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酷吏列传第六十二【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语出《论语·为政》。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没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导他们,用礼义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格:众说纷纭,据《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格心”是“遁心”的对文,遁即逃避,而逃避的反面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将“格”译为“人心归服”。】

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德四句引自《老子》第三十八章。“道”和“德”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原含“法则”和“普遍规律”的意义,老子却把它看作是产生和支持万物的精神实体,“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全句说,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因此有德;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此句引自《老子》第五十七章。全句说,法令制订得越详明,盗贼反而越多。《国策·秦策》也有“科条既备,民多伪态”。意义略同,可资参考。】

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信哉是言也:信,诚、真。是,此。这话是真的呢!主谓倒装,加强语气。】!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制:裁判,引申为决定。】。昔天下之网尝密矣【昔天下之网:网喻秦法。】,然奸伪萌起【萌起:像初生的草木芽蓬勃滋长。】,其极也【极:屋栋,屋的正中最高处,俗称屋梁。指奸伪发展到顶点。】,上下相遁,至于不振【遁:逃避。上下相遁:上下互相推卸责任。振:救。】

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当是句:当这时候,用官吏治理像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不动用强大武力严酷镇压,其他怎能担此重任而来得痛快呢!恶(wū)能,焉能。这是对秦末的真实写照。】!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溺其职:不胜其任。】

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讼句:语出《论语·颜渊》。听,审理。必,一定。全句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诉讼的事完全没有才好。鲁定公时孔子曾为鲁司寇,做过治理刑罚的官,故有此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下愚之士。道:指有道德的言论。】”。非虚言也。

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圜,通“圆”。觚,方。斫(zhuo),砍(用刀斧)。毁方为圆,废雕饰为质朴。两句喻汉初轻徭薄赋,节用爱民。】,网漏于吞舟之鱼【网漏于吞舟之鱼:于,比。网孔漏掉的鱼比吞舟的鱼还大。喻汉初刑罚十分宽松。《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一年之内全国重罪只判四百人(“断狱四百”),史家誉为“有错刑(废刑不用)之风”。】,而吏治烝烝【烝烝:火气上升貌。】,不至于奸,黎民艾安【艾安:平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彼:指代汉法宽松。此:指代秦法严密。】

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段意】:序文引孔子、老子之言,论述礼德是治民之本,刑罚是治民之末。进而论述法令只是治民的工具,并非决定吏治清浊之源。这个工具——法网的疏密,其效果截然两样。秦以严刑密法而“奸伪萌起”,最严重时,天下暴动,吏治无济于事,道德成了废话,终于动用武力镇压,以致速亡。汉兴,省刑约法而黎民艾安。所以说决定吏治清浊之源在礼而不在法(这与《太史公自序》里所谓“礼禁未然之先,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是一气相通的)。全序处处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述,故论点鲜明。

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独:只。刻轹(li):轹,本义是车碾,引申为欺凌、践踏。,刻轹宗室,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禽)〔夷〕侯封之家【遂(禽)〔夷〕:疑“禽”是“夷”之讹。应读为“遂夷侯封之家”。夷,灭也。】

高后时代,酷吏只有侯封,苛刻欺压皇族,侵犯侮辱有功之臣。诸吕彻底失败后,朝廷就杀了侯封的全家。

孝景时,晁错以刻深【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常属官掌故,曾奉命从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得太子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农)抑末(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塞下,备御匈奴贵族攻掠,以及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景帝采纳。不久,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为袁盎等所谮,被杀。所著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贵粟疏》等。】,颇用术辅其资【颇用术辅其资:术,学说。资,天性、智慧、能力。晁错很会运用法家学说辅助他的政治天才。】,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发怒于错:于,向。吴楚等七国阴谋叛乱已久,向晁错发怒,十足借口。】,错卒以被戮。其后有郅都、宁成之属。

孝景帝时代,晁错用心苛刻严酷,多用法术来施展他的才能,因而吴、楚等七国叛乱,把愤怒发泄到晁错身上,晁错因此被杀。这以后有郅都和宁成之辈。

郅都者,杨人也【杨:县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中郎将:官名,属郎中令,掌宿卫侍直,守门户出充车骑,位次将军,秩比二千石。】,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郅都是杨县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孝文帝。景帝时代,郅都当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在朝廷上当面使人折服。

尝从入上林【上林:古宫苑名,又名上林苑。秦都咸阳时置,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营建朝宫于苑中,阿房宫即其前殿。汉初荒废,高帝十二年(前195),许民入苑开垦。武帝时又收为宫苑,周围至二百多里,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贾姬如厕【如:通“入”。】,野彘卒入厕【野彘:野猪。卒:同“猝”,突然。】。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宁:岂,难道。难道贾姬这类人天下还少吗?主谓倒装,强调姬妾不值钱,反映封建时代对妇女之贱视。】?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他曾经跟随天子到上林苑,贾姬到厕所去,野猪突然闯进厕所。皇上用眼示意郅都,郅都不肯行动。皇上想亲自拿着武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掉一个姬妾,还会有个姬妾进宫,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看轻自已,而祖庙和太后怎么办呢?”皇上回转身来,野猪也离开了。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从此重视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瞷(xian):姓。济南大族。豪猾:豪强奸猾,恶霸一方。】,二千石莫能制【二千石:指济南郡守。制:制服。】,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族灭:将父族、母族、妻族三家杀光,故又称“夷三族”,此乃秦代暴刑。早在刘邦入咸阳时,即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秦法。”(《史记·高祖本纪》)实际“约法三章”并未贯彻,“秦法”也未“悉除”。】,馀皆股栗【股栗:两腿发抖。】。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大府:丞相和御史大夫官署之称。此指丞相和御史大夫。】

济南姓的宗族共有三百多家,强横*滑,济南太守不能治服他们,于是汉景帝就任命郅都当济南太守。郅都来到济南郡所,就把氏家族首恶分子的全家都杀了,其余姓坏人都吓得大腿发抖。过了一年多,济南郡路不拾遗。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象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不发私书:不启封私人书信。】,问遗无所受【问遗(wei)无所受:问,追究。遗,馈赠。追究馈赠没收受过。】,请寄无所听【请寄无所听:请托办事没听从过。】,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倍:同“背”。】,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我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

郅都迁为中尉【中尉:秩二千石,掌徼循京师。徼,遮绕。实际就是巡逻京城,防备盗匪,系中央管理治安长官。】,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苍鹰:猛禽,性凶暴狡猾,捕食鸡、兔、野鼠等,也称鹰。】

郅都调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亚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这时,百姓质朴,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却自首先施行严酷的刑法,以致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连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要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景帝太子刘荣,后废,为临江王。征:召。对簿:簿,文状,犹今起诉书。对簿即根据文状核验事实,今称受审讯。】,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临江王被召到中尉府受审问,临江王想得到书写工具,给皇上写信,表示谢罪,郅都却告诉官吏不给他书写工具。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魏其(ji)侯:即窦婴,文帝窦后堂兄之子。魏其,汉代县名,系婴之采邑,县治在今山东临沂县东南。以间:寻机会。当时无纸,以刀为笔,刻字于竹简或木板上。】。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以危法中(zhong)都:用严峻法律中伤郅都,欲置之死地。免:脱身。】

魏其侯派人暗中给临江王送去书写工具。临江王给皇上写了谢罪的信,于是就自杀了。窦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发怒了,用严法中伤郅都,郅都被免官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为引兵去:“为”后省略介词宾语“此”。匈奴为此而引兵离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竟郅都死:竟,终,时间介词。】

汉景帝就派使者拿着符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并让他乘便取道上路,直接去雁门上任,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政事。匈奴人一向听说郅都有操节,现在由他守卫边境,所以匈奴人便领兵离开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一直没敢*近雁门。

匈奴至为偶人像郅都【至:郅都死后,匈奴再度入雁门。偶人:木偶人。】,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见:被。惮:畏惧。】。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乃竟中都以汉法:于是终于用汉法构成郅都死罪。】。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匈奴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样的木偶人,让骑兵们奔跑射击,没有人能射中,害怕郅都到了如此的程度。匈奴人以郅都为祸患。窦太后最后竟以汉朝法律中伤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释放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于是就把郅都杀了

【段意】:写汉初侯封、郅都两酷吏。侯封践踏宗室,“侵辱功臣”。郅都于“民朴,畏罪自重”之时,首用严刑酷法,族灭瞯氏首恶。然郅都“公廉”,识大体,“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行法不避贵戚”;居边,匈奴不敢近雁门,可谓功大过小。窦太后竟罗织罪名斩郅都以泄私愤。又插叙晁错虽“深刻”,也无辜被戮。表明汉初带头破坏法律、枉杀无辜者不在臣下“苍鹰”,而在君上。

宁成者,穰人也【穰(rang):县名,今河南邓县。。以郎谒者事景帝。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好气句:宁成好胜逞强,作小吏必定凌辱他的上司,作上司操纵下级像捆湿柴。】

宁成是穰县人,做侍卫随从之官服事汉景帝。他为人好胜,做人家的小官时,一定要欺陵他的长官;做了人家的长官,控制下就象捆绑湿柴一样随便。

滑贼任威【滑贼任威:滑贼,本作“猾贼”,如《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为人僄悍猾贼”是也。狡诈害人曰滑贼。任威,任性逞威。】。稍迁至济南都尉【都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即协助郡守管理司法,兼管地方军队,维护治安,秩比二千石,郡守秩二千石。】,而郅都为守。始前数都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始前句:从前几任都尉都步行入郡府,按照像下级县令样的(礼节)晋谒郡守。因,按、依。吏,属吏。】,其畏郅都如此。

他狡猾凶残,任性使威,逐渐升官,当了济南都尉,这时郅都是济南太守。在此之前的几个都尉都是步行走入太守府,通过下级官吏传达,然后进见太守,就象县令进见太守一样,他们畏惧郅都就是这个样子。

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直陵都出其上:直接凌辱郅都像出自他的上司。此与上文“为人小吏,必陵其上”相应。】。都素闻其声【声:指宁成的坏名声。】,于是善遇,与结欢。久之,郅都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左右:即住在长安左、右内史辖区的宗室。】,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桀:同“杰(傑)”。惴(zhui)恐:发愁害怕。】

等到宁成前来,却一直越过郅都,走到他的上位。郅都一向听说过他的名声,于是很好地对待他,同他结成友好关系。过了好久,郅都死去,后来长安附近皇族中的好多人凶暴犯法,于是皇上召来宁成当了中尉,他的治理办法仿效郅都,他的廉洁不如郅都,但是皇族豪强人人都恐惧不宁。

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髡钳【抵罪髡钳:抵,当。当判髡钳之罪。髡钳,古刑名。去发曰髡,以铁束颈曰钳。始于秦,汉文帝废肉刑,以髡钳代黥。魏晋南北朝皆有之,隋唐以后渐废。】。是时九卿罪死即死【罪死即死:罪当处死者便自杀而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复收【不复收:不再被朝廷录用。】,于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解脱:解去颈上铁箍(钳)。诈刻传:伪造通行证。传,犹今通行证。】

汉武帝即位,宁成改任为内史。外戚们多诽谤宁成的缺点,他被依法叛处剃发和以铁缚脖子的刑罚,这时九卿犯罪该处死的就处死,很少遭受一般刑罚,而宁成却遭受极重的刑罚,他自己认为朝廷不会再用他当官,于是就解脱刑具,私刻假的有关文件,出了函谷关回到家中。

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安可比人乎:怎能跟别人较量呢!】”乃贳贷买陂田千馀顷【贳(shi)贷:借钱。陂(bei)田:陂,坡地;田,水田。】,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他杨言说;“当官做不到二千石一级的高官,经商挣不到一千万贯钱,怎能同别人相比呢?”于是他借钱买了一千多顷可灌溉的土地,出租给贫苦的百姓,给他种地受奴役的有几千家。

数年,会赦【赦:封建时代每遇立皇后、立太子、改立年号和灾异祥瑞等都要大赦天下。皇帝就是通过对大案的复核、审判及大赦等程序,将最高司法权紧握手中。会赦:遇大赦。】。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持吏长短:掌握地方官吏的阴私。】,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于郡守【重于郡守:于,比。驱使百姓的威风比郡守还重。】

几年以后,遇上大赦。他已有了几千斤黄金的家产,专好抱打不平,掌握官吏们的短处,出门时有几十个骑马的人跟随其后。他驱使百姓的权威比郡守还大。

周阳由者【周阳:县名,今山西闻喜县东。周阳由以封邑为姓,本姓赵,其父赵兼为淮南王刘安舅父,以外戚封周阳侯。】,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故因姓周阳氏。由以宗家任为郎【以宗家任为郎:汉制,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者,可保举同胞弟兄或儿子一人为郎。其父为侯,故谓“以宗家任为郎”。任,保举。】,事孝文及景帝。

周阳由,他父亲赵兼以淮南王刘长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姓周阳。周阳由因为是外戚被任命为郎官,服事孝文帝和孝景帝。

景帝时,由为郡守。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吏治尚循谨甚:官吏治政还遵守汉法很谨慎。此句写武帝即位初的吏治情况,对全篇吏治和司法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最:表明周阳由是当时二千石大官中败坏法纪的罪魁。暴酷骄恣:残暴刻酷,骄横放肆。恣,有为所欲为之义。】。所爱者,挠法活之【挠:弯曲。】;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景帝时,周阳由当了郎官。汉武帝即位后,官员处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谨慎行事,然而周阳由在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中,是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的人。他所喜爱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他所憎恶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杀死。

所居郡,必夷其豪【夷:灭。】。为守,视都尉如令。为都尉,必陵太守,夺之治。

他在哪个郡当官,就一定要消灭那个郡的豪门。他当郡太守,就把都尉视同县令一般。他当都尉,必定欺凌太守,侵夺他的权力。

与汲黯俱为忮【忮(zhi):嫉妒,敌视。】,司马安之文恶,俱在二千石列,同车未尝敢均茵伏【文恶:笔下邪恶,用法害人。茵:车上的坐垫。伏:车轼。即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全句说,周阳由跟汲黯相互敌视,跟司马安一样用法害人,三人都秩列二千石大官,如果汲黯、司马安与周阳由同车从来不敢平起平坐。均,平。均茵伏即平分茵伏。】

他和汲黯都属于强狠之人,还有司马安善用法令条文害人,都身居二千石官员的行列,可是汲黯与司马安若与周阳由同车都不敢和周阳由均分坐垫与同伏车栏。

由后为河东都尉,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相告言罪【相告言罪:彼此检举揭发都说对方有罪。】。胜屠公当抵罪,义不受刑,自杀,而由弃市【弃市:行刑于市,人皆鄙弃,故处死谓为弃市。】

周阳由后来当了河东郡的都尉,经常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权,互相告状,结果申公被判决有罪,但他坚持道义,不肯接受刑罚而自杀,周阳由被处以弃市之刑。

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事益多:事,指国家大事,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哄、群众暴动等。这里指征伐四夷、水旱频仍、吏治多严刑峻法。】,民巧法【民巧法:百姓为了活命,学会巧诈,以逃避严刑峻法。】,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

从宁成、周阳由之后,政事更加繁杂,百姓用巧诈的手段对付法律,多数官吏治理政事都象宁成和周阳由一样

【段意】:写两酷吏宁成、周阳由曲法逞威。宁成好气任威。事景帝官职屡迁,作中尉惩治“多暴犯法”的宗室豪强很卖力。武帝时徙为内史,遭外戚诋毁而受刑下狱。身为逃犯的宁成,不仅逍遥法外,竟借钱买田地千余顷,剥削奴役农民数千家,威风凛凛,胜过当地郡守。周阳由暴戾骄横,爱者,虽死罪可枉法活之;憎者,无罪可曲法杀掉。任郡守凡豪强必全家杀尽。两酷吏一贯欺下凌上,周阳由终因凌上争权而弃市。武帝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自宁成、周阳由之后”,“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曲法逞威。

赵禹者,【斄(tai):县名。秦置,治所在今陕西武功县西。;人。以佐史补中都官【佐史:最低级的小吏。《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补中都官:补,官员定额有缺则补充之。中都官,泛指京师诸官府。】,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令史:官名。汉置兰台令史、尚书令史,掌文书,位次于郎。此指尚书令史。太尉:秦官,武帝建元二年省。太尉为军政最高长官,它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亚夫:即周亚夫,汉初名臣周勃之子,封条侯。】

赵禹是(taí,台)县人,以佐史的身份补任京城官府的官员,因为廉洁升为令史,服事周亚夫。

亚夫为丞相【亚夫为丞相:时在景帝在位第七年至十年。丞相:官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者。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始皇时称相国,汉初亦置相国,后改称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廉平:廉洁公平。】

周亚夫当丞相,赵禹当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

然亚夫弗任【弗任:不予重用。】,曰:“极知禹无害【极:尽,引申为完全。无害:无比,指才华、能力。颜师古说:“无害言无人能胜之者。”“无害”一词是汉时陈留(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地区的土语。下文均同此。】,然文深【文深:行法苛刻。】,不可以居大府【大府:丞相府。此一细节写酷吏赵禹之为人早被前朝丞相识破,不予重用;武帝却“以为能”,委以重任。作者认为吏治其所以日益恶浊,就在武帝不能“识人”、“用人”。】”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

但周亚夫不重用他,说:“我很知道赵禹有杰出无比的才干,但他执法深重严酷,不能在大的官府当官。”武帝时代,赵禹因为从事文书工作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

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至太中大夫:做官做到太中大夫。此乃郎中令属官,秩比二千石。】。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与张汤论定诸律令:论定,编定。张汤制定宫廷警卫专门法律,即《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制定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即《朝会律》六篇,加上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和叔孙通对《九章》所不及者加以补充制定的《傍章》十八篇,总计六十篇,成为汉律的主体。至此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零九条,一千八百八十二案例。死罪案例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例。见《汉书·刑法志》。】,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见知:即“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颜师古注:“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监临部主有罪并连坐也。”看见或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自己就犯了“故纵”法,与犯罪者同罪。犯罪者所在地区或部门的领导人因监督不力也犯连坐法。吏传(得)相监司:传,展转。各级官吏相互展转司行监督。】。用法益刻【用法益刻:《汉书·刑法志》载:“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决事比”。律、令、科、比是汉朝的四种法律形式。律,是比较稳定的法律形式,它所调整的对象是根本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如《九章律》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且具有普遍约束力。令,是皇帝发布的诏令,最具随意性,它是汉朝主要的法律形式。科,是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条文,叫作“事条”,也叫“科条”。】,盖自此始。

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升到太史大夫。他和张汤共同制定各种法令,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汉朝法律越发严厉,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张汤者,杜人也【杜:古县名,在今西安市东南。】。其父为长安丞【长安丞:即长安县丞。汉制,县令下设县丞,专佐县令治理司法,县又为司法初审机关。】,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笞(chi)汤:笞,竹板。用笞抽打张汤。】

张汤是杜县人。他父亲当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去,张汤当时是小孩,父亲就让他在家看门。父亲回家后,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对张汤发怒,用鞭子打了他。

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劾:检举控告。掠:捶击。掠治:用刑具责打罪人。】,传爰书【传爰书:传,将被告逮捕或招来。爰,换。将被告口头语言换为书面语言,即通称“录口供”。】,讯鞫论报【讯鞫论报:讯,从旁调查讯问。《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古代讼狱经此三方讯问之后才定案。鞫,检验供辞。论,按罪量刑判决。报,回也。将判决上报批回。】,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具狱:完成办案手续。上文劾、传爰书、讯、鞫、论、报六个程序,即汉代办案的全过程。磔(zhe):分尸,古代酷刑之一,也是办案完毕后的行刑。】

张汤掘开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就举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审问,记录审问过程,反复审问,把判决的罪状报告上级,并且把老鼠和剩肉取来,当堂最后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

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书狱:抄写狱辞。】。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他父亲看到这情景,又看到那判决辞就象老练的法官所写,特别惊讶,于是就让他学习断案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就当了长安的官员,做了很长一段时间。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周阳侯:武帝母王太后之同母弟田胜,武帝始立而封为侯。】,尝系长安【系:囚禁。】,汤倾身为之【倾身为之:尽全力搭救田胜。】。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遍见汤贵人:介绍张汤遍谒权贵。】

周阳侯田胜开始做九卿之官时,曾经被拘禁在长安,张汤尽其全力加以保护。待田胜出狱封了侯,与张汤密切交往,并把当朝权贵一一介绍给张汤,让张汤同他们相识。

汤给事内史【给事:供职。】,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言大府:向丞相府推荐。茂陵:汉武帝寿陵(古代帝王人还活着就修建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治方中:主持修陵。茂陵至今完好尚存,陵之形四面见“方”,平顶,上小下大,如覆斗形,以象征皇权巩固。治方中之“方”是按陵之形而言。有人说天子预作寿陵,讳称“方中”,此说疑非是。】

张汤在内史任职,做宁成的属官,因为张汤才华无比,宁成就向上级官府推荐,被调升为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为丞相【武安侯:外戚田蚡,即周阳侯田胜之胞弟。】,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下,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陈皇后蛊狱:陈皇后因失武帝宠爱,召女巫楚服等以巫术诅咒武帝,并作木偶人埋在地下。元光五年即武帝在位第十一年,事发,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此后陈皇后退居长门宫。深竟党与:深究穷追同案的人。】

武安侯田蚡当了丞相,征召张汤做内史,经常向天子推荐他,被任命为御史,让他处理案件。他主持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深入追究同党。

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务在句:致力于制定细密严峻的法律条文,用以控制尽职守法的官吏。】。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而张汤为廷尉【廷尉:掌刑辟。既是中央司法机关名称,又是最高司法长官,审理皇帝下诏的案件和地方上诉的疑狱。张汤为廷尉始于元朔三年,即武帝在位第十五年。】,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于是汉武帝认为他有办事能力,逐步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他与赵禹一起制定各种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赵禹提升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张汤当了廷尉,两人友好交往,张汤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赵禹。

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公卿句:三公九卿造访谒见赵禹,禹始终不回报答谢,力求断绝知交和宾客的谒见,好独自专心一意行使职权罢了。造,往。请,谒见。】

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却始终不回访答谢,务求断绝与知心朋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一心一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

见文法辄取,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见文法句:赵禹一见法律条文就拿走,也不用它去检验案件,经常寻找官吏和属僚隐藏的罪过。】。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舞智以御人:玩弄聪明智慧以驾御他人。】

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张汤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

始为小吏,乾没【乾(gan)没:《史记正义》解,“乾没谓无润及之而取他人也”。即白白地吞没别人财物。指利用职权与商贾勾结分利。至今四川仍有“分干二成”的说法,也指官员利用职权坐分商贾赢利。】,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

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自谋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鱼翁叔:人名。收接:接交。阳浮:阳,表面。浮,虚伪。】

待到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表面却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

是时上方乡文学【方乡:正向往。乡,同“向”。】,汤决大狱,欲傅古义【傅古义:附会儒学经义。傅,通“附”。张汤为了讨好皇帝和丞相公孙弘,兴起《春秋》决狱,用《春秋》微言大义代替法律判案,执法者可按其需要而任意解释《春秋》,破坏法律的尊严和稳定性。】,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博士弟子:指兒宽。宽精通《尚书》,曾为博士弟子受业孔安国。详见《儒林列传》。】,亭疑法【亭疑法:亭,平也。检查平反疑案。】

这时,汉武帝正心向儒家学说,张汤判决大案,就想附会儒家观点,因此就请博士弟子们研究《尚书》、《春秋》,他担任廷尉史,就请他们评判法律的可疑之处。

奏谳疑事【奏谳疑事句:奏请皇上平议疑难案件,一定事先替皇上分析其原因,皇上认为对的,就接受下来著入圣断案例以作廷尉效法,明令宣扬主上的英明。谳(yan):议罪,判决。絜:同洁,净、洁白。引申为明。】,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絮令扬主之明。

每次上报判决的疑难案件,都预先给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对的,就接受并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法规,以廷尉的名义加以公布,颂扬皇上的圣明。

奏事即谴,汤应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于此【即:假使、如果。乡:同“向”。向往,引申为迎合。正、监、掾史:廷尉下设正、左右监以佐理断狱。掾史,属吏。全句说,上奏案件如遭谴责,汤就应对引为过失而谢罪,迎合皇上心意便宜行事,一定借机引荐属吏正、监、掾史中的贤者说:“本来某某已替我议定,正如皇上所责备于我的,我不采用,愚昧不从到这种地步。”】”罪常释【罪常释:张汤如此自责,天子认为他虚心,即使真有罪,也被开脱。】

如果奏事遭到谴责,张汤就认错谢罪,顺着皇上的心意,一定要举出正、左右监和贤能的属吏,说:“他们本来向我提议过,就象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没采纳,愚蠢到这种地步。”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宽恕不究。

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间(jian):间或,有时。此句说:有时如果上奏案件,皇帝认为好,便说:“我还不知道作这样的奏请,是正、监、掾史某某作的。”】”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他有时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认为好,他就说:“臣我不知道写这奏章,是正、左右监、椽史中某某人写的。”他想推荐官吏,表扬人家的好处,掩蔽别人的过失,常常这样做。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句:所办案件,如果皇上有意想治罪,就给善于罗织罪网而毒辣的监史办;如果皇上有意想开脱,就给量刑从轻而公正的监史办。】。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所治即豪句:办理的案件如果是豪强,一定舞文弄法深巧诬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年老体弱者,常常只口头向上反映,虽然也按条文致之以法,仅供上裁决罢了。财,通“裁”。】。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要是皇上想宽恕的,他就交给执法轻而公平的监史去办理。他所处理的如果是豪强,则一定要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诬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瘦弱的人,则常常用口向皇上陈述,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但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宽释了张汤所说的人。

汤至于大吏,内行修也【内行:私居品行。修:整饬。】。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调护之尤厚:关照他们更为优厚。】

张汤虽做了大官,自身修养很好,与宾客交往,同他们喝酒吃饭,对于老朋友当官的子弟以及贫穷的兄弟们,照顾得尤其宽厚。

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虽文深意忌不专平:虽然用法残酷、嫉妒别人,但不擅权武断。】,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依于文学之士:依附精通儒学之士。下句“丞相弘数称其美”,果然达到其依附目的。】,丞相弘数称其美。

他拜问三公,不避寒暑。所以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这个好名声。那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又都依从于儒学之士。丞相公孙弘屡次称赞他的美德。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指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谋反案。】,皆穷根本。严助及伍被【严助:即庄助,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改。庄助,吴人。武帝初即位,郡举贤良方正对策,以成绩优异为武帝侍从宠臣,官至中大夫。淮南王入长安,厚赂庄助,私相交议。安反,被诛。事见《汉书·严助传》。伍被:楚人,为淮南王中郎。初,反对刘安谋反,囚禁三月后便掉头转向,为刘安谋反策划。】,上欲释之。

待到他处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能穷追到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宽恕他们,

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本画反谋:伍被本来是淮南王谋反的出谋划策者。】,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指庄助身为中大夫,掌宫殿掖门户,常在皇帝左右而言。】,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可论之:同意张汤的主张。】。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多此类。于是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中大夫张汤作了五年廷尉,于元朔三年(武帝在位第二十一年)迁为御史大夫。】

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是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是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之臣,竟然这样私交诸侯,如不杀他,以后就不好管理臣下了。”于是,皇上同意对他们的判决。他处理案子打击大臣,自己邀功的情况,多半如此。于是,张汤更加受到尊宠和信任,升为御史大夫。

解读~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这是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司马迁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汉武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抑制商贾,惩治贵戚*吏,以加强中央集权,聚敛财富,应付其挥霍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是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也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宁,出现了“法令滋章,盗贼(实际上多为官逼民反的起义者)多有”,“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的局面。作者反对酷吏,倡言不能以此为榜样,其反对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说本文是“讽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极用意文字也”(姚苧田《史记菁华录》)。实际上作者把酷吏苛政出现的罪责归之于汉武帝,文中多次说“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天子以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等等,甚至说“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司马迁“深慨”(张云璈《读酷吏传》)之情,“悲世之意”(刘熙载《艺概》),溢于言表,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当然作者对某些酷吏的某些品质,如对郅都的“伉直”,及其“行法不避贵戚”,“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的廉洁奉公的品德,和“居岁余,郡中不拾遗”的治绩都大力赞扬,甚至说“其廉者足以为仪表”,显示了作者公允的史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表现了《史记》一贯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体现了司马迁美刺艺术的重要原则。

此文把十几个人的史事集于一篇,却能以严酷苛暴为线索,使全文结构严谨,前后一贯,绝无零乱割裂之感,真是“结撰灵妙”(姚苧田《史记菁华录》)。但文中对每个人物的叙述却各不相同,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如写张汤较详,写晁错较略,“笔力极其变化”(唐顺之《唐荆川精选批点史记》),“笔态千曲百折”(姚苧田《史记菁华录》)。本文还以“短悍为主”(牛运震《史记评注》),文字非常精炼,但重点却很突出,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叙事才能。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酷吏列传第六十二【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