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张耳者,大梁人也【大梁:地名,战国时为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西北。】。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魏毋忌:人名,魏昭王的小儿子,封为信陵君。“毋”也作“无”。】。张耳尝亡命游外黄【亡命游外黄:削除户籍流亡游走外黄。外黄,地名,在今河南民权西北。】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作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在外,来到外黄。

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亡其夫:逃离她的丈夫。去抵父客:去投奔父亲的朋友。客,宾客,朋友。】。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

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特殊的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美女说:

“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卒为请决:终于替她作主与前夫决裂。决,决裂,指断绝夫妻关系。】,嫁之张耳。

“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美女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

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致:招致。】。乃宦魏为外黄令【宦魏:在魏国做官。】,名由此益贤。

张耳这时从困窘中摆脱出来,广泛交游,女家给张耳供给丰厚,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 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

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儒术:儒家学说。】,数游赵苦陉【苦陉(xing):战国时赵国地名,在今河北定县东南。】。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以其女妻(qi)之:把女儿嫁给他。】,亦知陈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父事张耳: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张耳。事:服事,为……服务。】,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刎颈交:生死之交。】

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他,也很了解陈馀不是一般平庸无为的人。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家外黄:家住在外黄。】。高祖为布衣时【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购求:悬赏通缉。购,悬赏征求。求,寻找。】,陈馀五百金。

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之:到,至。陈:地名,今河南淮阳。】,为里监门以自食【为里监门以自食:做里门看守人养活自己。里:古代居民区单位,相传周代以25家为里,有里门。监门:守门人。】

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维持生活。

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馀【过笞(chi):打骂。过:责备。笞:用竹板打。】,陈馀欲起,张耳蹑【蹑(nie):踩。】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数(shu):批评。】

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不动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

“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反用门者以令里中:言利用里门看守身分号令里中居民。】

“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的对。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

【段意】:写张耳、陈馀贫贱时之事。二人是魏国都城大梁知名的贤者,富人主动将女嫁给他们。张耳与布衣时的刘邦有些交情。秦灭魏后,张耳、陈馀改名换姓逃往陈地作里门看守,忍辱逃避秦的通缉。

陈涉起蕲【陈涉:人名,名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与吴广等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起义。蕲(qí):古县名,在今安徽宿县。】,至人陈【陈:春秋诸侯国名,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毫县一带。】,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谒(ye):进见,通名请见。】。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i)坚执锐:身穿坚固的战衣,手执锐利的武器。】,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复立楚社稷:言恢复楚国。社稷,土、谷之神,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监临:监察临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罢(pi):通“疲”。此句言秦使百姓力疲财尽。】,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瞋(chen)目张胆:张目放胆。言鼓足勇气,无所畏惧。】,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

陈涉就此征求陈馀、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掠尽百姓的财物。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残去暴。

今始至陈而王之【王(wang):称王。】,示天下私【示天下私:显示私心于天下。】。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后:子孙后代。】,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为秦益敌:为秦国增添敌对势力。】

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与(yǔ)众:同盟者众多。】。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给它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

诸侯亡而得立【亡而得立:灭亡后又得以复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解:分裂,离散。】”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陈馀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举梁、楚而西:从魏、楚举兵西进。梁,战国时魏国,因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魏又称“梁”。】,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略:(以军队)强取侵夺。】

陈馀再次规劝陈王说:“大王调遣梁、楚的军队向西挺进,当务之急是攻破函谷关,来不及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

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善:友好。武臣:人名。】,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于是,陈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白马:白马津,在河南滑县北。】,至诸县,说其豪桀曰:“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残贼:伤害。】,数十年矣。

武臣等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到各县对当地杰出的人物游说道:“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百姓,已经几十年了。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长城之役,五岭之戍:指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人耗费巨大人力财力修筑万里长城,又派五十万人戍守南方五岭。】,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头会(kuai)箕敛:按人头收谷,用箕收取,言赋税苛重。】,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按人头收缴谷物,用簸箕收敛,用来供给军费开支,财尽力竭,民不聊生。加上严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宁。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此句言家家愤怒,人人投入起义战斗,报仇雪恨,各郡县杀了郡守、县令等地方官。】

陈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导天下,在楚地称王,纵横两千里,没有不响应的,家家义愤填膺,人人斗志旺盛,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县里杀了他们的县令县丞,郡里杀了他们的郡守郡尉。

今已张大楚【张大楚:陈涉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吴广:人名,与陈涉一起领导农民起义。周文:人名,起义军将领之一,后战败自杀。将(jiang):率领。】。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

如今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攻击秦军。在这时不成就封侯大业的,不是人中的豪杰。请诸位互相筹划一番!

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苦秦:为秦所苦。】。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因:凭借,依靠。】,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士之一时:言众豪杰的时机。】”豪桀皆然其言【然其言:认为他的话正确。】

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认为苦于秦国的暴政时间太长久了。凭着普天下的力量攻打无道昏君,报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据土地的大业,这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时机啊。”所有的豪杰都认为这话说得很对。

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城,馀皆城守【城守:据城防守。】,莫肯下。乃引兵东北击范阳【范阳:古县名,在今河北定兴以南。】

于是行军作战、收编队伍,扩充到几万人的军队,武臣自己立号称武信君。攻克赵国十座城池,其余的都据城坚守,没有肯投降的。于是带兵朝东北方向攻击范阳。

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曰【蒯(kuai)通:人名,本名“彻”,因避汉武帝刘彻讳,《史记》《汉书》都作“通”。以善辩著名,有权变,武信君用其策降赵三十余城,韩信用其计而平定齐地。后劝韩信叛汉,韩信不听,遂佯狂遁去。】“窃闻公之将死,故吊【吊:吊唁。】。虽然,贺公得通而生。

范阳人蒯通规劝范阳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将要死了,所以前来表示哀悼慰问。虽然如此,但是还要恭贺您因为有了我蒯通而能获得复生。”

范阳令曰:“何以吊之?”对曰:“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孤人之子:使人之子成为孤儿。黥(qing):用刀刺人面额后用墨涂染的刑法。】,不可胜数。

范阳令说:“为什么对我哀悼慰问?”蒯通回答说:“秦国的法律非常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县令,杀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儿寡母,砍断人家脚的,在人家脸上刺字的,数也数不清。

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倳(zi):刺入。】,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然则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

然而慈祥的父辈孝顺的子女没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里的原因,是害怕秦国的酷法罢了。如今天下大乱。秦国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会把利刃插进您肚子而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来哀悼慰问您的原因啊。

今诸侯畔秦矣【畔:通“叛”,反叛。】,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坚守范阳,少年皆争杀君,下武信君【下武信君:归附武信君。】。君急遣臣见武信君,可转祸为福,在今矣。

如今,各路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马即将到来,您却要死守范阳,年轻的人都争先要杀死您,投奔武信君。您应该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就在而今了。

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曰:“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传檄(xi)而千里定:言不用攻战,只传文书便可平定千里。檄:古代官方文书。】,可乎?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打了胜仗而后夺取土地,攻破了守敌然后占领城池,我私下认为错了。您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过战斗而夺取土地,只要发出征召文告就让您平定广阔的土地,可以吗?”

武信君曰:“何谓也?”蒯通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也【此句言范阳令本该守战,但他贪富怕死,想先投降,可是又怕武信君像对待前面十城的守将一样杀了他。宜:应该。】

武信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蒯通回答说:“如今范阳令应当整顿他的人马用来坚守抵抗,可是他胆小怕死,贪恋财富而爱慕尊贵,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来投降,又害怕您认为他是秦国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样被杀死。

然今范阳少年亦方杀其令,自以城距君【方:将要。距:通“拒”,抵御,抗拒。】。君何不赍臣侯印【赍(ji):交给。】,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杀其令。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朱轮华毂(gu):红漆车轮,彩绘车毂,古代贵族所乘的车。毂,车轮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的部分。】,使驱驰燕、赵郊。

可是,如今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正想杀掉他,自己据守城池来抵抗您。您为什么不把侯印让我带去,委任范阳令,范阳令就会把城池献给您,年轻人也不敢杀他们的县令了。让范阳令坐着彩饰豪华的车子,奔驰在燕国、赵国的郊野。

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馀城。

燕国、赵国郊野的人们看见他,都会说这就是范阳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马上就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了,燕、赵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这就是我说的传檄而平定广阔土地的计策。”武信君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不战而降的有三十余座城池。

【段意】:写张耳陈馀投奔陈涉起义军后的几件大事。一、劝说陈涉不要急于在陈称王,建议立六国之后代共同灭秦,取天下而成帝业。陈涉不听,称王于陈。二、劝陈涉攻占赵国。二人任左右校尉,辅助武臣说服诸县豪杰,聚兵数万,攻下赵国十座城。三、采纳蒯通的计策,通过赐范阳令侯印,传檄而定千里,不战而得赵三十余城。

至邯郸【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秦时置邯郸郡。】,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至戏(xi)却:到戏地退兵。戏,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戏水边。却,退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徇(xun)地:攻取占领土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

到达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部队已经进入关中,到戏水地区又败下阵来;又听说为陈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将领,多被谗言所毁,获罪被杀,又怨恨陈王不采纳他们的计谋,不能晋升为将军,而让他们做校尉。

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介居:独处。】,不王无以填之。

于是就规劝武臣说:“陈王在蕲县起兵,到了陈地就自立称王,不一定要拥立六国诸侯的后代。如今,将军用三千人马夺取了几十座城池,独自据有河北广大区域,如不称王,不足以使社会安定下来。

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时间不容息:言时机稍纵即逝。】”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况且陈王听信谗言,若是有人回去报告,恐怕难免祸患。还不如拥立其兄弟为王;否则,就拥立赵国的后代。将军不要失掉机会,时机紧迫,不容喘息。”武臣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自立为赵王。任用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邵骚做左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族:灭族,杀死整个家族。】,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派人回报陈王,陈王听了大发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杀尽,而发兵攻打赵王。陈王的国相房君劝阻说:“秦国还没有灭亡而诛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祝贺,让他火速带领军队向西挺进,攻打秦国。”

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徙系(ji):迁徙拘囚。】。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儿子做了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趣(cu):通“促”,急,赶快。】。张耳、陈馀说武臣曰:“王王赵【王王赵:王称王于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

陈王派使者向赵王祝贺,让他火速调动军队向西进入关中。张耳、陈馀规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本意,只不过是将计就计来祝贺大王。

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毋西兵:不要往西发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楚王灭掉秦国之后,一定会加兵于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发兵夺取燕、代,向南进军收缴河内,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赵国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拥有燕、代,楚王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强制赵国。”赵王认为他们讲的对,因而,不向西发兵,而派韩广夺取燕地,李良夺取常山,张黡夺取上党。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赵王乃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间(jian)出:乘空闲私自外出。间:“閒”的俗字,空隙。】,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

韩广的军队到达燕地,燕人趁势拥立韩广做燕王。赵王就和张耳、陈馀向北进攻燕国的边界。赵王空闲外出,被燕军抓获。燕国的将领把他囚禁起来,要瓜分赵国一半土地,才归还赵王。

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馀患之【患之:为之忧虑。】。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厮养卒:伙夫。谢:告诉。言有个伙夫告诉同舍中之人。】“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馀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若:你。】

赵国派使者前去交涉,燕军就把他们杀死,要求分割土地。张耳、陈馀为这件事忧虑重重。有一个干勤杂的士兵对他同宿舍的伙伴说:“我要替张耳、陈馀去游说燕军,就能和赵王一同坐着车回来。”同住的伙伴们都讥笑他说:“使臣派去了十几位,去了就立即被杀死,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赵王呢?”

乃走燕壁【壁:营垒。言伙夫跑到燕营。】。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

于是,他跑到燕军的大营。燕军的将领见到他,他却问燕将说:“知道我来干什么?”燕将回答说:“你打算救出赵王:”他又问:“您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吗? ”燕将说:“是贤明的人。”他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将回答说:“不过是要救他们的赵王罢了。”

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箠(chui):鞭子。此句言不用兵革,驱马便得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

赵国的勤杂兵就笑着说:“您还不了解这两个人的打算。武臣、张耳、陈馀手执马鞭指挥军队攻克了赵国几十座城池,他们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称王,难道甘心终身做别人的卿相吗?

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少(shao)长(zhang):年纪大小。】,以持赵心【持赵心:掌握赵国人心。】

做臣子和做国君难道可以相提并论吗?只是顾虑到局势初步稳定,还没有敢三分国土各立为王,权且按年龄的大小为序先立武臣为王,用以维系赵国的民心。

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

如今赵地已经稳定平服,这两个人也要瓜分赵地自立称王,只是时机还没成熟罢了。如今,您囚禁了赵王,这两个人表面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好瓜分赵国自立为王。

夫以一赵尚易燕【易:轻视。】,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左提右挈(qie):相互扶持。】,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为御:为(赵王)驾驶车马。】

以原来一个赵国的力量就能轻而易举地攻下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以杀害赵王的罪名来讨伐,灭亡燕国是很容易的了。”燕国将领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归还赵王,勤杂兵就替赵王驾着车子,一同归来。

【段意】:写张耳陈馀怨恨陈涉、拥立武臣为赵王之事。一、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陈馀升任为大将军,张耳升任为右丞相。二、劝说武臣不听陈涉调遣(向西发兵击秦),而派将兵向北取燕、代,向南收河内以扩充赵王地盘。三、赵王部下韩广取燕后自立为燕王,并乘便劫持了赵王想分赵一半土地,一伙夫利用张耳陈馀的声威与实力智迎赵王而归。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太原:郡名,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

李良平定常山以后,回来报告,赵王再派李良夺取太原。李良的部队到了石邑,秦国的军队已经严密地封锁了井陉,不能向前挺进。

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遗(we):送。】,不封【不封:不密封。故意泄密,使赵国君臣相疑。】,曰:“良尝事我得显幸【显幸:显荣宠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贵良:使李良显贵。】

秦国的将领慌称二世皇帝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没有封口,信中说:“李良曾经侍奉我得到显贵宠幸。李良如果能弃赵反正归秦,就饶恕李良的罪过。使李良显贵。”

良得书,疑不信。乃还之邯郸,益请兵【益:再。】。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馀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伏谒:跪伏拜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

李良接到这封信,很怀疑。于是兵回邯郸,请求增加兵力。还没回到邯郸,路上遇到赵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归,跟着一百多随从的人马。李良远远望见如此气魄,认为是赵王,便伏在地上通报姓名,赵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将军,只是让随从的士兵答谢李良。

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惭其从官:在从官面前感到惭愧。】。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

李良一向显贵,从地上站起来,当着随从官员的面,感到很羞愧。随行官中有一个人说:“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领的人便先立为王,况且赵王的地位一向在将军之下,而今,一个女儿家竟不为将军下车行礼,请让我追上去杀了她。”

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将(jiang):统率。】。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数万人。

李良已经收到秦王的书信,本来就想反赵,尚未决断,又遇上这件事,因而发怒,派人追赶赵王的姐姐,杀死在道中,于是就率领着他的军队袭击邯郸。邯郸方面不了解内变,武臣、邵骚竟被杀死。赵人很多是张耳、陈馀的耳目,因此能够逃脱。收拾武臣的残破军队,得到五万人。

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羁(ji)旅:寄居作客。】,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后,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李良进兵击陈馀,陈馀败李良,李良走归章邯【章邯:人名,秦二世的武将,曾破陈涉军,后投降项羽,败于汉高祖后自杀。】

有的宾客劝告张耳说:“你们俩都是外乡人,客居在此,要想让赵国人归附,很困难;只有拥立六国时赵王的后代,以正义扶持,可以成就功业。”于是寻访到赵歇,拥立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李良进兵攻击陈馀,陈馀反而打败了李良,李良只好逃回去,投奔秦将章邯。

【段意】:写张耳陈馀在李良反赵后立赵歇为王之事。一、秦策反赵王部将李良。二、李良杀赵王姐,反赵攻破邯郸,杀了赵王武臣。三、张耳陈馀逃脱后听从宾客意见,寻访到原赵国后代赵歇,立之为王。四、陈馀击败李良,李良投秦。

解读~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这是张耳、陈馀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主要记述了他们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史实,不虚美,不隐恶,采用先杨后抑的手法,使得善、恶俱张,功过分明。

本文以张耳和陈馀的相处关系为主脉,以其贤德名誉为支流,起笔就记述张耳之“贤”,陈馀“非庸人也”。他们忘年羁旅,“相与为刎颈交”。极力渲染其友谊非同一般,高尚可贵,而这友谊又是在艰苦斗争之中凝结而成:屈处监门,忍辱负重;同谒陈涉,北略赵地;共佐赵王,得为将相;邯郸脱险、兵败李良……。他们共尝艰难危厄的苦辛,分享胜利与成功的欢乐,真可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挚友。与此同时,作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的贤德与才干。秦闻二人“ 魏之名士”,悬重金以“求购”,陈涉闻其贤,“见即大喜”,都是从侧面表现他们名誉早已远播。为陈涉设计“据咸阳以令诸侯”而成帝业的方略,反衬出他们的远见卓识。请缨北略赵地,共立武臣为王,又从正面表现他们的韬略。行文至此,作者把他们的亲密友谊与令人钦佩的贤德才能推上了峰巅。然而,笔锋陡转,突写张耳困守钜鹿,陈馀拥兵自保,不肯相救,二人友谊出现裂痕;解围之后,张耳收缴陈馀印信,造成友谊的彻底破裂。项羽分封,张耳为王,陈馀为侯,使二人矛盾激化,大动干戈,誓不两立。汉王召陈馀击楚,陈馀竟以“汉杀张耳”为条件。行文至此,什么贤名、友谊,已荡然无存,一下子又把他们跌入谷底深渊。

这种先杨后抑的手法,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张、陈贫贱艰难之时相与诚信,显贵之后以利相倾这种前后不一的处世态度,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性格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太史公说:“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岂非以势力交哉?”这一针见血的剖析,不仅切中了他们的交往实际,也道出了用这种妙笔所揭示的主题。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