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12本纪·五帝本纪第一【3】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阳氏有才子八人: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苍舒、隤(tuíaí,颓挨)、梼戭(yǎ,演)、大临、尨(máng,忙)降、庭坚、仲容、叔达,已无可考。杜预注:“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世得其利,谓之“八恺【恺:和悦,和善。】”。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八人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杜预注:“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伦。”】,世谓之“八元”【元:善,善良。】。此十六族者【十六族:指上面十六个人的后代繁衍,形成十六个家族。】,世济其美【济:成就,保全。】,不陨其名【陨:落,衰落。】。
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
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作八恺,使主后土【后土,掌管土地的官。《左传》杜预注:“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以揆百事【揆:主持,掌管。】,莫不时序【时序:按时安排妥当。“序”,有秩序。】。
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内平外成:意思是家庭和睦,邻里真诚。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竹添光鸿笺云:“此以一家言,则内谓家,外谓乡党。”平,和睦。成,诚。又《正义》:“杜预注:‘内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教,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掩义隐贼:意谓掩蔽仁义,包庇*贼。一说,此句即包庇*邪的意思。“掩”与“隐”同义。“义”古通“俄”,*邪。】,好行凶慝【慝(tè,特):邪恶。】,天下谓之浑沌【浑沌:顽冥不化、野蛮无知的样子。《集解》引贾逵曰:“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又《神异经·西荒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两目不见,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人有凶德而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正义》据此以为驩兜性情似此怪兽,故号之浑沌。】。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
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崇饰:粉饰。“崇”与“饰”同义。】,天下谓之穷奇【穷奇:怪僻,怪异。《集解》引服虔曰:“谓共工氏也。”又《正义》引《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据此以为共工性似,故号之。】。
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不知话言:意思是不分好坏话。】,天下谓之梼杌【梼杌:顽凶无比的样子。《集解》引贾逵曰:“梼杌,顽凶元畴匹之貌,谓鲧也。”又《正义》引《神异经》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同“狠”),一名难训。”据此以为鲧性似,故号之。】。
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
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冒:贪。货贿:财货。】,天下谓之饕餮【饕餮(tāotiè,涛帖):贪婪的样子。《正义》曰:“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同“狠”)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又陈直《新证》云:“《吕氏春秋·先诏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与本文适合,现出土商鼎,以饕餮纹为多,与《吕氏春秋》亦合。”】。天下恶之,比之三凶【比之三凶:把他与上述三凶并列。“比”,并列。《左传》杜预注:“非帝子孙,故别以比三凶。”】。
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尧的时候,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称之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憎恨他,反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
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四裔:四方边远的地方。“裔”,衣边,引申为边远之地。】,以御螭魅【螭魅:传说中山林里的妖怪。《集解》引服虔曰:“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毋:同“无”。】。
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
舜入于大麓【麓:山脚。】,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
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分职:名分、职务。】。
禹、皋陶(yáo,姚)、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
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
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奋庸:奋发建功。庸,功业,功劳。美:使……美,有发扬光大的意思。】,使居官相事【相:辅佐。】?”
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
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
禹拜稽首【稽首:叩头。】,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播时:播种。时通“莳”,种植。】。”
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
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五品:即五伦。】,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敬敷:仔细认真地施行。敷,布,施。】,在宽【宽:宽厚。一说:宽即缓,意思是要慢慢地进行。】。”
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
舜曰:“皋陶,蛮夷猾夏【猾:侵扰。】,寇贼奸轨【寇贼:抢劫杀人。奸轨:内外作恶。奸,在内作恶;轨,通“宄”(guǐ,轨),在外作恶。】,汝作士,五刑有服【服:《正义》引孔安国曰:“服,从也。言得轻重之中正也。”】,五服三就【三就:分就三处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掌田事职贡之官)施刑。】;五流有度【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远近要有规定。《正义》引孔安国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五度三居【五度三居:流放的远近分为三等。《集解》引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国都)之外。”】:维明能信。”
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曰:“谁能驯予工【工:指各种工匠。】?”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上下:指山原之上和低洼之地。】?”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朕虞:虞,是管理山泽的官名。朕,为第一人称代词。《会注考证》引梁玉绳说:“书上所云朕虞,舜自言之也,此连文为官名,非。”认为“朕”字为后人从《汉书》误补。】。
舜问:“那么谁能管理我的各种工匠?”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舜又问:“谁能管理我山上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泽。
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谐:合适。“汝谐”,你适合做此事。一说“谐”,和谐,配合得好,“汝谐”是说你们互相配合吧。】。”遂以朱虎、熊罴为佐。
益下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行。”就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
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三礼:指祭天、祭地、祭鬼三种礼仪。】?”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夙(sù,速)夜:早晚。】,直哉维静絜【直:正直。静絜:肃穆而清洁。】。”
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
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直而温,宽而栗【栗:通“慄”,战慄,这里指严厉,让人敬畏。】,刚而毋虐【虐:凶暴。】,简而毋傲【简:简约,简捷。】;
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
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意”四句:说的是诗、歌和音乐的社会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诗是用来言志,即表达内心感情的;歌是咏唱诗的,即用延长音节来强化诗所表达的内容;歌要有音乐来配合,而乐声要以音律为准使之和谐。长言,指延长诗的音节。《尚书·尧典》作“永言”,“永”也是长的意思,也可讲作“咏”,《说文》“詠”(咏)字徐灏注笺:“詠之言永也,长声而歌之。”声,指乐声。律,音律。和声,使乐声和谐。】,八音能谐【八音:我国古代乐器的统称。指金(如钟、镈[bó,搏])、石(如磬、编钟)、土(如埙[xūn,薰]、缶[fǒu,否])、革(如鼓、鼗[tiáo,条])、丝(如琴、瑟)、木(如柷[chù,触],敔[yǔ,语])、匏(如笙、竽)、竹(如箫、管)等八类。】,毋相夺伦【夺:侵扰,干扰。伦:伦次,次序。】,神人以和。”
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拊(fǔ,抚):拍,轻击。】,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畏忌:憎恶。谗说:诬陷他人的言论。殄(tiǎn,舔)伪:灭绝道德的行为。伪,通“为”。《尚书·尧典》作“行”。】,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出入:指传达命令,报告下情。】,惟信【信:真实不虚。】。”
夔说:“呣,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的。”舜说:“龙,我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坏话和灭绝道义的行为,惊扰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纲言官,早晚传达我的旨命,报告下情,一定要诚实。”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绌:通“黜”,贬退。陟(zhì,制):提升,提拔。】,远近众功咸兴【众功:各种事情。】。分北三苗【分北(bèi,背):分离,分解。“北”,同“背”。】。
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又根据是否归顺,分解了三苗部族。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厥(jué,决):其,他的,他们的。】:皋陶为大理,平【平:指断狱公平。】,民各伏得其实【伏:佩服,信服。得其实:指断案符合实情。】;
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
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致功:意思是做出成绩。】;
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益主虞,山泽辟【辟:开发,利用。】;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
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
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十二牧”句:《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辟违”,违背,违抗。“辟”同“避”。“避”违”同义。】;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职:赋税,贡品。】,不失厥宜【不失厥宜:意思是没有不合规定的。《尚书·禹贡》记载禹“任土作贡”,意思是根据土地肥瘠情况,规定各地贡物。参看《夏本纪》。】。
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王畿二千五百里(一说四千五百里)的地方。】。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戴:拥戴,这里有称颂的意思。】。
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
于时禹乃兴《九招》之乐【《九招(shào,绍)》:也写作“九韶”,古乐曲名。《吕氏春秋·古乐》有帝喾命咸黑作《九招》、舜命质修《九招》以及后来殷汤命伊尹修《九招》之说。此处说为禹所作。《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乐曲终止一次叫一成),故曰《九招》。”】,致异物【致异物:招来了祥瑞的珍奇之物。】,凤皇来翔【凤皇:即凤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夔夔(kuí,葵):和顺恭敬的样子。】,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封弟”句:《正义》引《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
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豫:通“预”,事先。】。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
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荐给上帝。十七年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
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尧子”二句:《正义》引《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宁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奉先祀:继承祖先的祭祀。】。
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
服其服【服其服:穿他们自己家族的服饰。】,礼乐如之【礼乐如之:礼乐按自己家族的传统。古代王朝改易,要一并改变服色和礼乐,夏禹不要唐、虞两族的人改变礼乐服色,以示特殊尊重。】。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弗臣:不以为臣,不把他们当臣下看待。】,示不敢专也。
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表示不敢专擅帝位。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同姓:同出一姓,都是少典氏的后代。国号:指封为诸侯时各有不同的名号。】,以章明德【章:彰明。明德:光明的德行。】。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别氏:另分出氏。上古“氏”与“姓”不同,姓为族号,氏本为姓的分支,由于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孙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号。战国以后姓氏合一,通称为姓。】,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曰【太史公:一般认为是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司马迁的论赞。论赞是一篇的结语,其内容或为发表议论,或为说明立篇之意,或为补充史实。】: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尚:久远。】。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尚书》:原称《书》,西汉改称《尚书》,意思是上代之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又叫《书经》。据传原有百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8篇,计有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因为《尚书》的第一篇是《尧典》,没有关于尧以前的历史记载,所以这里说“《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雅驯:合乎规范,典范。驯,通“训”,典范。】,荐绅先生难言之【荐绅:同“搢(jìn,晋)绅”、“缙(jìn,晋)绅”,本指有官位的人,这里“荐绅先生”指读书人。】。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宰予问五帝德》(《五帝德》)、《帝系姓》:都是《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的篇名。两部书都不是儒家的正统经典,所以儒生们多不传习。】,儒者或不传。
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渐(jiān,间):入,这里有到达的意思。】,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古文:指古文经籍。汉代称当通行的隶书为今文,凡用隶书抄录的经书就叫今文经;称春秋战国文字(篆文)为古文,凡用篆文抄录的经书就叫古文经。这里的“古文”《索隐》以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人以为是指《尚书》。】。
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
予观《春秋》、《国语》【《春秋》:“春秋”本为古代编年史的通称。古代大约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但后来都失传了,只有春秋时代鲁国的春秋留传下来,因此“春秋”就成了鲁国编年史的专名,相传曾经孔子整理编定,为儒家经典之一,即所谓《春秋经》。《国语》:春秋时代的一部国别史,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今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发明:阐发,阐明。章:彰明,明了。】,顾弟弗深考【顾弟:不过,只是。】,其所表见皆不虚。
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
《书》缺有间矣【缺:缺失,残缺。有间:好长时间。】,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轶(yì,逸):散失,这里指逸事,即当时所见《尚书》没有记载的事。他说:指其他著作,《萦隐》以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固:本来,一定。为:对,向。道:说,叙说。】。
《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
余并论次【论次:论定次第,评议编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