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匈奴列传第五十【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匈奴【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部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古代部落名。相传其领袖禹治水有功,继舜为共主,禹子启建立夏朝,故夏后氏又为夏朝之别称。苗裔:后代。】,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唐虞:指陶唐氏和有虞氏,分别为尧、舜的国号。山戎、猃狁(xianyun)、荤粥(xunyu):都是秦汉以前匈奴的名称。】,居于北蛮【北蛮:指北方蛮荒之地,即中国北部边境内外。】,随畜牧而转移。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唐尧、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骡、駃騠、騊駼、騱【橐(tuo)驼:骆驼。骡:指母马与公驴交配所生之杂种,亦称马骡。駃騠(jueti):即驴骡,母驴与公马交配所生之杂种。騊駼(taotu):马的一种。騱(tuoxi):野马。】

他们的牲畜较多是马、牛、羊,他们的奇特牲畜是骆驼、驴、骡、駃騠、騊駼、騨騱。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毋:通“无”,没有。城郭:古时筑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有二重,内称城、外称郭。此处泛指都邑。常处:常居之所。这句的意思是说:他们没有城邑,没有经常居住的房屋,也不从事农业生产。】,然亦各有分地【分地:分占的牧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他们追寻着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经常居住的地方,不搞农业生产,但是也有各自分占的土地。没有文字和书籍,用言语来约束人们的行动。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少长(shaozhang):年龄稍大。】: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士:指男子。毌(wan):通“贯”、“弯”,拉弓。】,尽为甲骑【尽:都。为:做、当。甲:铠甲、战衣。骑:骑兵。意思是都当骑兵。】

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击鸟和鼠,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兔,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弓,全都披挂铠甲,骑着战马。

其俗,宽则随畜【宽:和缓,指平时。平常无事就随着牲口游牧。】,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因:以。意动句,即把射猎飞禽走兽作为职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急:紧急,指战时。战时人人练习攻战之术,以便侵掠征伐。】,其天性也。

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则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形势紧急时,则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

其长兵则弓矢【长兵:指能够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兵器。】,短兵则刀鋋【短兵:近距离作战的兵器。鋋(chan又音yan):铁柄小矛。】。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羞:害羞。遁走:逃跑。走,跑。不羞遁走:意动用法,不认为逃跑是羞耻的事。】。苟利所在【苟:假如;只要。】,不知礼义。

他们的长兵器有弓和箭,短兵器有刀和铤。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许。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咸:都。】,衣其皮革【衣:穿。】,被旃裘【被:通“披”。旃(zhan)裘:用兽毛、兽皮制成的衣服。】。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自君王以下,都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剩馀之物。他们看重壮健之人,轻视老弱者。

父死,妻其后母【妻其后母:意动用法,把他的后母当作妻子。下句“皆取其妻妻之”意同,把兄弟的妻子当作妻子。这是匈奴的一种风俗,一为财产不外散,二为繁衍人口。】;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讳:避讳,旧时对帝王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称为避讳。匈奴人不避讳。】,而无姓字【姓字:姓氏和表字。其实匈奴贵族亦有姓氏,单于姓挛鞮氏,显贵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

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妻子为妻。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

夏道衰【夏:夏朝。道:国运。衰:衰落。】,而公刘失其稷官【公刘:周族领袖。稷官:农官。】,变于西戎【此句谓,在西戎地区进行改革。】,邑于豳【豳(bin)地名,今陕西彬县东北。】。其后三百有馀岁【有:又。】,戎狄攻大王亶父【戎狄:泛指西、北两方的部族。大(tai)王亶(dan)父:即古公亶父,周族领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亡走岐下【亡:逃。走:跑。岐下:岐山之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悉:全部。邑焉:在这里聚居。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作周【作周:建立周国。】

夏朝政治衰微时,公刘失去他的稷官之职,改变了西戎的风俗,在豳地建起都邑住了下来。这以后三百多年,戎狄族进攻周太王亶父,亶父逃跑到歧山脚下,而豳地民众都跟随亶父来到歧山下,在此营造城邑,创建周国。

其后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西伯昌:周文王姬昌。畎(quan)夷氏:即犬戎,戎族的一支。】。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洛邑【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纣:商代亡国之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营: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复居于酆、鄗【酆、鄗(fenghao):周都名,地处今陕西西安以西。】,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人贡,命曰“荒服”【荒服:荒远而能服事帝王的地区。】

这以后又过了百余年,周西伯姬昌讨伐畎夷氏。其后十多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营建洛邑,重又回到酆京、镐京居住,把戎夷驱逐到泾水和洛水以北,让他们按时向周进贡,叫做“荒服”。

其后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穆王:周穆王姬满。】,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是:这时,此时。之:以。】,荒服不至。

其后二百余年,周朝政治衰微,周穆王讨伐大戎,获得四条白狼和四只白鹿就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的戎夷之人不再来镐京进贡。

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甫刑;周穆王命其相甫侯制定的刑法。辟:法度、法律。】。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周幽王:西周末代国君,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用:因为;由于。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也作对妾的称呼。褒姒(si)):幽王宠妃,后立为王后。】,与申侯有郤【郤:通“隙”,嫌隙。】

于是周王朝就制定了《甫刑》的法规。穆王以后二百余年,周幽王因为宠幸褒姒的缘故,与申侯有了仇怨。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宣臼,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俘褒姒,拥立平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中国:指华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区以至黄河中下游一带。】

申侯动怒,就和犬戎一起在骊山之下攻击并杀死了周幽王,犬戎就夺得了周朝的焦获之地,居住到泾水和渭水之间,侵犯中原地区。

秦襄公救周【秦襄公:秦国开国君主,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受封为诸侯。】,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洛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燕、齐:均系周朝封国。】,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这时秦襄公援救周王朝,于是周平王离开了酆京、镐京,向东迁徙到洛邑。就在这时,秦襄公攻打戎人来到歧山,开始被封为诸侯。此后六十五年,山戎越过燕国进攻齐国,齐釐公同山戎在齐国城外交战。

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后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郑:周朝封国。氾(fan)邑:邑名,在今河南襄城。】

其后四十四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北上讨伐山戎,山戎逃跑。这以后二十多年,戎狄来到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奔到郑国的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已而:不久。黜(chù):废。】,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以故:因为这缘故;因此。】,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最初,周襄王想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的姑娘作王后,同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不久,襄王废黜了狄后,狄后怨恨;襄王的后母叫惠后,有个儿子叫子带,想立他为王,于是惠后同狄后、子带为内应,为戎狄打开城门,因此戎狄才能进城,打败周军,赶走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

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或:有的;有的人。虚指代词。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戎狄是应:引自《诗·鲁颂·閟宫》。应(ying):打击。是:表示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诗意为打击戎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引自《诗·小雅·六月》。薄:语助词。大原:地区名,在今甘肃东北部。一说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出舆彭彭,城彼朔方”【出舆彭彭(bang),城彼朔方:引自《诗·小雅·出车》。舆:车厢、车。彭彭:形容车马盛多,车声隆隆。城:筑城。朔方:北方。】

于是戎狄中的一些人就住到了陆浑,东部到达了卫国,侵犯虐害中原人民,中原人痛恨他们,所以《诗经》的作者们作诗说“打击戎狄”,“讨伐猃狁,到达大原”,“出动军车,战马盛多”,“在北方筑城”。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既:已经。】,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晋文公: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翟(di):通“狄”。】,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内(na):通“纳”。纳入。】,居于洛邑。

周襄王在外住了四年,于是派使者向晋国告急。当时晋文公刚刚即位执政,想要创建霸业,就发兵讨伐并驱逐了戎狄,杀了子带,迎回周襄王,居住在洛邑。

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攘(rang):排斥;排除;讨伐。】,居于河西圁【河西:地区名。今陕西东部,黄河南段西岸地区。圁(yin):水名,即秃尾河。在陕西北部。】、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在那时候,秦、晋是强国。晋文公赶跑的戎狄,居住在河西的圁水、洛水之间,称为赤狄、白狄。

秦穆公得由余【由余:春秋时秦国大夫,帮助穆公称霸西戎。】,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䝠之戎【陇:山名。在陕西、甘肃边境。绵诸、绲(kun)戎、翟、䝠(huán,又音yuan):都是西戎族部落名称。】,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梁山:山名,在陕西韩城县境。漆:水名。在今陕西铜川一带。义渠、大荔、乌氏、朐(qu)衍:都是西戎族的部落名称。】。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林胡、楼烦:部族名。】,燕北有东胡、山戎【东胡、山戎:部族名。】

秦穆公得到由余的帮助,使西戎八个国家都服从秦国,所以从陇地往西有緜诸、绲戎、狄、等戎族,歧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而晋国北部有林胡、楼烦等戎族,燕国北部有东胡和山戎。

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相一:相互统一。】

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里,都有自己的君长,常常相聚在一起的竟有百多个戎族部落,但都不能相互统一。

自是之后百有馀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晋悼公:姬周,晋国国君。使:派。魏绛:晋国大夫。和:和好。】,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赵襄子:赵毋恤,晋国执政大臣。逾:越过。句(gou)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破并:攻破、并吞。代:国名。以:而。胡貉:古代部族。】

从此以后一百多年,晋悼公派魏绛与戎狄人讲和,戎狄都朝见晋国。以后百多年,赵襄子越过句注山,击败并合并了代地,逼近胡人和貉人居住区。

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智伯:晋六卿(赵、韩、魏、范、中行、智伯)之一。曾立哀公骄为晋君,专权一时。分晋地而有之:韩、赵、魏都是春秋时代和战国初期晋国的显贵家族,后来灭智伯共同瓜分晋国,各自独立建国。】,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界:毗连;连接。】

这以后,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共同消灭了智伯,瓜分了晋国并占有了它的国土。这样,赵国就占有了代地与句注山以北的土地,魏国占有了河西和上郡,因此就和戎人接界。

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稍:逐渐。】,至于惠王【惠王:秦惠文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这之后,义渠的戎人修建城郭守卫自己,而秦国逐渐蚕食他们,到了惠王时,就攻取了义渠的二十五城。惠王攻打魏国,魏国把西河和上郡都给了秦国。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宣太后:秦昭王母亲。乱:淫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王时,义渠戎人之王与宣太后淫乱通*,生下两个孩子。宣太后在甘泉宫谋杀了义渠戎王,于是发兵讨伐并消灭了义渠。于是秦国占有了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变俗:改变赵国风俗。】,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高阙:在今内蒙杭锦后旗东北。云中:郡名。在今内蒙中部。雁门:郡名。在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黄旗海、岱海以南。代郡:郡名。在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西北部。】

而赵武灵王也改变风俗,穿起胡服,练习骑马射箭的本领,打败了北方的林胡、楼烦。修筑长城,从代地沿着阴山修下去,直到高阙,建起关塞,设置云中郡、雁门、代郡。

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质:人质。】,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馀里【归:回国。袭:袭击。破:打败。走:赶走。却:退却。】。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

这以后燕国有位贤能的将领叫秦开,到胡人那里做人质,胡人特别信任他,他回国后袭击并打跑了东胡,东胡后退千余里。当年那位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王的秦舞阳,就是秦开的孙子。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冠带:戴帽束带为古代士大夫以上的装束,引申为文明的意思。战国七:指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国家。它们是战国时代七大强国,经常互相攻战。】,而三国边于匈奴【三国:指秦、赵、燕。】

燕国也修筑长城,从造阳修到襄平;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来抵御胡人。这个时候,具有文明礼俗且又经常彼此攻伐的大国共有七个,而其中三个和匈奴临界。

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適戍:被罚守边。適,通“谪”。】

后来李牧当赵国将军时,匈奴不敢进入赵国的边境。其后秦朝灭亡了六国,秦始皇便派蒙恬领十万大军向北攻打匈奴,把黄河以南的土地全都收复,凭借黄河为边塞,*近黄河修起四十四座县城,迁徙因犯罪而被罚守边的人到这里,充实这些县城。

而通直道【直道:道路名。为当时从关中前往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又修起直通大道,从九原直到云阳,利用山边、险要的沟堑、溪谷等可以修缮的地方筑起城池,起自临洮,终于辽东,长达万余里。又渡过黄河,占据了阳山、北假一带。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月氏(zhi):部族名。】。匈奴单于曰头曼【单于(chanyu):匈奴君主称号。头曼:人名。】,头曼不胜秦,北徙。

这时,东胡强大而月氏兴盛。匈奴的单于叫头曼,头曼打不过秦,就向北迁徙。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故塞:原先的边塞。此处指河套以南原秦朝所筑长城。】

过了十多年,蒙恬死去,诸侯背叛了秦国,中原混乱,那些被秦谪守边疆的人也都离此而回。于是匈奴得到宽缓之机,又渐渐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与中原旧有的关塞接界

【段意】:写匈奴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及匈奴的社会习俗。说明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属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居住在北部边境地区,从事畜牧业,善骑射。自夏代以来,常侵扰汉民族居住的中原北部边境,发生了多次战争。

解读~匈奴列传第五十

本文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记述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以战争为主的紧张关系。第四段记述太史公对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

同匈奴战争是汉武帝一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从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的四十四年当中,汉与匈奴始终处于时战时休、战多于休的敌对状态。在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对于匈奴奴隶主的不守信义,不遵礼法、侵扰边境,破坏和平、好杀成性等,都做了含蓄的批评和指责;同时也对汉武帝不停地进行征战,耗费人力物力,特别是对他的不知择贤、任人失当等,做了含蓄的讥讽,显示了作者对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公允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因为本文涉及对当时政治的评述,论述的又是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作者采用了寓论于叙的写法,又在“大史公曰”中连用两句“唯在择任将相哉”,“隐然言外”(何焯《义门读书记·史记》),“微旨实寓讥”(《史记评林》引余有丁语),使本文在《史记》中显示出不同的叙事言志的特色。

另外本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匈奴的世俗风情,文字简约,颇似一篇风俗书,很有文献史料的价值,是《史记》的名篇。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匈奴列传第五十【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