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儒林列传第六十一【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功令:功,考核学习的成绩。功令即考试学生成绩的法规。】,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广厉学官:厉,同“励”。学官,即太学里设的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博士遂为学官,实际就是传授《五经》的教师。全句说,我读考试学生成绩的法规,读到汉武帝多方开辟鼓励士子入太学求学的道路,没那次不把书放下来而叹息啊。】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关雎》:《诗经·周南》中第一首诗。司马迁认为它是讽刺诗。】,幽厉微而礼乐坏【幽厉:幽,周幽王(?—前771),西周末代国王,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宣王子。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加之地震和旱灾,造成人民流离失所,进攻六济之戎又大败。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遂亡。厉,西周历王(?—前828),姬姓名胡。任用荣夷公执政,实行“专利”,又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国人发难,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微:隐匿,引申为沉沦。】,诸侯恣行,政由强国【全句说,唉!西周王道衰落因作《关雎》讽刺,幽、厉王道沉沦因而礼崩乐坏,诸侯横行,政事由强国操纵。】

说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

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闵:同“悯”,伤念,痛惜。王道废而邪道兴:西周盛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认为这是王道正轨;春秋世乱,礼乐征伐自诸侯、大夫出,陪臣执命,孔子认为这是王道废弃而邪道兴起。此句与上文“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相应。】,于是论次《诗》、《书》【论次:整理编次。】,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适齐闻《韶》:适,去、往。《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舜时乐曲名,颂扬禅让的内容,孔子称赞它是尽善尽美的乐曲。三月,言时间之久。三,泛指多数,非确数。不知肉味,尝不出肉味。】

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编定《诗》《书》,整理礼仪音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便沉迷不已,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美味。

自卫返鲁【自卫返鲁:《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左传》载,其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前484)。】,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雅》、《颂》:是《诗经》中《风》、《雅》、《颂》的两个部份。此句杨伯峻译为:“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有条不紊。

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馀君无所遇【仲尼干七十馀君:孔子(前552,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儒家的宗祖,也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孔子简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尊为“至圣先师”。干:求,游说。七十馀君,显系后人记载有误。按《孔子世家》等所记,孔子到过的有周、郑、齐、宋、曹、卫、陈、楚、杞、莒、匡等国,即使加上一些小国,也无七十。】,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期(ji)月:期同“朞”。期月,一年。《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全句说,因世道混乱,没有谁能重用他,所以仲尼游说七十馀君没有遇上个合适的,他说:“假若有用我主持国家政事的,一年便差不多了。”】

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向七十几位国君求官都得不到知遇。他感慨地说:“要是有人肯用我,只需一年就可以治理好国政了。”

西狩获麟【西狩获麟:鲁国的采薪者在西郊猎获一只麟,孔子哀叹说:“吾道穷矣。”按儒家理论,麟应在太平盛世出现,而鲁哀公十一年是乱

世,麟的出现是反常现象,孔子认为这是上天示意他的治世理想不能实现,而且是他寿命将终的征兆,于是所作《春秋》至此绝笔。事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前481)传。】,曰:“吾道穷矣【穷:尽。】”故因史记作《春秋》【因史记:按照史官所记的资料。因,依靠,依照。】,以当王法【以当王法:拿《春秋》当作王法。】,以辞微而指博【辞微而指博:言辞精微旨意博大。指,经传里常将“旨”作“指”。】,后世学者多录焉【录:传习抄录。】

鲁国西郊有人猎获了麒麟,孔子闻知后哀叹“我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用它来表现天子的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散游诸侯:分散到各地游说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师傅:古代给君王或君王的太子作老师的,统称师傅。据《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为魏文侯师”,子贡“常相鲁卫”,“宰我为临菑(齐国都城)大夫”,“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可为此句例证。】,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不见:有的隐居不仕。见,出现。】。故子路居卫【子路: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小孔子九岁。子路仕卫,死(前480)于靖卫出公之难。】,子张居陈【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人,小孔子四十八岁。】,澹台子羽居楚【澹台子羽: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子夏居西河【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居西河教授,曾为魏文侯师。西河:今陕西韩城、合阳一带,与河东相对,故称西河。】,子贡终于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善货殖。】

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好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所以子路在卫国做官,子张在陈国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贡终老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田子方:魏人,子贡学生。段干木:魏人,子夏学生。吴起:卫人,战国时著名兵法家。禽滑釐:战国初人,初受业子夏,后就学墨翟,精通攻守战术,曾助宋拒楚。之属:与下文“之伦”同义,即这些人。】,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魏文侯:名斯,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3年魏斯受命为侯,前396年卒。】。后陵迟以至于始皇【陵迟:逐渐衰颓,指儒学。】,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绌:同“黜”,排斥。】,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这些人,都曾受业于子夏之辈,然后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那时只有魏文侯最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研究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

于威、宣之际【威:齐威王田因,(前378—前343)在位。宣:齐宣王田辟疆,(前342—前324)在位。】,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润色:光大。上句与本句说:此后儒学渐趋衰落一直到秦始皇,这时期正当群雄并争的战国,儒学既然受排斥,然齐鲁地区的学者很特殊不废弛。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孟子、荀卿之辈,都遵循孔子的学说进而加以发扬光大,二者凭弘扬儒学显名于当时。独:特殊。废:废弛,废弃松懈。】,以学显于当世。

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季世:末世、衰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王:称王。】,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礼器:即祭器,也称彝器,古代举行祭祀、丧葬、聘礼等礼仪时所用。有钟、鼎、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觚(gu古代盛酒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类似今日高脚盘)、镈(bo,古代乐器)等器物,用青铜制造。】。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孔甲:孔子的第八世孙,名鲋,字甲。】,卒与涉俱死。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六艺从此残缺。陈涉起事反秦,自立为王,鲁地的儒生们携带孔子家传的礼器去投奔他。于是孔甲当了陈涉的博士,最终和他同归于尽。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驱瓦合適戍:带领一帮乌合之众去守边。瓦合,如破瓦相合,喻心不齐。適戍:適,遣发。戍,守边。《陈涉世家》有“適戍渔阳九百人”。】,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缙绅:也作“搢绅”。绅,大带。搢,插。古代仕者插笏在绅带间,因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叫缙绅。笏(hu),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它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犹今备忘录。【委质:归顺。此句有“策名委质”之义。据《左传》载,“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君也。”】,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陈涉起步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竟又复归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体面的士大夫们却背负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书籍学业,积下了仇怨,这迫使他们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围鲁:围攻项羽的封邑旧鲁都曲阜。楚怀王(?—前205,熊姓,名心)初封项羽为鲁公。刘邦围鲁,鲁坚守不下,弦歌不绝。项羽死后,鲁终于降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遗化:遗训教化。】,好礼乐之国哉?

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

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三句:见《论语·公冶长》。狂简:志大而略于事。斐然:有文采的样子。裁:剪裁,引申为教育,引导。杨伯峻译: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观,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陈:国名。姓妫。周武王灭殷后找到舜的后代叫妫满的封于陈。春秋时拥有现在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地方。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春秋末被楚灭。党:上古居民基础组织,五百家为党,引申为乡里。】”。

所以孔子出游到陈国后,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青年人志向高远,文采熠熠如锦绣,我不知怎么教导他们才好。”

夫齐鲁之间于文学【文学:典籍文献。】,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大射乡饮:大射,古射礼之一。《仪礼·大射》,据郑玄目录云:“名曰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其群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预于祭,不数中者不得预于祭。”又《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供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供熊侯、豹侯;卿大夫,则供麋侯,皆设其鹄。”可知为祭祀而举行的大射礼起于西周,及射礼的设备、方式和目的。侯,射布,蒙在鹄上。乡饮,即起于西周的乡饮酒礼。古制,三年一次荐贤,基层组织的乡大夫把当地贤能献给诸侯,临行时以宾礼待之,和行者饮酒,谓之乡饮酒礼。《仪礼》有《乡饮酒礼》篇。】

齐鲁一带重视爱好文化仪典,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已成为自然风尚。汉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太常:秦置奉常,汉更名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博士隶属太常。全句说,叔孙通制定汉代朝礼(高祖大悦),因此官拜太常,参加朝礼制定的鲁地诸生和弟子们,也都优先封官。于是人们感慨长叹兴起了学习礼乐之风。】

叔孙通制定汉廷礼仪后,做了太常官,和他一同制定礼仪的儒生弟子们,也都被选为朝官,于是人们喟然感叹,对儒学产生了兴趣。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遑:闲暇。全句说,然当时战争还未平息,因忙于统一全国,也就无暇顾及兴办教育的事了。】。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公卿皆武力:指汉初的高级官员都是军人出身,不重视文化。】。孝文时颇征用【颇征用:稍稍聘用了一些儒生。】,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但是,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忙于平定四海,还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武艺高强战功卓著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具官待问:太常下属的诸博士空有官名等待咨询,实际没有一个被重用的。】

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因此列位博士官职只是备员待诏,徒有其名,儒生无人进身受到重用。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赵绾、王臧:武帝即位初,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两人主张尊儒,设立明堂,征鲁大儒申培公,遭到信奉黄老的窦太后反对,均下狱死。这是西汉儒学与黄老斗争的第二个回合。第一次发生在景帝时,黄生与辕固生辩论汤武革命,被景帝制止。】,而上亦乡之【乡:同“向”,向往。】,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这是文帝二年(前178)所创立的选举文官制度。由二千石以上的朝官和郡守、国相举荐士人赴京对策答问,按对策优劣评定名次,录选任用,称为举贤良。初创时全称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贤良方正”是举士的名称,“能直言极谏”是入选的条件,申、商、刑名、道、儒各学派之士皆可入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举贤良,罢黜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只选儒生,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所以,武帝以后凡举贤良方正都加有“文学”或“文学士”等字样。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即指武帝举贤良,以明经博学的儒生为入选的条件。文学:典籍文献。西汉专指经学,故文学之士,即精通经学之士。】

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wǎn,晚)、王臧(zāng,赃)等人深明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鲁:鲁国地区。沿用旧时国名以为地区名,下文齐、燕、赵同。申培公,即申培,“公”是尊称。】,于齐则辕固生【辕固生:即辕固,齐人。“生”是先生的省称。辕固生治《齐诗》,景帝时博士,固与黄生辩论汤武革命,被解职家居。建元元年被举贤良。】,于燕则韩太傅【韩太傅:名婴,燕人,文帝时的《诗经》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著有《韩诗内外传》传世。】

从此以后,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地有辕因生,在燕地则有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伏生:名胜,字子贱,济南人,秦博士,传授《尚书》。文帝时,年九十余,不能行动,朝廷派晁错往受《尚书》二十九篇,即流传至今的《今文尚书》。】。言《礼》自鲁高堂生【高堂生:高堂伯,鲁人。】。言《易》自菑川田生【菑川:汉代封国,治剧县,今山东寿光县南。田生:即田何,字子庄,秦末汉初人。田何传《易》于王同,王同传扬何,扬何于元光元年为中大夫,司马谈曾问《易》于扬何。】。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胡毋生:胡毋,复姓,字子都,齐人,于齐鲁间传授《春秋》。】,于赵自董仲舒【董仲舒:西汉大儒,传《公羊春秋》,著有《春秋繁露》。建元元年举贤良评为举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从而成为汉代儒宗。他的《天人三策》就是举贤良时的专题对策。】

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讲《春秋》的在齐鲁两地有胡毋生,在赵地有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田蚡: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封武安侯。汉武帝建元六年为丞相,尊儒。】,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白衣:古代未曾做过官的穿白衣,后以此称无功名者。公孙弘:菑川人,家贫,牧豕海边,故称白衣。三公: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元光五年公孙弘入朝年已七十,两年中至左内史,第四年(元朔三年)为御史大夫,第六年(元朔五年十一月)升为丞相,当天即封平津侯。以往都以列侯为丞相,丞相封侯自弘始。】,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靡然:一边倒的样子。乡风:向风。乡,同“向”。】

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fén,坟)做了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

【段意】:(传序理应保持完整,因其过长故分两段,此段是传序第一部分。)首叙孔子创建儒学、兴办教育的时代背景、内容、目的和“作《春秋》以当王法”的匡时反正作用,及其弟子用孔子学说散游诸侯、治政育人、传播道德文化的光辉业绩。战国时儒学渐衰,孔子故乡和邻国——齐鲁独不废,孟荀访齐儒学为之光大。秦焚书坑儒,六经断缺。汉兴,高、吕、文、景好黄老不爱儒。武帝即位,大兴儒学,抢救五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重用儒生,经学家公孙弘一日之内封了丞相又封侯,从此中国学子一边倒地倒向儒学。

公孙弘为学官【公孙弘为学官:建元元年和元光五年,公孙弘曾两度举贤良为博士,后来博士称学官。,悼道之郁滞【悼:伤念,痛惜。郁滞:不畅通。这里指儒道未发扬。,乃请曰: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他害怕儒学被阻滞得不到传扬,当了丞相后就上奏请求说:

“丞相御史言【乃请:于是上书奏请。丞相御史言:丞相指公孙弘,御史大夫指番系。此系两人联名上奏。其事载《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制曰‘盖闻导民以礼【制曰:皇帝对臣下口头发言,称“制曰”;以皇帝名义发布法律、文告称“诏令”。“制曰”云云,其内容见《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风之以乐【风:音feng,引喻、教化。】。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大伦:最大的伦理。伦,指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的道德伦理。两句说,丞相同御史大夫向上言:“皇上制命曾说‘朕听说为政者应当用礼指导人民,用乐教化人民。而婚姻呢,又是家庭成员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愍:同“悯”。】

“丞相御史启禀皇上:陛下曾下令说 ‘听说为政者应该用礼仪教导百姓,用音乐感化他们。婚姻之事,乃是夫妇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了,我深感忧虑。

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详:尽。延:聘请。方正博闻之士:品德廉正知识渊博的士人。】,咸登诸朝【咸登诸朝:咸,都。登,进,升。诸,之于。都征聘他们入朝作官。】。其令礼官劝学【礼官:指太常。劝:勉励,提倡。】,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讲议:讨论,研究。洽闻:博闻。这句说:这里责令太常要鼓励人民学礼,自身也要深研博闻大兴儒礼,以此作为天下学礼的先导。】

所以大力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广博的人都来入朝做官。我下令礼官勤奋学习,讲论儒术,要学识渊博,复兴礼乐,以此作为天下人的表率。

太常议【太常:官名,九卿之一。】,与博士弟子【与博士弟子:与,读yu,给。仍指武帝制,他叫太常跟有关人员研究给博士设立弟子之事。与下文“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相呼应。博士,起于秦,供咨询,百家之士皆可充任,无定员。武帝罢百家之言,博士只用儒生。建元五年配齐五经博士,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从此博士兼为学官,博士府署发展为太学。】,崇乡里之化【崇:尊重。这里有推广之义。乡里之化:乡、里都是周代地方基层组织。这里指太学里招收博士弟子,首先从乡里基层组织开始推荐,对于推广乡里的教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广泛培植人材。】,以广贤材焉’。

又命太常商议,给博士配置弟子员生,使民间都崇尚教化,来开拓培养贤才的道路’。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太常臧:即太常孔臧,西汉大儒孔安国的堂兄,孔子第十二代孙。汉武帝于元朔二年欲用孔臧为御史大夫,他自请为太常主持教化。博士平:平为其名,史佚其姓。】: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闻三代句:听说夏、商、周三代治民有方,乡里都设有教育场所,夏代的教育场所叫“校”,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根据陛下旨意。臣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认真商议决定:听说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夏代称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xiáng,详)。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其劝善句:三代奖善的办法是,显善者之名于朝廷(做官);惩恶的办法是,给为恶者以刑罚制裁。】。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他们勉励为善者,就让他在朝中显达扬名;惩治作恶者,就施以刑罪。所以教化的实施,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故教化句:所以教化施行的有效办法是,从京师开始树立一个贤良方正楷模,然后由京师推广到地方。首善:犹今所谓的模范、标兵。今陛下句:与上句“建首善自京师始”相应,谓武帝至德至行便是京师标准的“首善”,天下学习的楷模。风:音feng,教化。】

如今陛下已经明示无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辉,它符合天地之大道,是以整饬人伦为根本,鼓励术学,讲究礼仪,崇尚教化,奖励贤良,以此使海内四方从风向善,这正是实现太平之治的本原啊!

古者政教未洽【洽:滋润,引申为和谐。】,不备其礼【礼:履,有实践之义。】,请因旧官而兴焉【旧官:指博士,谓以太常下属的现有博士为学官,不须另设。全句说,古代政治与教育不协调,不具备教育实践的条件,请依靠原有官员兴办太学。】。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置弟子五十人:这是元朔五年初置弟子的名额,每经十人,五经共五十人。西汉末已达三千人,东汉末多达三万人。】,复其身【复其身:免除博士弟子本人的赋役。】。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协和,礼仪不完备,现在请求借助原有的官职来兴盛它。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补充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郡国县道邑:西汉地方行政分郡、县两级。国,封侯的称侯国,封王的称王国。侯国、王国,与郡平行。道,有少数民族的县称道,道与县平行。邑,有王国公主的汤沐邑,也有侯国的封邑,都与县平行。汉初,郡、县直属中央管辖,七王之乱平定后,郡国县道邑,通通由中央管辖,故均有保送博士弟子的职责。】,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不悖其所闻:悖(bei),违反。谓言行一致,无论在家庭(入)在社会(出)行动都不违背他所学的知识道理。】,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令相长丞:万户以上的大县县官称令,万户以下的小县县官称长。令、长的副职称县丞。令与长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相,指侯国的相,同令、长。二千石:指郡守和国相,秩为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当与计偕:当,立即。计,计吏。偕,同。】,诣太常【诣(yi):到(多用于到某处看所尊敬的人)。五个分句说,县令、侯相、县长、县丞将选举的士子送到所属郡守或国相,经他们谨慎考察认可者,立即与郡国计吏一同前往晋见太常,选举的博士弟子接受教育和其他弟子一样。】,得受业如弟子。

郡国、县、道、邑中有喜好经学,尊敬长上,严守政教,友爱乡邻,出入言行皆不违背所学教诲的人,县令、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经其认真察看合格者,应与上计吏同赴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

一岁皆辄试【辄:每。即一年考试一次。】,能通一艺以上【一艺:一经。】,补文学掌故缺【文学掌故:文学,置于郡国掌文办的小吏。秩百石。掌故,属太常,管图书故籍。】;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郎中:诸郎之一,掌守宫门,秩三百石。籍奏:籍,表册之类。谓将选作郎中的博士弟子造就名册上奏武帝。】

他们学满一年都要考试,能够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人,补充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即有秀才句:即,假若。辄,立即。如果有才能优秀异于同辈的,立即将其姓名奏与上。】。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其:其中。】,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诸不称者罚:博士弟子不成材,或因太常谬选,或因郡县误举,或因教官失教,请皇上追究诸方面有关失职之罪。】

若是特别优异出众的,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报。那些不努力学习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晓一种经学的人,就要罢斥,并惩罚举荐他们的不称职的官吏。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臣谨案句:我恭谨地按照诏书律令颁行(谓没另加自己意见)的是,因皇上明察天人关系,通晓古今知识,文章雅正,训辞既深且厚,施加于臣民的恩德极美。下,颁行。案,同“按”。下文是公孙弘向武帝作的建议。】。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小吏句:那般小吏见闻浅陋(实质是指他们持百家之言,非文学之士),对诏令文告不能研究宣讲,更无法确切传达晓谕民众。】

臣认真领会陛下所下达的诏书和律令,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关系,贯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国义理,文章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它恩德无量将深深造福于社稷百姓。但是小官吏们见识浅陋,不能透彻地讲解诏书律令,无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传布晓喻天下。

治礼次治掌故【治礼次治掌故:治礼,大行属官,掌司礼仪。次治,据《史记会注考证》中井积德说,此二字为衍文。】,以文学礼义为官【以文学礼义为官:指治礼与掌故,凭通晓儒家经学和礼义为官,理应升迁。】,迁留滞【迁留滞:迁,迁转。留滞,长期得不到升迁,即积压人才。“迁留滞”三字一直贯通至“备员”句。这里说治礼、掌故及地方小吏很少迁转,请将地方小吏通经术的迁转为各级卒史,若不足,就迁转治礼、掌故为卒史以备员。这样文学之士就能人尽其才,不仅留滞得到疏通,而且朝廷诏书法令也可得到很好宣讲贯彻。】

而治礼、掌故之职,是由懂经学礼仪的人担当的,他们的升迁很缓慢造成了人才积压。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比二百石:汉制,二百石分两级,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左右内史:内史,周官,治理京师,秦因之。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冯翊。大行:九卿之一,掌接待宾客,后改名大鸿胪。卒史:秩百石的办事吏员。】;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因此请求挑选其中官秩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

先用诵多者【诵多者:诵读《五经》较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中二千石属:指左、右内史及大行属下的卒吏。汉制,二千石分为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级。左、右内史和大行均为中二千石。】,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文学掌故:这里仅指掌故。郡属:郡太守卒吏。备员:配备足员,即上文说郡太守都配备两个通经术的卒吏,边郡配一人。】。请著功令【请著功令:请记载在考核学生成绩的法令上执行。】。佗如律令【佗如律令:佗,同“他”。其他有关事项仍照旧律令执行。】”制曰:“可。”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斌斌:文采和朴实兼备。指三公、九卿、诸大夫、士人和官吏,自从公孙弘的奏书被批准以后,许多都是文质彬彬通晓儒学之士了。】

先选用熟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若人数不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将人员备齐。请把这些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说:“准奏。”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了

【段意】:(传序第二部份)写公孙弘向武帝上书一事被批准。奏书内容首先引述武帝的制,他要以礼乐治天下,让天下兴礼好学成风,德高才茂的儒者都请入朝做官。还要以空前的创举,兴办京师太学,招收博士弟子,广泛培植人材。公孙弘遵制与太常等商议拟定了设置博士弟子的名额(50)、生源(太常选择;郡县保送)、考试(一年一次)、奖惩及其任用(通一经以上者补文学掌故缺额;考试名列前茅者可以为郎中)等方案。又建议凡通儒术的小吏长期未晋升者请按他拟定办法升迁,以利人尽其才和诏令的宣传贯彻。武帝准其奏。

解读~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本篇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它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标题。

文章最精采处是传前的长篇序言,它是一篇出色的史论。作者以深沉的慨叹发端,自然地引出了对几百年儒学兴衰史的回顾。在他扼要讲述自孔子以来儒学所走过的坎坷途程时,着重表现的是儒学虽历经劫难,但在其诞生地鲁国及其毗邻的齐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这说明一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便具有暴力亦无法绝灭它的坚韧的生命力。后面传文写到的汉儒经学大师及其有成就的弟子不是大多为齐鲁间人吗?这也正说明汉代儒学的复兴乃是直接依*历史文化传统的遗留,是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恢复和弘扬。那么,促使儒学迅速复兴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作者不惜笔墨,在序的后半部以详载丞相公孙弘的奏章做了不言而喻的回答。就这样,作者以“通古今之变”的深邃眼光,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说明了汉代儒学在武帝朝勃然兴盛的原因。不过,这种“说明”是比较隐蔽的。综观序言的写法,是寓论于史,亦叙亦议,作者的分析评判就融合在富于感情、要言不繁的叙述文字中,似水乳一体而莫辨。这和其它类传序言往往直接阐发思想观点的做法,颇为不同。

有的当代学者指出,本篇“是司马迁首创的教育史传”,“因为在古代,教育是通过传播儒学来发展的”(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诚然,孔子著述讲学,既是儒学之祖,也是一代教育宗师。公孙弘人品低劣,但他请求立五经博士为官学教师,广收弟子授业,将礼乐教化从京师推向各地,却是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太史公自序》说:“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由此可知,作者为一批儒学大师作传,之所以略于介绍思想学说,而不忘言及其美德、治学态度和受业弟子如何众多、如何有成就,目的就是要表彰他们以言传身教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传按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逐一记人叙事,人物纷繁却秩序井然。其中着墨多寡不一,凡述之详者,往往触及儒学内部的问题。如写辕固生和黄生的争论,暴露了儒家学说自身的矛盾和缺欠;写董仲舒先后遭到主父偃和公孙弘的排挤陷害,反映了一些儒者的卑鄙和儒林人际关系的复杂;写兒宽善以经义断狱而位至三公,却从不匡谏天子,说明在重用儒生的新政策下潜伏着某些令人担忧的弊病,凡此都颇有耐人玩味的深意。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儒林列传第六十一【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