩衰”、“齐衰”等分别。哭泣:指服丧期间的哀哭,有时间和次数等规定。】,所以节丧纪也【丧纪:丧事。按:丧服用“衰麻”,既体现“贵本”精神又防止奢侈铺张;哭泣有规定,可防止久哭伤身。故言“节丧纪”。】;钟鼓干戚【钟鼓:两种乐器,代指音乐。干戚:盾牌刀斧,用作道具,代指舞蹈。按:《乐书》将音乐和舞蹈统称为“乐”,故“钟鼓干戚”代指音乐。但是言乐而不及“丝竹管弦”,实包含先王制“乐”,非为“极人耳目之欲”的深刻含义。】,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婚姻冠笄(guan ji):表示男女有别的四个概念。《尔雅·释亲》载:“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同是表示成人的礼节,男子的成人礼叫“冠礼”(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仪式),女子的成人礼叫“笄”或“及笄”(贵族女子十六岁时举行加笄一别束发器以表示成年的仪式)。故下文说“所以别男女也”。】,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射乡食飨:四种宴饮名称。“射”指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乡”指为从乡学中举拔的贤者送行举行的宴饮,《周礼·仪礼》谓之“乡饮酒礼”;“食”(si)指人们平时交际中的宴饮;“飨”指邻里乡人为庆丰收欢聚一堂的宴饮,即《诗经·豳风·七月》中“朋酒斯飨”所记的那种欢庆丰收的宴饮。】,所以正交接也【正交接:为人们的各种交际关系正名分。按:上句言“别男女”,本句谓“正交接”,都是为了强调礼正名分的作用。】。
所以古代圣王创制礼乐,人们因为它而节制欲望。表达哀思时披麻哭泣,是为了节制丧事;敲打钟鼓、挥动盾牌和斧头的舞蹈,是为了调和安乐;婚姻之事和成人仪式上的冠笄之礼,是为了区别男女;乡射和宴饮之礼,是为了规范社交。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四达:通行于四方,即通行于天下。】,则王道备矣【王道: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备:完备。】。
礼仪节制民众的思想,音乐调和民众的愿望,政令推动礼乐的施行,刑罚防止礼乐被破坏。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四个方面通达而不相抵触,那么王者的治国方略就完备了。
【段意】:论述制订礼乐的必要性。可以分做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意思是论述“人化于物”的严重后果。人受外物的影响产生好恶之情,好恶之情不能受到节制,最终会完全丧失一个人善良的天性。人失去天性之后,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无穷的欲望而做出各种绝灭人性的事来,这样势必会引起天下大乱。因此,为了防止乱世出现,就必须防止“人化于物”,就必须节制人的好恶之情。这就是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和原因。第二层意思是介绍礼乐的作用。礼的作用是节制人们的心志,如为了防止人们极口腹之欲,所以丧礼规定穿麻质孝服和哭泣的时间和次数,以防止大操大办丧事而糜费钱财和有伤身体。乐的作用是调和人们的感情,如为了防止人们极耳目之欲,所以举“钟鼓干戚”而不言其他。“正名分”也是礼的内容和目的之一。所以,言男女结合有“婚”和“姻”的不同,言男女成人之礼有“冠”和“笄”的区别,这是为了使男女有别;同是宴饮,但有射礼之前的饮酒礼、为乡学贤者送行酬酢的乡饮酒礼、人们平日宴请宾客的“食”和乡人共庆丰收欢聚饮酒的“飨”等四者的不同,这是为给人们的各种交际正名。为了使礼乐得以通行于天下,先王还制订了政令来推行礼乐;为了防止违背礼乐的事情发生,先王还制订了刑罚来惩戒违背礼乐的行为。有了礼乐刑政,以“仁”为核心的“王道”政治就真是完美无缺的了。
(以上为《乐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本章》。主要论述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乐者为同【同:用作使动,宾语省略,意为使人感情相通。】,礼者为异【异:用作使动,宾语省略,意为使人等级不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胜:过分,不适度。流:放纵,没有节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音乐的作用强调过分了,就会使人们放纵于音乐的享受。】,礼胜则离【离:疏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分地讲究礼仪,反而会使人感情疏远。】。
音乐是为了求同,礼仪是为了求异。求同人们就会相互亲爱,求异人们就会相互尊敬。音乐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目无尊长,从而随波逐流;礼仪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无情无义,从而众叛亲离。
合情饰貌者【合情:使人感情相合。饰貌:端正人的仪态。】,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乐文:音乐的形式,指乐曲。】,则上下和矣;
调合内心情感、修饰外在容貌的做法,是符合礼乐制度的事情。礼仪和道义确立了,那么高贵和低贱的等级就会明了;音乐与曲调和谐了,那么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就会和顺;
好恶著【好恶(wu)著:指好恶的标准明确。】,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均:整齐、有条理。“政均”是对上文“礼义立”、“乐文同”、“好恶著”、“刑禁暴”、“爵举贤”等政治措施得以实现的评价,是从手段措施齐备这个角度上说的,故言“均”不言“治”。】。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民治:指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即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社会风气。】。
喜好和厌恶分明了,那么贤人和庸人就能得以区别;刑罚禁止暴行,封爵推举贤能,那么政治就会彰显公正。用仁慈去关爱百姓,用道义来规范百姓,像这样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得以施行了。
【段意】:概括介绍礼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本小节文字可视作《乐书》第三部分的总纲。从作用上说,音乐是用以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互相亲爱的;礼制是用以区别人们等级、使人们互相敬重的。因此必须确立礼仪制度、统一音乐的形式。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礼乐是互为表里、同异相谐而相辅相成的。音乐作用于内(“合情”),礼仪表现于外(“饰貌”);音乐强调形式统一(“同则相亲”),礼仪强调形式各别(“异则相敬”)。但是要使礼乐发挥和谐人心、区别等级的作用,它们都不能过分偏重,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音乐偏重了会使人行为放纵,礼仪偏重了会使人关系疏远。此外,礼乐确立之后,还应该辅之以刑罚,刑罚可以禁止违背礼乐的凶暴行为;还应该用官爵来选贤授能,贤能之士才能使礼乐正确推行。如果在上位的人都能对百姓施以仁爱之心、教以礼义之道,那么治理百姓的大事就好办了。
乐由中出【乐由中出:音乐是由人们内心深处发出来的。】,礼自外作【礼自外作:礼仪是从人们外部的仪态表现出来的。】。乐由中出,故静【静:与下文的“文”相对,指缺乏礼所必需的那一类动态仪容。】;礼自外作,故文【文:指表现礼节的那些进退周旋的动态仪容。】。
音乐从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礼仪根据人的外在行为创制。音乐从内心深处产生,因此展现出宁静之态;礼仪根据外在行为创制,因此注重形式的表现。
大乐必易【大乐:指内容和形式真正高尚的音乐。易:平易。】,大礼必简【大礼:真正伟大的礼仪。简:简朴,不繁琐。】。乐至则无怨【乐至:指音乐的功能发挥到极点。】,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揖让:拱手谦让。比喻文德盛行,下位者“无怨”、“不争”,上位者不用兵、不用刑。】,礼乐之谓也。
宏大的音乐必定平易,盛大的礼仪必定俭朴。音乐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怨恨,礼仪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争斗。拱手礼让而治理天下的圣人,就是合理运用礼乐的结果。
暴民不作【暴民:对使用武力反抗剥削压迫的民众的诬称。】,诸侯宾服【宾服:即臣服。】,兵革不试【兵革:即兵甲,代指战争。】,五刑不用【五刑:所指不一,通常是指黥(jing在犯人面额上刺字并染上黑色)、劓(yi割去鼻子)、刖(yue砍脚)、宫(男子阉割、女子幽闭)、大辟(死刑)。此处泛指各种刑罚。】,百姓无患【无患:无所忧虑。】,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乐达: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
凶暴的人不作乱,四方诸侯诚心归服,兵器和铠甲不尝试使用,各种刑罚不施行,百姓没有祸患,天子不恼怒,像这样音乐的作用就达到极致了。
合父子之亲【合:和谐,用作使动。】,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以敬四海之内:据余有丁等人考校,“四海之内”当置于“合父子之亲”句前,下句“天子”当属上作“以敬”的宾语。】,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调合父子的亲情,明辨长幼的秩序,通过这种规范使四海之内人人相互礼敬。天子若能这样做,那么礼仪就可以推行了。
【段意】:论述礼乐对实现儒家“王道”理想的作用。乱起于“怨”、源于“争”,而音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后,就会使人情欢洽没有怨恨;礼制的作用发挥到极点,就会使上下安分没有争夺。人情欢洽无怨恨、上下安分无争夺,儒家的“王道”理想就实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王道”政治的理想图画:无暴民作乱而刑罚不用,诸侯敬服天子而不再兴师动武,百姓安居乐业,天子心气平和,父子关系和睦,长幼秩序分明。此外,为了说明礼乐的作用,文章还论述了真正高尚的音乐必定平易、真正伟大的礼仪必定简朴的道理。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乐与天地同和:意思是说,如同天地调和阴阳而滋养万物一样,最高尚完美的音乐调和着人们的感情而使人们彼此亲爱。】,大礼与天地同节【大礼与天地同节:意思是说,如同天地有日月山川高下殊形之别一样,真正伟大的礼仪区别着人们的尊卑贵贱而使人们互相尊敬。】。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不失:意思是说,因为天地使阴阳调和,所以百物滋生才没有失去生态平衡。】;节,故祀天祭地【节,故祀天祭地:意思是说,因为天地有高下等级之分,所以敬天的仪式叫“祀”、敬地的仪式叫“祭”。】。
宏大的音乐与天地相互调和,盛大的礼仪与天地节度相合。相互调和,因此万物不失去生长的时令;节度相合,因此得以举行祭祀天地的活动。
明则有礼乐【明则有礼乐:指(制约人们行为的事物)有形可见的是礼乐。与“明”相对的是下文的“幽”,幽指无形可见的“鬼神”。古人认为,鬼神虽然无形可见,但无处不在,并且无时不在监察着人们的行为。这两句话的含意是,礼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乐调和着人们的内心感情,鬼神则使人有所惩戒而不敢妄为。】,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合敬同爱:指彼此尊敬、互相亲爱。】。
明处有礼乐教化,暗中有鬼神护佑,像这样四海之内的人就会和睦互敬相亲相爱了。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殊事:指礼的各种仪节规定。殊事是合敬的手段。】;乐者,异文合爱者也【异文:指乐的不同乐曲形式。异文是合爱的手段。】。礼乐之情同【情:实质。此处指礼乐二者的作用。】,故明王以相沿也。
礼仪,是用来区分等级,教导人们和睦互敬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不同的曲调,教导人们相亲相爱的。礼仪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所以英明的帝王将其相互承袭至今。
故事与时并【事:指礼的仪节。并:齐等。犹言相当、相符。】,名与功偕【名:指乐曲(包括舞蹈)的命名。功:指乐曲歌颂对象所建的功业。偕:相符、适合。】。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钟鼓管磬:是古人演奏雅乐的四种主要乐器。除“管”为吹奏乐器外,其余三种都是打击乐器。羽籥(yue)干戚:是古代乐舞中常用的四种道具。籥,本是管乐器,似笛而短小,有吹籥和舞籥两种,此处指后者。其余三者详前注。】,乐之器也;
因此行事与时势相符合,威名与功业相匹配。因此钟、鼓、管、磬与羽、籥、干、戚,都是表现音乐的器物;
诎信俯仰级兆舒疾【诎信:通“屈伸”。级兆:聚拢(级)和分散(兆)。舒疾:徐缓和迅疾。“诎信俯仰”指舞蹈者的各种姿式变化,“级兆舒疾”指舞蹈表演过程中队列的各种变换。】,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簠簋俎豆:都是祭祀时盛装祭品的礼器。但它们的用途各别,簠(fu)用以盛稻粱,簋(gui)用以盛黍稷,俎用以盛祭牲,豆用以盛调味品。制度文章:指礼的各种仪节规定。】,礼之器也;
屈、伸、俯、仰与聚、散、缓、急的姿势,都是表现音乐思想的形式。簠、簋、俎、豆等礼器以及相关礼乐制度,都是表现礼仪内涵的器物;
升降上下周旋裼袭【升降上下周旋裼(xi)袭:概指演礼时的各种动作。“升降上下”指登堂下阶等迎送礼节,“周旋”指各种应酬款待礼节,“裼袭”指脱去外衣(裼)或掩上外衣(袭)以表示尊卑长幼的礼节。】,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上下台阶进退有礼,行礼周屈回旋,袒露上衣或不袒露上衣,都是表现礼仪的形式。因此了解礼仪和音乐内在情感的人才能创制礼乐,通识礼仪和音乐外在形式的人才能继承传统。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创制礼乐的人叫作圣人,传承礼乐思想的人叫作明者。圣明之人,指的就是既能创制又能传承的人。
【段意】:论述礼乐的功用及其形式特点,指出只有圣哲的人才能制作礼乐,只有明达的人才能阐述礼乐精深的内涵和复杂多变的形式。礼的功用是用不同的礼节规范来使人们彼此尊敬,乐的功用是用不同的乐曲形式来使人们互相亲爱。但是,礼节规范应当同所处时代的形势相适应,乐曲形式则要与被歌颂者所建立的功业相符合。因此,礼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礼节规范是通过不同的礼器和不同的礼仪动作来表现的,不同的乐曲形式则是通过不同的音乐道具和舞蹈动作来表现的。礼乐各自深沉的内涵和精义,也是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一般的人既弄不懂礼乐复杂的形式,也不能透彻理解各种礼乐形式所表达的深沉内涵。只有睿智通达的人才能清楚阐述礼乐的精深涵义,只有圣哲的人才能制作礼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者,天地之和:音乐犹如天地滋养万物的和气。】;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者,天地之序:礼制犹如天地区别万物的秩序。】。和,故百物皆化【和,故百物皆化:因为天地的和气,百物才能生长变化。】;序,故群物皆别【序,故群物皆别:因为天地的秩序,群物才能有所区别。】。乐由天作【乐由天作:音乐是取法于天之和气化育万物的原理制作的。】,礼以地制【礼以地制:礼制是效法地有山川高下的形貌制订的。】。
音乐,是天地和顺的表现;礼仪,是天地秩序的反映。和顺,因此万物得以化育;有序,因此万物有所区别。音乐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创制而成,礼仪根据人世间的规律创制而成。
过制则乱【过制则乱:错谬的礼制会使秩序混乱。】,过作则暴【过作则暴:错谬的音乐会使人放纵欲念。】。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兴:指制作。】。论伦无患【论伦无患:使人论辨事物条理、无患个人得失。】,乐之情也【乐之情也:这是音乐的内在作用。】;欣喜欢爱,乐之容也【乐之容也:(使人欣喜欢爱)是音乐功能的外在表现。一本作“乐之官”也。】。
礼仪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混乱,音乐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粗暴。明白天地的变化,然后才能兴作礼仪和音乐。言论和人伦没有祸乱,这就是音乐的内在情感;兴高采烈相亲相爱,这就是音乐的外在表现。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质:本质、核心。】;庄敬恭顺,礼之制也【制:外表、式样。】。
中和端正没有邪僻,这就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庄重崇敬恭谨和顺,这就是礼仪的外在形制。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金石:指钟磬之类的乐器。】,越于声音【越于声音:通过声音来传播。】,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与民同:指从天子到百姓都一样的适用。】。
至于按照礼乐的精神演奏钟磬等金石乐器,超越音律曲调,用于宗庙祭祀、国家庆典,供奉山川、鬼神的形式,天子与普通百姓是一致的。
【段意】:论述礼乐普遍适用于君臣万民的道理。首先论述礼乐是精通天地之道的圣人取法于天地调和万物和区别万物的自然法则而制作的,这就肯定了礼乐的普遍性和权威性。其次,介绍礼乐各自的特性和功用,这就强调了礼乐的适用性。最后,说明礼乐如果是用来享祭宗庙社稷、敬事山川鬼神,那应该是君臣万民都一致的目的和做法。这是反对将礼乐作为满足个人耳目口腹之欲的工具。
(以上为《乐书》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论章》。主要论述了礼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
王者功成作乐【功成作乐:指功业成就以后需要制作音乐来颂扬功德。】,治定制礼【治定制礼:指政治安定以后需要制订礼仪来维护纲纪。】。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辨:辨察,引申为清平。具:完备。】。
称王之人成就功业后创制音乐,国家安定后创制礼仪。功业伟大的音乐就完备,政绩彰显的礼仪就全面。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干戚之舞”是颂扬武德的音乐,而儒家贵文德,所以说它不是完备的音乐。】;亨孰而祀,非达礼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用熟食祭祀祖先,不符合礼“贵本”(尊崇始祖原始饮食)的原则,所以说它不是通达的礼仪。亨孰,通“烹熟”。】。
拿着盾牌、斧头来跳舞,不是完备的音乐;拿着煮熟的食品来祭祀,也不是通达的礼仪。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乐极则忧:音乐对王者的功德颂扬太过分了就可能产生忧患。】,礼粗则偏矣【礼粗则偏:礼仪过于粗疏就可能出现偏差。】。
五帝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承袭上一代的音乐;夏、商、周三代的帝王也生活在不同社会,不承袭上一代的礼仪。音乐太极端就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略就会出现偏差。
及夫敦乐而无忧【敦乐:使乐敦厚。】,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天高地下而尊卑分明,万物散布各异而井然有序,于是圣人受其启发而制订了礼。】;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阴阳二气周流不息,总是聚合和谐而化育万物,于是圣人受其启发而制作了乐。】。
音乐敦厚就不会产生忧患,礼仪完备就不会出现偏差,岂不是只有伟大的圣人才能做到吗?苍天在上,大地在下,世间万物聚散离合,礼仪制度得以通行;天道运行不止,万民齐心协力接受教化,音乐得以兴作。
春作夏长,仁也【春作夏长,仁也:春天使万物萌生、夏天使万物畅茂,这是天地仁德的作用。】;秋敛冬藏,义也【秋敛冬藏,义也:秋收冬藏,这是天地使万物各有所宜的表现。义,宜也。】。仁近于乐【仁近于乐:天地的仁德是使万物繁育畅茂,音乐的作用是使人们和谐相处有益身心,故言“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义近于礼:义使万物各得其宜而井然有序,礼使人们遵守做人规范而社会秩序井然,故言“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音乐促进和爱之心,隶属于阳气而顺从天道。敦,敦促。率神,率于神,神指阳气。】;
春天耕作,夏天生长,这是天地仁爱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这是天地道义的表现。仁爱接近于音乐,道义接近于礼仪。音乐敦厚和谐,遵循神灵并且顺从上天;礼仪区别等级,敬奉祖先并且顺从大地。
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礼仪区别人之行为是否合适,隶属于阴气而顺从地道。居鬼,居于鬼,鬼指阴气。】。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明备:显著而完备。】,天地官矣【官:作用,指发挥作用。】。
因此圣人创制音乐与上天相应,创制礼仪与大地相配。礼仪和音乐明晰而完备,天地万物就能各司其职了。
【段意】:论述制礼作乐应当坚持“配地”“应天”的原则。首先指出,礼乐的制订随时代而变化,但礼乐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跟王者所建功业的大小和政治的清平程度相符合。因为音乐对王者功业颂扬过分了反而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疏了又容易出现偏差。能使音乐敦厚而无忧患、礼仪完备而无偏差的,只有圣人才能办得到。因为圣人通晓礼乐与天地、鬼神、仁义几者之间相互应合的道理,而世间万物无不受制于天地。所以真正完备的礼制一定是配合地意的、真正完美的音乐一定是顺应天意的。配合地意的礼,就能充分发挥区别万物等第的作用;顺应天意的乐,就能充分发挥使万物协调、和畅的作用。
天尊地卑【天尊地卑:指取法于天尊地卑的自然现象。尊,上位。】,君臣定矣。高卑已陈【高卑已陈:指地势有高低分布的不同。陈,陈列、分布。】,贵贱位矣【位:用如动词,指确定名位。】。动静有常【动静有常:指事物或静或动的规律。常:规律。】,小大殊矣。
苍天尊贵而大地卑贱,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也就因此确定了。高与低的关系已经明了,贵与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动与静遵循一定的规律,大与小自有不同了。
方以类聚【方:众说纷纭,似当指族类,即同一种族的人。】,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性命:指特性和命运。】。在天成象【成象:指日月星辰的分布。】,在地成形【成形:指山川万物的分布。】,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礼者天地之别:意思是说,礼是效法天地间万物有别的现象制订的。】。
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不同的事物根据种类加以区分,那么它们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了。在天上出现征兆,在地下构成形体,如此说,礼仪就是天地差别的表现。
地气上【(ji):升起。】,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鼓之以雷霆:用雷霆来鼓荡它(指未成形时的生命种子)。按:以下三句的结构和“之”字的意思同此。】,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化兴:化育成形并蓬勃生长。】,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大地的清气上升,天空的浊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摩擦,天地之间相互震荡,用雷霆来鼓动,用风雨来浸润,用四季来运行,用日月来温暖,于是万物在此化育兴作,如此说,音乐就是天地和谐的表现。
【段意】:论述礼仪效法天地尊卑之别、音乐效法天地二气之和的道理。君臣之位,犹如天尊地卑之别;贵贱长幼,犹如万物高下之辨。人和物无不是依照族类相同而聚在一起,并且各自表现出自己的特性。天上的日月星辰有大小明暗的不同,地上的人物山川有贵贱高下的区别。礼仪正是效法天地间万物有别的这种现象而制订的。天地间阴阳二气互相接触,形成风雨雷电和四季交替,从而使万物萌生奋长。音乐正是效法天地阴阳二气和谐周流而使万物畅茂的道理制作的。
化不时则不生【化不时:化育不合天时(节令)。】,男女无别则乱登【乱:指淫乱行为。登:发生。】,此天地之情也。
天地化育不合时令,那么万物就不会生长;男女之间没有区别,那么伦理就混乱不堪;这是天与地的真实情况。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极:达到。蟠:充满。】,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行乎阴阳:与阴阳并行不悖。】,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测:测量,引申为深入、渗透。】,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乐著(zhuo)太始:指乐与天相配合。著,附着。太始,古代哲学概念,指事物未具形态时的原始状态,这里指“天”。礼居成物:指礼与地相配合。成物,指“地”,地之所载皆具形态,言已成之物皆载于地。】。著不息者天也【著(zhu):显示。不息者:指运行不息之道。】,著不动者地也。
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接于地,运行于阴阳而通达于鬼神,身处极高极远的地方就能窥测事物的深厚,音乐产生于上天而礼仪形成于大地。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动者是地。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天地之间:指天地间之万物。】。故圣人曰“礼云乐云”【礼云乐云:《论语·阳货》第十一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这些礼品而言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指钟鼓这些乐器而言吗?所以此处是断章取义。联系上文的论述,这里的意思是:乐的含义取法于天,礼的含义取法于地。】。
二者一动一静,是天地之间万物的本性。所以圣人常说“礼仪如何音乐如何”。
【段意】:论述天地与礼乐相应的道理。阴阳二气运行失序,必然引起化育失时,化育失时则万物不生;没有礼制的约束,男女之间就失去了必需的界限,失去了必需的界限,淫乱的行为势必会大量发生。这些都是天地间的情理,可见礼乐绝非强加于人的东西。礼乐充盈于天地间万事万物之中,是与阴阳并行而与鬼神相通的。如同天地造化之工无处不在、妙测幽微一样,礼乐的功用可以穷极高远、渗透到极其深厚的所在。音乐显示着运行不息的天道,礼制则显示着静止不动的地理。所以圣人说:“乐的含义取法于天,礼的含义取法于地。”
(以上为《乐书》的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礼章》。主要论述明君制礼作乐应该取法于地道天时。)
本篇介绍了大量古代音乐知识,也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关于音乐的论述。本篇论点是“乐者乐也”,即音乐就是快乐,同时又提出不可以听淫靡的音乐,所以听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快乐,但不单纯是为了享乐。篇中大量引用了《礼记·乐记》中的文字,也有后人增补的文字,所以总体上显得有些杂乱。乐是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乐书》被列于八书第二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