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8书·礼书第一【2】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类:人和事物的各种类别。这里专指尊卑贵贱的各种人。】。君师者,治之本也。

苍天大地,是生命的本源;先人祖宗,是家族的本源;君主师长,是国家安定的本源。

无天地恶生【恶(wu):疑问代词,同“何”,怎么。】?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君师:君和师。师,指儒家所崇尚的如周公、孔子这一类的圣人。】

没有苍天大地怎么能有生命?没有先人祖宗怎么能有后代?没有君主师长怎么能有国家的安定?

三者偏亡【偏亡:偏废。指天地、先祖、君师中任缺其一。】,则无安人【无安人:不能使人安定。安,使动用法。】。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三个方面偏废了,就没有安居乐业之人了。因此礼仪就是对上敬奉苍天,对下敬奉大地,同时尊敬先人祖宗并且尊崇君主师长,这是礼仪的三项根本原则。

【段意】:论述制礼必须坚持“事天地、尊先祖、隆君师”这三条基本原则。因为天地所主宰的阴阳二气是生命萌发的根本,先祖则是各种物类产生的根本,而君主和圣人则是使国家安定的根本;所以,如果对三者有所偏废,都将无法使人民安乐、使国家安定。因此,制订礼仪的时候,必须把敬事天地、尊奉先祖和尊崇君主与圣人作为三条基本原则。应当了解的是,在这三条原则中,尊崇君主和圣人才是实质性的原则。有尊便有卑,有贵必有贱,因此,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也就由此产生了。

故王者天太祖【王者天太祖:王者以自己的始祖配天受祭。天,名词意动用法。如商以契配天,周以后稷配天受祭。】,诸侯不敢怀【诸侯不敢怀:诸侯不能怀有以始祖配天受祭的念头。诸侯多与天子同姓同宗,但只能以国之始封君列为受祭之祖,不能奉始祖于宗庙受祭。敢,当训“能”。因为从礼法上讲,诸侯是不能“天太祖”的;但春秋以下各代,僭越之举屡见不鲜,足见其“敢怀”。】,大夫士有常宗【常宗:百世不变之宗。诸侯的庶子(非嫡非长的儿子)受封,他们的后代(大夫士)就永远以他们为始祖。因为在天子、诸侯的祖庙中,以奉祭七代、五代祖宗为限,有所谓“昭、穆之迁”的变化,大夫士就没有“昭、穆之迁”,所以说“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得:通“德”。】

所以称王之人把上天与始祖相配加以祭祀,诸侯不敢怀有这个想法,大夫和士也各自有支脉的先祖,这样是为了区分高贵与卑贱。高贵的人和卑贱的人得以安定,这样就得到了礼治的根本。

郊畴乎天子【郊畴乎天子:祭天的郊祀之礼,只有天子才能采用。畴,止。】,社至乎诸侯【社至乎诸侯:祭地的社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采用。】,函及士大夫【函及士大夫:指采用社祭的人还可以包括士大夫在内。函,同“含”,包含、包括。】,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

郊外祭天的仪式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土地神的祭祀由诸侯主持,也包括士大夫在内,这样是为了规定尊贵的人敬奉尊贵的神灵,卑贱的人敬奉卑贱的神灵,适合做大事的人去做大事,适合做小事的人去做小事。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五乘之地(即方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奉祭三代祖宗。古代方十里土地出兵车一乘(一车四马),故以兵车数表示封地大小和爵位高低。】,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只配用一种牲品献祭祖先的平民不能建立宗庙。特,祭牲一头,这里表示一种牲品,特牲,犹言一牲,与“三牲”(牛、羊、豕)相对。古制,献祭牲品种类的多寡可表示祭祀者的尊卑。平民不能建宗庙,只能在家里祭祀祖先。】,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厚者流泽广:功绩巨厚的人遗泽流传广远。积,通“绩”,功绩;泽,祖先留给自己子孙的福荫。天子功绩最大,遗泽最广远,故七世子孙还得奉祭他;平民功绩最小,遗泽最狭小,故不能列于宗庙享受祭祀。】,积薄者流泽狭也。

所以统治天下的天子可以供奉七代祖先的牌位,统治一国的诸侯可以供奉五代祖先的牌位,拥有五乘土地的大夫可以供奉三代祖先的牌位,拥有三乘士地的士人可以供奉两代祖先的牌位,普通百姓不允许设立宗庙,这样是为了区别道德高深的人恩泽流布广阔,道德浅薄的人恩泽流布狭窄。

【段意】:论述严格区别尊卑贵贱是礼的核心内容。即使是与天子(王者)同宗同姓的诸侯和大夫士,在他们设立的宗庙中,也只有天子才能以太祖配天受祭。这是区别贵贱的内容之一。规定不同的祭祀各自适用的对象,如祭天的郊祀只有天子才能举行,而祭地的社祀则不仅诸侯可以用,连士大夫也可以用,这样可以区别地位尊贵者敬事地位尊贵者、卑下者敬事卑下者。这是区别贵贱的内容之二。按照封地的大小规定各自祭奉祖宗的代数,拥有天下的天子在祖庙中祭奉七代,有一国封地的诸侯祭奉五代,有五乘之地的大夫祭奉三代,有三乘之地的士祭奉二代,平民不能建宗庙,只能在家里祭祀祖先。这样既可以区别各自祖先德泽的厚薄,也可以区别其后世子孙地位的尊卑。这是区别贵贱的内容之三。所举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礼的核心内容就是区别尊卑贵贱,而礼的实质则是尊君抑臣。

大飨上玄尊【大飨(xiang):天子或诸侯合祭祖先的祭礼。又叫“祫(xia)祭”。上:首先进献。后文“上”字意义同此。玄尊:盛玄酒(白水)的酒器,这里代指玄酒。太古无酒,故后人以白水代酒祭献,以示“贵本”。】,俎上腥鱼【俎(zu):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腥鱼:生鱼。太古时始祖无熟食,故献生鱼以示“贵本”。】,先大羹【大羹:未经调味的肉汁。】,贵食饮之本也【贵:以……为贵,引申为尊崇、尊重。食饮之本:食物和饮料(酒)的原始形式。即始祖原始的饮食习惯。】

大祭祀飨神,崇尚玄水,俎实崇尚生鱼,先进献清肉汤,表示重视饮食的本源。

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用:饮用、食用。薄酒:浓度较低的酒。这里指味道醇美的酒,《荀子·礼论》作“酒醴”。】,食先黍稷而饭稻粱【饭:食用。动词。】,祭哜先大羹而饱庶羞【祭:月祭,每月祭祀祖先的礼仪。哜:品尝食物到牙齿即止。一说是“跻之坏字”,一说是“妄增”之衍文。按其文意和前面两句的结构,似不当有“哜”字。庶羞:众多的美味佳肴。羞,同“馐”。】,贵本而亲用也【亲用:切近实用。】

大祭祀飨神崇尚玄酒而饮用薄酒,食物崇尚黄米和小米而吃稻米和高粱做成的米饭,祭祀时先上清肉汤而饱腹的是美味佳肴,表示既重视饮食的本源又兼顾实际效用。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理:指符合情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太一:本来指天地无分的混沌元气,此处指天道自然。】,是谓太隆【太隆:指最高的境界。】

重视本源是为了展现祭祀的形式,就像事物的外在纹饰;兼顾实用是为了表达祭祀的理念,就像事物的内在脉络,这两点相互结合而构成礼仪的外在形式,归结为天地的本源,这就是最隆重的典礼。

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上大羹,一也【一也:是一样的意思。这里是说,首先献上玄尊、腥鱼、大羹,都是为了表示“贵本”。】

因此樽酒崇尚玄酒,俎实崇尚上生鱼,豆羹崇尚不加调料的清肉汤,道理是一样的。

利爵弗啐也【利:祭品献毕,由祝向西面神祗报告祭礼初成。大飨祭礼中的这个程序叫“利”,也叫“利成”。爵:饮酒器。这里指爵中的酒。啐:入口品尝。全句是说,当祭礼进行到“利”这个程序时,代替祖先接受祭品的“尸”就不再喝爵中的酒了。以下两句省略的主语都是“尸”。祭礼初成以后,“尸”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不能再享受献祭的各种饮食了,这样才符合情理。】,成事俎弗尝也【成事:祭祀将告结束,最后哭祭祖先亡灵的礼节。】。三侑之弗食也【三侑之:三次劝“尸”进食。侑,劝食;之,代“尸”。一说“三侑”是“三个劝食的人”。《荀子·礼论》作“三臭之不食”,王先谦注:“臭谓歆其气,谓食毕也。”】

佐食的人不小口喝酒,一饮而尽;卒哭之祭有献无酢,参加祭祀的人除尸之外,不品尝俎实;祝与佐食的人劝尸用饭,三劝之后,礼数已成,尸停止用饭,

大昏之未废齐也【大昏:帝王的婚礼。昏,同“婚”。废齐:即废斋。齐通“斋”。】,大庙之未内尸也【大庙:即太庙,帝王的祖庙。内尸:即纳尸,将祖先尸体停放到太庙之中。内,同“纳”。一说“内尸”指迎接“尸”(代祖先亡灵受祭者)入太庙的仪式。】,始绝之未小敛【始绝:人刚死。小敛:即小殓,是人死后举行的第一个仪式。主要程序是将尸体沐浴之后,穿戴好衣冠,并用布帛束紧尸体,使人不再见到尸形。敛同“殓”。】,一也【一也:指以上六个礼节都体现了礼仪“亲用”(符合情理和生活实际)的精神。】

婚礼在祭神之前,祭祀时迎尸进太庙之前,亲人刚去世还没有入殓之前,道理是一样的。

大路之素帱也【素帱(chou):白色车帏。】,郊之麻絻【郊:指郊祀。麻絻:即麻冕,麻质礼帽。絻,同“冕”。】,丧服之先散麻【散麻:不缝结衣边的麻质丧服。又叫“斩衰(cui)”,是服父母之丧的孝子所穿的丧服。】,一也【一也:指以上三个礼节都体现了礼仪“贵本”(尊重祖先原始生活习惯)的精神。】

大辂车搭配白丝帷帐,郊外祭天时戴麻布帽子,穿着丧服时腰间散扎着麻带,道理是一样的。

三年哭之不反也【三年哭:指死了父母服丧期间的哀哭。古制,父母亡故,子女得服丧三年。不反:恸哭失声。《荀子·礼论》作“不文”,意谓哭声无抑扬曲折,状哀痛之极。两说意近可通。】,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清庙:《诗经·周颂》篇名,说是祭祀周文王的乐章。一倡而三叹:一人领唱,三人叹和。表示演唱规模很小而且质朴。】,县一钟尚拊膈【县一钟:即悬一钟。县,同“悬”。《荀子·礼论》王先谦注:“悬一钟比于编钟,为简略也。”尚拊膈:还只是拍击钟架。拊(fu),拍、击;膈,通“格”,悬钟的支架。《索隐》注:“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朱弦而通越,一也【一也:“三年哭”和“清庙之歌”的演奏,既质朴无华,又是祭奠亲人时的感情气氛所需要的,因此是贵本和亲用“两者合而成文”精神的体现。】

三年守孝期间痛哭不注重腔调,《清庙》之歌由一个人领唱并且有三个人咏叹,敲打悬挂的大钟时会撞击木制的钟格,装有红色丝弦的琴瑟下有孔洞,道理是一样的。

【段意】:介绍礼仪体现“贵本亲用”精神的几种表现形式。始祖为人类之本,礼仪为了体现“贵本”精神,就得尊重始祖质朴无文的生活习惯。同时,礼仪还得体现“亲用”精神,亲用是指符合情理、切近生活实际。在天子合祭祖先的大飨祭祀上,要向代替先祖亡灵接受祭品的“尸”先献上玄尊后献上薄酒,让“尸”先食用黍稷后享用稻粱;在月祭时,让“尸”先尝不调五味的大羹后饱尝各种美味佳肴。首先献上玄尊、黍稷、大羹这些粗劣的食物,是为了尊重先祖的生活习惯,从而体现“贵本”的精神;然后献上薄酒、稻粱、庶羞这些美味佳肴,是为了表示让先祖也歆享现代美味的一片心意,从而体现“亲用”的精神。贵本和亲用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祭祀大礼完成之后,“尸”就不能再喝爵中的薄酒,也不能再尝俎中的美味,即使别人做出三次劝食的动作也不能再吃了;虽然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但没有让祖先的尸体停放在其中;虽然天子的大婚是最大的庆典,但是仍然没有废弃祭告祖先的斋戒;亲人刚刚断气死亡没有立即举行小殓,是因为小殓之后就再也不能跟死者见上最后一面了。这几条礼仪,都体现了符合情理的“亲用”精神。至于天子乘坐的大辂要用素色的车帏,天子参加郊祀时要戴黑色麻布的礼帽,天子居丧守孝也要先穿不结衣边的麻布衣服,这也是为了尊重祖先质朴无文的生活习惯,体现了礼仪“贵本”的精神。至于守丧三年的孝子的哭声不讲究曲折的声调;演奏《清庙》之歌时,只由一人领唱三人叹和,只悬挂一口乐钟,还只需拍击钟架,并且使红色丝弦的琴瑟开着底孔。这种礼仪,既质朴无文,又是祭奠亲人亡灵时感情气氛的需要,是“贵本”和“亲用”两种精神完美结合的体现。作者指出,贵本表现为礼仪的形式,亲用表现为礼仪的情理,二者结合从而形成完美的礼仪;完美的礼仪可以使人返璞归真,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凡礼始乎脱【脱:粗疏、简略。】,成乎文【文:修饰。指行礼所用的仪式器物。】,终乎税【税(yue):通“悦”。】

大凡礼仪都是从疏脱开始,加上修饰而完成,最后有所取舍地流传下去。

故至备,情文俱尽【情:行礼时的感情。如居丧必哀、临祭必敬等。】;其次,情文代胜【情文代胜:或情胜于文、或文胜于情。代胜,交替超过。】;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复情以归太一:使情意的表达方式回复到太古时代的质朴无文。复,返回,使动用法。太一,此处指太古时代。】

所以最完备的礼仪,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全都具备;其次,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交替占上风;再次,是内在情感完全归结为天地的本源。

天地以合【以:介宾短语省略宾语的形式,应理解为“以之”(因此)。以下七句中的“以”字用法同此。】,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下则顺:应该理解为“以之为下,下则顺”的省略形式。意思是,用礼来规范臣民,臣民就会和顺。下句结构同此。】,以为上则明。

天地根据礼仪之道相互协调,日月根据礼仪之道彰显光明,四季根据礼仪之道井然有序,星辰根据礼仪之道周行不殆,江河根据礼仪之道奔流不止,万物根据礼仪之道繁荣昌盛,好恶根据礼仪之道克制调节,喜怒根据礼仪之道处置恰当。用礼仪治理臣下就会和顺,用礼仪规范君上就会英明。

【段意】:论述礼仪发展和表现的三个层次,竭力赞美礼仪的巨大威力。从礼的发展来看,总是从粗疏简略开始,继而发展成为内容详备、形式完美的成熟形式,最终达到使人非常乐于接受的程度。再从内容和形式两种因素结合的完美程度看,最完备的礼仪,是内容和形式都尽善尽美;次一等的礼仪,不是内容过于质朴,就是形式过于华美;最下等的礼仪,完全质朴无文,是让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作者认为,当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会受其制约而变得井然有序。特别强调指出,如果能把礼制作为治国的准则,那么臣民一定和顺、君主必定英明。

(以上为《礼书》的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礼仪必须坚持“事天地、尊先祖、隆君师”的基本原则和充分体现“贵本而亲用”的精神;并且在强调礼仪应该“情文俱尽”的同时,突出强调了礼的形式仪节应该质朴近古。)

太史公曰:至矣哉【至矣哉:礼真是完美到极点了。】!,立隆以为极【立隆:置于最高地位。】,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

太史公说:真完美啊!创立完备的礼仪作为调和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而且天下没有人能够增加或删减。

本末相顺【本:指礼的内涵,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实质性内容。末:指礼的仪节,仪节是为区别尊卑贵贱等礼的核心内容服务的,故谓之“末”。顺:相从,一致。】,终始相应【终:即“终乎税”之“终”,指和悦人心的效果。始:即“始乎脱”之“始”,指简朴疏略的形式。按:尽管礼有至备与疏略之分,但无论哪种形式的礼都具有和悦人心使人遵从教化的作用,故言“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文:完备的仪节。有以辨:指具有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至察有以说【至察:体察人情很周详。即上文“亲用”的精神。说:同“悦”。一说“察”谓观察,“说”谓辨说。】

礼仪的根本与分支相互承接,结尾与开始相互照应,文采飞扬又能彰显差别,明察秋毫又能使人和悦。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

天下人遵从礼治就太平,不遵从礼治就混乱;遵从礼治就安定,不遵从礼治就危险。平民百姓无法以此为法则。

【段意】:盛赞礼的尽善尽美,主张把礼置于最高地位,使礼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准则。因为礼仪“贵本”的内涵与其仪节的形式是相统一的,初始的简朴形式与其最终和悦人心的效果也是相应合的,完备的仪节足以严格区别尊卑贵贱,体察人情的周详足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在上位的人遵从礼仪天下就会太平,不遵从礼仪天下就会大乱;在下位者遵从礼仪就能安乐,不遵从礼仪就将危及自身。但是那些不了解礼仪的巨大治政作用的“小人”是不会取法于礼的。

礼之貌诚深矣【礼之貌:礼的仪文。这里指由礼的仪文所表示的礼的内涵。《荀子·礼论》作“礼之理”。】,坚白同异之察【坚白同异: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所创的“离坚白”和惠施所创的“合同异”两种学说。察:辩察。指论辩清晰。】,入焉而弱【入焉:入于礼,指被礼检验。弱:通“溺”,被淹没。意为站不住脚。】

礼仪看上去确实很深奥了,关于“坚白”与“同异”的辩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望:惭愧。】

它看上去确实很宏大了,擅自创设典章制度、发表偏激浅陋言论的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只能望而却步了。

其貌诚高矣,暴慢恣雎【暴慢恣雎:犹言“暴戾恣雎”,粗暴强横貌。】,轻俗以为高之属【轻俗以为高:藐视众人、自以为高。属:类,犹言“那种人”。】,入焉而坠。

它看上去确实很高远了,那些残暴、傲慢、放纵而以蔑视礼俗为了不起的人,进入礼仪的范畴就变得渺小卑微了。

故绳诚陈【绳:木工取直所用的墨线。诚:如果。】,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衡:权衡轻重的工具,即秤。县:同“悬”。】,则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墨绳画好以后,就不能再以曲直相欺骗了;秤杆持平以后,就不能再以轻重相欺骗了;

规矩诚错【规矩:圆规和曲尺。错:通“措”,置备。】,则不可欺以方员【员:通“圆”。】;君子审礼【审:详察、熟悉。】,则不可欺以诈伪。

圆规直尺摆好位置以后,就不能再以方圆相欺骗了;君子认真地审视礼法,就不能再以诈伪相欺骗了。

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

所以墨绳是直线的最高标准;秤杆是轻重的最高标准;圆规直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礼仪是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

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足礼:重视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然而那些不遵从礼仪的人不值得以礼相待,称之为不法之民;遵从礼仪的人应该以礼相待,称之为守法之士。

礼之中【礼之中:礼的内涵。是后文“思索”的对象。】,能思索【思索:思考和探求。】,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

做事合于礼法,能够思考探究,称之为勤于思考;能考虑问题而不随便改变观点,称之为持之以恒。既能考虑问题又能坚持道义,再加上内心真正喜欢这样做,那就是最伟大的圣人了。

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无穷:指太空。】,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苍天,是高远的极点;大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光明的极点;无边的宇宙,是广大的极点;圣人,是遵循礼仪之道的极点。

【段意】:强调圣人的言行代表了礼的最高准则。其论述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指出礼的仪文所表示的内涵是非常渊深、博大和崇高的。因此,即使是以辩察著称的“坚白”“同异”之说,一经礼的检验就会站不住脚了;那些偏狭浅陋的人擅自编造的典章制度,一经礼的检验就会自惭形秽;至于那些暴戾恣睢、傲慢轻狂的人,一经礼的裁判,就会无地自容一落千丈了。正如同用墨线检验曲直、用规矩度量方圆和用秤权衡轻重一样,礼是检验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根据遵循礼制和不遵循礼制,可以区别出有人生目标的士人和没有人生目标的庸人。那些衷心喜爱礼制、不断探索礼的精义而且立场坚定的人,就是圣人了。如同天地各为高下的极点、日月同是光明的极点、太空即是广大的极点一样,圣人就是“人道”——礼制的极点了。

以财物为用【以财物为用:行礼要用财物表示心意。】,以贵贱为文【以贵贱为文:根据身分的尊卑贵贱制定出不同的文采装饰。】,以多少为异【以多少为异:用财物的多少来表示礼仪等第的差别。】,以隆杀为要【以隆杀为要:把隆重与减杀是否适当作为衡量礼仪恰当与否的重要标准。】

礼仪的应用表现在财物的使用上,文彩表现在贵贱的等级上,差异表现在礼节的繁简上,要领表现在礼遇的厚薄上。

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

外在文彩看上去纷繁,性情欲望能够有所收敛,这是礼仪隆重的表现;外在文彩看上去简约,性情欲望却十分繁盛,这是礼仪消糜的表现;

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并行而杂:既并行又交会。杂,通“集”,会合。】,礼之中流也【中流:适中。】

外在文彩和性情欲望互为里表,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最合乎礼仪的表现。

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有三种说法:一说“无论是步骤、驰骋、飞驰都不违礼”;一说“无论处于安逸或紧迫的情况,都守礼不离”;一说“虽驰骋不出于隆杀之间”。按:从下文以“宫庭”喻礼制来看,“步骤驰骋广骛”亦当是譬喻之词,“步骤”喻下位、“驰骋”喻上位、“广骛”喻君位。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都不违礼。与下文“君子之性守宫庭”相呼应。】,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宫庭:《荀子·礼论》作“宫廷”,以“守宫廷”喻守礼制,形容君子守礼之恭敬与谨慎。】

君子向上能以大礼彰显隆重的威仪,向下能以小礼展现简约的本性,又能以中礼做得恰到好处。轻重缓急都不超出礼仪的范畴,所以君子的本性就是持守中庸之道。

人域是域【人域是域:以作人的规范为规范。】,士君子也。外是,民也。

人生在世做事不超越礼义的界限,这就是兼具学识与道德的士君子。做事超出礼义的界限,这就是普通人了。

于是中焉【于是中焉:在这礼制的范围之内。是:代词,指礼制。】,房皇周浃【房皇周浃:即彷徨周匝,意思是徘徊周旋,无所不至而从容不乱。】,曲得其次序【曲:委婉。】,圣人也。

在这些人中间,徘徊周旋,对错都能依照礼仪的程序去做,这就是圣人。

故厚者【厚:指圣人的德义深厚。】,礼之积也;大者【大:指圣人学说传播的范围广大。】,礼之广也;高者【高:指圣人的地位崇高。】,礼之隆也;明者【明:指圣人睿智英明。】,礼之尽也。

所以道德高尚的人,是积累礼义的结果;人格伟大的人,是广施礼义的结果;地位崇高的人,是重视礼义的结果;精明智慧的人,是严格按照礼义做事的结果。

【段意】:论述圣人的修养与礼的关系,照应篇首对礼的赞颂。首先指出,掌握隆重(“隆”)与减杀(“杀”)的适当是行礼的要点。因为行礼时“隆”、“杀”是否适当反映出行礼者礼的修养水平的高低。信守礼制的君子能做到“隆”、“杀”适当;置身于礼制之外的民众就做不到“隆”、“杀”适中;而精通礼仪的圣人不仅能做到“隆”、“杀”适当,而且优游于礼制之中,对礼的运用通权达变,举手投足无不中礼。然后指出圣人的修养与礼的关系:圣人之所以德义深厚,是因为他们对礼有深厚的积累;圣人的学说之所以流传广远,是因为他们守礼的范围广大;圣人之所以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能够演绎出最隆重的礼仪;圣人之所以能够明察秋毫,是因为他们对礼无不通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理解圣人制礼,使礼具有“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强大威力和盛大美德的原因了。本段作为《礼书》的结束,对篇首具有照应的作用。

解读~礼书第一 

本篇介绍了礼仪制度的相关问题。崇尚礼乐是华夏民族有别于周边民族的显著特征,相传周公为礼乐的创制者。礼仪作为一种维系社会各阶层等级秩序的制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提倡儒术,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司马迁将《礼书》列为八书之首。本篇大量引用先秦儒家典籍中的文字,司马迁在期间穿插议论,层层深入,反复强调礼仪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史记》8书·礼书第一【2】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