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12本纪·周本纪第四【3】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东迁于雒邑:往东迁都到雒邑。自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开始了东周时代。】,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平王登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的时候,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以强并弱,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势力开始强大,一切政事都要经由各方诸侯的首领。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蚤:通“早”。】,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四十九年(前722),鲁隐公登位。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泄父(fǔ,甫)死得早,立了他的儿子林,这就是桓王。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不礼:没有以礼相待。】。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许田”句:《索隐》:“《左传》郑伯以璧假许田,卒易祊(bēng,崩)。祊是郑祀太山之田,许是鲁朝京师之汤沐邑,有周公庙,郑以其近,故易取之。此云‘许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误。”用事:指祭祀。】。
桓王三年(前717),郑庄公前来朝见,桓王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五年(前715),郑国因怨恨桓王,和鲁国调换了许地的田地。许地的田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
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郑射伤桓王:事见《左传·隐公八年》,繻(rú,如)葛之役,郑将祝聃伤桓王肩膀。】,桓王去归。
八年(前712),鲁国人杀掉隐公,拥立桓公。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郑国,郑国人祝聃(dān,丹)射伤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离回去了。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庄王佗立。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杀周公。王子克奔燕。
二十三年(前697),桓王去世,儿子庄王佗(tuó,驼)登位。庄王四年(前693),周公黑肩想杀掉庄王拥立王子克。辛伯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庄王,庄王杀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十五年,庄王崩,子釐王胡齐立。釐王三年,齐桓公始霸【霸:称霸。霸,即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盟主。】。
十五年(前677),庄王去世。儿子釐(xī,西)王胡齐登位。釐王三年(前679),齐桓公开始称霸诸侯。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阆立。惠王二年。初,庄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宠【有宠:受宠爱。】。
五年(前677),釐王去世,儿子惠王阆登位。惠王二年(前675)。起初,庄王宠爱姚姬,生下一子叫釐,很受宠爱。
及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园以为囿【囿(yòu,又):豢养各种动物的园林。】,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故大夫边迫等五人”:据《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五人是蒍(wěi,委)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谋召燕、卫师,伐惠王。
到惠王即位后,又夺了大臣的园林做为自己豢养牲畜的场所,因为这事,大夫边伯等五人就起来做乱,打算召集燕国、卫国的军队,攻打惠王。
惠王奔温,已居郑之栎。立釐王弟颓为王。乐及遍舞【遍舞:各种音乐舞蹈。《国语·周语上》韦昭曰:“遍舞,六代之乐。谓黄帝曰云门,尧曰咸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获,周曰大武也。”】,郑、虢君怒。
惠王逃到温邑,后来又住到郑国的栎(lì,力)邑去了。边伯等拥立釐王的弟弟颓为王。他们奏乐,表演各种歌舞,郑国、虢国的国君知道了很恼火。
四年,郑与虢君伐杀王颓,复入惠王【入:使入,这里指送回朝廷。】。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伯:诸侯之长。】。
四年(前673),郑国和虢国一起发兵进攻,杀死了周王颓,又把惠王护送回朝廷,惠王十年(前667),赐封齐桓公为诸侯首领。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郑立。襄王母蚤死,后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儿子襄王郑登位。襄王的母亲早已去世。继母就是惠后。惠后生了叔带,很受惠王的宠爱,襄王不放心他。
三年,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平戎于周:让戎与周讲和。平,媾和,和睦。这里是讲和的意思。】,使隰朋平戎于晋。
三年(前649)叔带和戎国、翟国商议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杀掉叔带,叔带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去劝说戎和周讲和,派隰(xí,习)朋去劝说戎和晋讲和。
王以上卿礼管仲【以上卿礼管仲:按照上卿的礼节款待管仲。按:管仲在齐国为下卿。】。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贱有司:微贱的臣子。】,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守:守臣,天子任命的大臣。《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齐为次国,二卿为天子所命,即国、高二氏,为上卿。一卿为桓公所命,即管仲,为下卿。】。
襄王以上卿的礼节接待管仲。管仲辞谢道:“我身为下卿,不过是个低下的一般官吏,齐国还有天子您亲自任命的两位大臣上卿国氏、高氏在,
若节春秋来承王命【节春秋承王命:意思是按季节在春秋两季来朝觐。】,何以礼焉。陪臣敢辞【陪臣:双重称臣。诸侯的臣子对天子来说,即陪臣《集解》引服虔曰:“陪,重也。”敢:表示谦敬,有冒味的意思。辞:辞谢。】。”
如果他们届时在春、秋两季来朝见天子,您将怎样接见他们呢?我以天子和齐桓公的双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辞谢了。”
王曰:“舅氏【舅氏:管仲为周之同姓,此处周王称他为舅氏,是据齐与周的关系。周武王娶齐太公女为后,故齐、周世代为舅甥关系。】,余嘉乃勋【嘉:称许、赞赏。乃:你的。勋:功勋,即上文所说的平戎之功。】,毋逆朕命【逆:不顺,违背。朕:我,我的。】。”
襄王说:“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赞赏你的功绩,请不要拒绝我的好意。”
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卒:最终,终于。】。九年,齐桓公卒。十二年,叔带复归于周。
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然后回国了。九年(前643),齐桓公逝世。十二年(前640),叔带又返回到周朝。
十三年,郑伐滑,王使游孙、伯服请滑【请滑:为滑求情。】,郑人囚之。
十三年(前639),郑国攻打滑国。周襄王派游孙、伯服为滑说情,郑国拘禁了这两个人。
郑文公怨惠王之入不与厉公爵【爵:酒器。周惠王巡视郑、虢,送给虢公一只玉爵,而送给郑伯一块有饰带的铜镜,郑伯由此怨恨周王。(事见《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与:帮助。】,故囚伯服。
郑文公怨恨惠王被护送回朝廷之后,送给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给郑厉公,又怨恨襄王帮助卫国和滑国,所以拘禁了伯服。
王怒,将以翟伐郑。富辰谏曰:“凡我周之东徙,晋、郑焉依【晋、郑焉依:等于说“依晋、郑”,依*晋国和郑国。焉,是,之。】。子穨之乱,又郑之由定【郑之由:等于说“由郑”。】,今以小怨弃之!”
襄王很地气,给予翟国军队去攻打郑国。富辰劝谏襄王说:“周东迁的时候,*的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子颓叛乱,又是依*郑国得以平定,如今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怨恨就抛弃它吗?”
王不听。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降:赐予,给予。】。王德翟人【德:感恩。】,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弃亲亲翟,不可从。”王不听。
襄王不听劝阻。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国的军队前去攻打了郑国。襄王感激翟人,准备把翟王的女儿立为王后。富辰又劝谏说:“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曾受到郑国的好处,君王您抛开同姓之亲的郑国而去亲近翟国,这样做实在不可取。”襄王仍是不听。
十六年,王绌翟后【绌(chù,触):通“黜”,废,贬退。】,翟人来诛。杀谭伯。
十六年(前636),襄王废黜了翟后,翟人前来诛讨,杀死了周大夫谭伯。
富辰曰:“吾数谏不从,如是不出,王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属:徒属,属众。死之:指与狄师作战而死。】。
富辰说:“我屡次劝谏君王,君王都不听,如今到了这个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战,君王可能会以为我在怨恨他吧!”于是就带领着他的属众出去与狄子作战,结果战死。
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党:党羽。开:导。】,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取:同“娶”。与居温:跟她住在温邑。】。
当初,惠后想立王子叔带为太子,所以用亲信给翟人做先导,翟人这才攻进了周都。襄王逃到郑国,郑国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子带立为王,娶了襄王黜的翟后和她一起住在温邑。
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纳:收容,接纳。】。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珪:同“圭”。上尖下方的玉器。鬯(chàng,唱):祭祀用的香酒。一说通“”,装弓的袋子。】,为伯,以河内地与晋。
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把襄王护送回朝,杀死了叔带。襄王就赐给晋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让他担任诸侯的首领,并把河内的地盘赐给晋国。
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天王:指周天子。狩:巡狩,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按:此句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羊传》“狩”作“守”(同“狩”)。】。
二十年(前632),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前往河阳、践土与他相会,诸侯都前去朝见,史书因避讳以臣召君这种事,就写成了“天王到河阳巡视”。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顷王壬臣立。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
二十四年(前628),晋文公逝世。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儿子顷王壬臣登位。顷王六年(前613),顷王逝世,儿子匡王班登位。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这就是周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戎族的一支,世居陆浑(在秦晋两国的西北),后被秦、晋二国诱而徙之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县和嵩县东北一带。)】,次洛【次:临时驻扎。】,使人问九鼎【问九鼎: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相传是夏禹集天下之金所铸,以象征九州。后来成了象征中央王权的国宝。楚庄王问鼎,表现出要取代周王朝的野心。】。
定王元年(前606),楚庄王征伐陆浑地方的戎族,军队驻扎在洛邑,楚王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王孙满应设以辞:意思是准备辞令来回答。事见《左传·宣公三年》。】,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定王命王孙满用巧妙的辞令应付了他,楚兵这才离去。十年(前597),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伯投降,不久又恢复了郑国。十六年(前591),楚庄王去逝。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简王夷立。简王十三年,晋杀其君厉公,迎子周于周,立为悼公。
二十一年(前586),定王逝世,儿子简王夷登位。简王十三年(前573),晋人杀了他们的国君厉公,从周迎回了子周,立为悼公。
十四年,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灵王二十四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十四年(前572),简王逝世,儿子灵亡泄心登位。灵王二十四年(前548),齐国的崔杼杀了他们的君王庄公。
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蚤卒【圣:精明通达。】。
二十七年(前545),灵王逝世,儿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前527),王后所生的太子精明通达却过早去逝。
二十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会崩:正赶上景王逝世。】,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
二十年(前525),景王喜爱子朝,想立他为太子,正好这时景王逝世,子丐的党徒和他争夺王位,朝臣拥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就是悼王。晋人攻打子朝扶立丐为王,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
敬王元年(前519),晋人护送敬王回朝。因子朝已自立为王,敬王不能进入国都,就居住在泽邑。
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城周:为周筑都城。城,筑城。】。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四年(前516),晋率领诸侯把敬王护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诸侯给周修筑都城。十六年(前504),子朝的党与们又起来做乱,敬王逃奔到晋国。十七年(前503),晋定公终于把敬王护送回周了。
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齐田常”句:田常于齐简公四年杀简公,立平公,自任齐相,齐国之政由此归田氏。至周安王时,命田常曾孙田和为诸侯,齐由田氏代替了姜氏统治。事详《田敬仲完世家》。】。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三十九年(前481),齐国田常杀了他们的国君简公。四十一年(前479),楚灭掉了陈国。孔子在这一年去世。四十二年(前478),周敬王逝世,儿子元王仁登位。
【段意】:叙述东迁以后周王朝的发展变化。重点记述惠王、襄王时的内乱,并略见齐、晋、秦、楚的先后称霸,周王朝更为衰落。这一时期,史称东周。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三晋:指韩、赵、魏三国。】,分有其地。
元王八年(前469),逝世,儿子定王介登位。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二十八年(前441),定王逝世,长子去疾登位,这就是哀王。哀王登位三个月,他的弟弟叔袭杀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这就是思王。思王登位五个月,他的小弟弟嵬(wéi,围)攻杀思王自立为王,这就是考王。这三个王都是定王的儿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续周公之官职:周公黑肩被周庄王杀了之后,周公之职就空缺了,这时又让桓公来担任周公之官位职事。】。
考王十五年(前426),逝世,儿子威烈王午登位。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这就是桓公,让他承续周公这个官位职事。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桓公死后,儿子威公继任。威公死后,儿子惠公继任,把他的小儿子封在巩地以护卫周王,号为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骄立。是岁盗杀楚声王。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九鼎震动。这一年,周王命韩、魏、赵为诸侯。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逝世,儿子安王骄登位。这一年,盗贼杀了楚声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安王登位二十六年(前376),逝世,儿子烈王喜登位。烈王二年(前374),周太史儋(dān,担)拜见秦献公说:
“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始周”三句:这是太史儋(dān,担)所说的一段预言吉凶祸福的谶语,《史记》中四见,不可信。对这三句的解说历来不一,《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曰:“秦祖事周,未别封,是始合也。襄公始列为诸侯,是别也。及西周献地,是复合也。霸王,指始皇一人。若年数少差,固所不论,是谶文之常也。”今录于此,以供参考。霸王(wàng,旺)者,称霸称王的人。】。”
“当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年之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将会有一位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
十年【十年:《会注考证》曰:“据《表》,‘十’当作‘七’。】,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
〔七〕(十)年(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前364),祝贺秦献公,献公称霸。
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胙(zuò,作):祭祀用的肉。】。二十五年,秦会诸侯于周。二十六年,周致伯于秦孝公【致伯:送给“伯”的称号。】。
九年(前360),显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国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
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东西周分治:周赧(nǎn,上声南)王时,周天子微弱,实际已成傀儡,所以东西周分治,各自为政。东都在巩,西都在洛阳。】。
三十三年(前336),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四十八年(前321),周显王逝世,儿子慎靓(jìng,静)王定登位。慎靓王登位六年,逝世,儿子赧(nǎn,上声南)王延登位。王赧在位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把国都迁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庶子:非王后所生的儿子。】,毋适立【毋适立:没有嫡子可立为太子。适,通“嫡”。】。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资:助。】,为请太子。”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的,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司马翦(jiǎn,剪)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
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知(zhì,智)困:智谋不利,主意行不通。知,同“智”。】。
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周的交情也疏远了。
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微告:暗中告诉。微,暗中。】,翦请令楚资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不如去问问周君想要立谁为太子,悄悄地告诉给翦,然后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楚以周为秦:楚国认为周帮助秦。为,助。《索隐》:“宜阳,韩也,秦攻而楚救之,周为韩出兵,而楚疑周为秦,因加兵伐周。”】,将伐之。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阳,楚派兵去援救。而楚国以为周是帮助秦国,所以想攻打周。
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于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秦:《索隐》:“周秦相近,秦欲并周而外睦于周,故当时诸侯咸谓‘周秦’。”】。
苏代为周游说楚王说:“您怎么知道周是帮助秦国?说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说‘周秦’啊。
周知其不可解,必入于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精者:指精妙之计。】。为王计者【计:考虑,打算。】,周于秦因善之【于:为。】,不于秦亦言善之,以疏之于秦。周绝于秦【绝于秦:与秦断交。】,必入于郢矣。”
周明白了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这真是帮助秦国取周的妙计呀。如果为大王考虑,周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它与秦疏远。周与秦绝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国郢都的。”
秦借道两周之间【两周之间:东周与西周之间,为秦伐韩必经之路。】,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谓周君曰:
秦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担心借了会得罪韩,不借又会得罪秦。史厌对周君说:
“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绝:横过,穿过。】,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发:派出。质:人质。】?
“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
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强(qiǎng,抢):强行,竭力坚持。】,将以疑周于秦也【疑周于秦:使周被秦怀疑。】,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恶往:不乐意前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以为辞:拿它作为托辞。】。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阳矣【踰:越过,渡过。】。”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案:压住,止住。】,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王赧谓成君【王赧谓成君:《集解》引徐广曰:“《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按:今本《战国策》无徐广所引一段。】。楚围雍氏,韩征甲与粟于东周【征:求。】,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
周王赧被称做成君。楚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害怕了,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
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苟:如果。】,请以国听子。”
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
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期:约期,预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病:疲。】。今相国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
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
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
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周呢?”
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忿:怨恨。】,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同“弊”,破旧的。完:完整的。】。曷为不与【曷:何。】?”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周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周,与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周了。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扑:打败。】,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
三十四年(前281),苏厉对周君说:“秦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
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
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您可以说:‘楚国有个养由基,是个善于射箭的人。离柳叶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发百中。左右帝观的人有好几千,都说他箭射得好。
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释:放下。搤(è,扼):握。】,曰:“客安能教我射乎?”
可是有一个汉子站在他的帝边,说:“好,可以教给他射箭了。”养由基很生气,扔掉弓,握住剑说“你有什么本事教我射箭呢”?
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支左诎(qū,屈)右:指左手伸直,撑住弓身,右手弯曲拉开弓弦。诎,弯曲。】。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以善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停下来。息,停止。】,少焉气衰力倦【不焉:一会儿。】,弓拨矢鉤【拨:不正。钩:不直。】,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
那个人说“并不是说我能教你怎么伸直左臂撑住弓身,怎样弯曲右臂拉开弓弦。一个人在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力气小了,身体累了,弓摆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发射不中,那么一百发就全部作废了”。
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倍:同“背”,背向。】,攻梁,一举不得,前攻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称病:假称有病。】’。”
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秦破华阳约:《正义》引司马彪云:“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又《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曰:“‘约’字疑衍。”译文据删。】。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
四十二年(前273),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周的大臣马犯对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周筑城。”
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图:谋,这里是给……出主意的意思。】
他去对梁王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
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戍:防守,守卫。】。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
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周。马犯又去对秦王说:“梁并非是想保卫周,而是要攻打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
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甚:《索隐》:“《战国策》甚作‘瘉’(愈)。”译文从之。】,犯请后可而复之【请后可而复之:《索隐》:“犯请后可而复之者,言王病愈,所图不遂(没有成功),请得在后(以后)有可之时(可能的时候)以鼎入梁也。”】。
秦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
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生心:产生疑心。】,后举事且不信【且:将,将会。】。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事端:这里指诸侯怀疑梁伐周这件事情。】。”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伐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伐周的事端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周筑城。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冣曰:“公不若誉秦王之孝【誉:称扬,赞美。】,因以应为太后养地【养地:即食邑,供养之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国宾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
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声:名声,声势。畏:使害怕。】。
秦去攻打周,周冣对秦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周。攻打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弊:疲,这里是使疲惫的意思。】,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
天下人都因为秦攻打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联合,这样,秦国就称不了王统一不了天下了。
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秦与天下:《战国策·西周》作“与天下俱罢(pí,疲)”。】,则令不行矣。”五十八年,三晋距秦。
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呢,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了,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了。”五十八年(前257),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
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还其行:意思是返归周。】。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情:实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
周派相国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相国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王一定会重视您。
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秦王重视您,就表明秦重视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信任周了,就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负黍:亭名,在阳城西南。】,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约从:相约联合。纵,南北为纵。约纵就是合纵东方诸侯联合抗秦。】,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锐师:精锐部队。】,令秦无得通阳城。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
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口三万:人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秦昭王很生气,派将军摎(jiū,纠)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献的人口、土地,让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东亡:向东方逃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众就向东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
后七岁【岁:年。】,秦庄襄王灭东(西)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既:完结,尽。不祀:没有人主持祭祀之事。意思是周朝灭亡了。】。
此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周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段意】:叙述自元王以后周王朝最后阶段的情况。其间先是出现了东西周分治以见其衰败,最后在发展起来的强大秦国进攻面前终于灭亡。叙述中略见纵横家的行踪。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综:综合考察。】。
太史公说:学者都说周伐纣之后,定居在洛邑,综合考察它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我)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洛邑是武王测量的,成王又派召公去进行了占卜,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而周都仍然是在丰邑、镐(hào,浩)京。一直到犬戎打败了幽王,周都才东迁到洛邑。所谓“周公安葬于毕”,毕在镐京东南的杜中。
秦灭周。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求:访求。苗裔:后裔,后代。】,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比:并列,与……等同。】,以奉其先祭祀。
秦灭掉了周。汉朝建立九十多年后,天子将要去泰山封禅,向东巡视到河南时,访求周的后代,把三十里的土地封给周的后代嘉,号为周子南君,和其他列侯平列,让他供奉对周朝祖先的祭祀。
【段意】: 司马迁的这段评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史必须认真考证史实;一是补充说明了在汉代所做与周相关的事情。可知《史记》“太史公曰”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丰富的。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