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刺客列传第二十六【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曹沫者【曹沫:即曹刿,曾佐助鲁庄公打败齐国军队于长勺。】,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好力:好勇、好斗。】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遂邑:古国名,在今山东省肥城县南。】。犹复以为将。

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柯:齐邑,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盟:盟誓定约。】。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劫:挟持、逼住。】,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而问曰:据《公羊传》知此问话者为管仲。】“子将何欲?”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齐国侵凌鲁国太深入了,以至鲁国的城墙塌倒就会压到齐国的土地上。】,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倍:同“背”。】

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有专诸的事迹。

【段意】:记述曹沫于盟会中执匕首劫齐桓公,逼他归还侵鲁之地,而终使自己三战所亡之地复归于鲁的故事,表现曹沫的有胆有识,能估计到齐国在这件事情上会是既不敢加害、又不敢背约的态度。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堂邑:吴地名,在今江苏省六合北。】。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伍子胥:又名伍员,楚国人,其父伍奢,兄伍尚皆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亡:逃亡。如:去、到。】,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

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内志:指欲在国内夺取王位。】,未可说以外事【外事:指伐楚等对外用兵之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眜。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

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適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尝:“同常”。】。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

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灊:古邑名,在今安徽省霍山东北。】;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变:变化、反应。】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不求何获:自己不追求,哪能得到东西。】?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骨鲠之臣:坚持原则、直言敢谏的大臣。此处指得力的助手。】,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光之身,子之身也:意谓你的家庭后事一概由我负责,我可以代替你。】

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窟室:地下室。】,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亲戚:亲信、亲近者。】。夹立侍,皆持长铍【铍(pi):两边都有锋刃的刀。】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详:同“佯”,假装。】,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鱼炙:烧好的鱼。】。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bo):用手撕开。】,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王人:王僚的侍从亲近等。】。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hélǚ):吴国诸侯王,夫差之父。】。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其后七十馀年而晋有豫让之事。

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此后七十多年,晋国有豫让的事迹。

【段意】:记述专诸为吴国公子光刺刹吴王僚的故事。在吴王僚早存戒心、警卫森严的情况下,专诸竟用“置匕首于鱼炙之腹中”的办法而使行刺成功,足见其既智且勇。本段叙事脉络清楚,条理晰然。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是晋诸侯国的大臣,春秋末期,晋国诸侯的权力下落,政事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把持,史称六卿专晋,其中智氏势力最大。】。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名毋恤,赵简子之子,晋文公臣赵衰(cui)的后代。】,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饮器:酒壶、酒杯之类。一说即溲器、尿壶。】

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乃变名姓为刑人【刑人:被判刑服役的人。】,入宫涂厕【入宫涂厕:到赵襄子的宫中去抹厕所的墙。】,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

内持刀兵【刀兵:利器,即匕首。】,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走了。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漆身为厉:以漆涂身,使之如患癞病。厉同“疠”,恶疮;又同“癞”,麻疯病。】,吞炭为哑【吞炭为哑:吞炭伤喉,使声音嘶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委质:委身、托身、投靠。】,襄子必近幸子【近幸:亲近宠爱。】。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顾不易邪:难道还不容易吗?】?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

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列其罪状而责之。】“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众人遇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来对待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国士遇我:像对待国士那样来对待我。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物。】,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死名之义:为某种名声而死的义务。】。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布腹心:讲出心里话。】”于是襄子大义之【大义之:对他(豫让)的侠义精神大加赞赏。】,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其后四十馀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此后四十多年,轵邑有聂政的事迹。

【段意】:记述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而千方百计地谋刺赵襄子的故事。作品宣扬了为作者所推崇的“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并赞扬了豫让宁光明磊落至死不惜,亦不肯“怀二心以事其主”的精神品格。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轵(zhi):魏邑名,在今河南省济源东南。深井里:村名。】。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他为杀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职业。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濮阳:卫都,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严仲子:名遂,韩诸侯国之臣。】,与韩相侠累有隙【侠累:名傀,韩君之叔,韩国之相。隙:仇怨。】。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游:四处周游。】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奉事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严仲子怕遭杀害,逃走了。他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请:求见。】,数反【数反:多次前来。因聂政不想见。】,然后具酒自觞聂政母前【自觞:亲自敬酒。】

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

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镒(yi):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前为聂政母寿【为寿:祝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固谢: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喝到畅快兴浓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寿。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

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客游:漂流作客,指避仇在齐。】,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甘毳:香甜肥美的食品。】。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

严仲子辟人【辟:同“避”。】,因为聂政言曰【因:于是、借机。为:对。】“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行游诸侯众矣:意谓到过许多国家,找过许多人,但没有遇到合适的。】;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大人:指聂政之母。粗粝(li):粗糙的米粱,即谦指饮食生活。】,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人,我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来到齐国,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你母亲大人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

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未敢以许人:不敢为朋友去死。】”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卒备宾主之礼:意谓严仲子受到一定礼数的接待,表明聂政已有将心许之的意思。】

聂政说:“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分,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终于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除服:服丧期满。】,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车骑:犹言屈尊。】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安葬后,直到丧服期满,聂政说:“唉呀!我不过是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结交。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浅鲜:浅薄、稀少。指自己对严仲子的礼仪交情浅少,无法与对方相比。鲜,少也。】,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但从这件事看来,人家是特别赏识我啊!徒:独、特别。】

我待人家的情谊是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而严仲子献上百金为老母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件事说明他是特别了解我啊。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二句:意谓严仲子因被一点小事所激愤就把我这个穷困鄙陋的人视为亲信,我面对这件事,怎能默不作声就算完了呢!睚眦(yazi):瞪了一眼。嘿然:默不作声。】!且前日要政【要:同“邀”。】,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贤德的人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把我这个处于偏僻的穷困屠夫视为亲信,我怎么能一味地默不作声,就此完事了呢!况且以前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在世,才没有答应。而今老母享尽天年,我该要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从事:办理这件事。】

于是就向西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以前所以没答应仲子的邀请,仅仅是因为老母在世;如今不幸老母已享尽天年。仲子要报复的仇人是谁?请让我办这件事吧!”

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甚设:甚盛。指防卫森严。】,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我要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发生失误。】,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距离不太远,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车骑人众,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皮面:破面,毁坏面颜。决,同“抉”。】,自屠出肠,遂以死。

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 出肠子,就这样死了。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购【县购:悬赏以求。县,同“悬”。】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

政姊荣软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贼:指杀人凶手。】,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於邑:同“呜咽”,低声哭泣。】“其是吾弟欤【其是吾弟欤: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其:大概。欤,疑问叹词。】?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

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暴虐:施行暴虐,指杀害。】,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所谓轵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

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蒙污辱自弃于市贩间:指聂政居齐为屠事。】,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

聂荌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可是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

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绝从:避免让亲属受连累获罪。】,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这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荌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濡忍:容忍。】,不重暴骸之难【不重:不顾。暴骸:被杀。】,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绝险千里:犹言千里跋涉。】,姊弟俱僇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假使聂政果真知道他姐姐没有含忍的性格,不顾惜露尸于外的苦难,一定要越过千里的艰难险阻来公开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韩国的街市,那他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

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鲍彪曰:“人之居世不可不知人,亦不可妄为人知也。遂为知政,故得行其志。惜乎,遂褊褊狷细人耳,政不幸为所知,故死于是。使其受知明主贤将相,则其所成就岂不又万万于此者乎?哀哉!”(《战国策》注)】”其后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

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才能够赢得贤士啊!”从此以后二百二十多年,秦国有荆轲的事迹。

【段意】:记述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表现聂政“独行”、“直入”刺杀侠累于相府,而又“自皮面决眼”使人莫认刺客为谁,不肯连累别人的那种勇侠精神;同时也赞扬了聂政的姐姐聂荣不畏“殁身之诛”而不肯“灭弟之名”的侠义精神。

解读~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当然,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脚点重新审视和关照这五位刺客或劫持者的行迹以及他们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种新的认识,作出一种新的评价,但这新的认识和评价毕竟不是太史公的。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本传虽是五人的类传,但能“逐段脱卸,如鳞之次,如羽之压,故论事则一人更胜一人,论文则一节更深一节”(吴见思《史记论文》),所以全篇次第井然,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俨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统摄全篇的内在思想则是本传的主旨。

载述五人行迹,太史公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依传主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巧为剪裁和布局。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缘情理而谏说,桓公权利害而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所以,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不复枝蔓。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鱼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为尾声。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义不二心”而襄子偏又义之这个矛盾冲突展开,最后以刺衣伏剑结束对传主的记述。聂政刺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前边铺叙聂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情事,又在奉金问题上通过仲子固让、聂政坚谢把“请”和“不许”的矛盾揭示出来,然后再用一段铺叙聂政的心理活动,而以母死归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图报引起下文,在束上起下的过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又预示了下段行刺活动将怎样展开。“杖剑至韩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令人不忍卒读。后又一波三折,写了聂政姊哭尸为弟扬名的情事,从而深化了传旨。本传最后写荆轲刺秦王,太史公是带着他的全部感情写荆轲其人其事的,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十分完整的叙事主人公形象。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依次交待荆轲身世籍贯,“好读书击剑”,曾“以术说卫元君”;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游邯郸与鲁勾前博。这几段文字,后两段还插入两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之后“荆轲既至燕”一段是故事的过渡。在这一段中既写了荆轲的交游细节和生活细节,又引出了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即高渐离和田光先生。从“居顷之”到易水饯行,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诸多情事,以时间先后为序,逐一加以交待和描述,使荆轲其人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为突出荆轲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其后是故事的结尾。虽系结尾,也有深化传旨的作用。统观所记五人文字,一人长似一人,而以荆轲的文字最长。全传凡五千余字,而荆轲一人就占去三千多字。不仅长,而且故事性最强,即使用现代观念和小说概念去分析衡量,说它是一篇精悍的短篇小说,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争议的。

太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本传堪称《史记》全书中“第一种激烈文字”(吴见思《〈史记〉论文》)。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篇“最激烈文字”至今有它的巨大审美价值,特别是荆轲其人的传记。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刺客列传第二十六【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