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9 阅读积累 问答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俶傥(titang):同“倜傥”,卓异;超群。全句说,好帮人策划高妙卓异的计谋。】,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此句说,独好保持高尚的节操。】。游于赵【游:游历。】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他曾客游赵国。

【段意】:概述鲁仲连的为人,即特好奇谋,不肯仕宦,好持高节。为下文伏笔。

赵孝成王时【赵孝成王:赵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馀万【秦王:指秦昭王嬴稷,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详见《秦本纪》。白起:秦国名将。公元前260年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破赵将赵括,坑杀赵降卒40万人。详见《白起列传》。】,秦兵遂东围邯郸【邯郸:赵都,故址即今河北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

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魏安釐(xi)王:魏圉(yu),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釐,通“僖”。】,畏秦,止于荡阴不进【荡阴:魏邑,在今河南汤阴,临近赵边。】。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客将军:在本国做将军的他国人。新垣衍:复姓新垣,名衍。间(jian)人:伺隙由小径潜入。】,因平原君谓赵王曰【因:通过。平原君:赵胜,号平原君。赵国贵族,任赵相。公元前259年秦围邯郸,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向魏、楚取得救援,击败秦军。详见《平原君列传》。】

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

“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上二句指,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与秦昭王争为帝,齐称东帝,秦称西帝,不久齐湣王去帝号,秦昭王不得已也去帝号。归:取消。】;今齐(湣王)已益弱【益弱:更加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雄:称雄。】,此非必贪邯郸【此:指这次秦兵东来。】,其意欲复求为帝。

“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诚:果真;如果。】,秦必喜,罢兵去【罢兵去:解围离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适:正;恰好。】,会秦围赵【会:恰巧;适逢。】,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事:指秦围赵这件事。】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晋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外:指长平之战失利事。】,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内:指秦军深入国内。不能去:不肯撤离。】

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帝秦:尊秦为帝。】,今其人在是【是:这;这儿。】。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乃:这才。】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

梁客新垣衍安在【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故魏也称梁。】?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而归之:责备他叫他回魏国去。】”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绍介:介绍。】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东国:指齐国。因齐在赵之东。】,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交:结交。】”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

衍,人臣也,使事有职【使事有职:奉派出使,身有职责。意谓负有特殊使命,不便公开见客。】,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既已泄之:已经把你的情况透露给他了。】”新垣衍许诺。

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段意】:交代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背景,烘托气氛。写了三件事:一是秦围赵都邯郸,救兵不至,赵王恐;二是魏王派新垣衍入赵,令赵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三是适逢鲁仲连游于赵,闻魏令赵帝秦事,出于义挺身而出,要求面见新垣衍,主动干预这关系天下兴亡的大事。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鲁连:即鲁仲连。】。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玉貌:对别人容貌的敬称。】,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曷(he)为:为什么。曷,什么。去:离开。】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却一言不发。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

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鲍焦:周代隐士,因对现实不满,不愿做官,以砍柴、拾橡实为生。后有人说他既不满周朝,就不应生活在周的土地上,他就抱木饿死。一般人误认为他心胸狭隘,仅为个人而死。事见《庄子》。从颂:同“从容”,胸襟宽大。】,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以上二句说,很多人不理解他,还以为他只为个人打算。】

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上首功:崇尚杀敌之功。上,通“尚”。首功,斩首之功,即战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以上二句说,用权诈来使用士人,像对俘虏一样奴役百姓。】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彼即肆然而为帝【即:如果。肆然:肆无忌惮地。】,过而为政于天下【这句说,甚至在全天下发号施令。过,甚也。】,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连:鲁连自称。蹈:投入。】,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所为:这样做(的目的)。】,欲以助赵也。

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

【段意】:以下四个自然段,写鲁仲连与新垣衍的辩论全过程。此为辩论内容之一。新垣衍主动进攻,提出鲁仲连为何久居围城而不去,鲁仲连先不开口,后发制人,以鲍焦抱木而死为喻自况,既表明了反对帝秦的决心和态度,又说明了反秦的正义性和理由,即秦“弃礼义而上首功……”,故决心前来助赵。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固:本来。】”新垣衍曰:

新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

“燕则吾请以从矣【此句说,燕国嘛,我就算相信它会听从的。】;若乃梁者【若乃:至于。】,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恶(wu)能:怎么能。此二句言外之意是,魏是不助赵抗秦的,而是主张尊秦为帝的。】”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让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段意】:此为辩论内容之二。新垣衍提出怎样助赵,鲁仲连提出只要能使不助赵者目睹秦称帝之害,即可坚助赵之心。

新垣衍曰:“秦称帝之害何如?”鲁连曰:“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齐威王:田婴齐,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为:实行;倡导。】,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朝见;朝拜。】。周贫且微【微:弱;衰败。】,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新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

居岁馀,周烈王崩【周烈王:姬喜,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崩:古称天子死为崩。】,齐后往,周怒【周怒:指继位的周显王(姬扁,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发怒。】,赴于齐曰【赴:通“讣”,报丧。】‘天崩地坼【天崩地坼(chè):喻天子死亡。坼,裂。】,天子下席【天子下席:指新天子周显王不敢居正殿宫室,寝于苫席(草垫)上守丧。】。东藩之臣因齐后至【东藩:东方的属国,指齐国。因齐:即婴齐。】,则斫【斫(zhuo):斩。】

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

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叱嗟:怒斥声。犹今“呸”。】,而母婢也【而:通“尔”,你。全句谓,你娘不过是个奴婢。】’卒为天下笑【卒:终于。】。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诚:真是,的确。其求:新天子的苛求。】。彼天子固然【固然:本来就是这样。】,其无足怪。

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呀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段意】:此为辩论内容之三。新垣衍提出秦称帝之害何如,鲁仲连以昔之齐不忍于周之苛求,暗喻秦称帝之害。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夫(fu):那。仆:奴仆。】?十人而从一人者【从:跟随,服侍。】,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宁:难道。若:如。邪:通“耶”,疑问语气词。】?畏之也【畏之:惧怕主人。】

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比于秦:与秦相比。】”新垣衍曰:“然。”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烹醢(hai):酷刑。烹,以鼎镬煮杀人。醢,剁成肉酱。】

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新垣衍说:“是。”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

新垣衍怏然不悦【怏(yang)然:因不平或不满而郁郁不乐的样子。】,曰:“噫嘻【噫嘻:叹词。】,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甚:过分。】!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份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

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以上二句说,当然,我将说明这个道理。】。昔者九侯、鄂侯、文王【九侯、鄂侯、文王:传说都是商纣王的诸侯。】,纣之三公也【纣:商代最末的君主。名受,号帝辛,史称纣王。后为周武王所伐,兵败自焚。三公: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此处指喻爵位最高的臣子。】。九侯有子而好【有子而好:有女且美。古言子者,通男女。】,献之于纣,纣以为恶【恶:丑。】,醢九侯。

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的姣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的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争之强,辩之疾:(与纣王)争执得很强硬,辩论得很激烈。】,故脯鄂侯【脯(fu):杀后做成干肉。】。文王闻之,喟然而叹【喟(kui)然:叹气貌。】,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拘之:囚系周文王。牖(you)里:又作“羑里”。城名,在今河南汤阴北。库:监狱。】,欲令之死。

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

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齐湣王之鲁【之:往。】,夷维子为执策而从【夷维之:齐国臣子,以地名为姓。夷维,齐邑,在今山东潍县境。执策而从:执鞭驾马随行。】,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子:你;你们。】’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太牢:古以牛羊豕三牲各一称太牢。十之,表示最高礼仪。】

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

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安取礼:根据什么礼节。】?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齐曾称东帝,故如此说。】。天子巡狩【巡狩:古时天子五年一巡狩,视察诸侯所守之地。】,诸侯辟舍【辟(bi)舍: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不敢宁居。辟,通“避”。】,纳筦籥【纳:交出。筦籥:同“管钥”,即钥匙。】,摄衽抱机【摄衽抱机:提起衣襟,捧着几案。机,通“几”。】,视膳于堂下【视膳:伺侯天子进餐。】,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听朝:国君在朝堂上办公问事,处理朝政。】’鲁人投其籥【投其籥:闭关上锁。】,不果纳【不果纳:终于不让进入。】

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

不得入于鲁,将之薛【薛:齐邑,在今山东滕县南。】,假途于邹【假途:借道经过。邹:小国名,在今山东邹县。】。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吊:吊唁。】,夷维子谓邹之孤曰【邹之孤:指邹之新君。父死,子称孤。】

齐湣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王想入镜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

‘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倍殡棺:反方向安放灵柩。倍,通“背”。古以北面(即面向南)为尊,国君灵柩停在北面,吊者向北拜。天子处尊位,只能向南临吊,故移灵柩于南。】,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伏剑:用剑自杀。全句谓拚死拒绝。】’固不敢入于邹【固:通“故”,因此。】

‘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王不敢进入邹国。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不得事养:不能奉养好国君。】,死则不得赙襚【不得赙襚(fusui):备不起丧葬之礼。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襚,赠送死人的衣衾。以上二句极言邹、鲁国力贫弱。】,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

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湣王入镜。

今秦万乘之国也【万乘(sheng):万辆兵车。乘,一车四马。】,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名:名分。】,睹其一战而胜【此句说,看见秦王在长平打了一次胜仗。】,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三晋:指由晋分裂而成的韩、赵、魏三国。】

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

且秦无已而帝【且:如果。无已而帝:贪心不止,终于称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变易:撤换。】。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不肖(xiao):不才,不正派。所不肖,所认为不肖的。】,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子女:此专指女。谗妾:爱说别人坏话的妾妇。】,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晏然:安然无恙。】?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得故宠:取得往日的宠幸。】

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段意】:此为辩论内容之四。新垣衍说魏甘愿为秦奴怎么办,鲁仲连针锋相对,以纣王烹杀三公为例,说明秦一旦称帝,即使甘愿为奴者,也免不了被烹杀的下场;又针对新垣衍畏秦的心理,以鲁、邹等小国维护国家尊严、不屈于强权为例,坚定新垣衍抗秦的信心。辩论完。

于是新垣衍起【起:起立。】,再拜谢曰【谢:谢罪;道歉。】“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出:离开;回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却军:退兵。】

于是,新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魏公子:魏昭王少子魏无忌,号信陵君。他托魏王爱姬如姬盗出兵符,又矫命击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救赵胜秦。详见《信陵君列传》。】,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引:退却。】

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三:泛指多数。】,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起前:起立走向前。】,以千金为鲁连寿【寿:向人祝酒或以财物赠人。】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排患释难解纷乱:排除祸患,消除灾难,解去纷乱。】。即有取者【即:假如。】,是商贾之事也【商贾(gu)之事:生意买卖人的行为。商贾,行商坐贾。】,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不复见:未再与平原君相见。】

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段意】:写事件的结果。新垣衍被说服,不敢复言帝秦。魏公子夺晋鄙军权以救赵,秦引兵而去。鲁仲连拒赏而不纳,功成而不居。与首段照应,表现鲁仲连的高尚品质。以上为第一事件,即鲁仲连义不帝秦。

其后二十馀年【二十馀年:“二”字衍,当为十馀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齐邑,在今山东聊城西北。】,聊城人或谗之燕【或:有人。谗之燕:至燕说燕将的坏话。】,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此后二十多年,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据聊城不敢回去。

齐田单攻聊城岁馀【田单:齐将,曾以火牛阵败燕,收复七十馀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封安平君。】,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约之矢:束书矢上。】,遗燕将【遗(wei):送给。】。书曰:

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上写道:

【段意】:写鲁仲连遗燕将书之由。燕将攻占齐之聊城,因受谗不敢归国,欲长期保守聊城。齐将田单久攻聊城不下,伤亡颇大。鲁仲连见此僵局,为其排忧解难,主动致书燕将。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倍时而弃义:违背时机以丧失权利。倍,通“背”。】,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先身:先顾自己。】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迴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行一朝之忿:只顾一时的愤怒。指燕将闻受谗而忿君,不敢归国事。】,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此句说,因齐破聊而失城丧身。】,而威不信于齐【信:通“伸”。此句谓,威名不能伸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称:称述;称道。】,非智也。

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忿,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

三者世主不臣【世主不臣:当世的国君将不以之为臣。】,说士不载【说(shui)士不载:游说之士也不称道。载,记载;称述。】,故智者不再计【不再计:不再三考虑、犹豫不决。】,勇士不怯死。

有这三条,当世的君主不以之为臣,游说之士不会为之记载,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此句谓,对待以上死与生等等大事,已到决策的紧要关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无与俗同:不要存世俗之见。】

如今是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这时不能决断,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段意】:以下三个自然段,写鲁仲连遗燕将书的具体内容。此为书信内容之一。先提出善观时势为智,重名轻死为勇,献身报国为忠的主张,然后据此分析燕将的行为是非忠、非勇、非智,指出退兵之机不可失,何去何从,当速决之。

且楚攻齐之南阳【南阳:地区名,指今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魏攻平陆【平陆:齐地,在今山东汶上北。】,而齐无南面之心【南面:指向南反攻楚国。】,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亡:丧失。】,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济北:济水之北,指聊城之地。】,故定计审处之【定计审处:立定计划,考虑利害,慎重对待。】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来执行。

今秦人下兵【下兵:出兵。指派兵助齐。】,魏不敢东面【东面:向东(攻齐)。】;衡秦之势成【衡:通“横”。此句谓,齐、秦连横的形势已经形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断右壤:指放弃右边的土地。】,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以上四句谓,燕、魏、楚联合攻齐,齐宁可放弃南阳予楚,割舍平陆与魏,只要能全力平定济北,尚且都愿这样做。】。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机了;齐国放弃南阳,断弃右边的国土而不救,平定济北,是权衡得失定下的决策。况且齐国决心夺回聊城,您不要再犹豫了,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上二句说,何况现在魏、楚已从齐交相撤军,而燕的援军又未到。】。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无天下之规:对天下别无贪求。言外之意是可以全力以赴攻下聊城。规,规求;贪求。】,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此句说,(而你)还要死守这已经围困了一年的聊城。期(ji)年,一整年。】,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臣:自称的谦词。得:指成功。】

现在楚、魏两国军队都先后从齐国撤回而燕国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

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栗腹:燕相。公元前251年,他率十万之师攻赵,打了五次败仗,为赵将廉颇所杀,廉颇乘胜包围了燕都。】,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僇(lu)笑:羞辱,嘲笑。】

而且燕国发生动乱,君臣束手无策,上下迷惑,栗腹带领十万大军在国外连续打了五次败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被赵国包围,土地削减,国君被困,被天下人耻笑。

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距:通“拒”,抵抗。】,是墨翟之守也【墨翟(di)之守:墨子以善守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事见《墨子·公输》。此以喻燕将有墨子守宋之智。】。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以上三句说,到了吃人肉烧人骨的地步,而士兵无一点反叛北去之心,真有孙膑用兵一样的能干。孙膑:战国时兵家,后为齐国军师,曾以计大破魏军,以善用兵闻名于世,著有《孙膑兵法》。】

国家衰败,祸患丛起,民心浮动。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

能见于天下【此句说,你的贤能已足以显扬于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全车甲:保全车甲。报于燕:撤兵归国答谢燕王。】。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此句说,旧日往来的朋友必会卷起衣袖,露出手臂,十分兴奋地四处高谈你的事迹。】,功业可明。

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兵力完好回归燕国,燕王一定高兴;身体完好地回归本国,百姓好像重见父母,朋友们到一起都会振奋地称赞、推崇,功业可得以显扬。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孤主:指孤立无援的燕王。】,下养百姓以资说士【以资说士:把自己的事迹提供给游说之士作记叙的材料。】,矫国更俗【矫国更俗:矫正日非的国事,改变日坏的风俗。】,功名可立也。

对上,辅佐国君统率群臣;对下,既养百姓又资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换风俗,事业名声都可以建立。

亡意亦捐燕弃世【亡:通“无”。以下二句说,若无意归燕,也可抛弃燕国,丢开世俗的议论,向东投靠齐国怎么样?】,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以上二句说,若到齐国来,可以裂地封侯,其富可与秦之魏冉、商君相比。陶,指秦相魏冉封于陶(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卫,指秦相卫鞅即商鞅。】,世世称孤【称孤:称孤道寡,谓居帝王之位。因古代帝王自称孤或寡人。】,与齐久存,又一计也【久存:长期共存。】。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显名厚实:足以显扬名声,获得丰厚的实利。】,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一:其中一计。】

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就放弃燕国,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到齐国来,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段意】:此为书信内容之二。为燕将分析形势,提供决策方案。首先提出不能久守的原因有三:楚、魏攻齐别地,齐并不分兵援救,以为害小,而收复聊城利大,舍小害而取大利,要坚持攻下聊城。此其一。秦兵东下,与齐连横,楚、魏已退兵,而燕国援兵又不至,齐可全力攻下聊城。此其二。燕国大乱,君臣迷惑,外战失利,内病丛生,自顾不暇,哪还能派出援兵。此其三。其次指示出路有二:一是虽然您守城如墨翟,用兵如孙膑,但为君计,不如全车甲以归,建功立名;二是或者弃燕投齐,划地分封,富贵无比。请君择一而行。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规:拘守。】,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恶(wu):憎恶。此句说,把小耻当成耻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昔者以下六句谓,(从世俗的眼光看来,)过去管仲射齐桓公中衣带钩,是臣子夺取君位的犯上行为;他辅佐公子纠失败,弃主而不为之死,是贪生怕死的表现;他甘心被绑,戴上镣铐,由鲁押到齐,是极为耻辱的事。遗,弃也。】,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

我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带钩,是犯上;放弃公子纠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带刑具被囚禁,是耻辱。

若此三行者【三行:三种行为。】,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里不通:同乡亲友不同他交往。】。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乡使以下二句说,当初假如管仲宁可坐牢而不出狱,宁可殉难于鲁而不回到齐国,那他也就难免永远落个人品污秽、行为卑贱的恶名了。乡:通“向”,过去;从前。反:通“返”。】,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以上二句说,连奴婢尚且羞于与之相比,何况世俗之人呢!】

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国君不用他作臣子而乡亲们不会跟他来往。当初假使管子长期囚禁死在牢狱而不能返回齐国,那么也不免落个行为耻辱、卑贱的名声。连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耻,何况社会上的舆论呢!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缧绁(leixie):拘系犯人的索绳,引申为囚禁。此二句说,因此管仲不以个人被囚为耻,而以天下不治为耻;不以未殉公子纠之难为耻,而以声名不立于诸侯为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为五霸首:指其后管仲得鲍叔牙推荐,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说法不一。】,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烛:照耀。】

所以管仲不因为身在牢狱感到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感到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感到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

曹子为鲁将【曹子:即曹沫,春秋时鲁庄公的臣子,曾劫持齐桓公,令其退出侵鲁之地。】,三战三北【三战三北:三次领兵战齐,三次失败。北,败逃。】,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计不反顾,议不还(xuan)踵:不肯回头多加考虑,不肯从容地计议。还踵:旋转脚根,后退。还,通“旋”。】,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禽将:被擒之将。禽,通“擒”。】

曹沫作鲁国的将领,多次打仗多次失败,丢掉了五百里的土地。当初假使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也不免落个被擒败将的丑名了。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朝天下:朝见天下。】,会诸侯【会:会盟。】,曹子以一剑之任【任:凭借。】,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枝:通“支”,抵住。坛坫(dian):坛台。】,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以上二句说,面不改色,说话不乱。悖:谬误。】,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一朝而复:一个早上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威加吴、越:声威所及,远达东南的吴国和越国。】

曹沫不顾多次战败的耻辱,却回来和鲁君计议。趁桓公大会天下诸侯的机会,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收回来,使天下振动,诸侯惊骇,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

若此二士者【二士:指管仲、曹沫。】,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此句说,并非不知顾全小的廉洁,讲究小的操守。】,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绝世灭后:身绝于世,名灭于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功业不能建立,不是聪明的做法。

故去感忿之怨【此句说,因此抛开个人一时受辱的忿怨。感忿:愤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此句说,捐弃使人一想起来就痛感不快的失节。忿悁(yuan):忧忿。】,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以上二句说,因此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比美流芳,名声可与天地共久长。三王,具体指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弊,通“毙”,死亡。】。愿公择一而行之。

所以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段意】:此为书信内容之三。提出不拘小节不重小耻而以建功立名为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以解除燕将的顾虑。连举管仲、曹沫为例,他们这样做了,结果功成名就。此二榜样,可择一而效法之。书信完。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隙:隔阂。】,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见:被;受。】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

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宁……:与其……不如……。此段末句式同此。刃:杀。】”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屠:大规模残杀。按,聊城本齐地,不当屠,故《资治通鉴》作“田单克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欲爵之:要给鲁仲连封官爵。】

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不如自杀。”就自杀了。聊城大乱,于是田单进军血洗聊城。归来向齐王报告鲁仲连的事,齐王想要封他爵位。

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诎于人:受制于人。诎,通“屈”。】,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轻世:轻视世俗。肆志:放任意志。即顺心适意地生活。】

鲁仲连听后潜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段意】:写鲁仲连遗燕将书的结果。燕将读后,痛泣三日。归燕不得,降齐不能,遂自杀。田单收复聊城。鲁仲连以三寸舌胜过田单万千兵,再次拒赏,隐居海上。照应首段,证实鲁仲连的为人。以上为第二事件,即鲁仲连遗燕将书。合二事为一,结束鲁仲连传。

解读~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这是鲁仲连与邹阳的合传。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救赵部队驻扎汤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燕将据守聊城,齐田单攻聊城一年有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一封《遗燕将书》,使燕将读后,泣三日,终于自杀身亡。本传就是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鲁仲连“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的名士形象,他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下聊城,欲爵鲁仲连,他却逃隐于海上。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

鲁仲连列传是一篇感情色彩极浓的传纪文学。语言的周回反复,使文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从而注入人物形象强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而又栩栩如生。宋·洪迈在《容斋五笔》中写道:“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然。……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指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鲁仲连见新垣衍,衍曰:‘吾视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者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数者,重踏熟复,如骏马下注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

太史公尤其崇尚感情充沛又具有文采的艺术佳作。鲁仲连、邹阳合传,后世多有歧意。认为二人时代悬隔,事不相类,言语文章亦不相侣。而作者偏偏把本来可以不立传的邹阳“附之列传焉”,除了其它因素,不正是因为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文采飞扬,比物连类,慷慨陈辞,有足悲者吗?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