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苏秦列传第九【3】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阅读积累 问答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遂:得意、成功。】,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欲袭故事:想要继承苏秦以前的境遇。】

苏秦死后不久,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把恼恨迁怒燕国。燕王很害怕。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顺心愿,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等到苏秦死了,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不敏:不才,谦辞。】,释鉏耨而干大王【鉏耨:农具。干:干谒。】

他对燕王说:“臣,是东周鄙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绌于:不如。】,臣窃负其志【负其志:失望。】。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谒:在这里有剖析的意思。】。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计过:错误的政策。】,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

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仇,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

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对曰:“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附:依托。】。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苏代回答说:“天下能够互相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小的地位。单独作战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没有不提高声威的。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提高。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国家声威提高了,这样也就一定能使您的声威提高啊。

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长主而自用:年龄大了又刚愎自用。】。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南攻楚七句:从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起,齐、韩、魏联合攻楚,历时五年。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败秦于函谷关,是东方六国第二次合纵攻秦,历时三年。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齐、燕在权地开战,齐覆三军,燕失二将。离聚:积蓄、储备。罢:同“疲”。】

如今齐国的国君,年纪大而固执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之久,积聚的财富也消耗尽了;西边被秦国困扰了多年,士兵们已疲惫衰败;向北和燕国人作战,以三军覆没的代价,仅仅俘虏了两名将领。

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举:战胜。大宋:宋国。】,而包十二诸侯【包十二诸侯:占领十二个小诸侯国。】。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恶:何。】!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

然而,还要发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十二个小诸侯国。这是他们国君的欲望,可是他们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够办得到呢?况且我听说过,连续打仗,百姓就疲困劳乏,战争持续太久,士兵就疲惫不堪。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巨防:济水上的防门,在今山东长清西南。】,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

且异日济西不师【不师:不随便动用征调。】,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役:征调。】,封内敝矣。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

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燕国的入侵。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很薄弱了。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从子母弟以为质:以爱子、亲弟作为人质(以麻痹齐人)。从子:《战国策》作“宠子”。】,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轻亡宋:把灭宋当成一件轻易的事。】,则齐可亡已。

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做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那么,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质子为谢【为谢:替他求情。】,已,遂委质为齐臣【委质为齐臣:尽心尽力地作了齐国的臣子。】

燕王说:“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苏厉也借着燕国派人质的机会求见齐王。齐王怨恨苏秦,打算把苏厉囚禁起来。燕国质子替他在齐王面前请罪,随后苏厉就委身做了齐国的臣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报燕:回燕国述职。】,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燕国复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

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来,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段意】:写苏代、苏厉欲仿照其兄,以纵横为业。苏代虽曾一度游说成功,取得燕王的信任,但最后都因乏术而亡命于齐。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为燕执代:替燕国逮捕苏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泾阳君:秦昭王弟,名悝。】,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齐王派人去对魏王说:“齐国想要把宋地分封给秦王的弟弟泾阳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并不是不愿齐国的协助而夺取宋国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

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今齐魏句:指魏国逮捕作为齐国客卿的苏代。】,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东苏子:放苏代东归齐国。】,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如今齐国和魏国矛盾已经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就不会去欺骗秦国。秦国也会相信齐国,齐、秦联合起来,泾阳君就会得到宋国的土地,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国的事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秦王一定会怀疑齐王,而又不相信苏先生了。齐、秦不能联合,天下的局势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攻打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于是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列在万乘:指燕国也可称得上万乘大国。寄质于齐:把人质寄托在齐国。】,名卑而权轻【名卑句:是说不但名声低下,而且权威也随之减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残楚淮北:使楚国淮北一代受创。】,肥大齐【肥大齐:使齐国壮大。】,仇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说:燕国是列入万乘的大国,却向齐国派遣了人质,名声卑下而权力低微;奉献出众多军队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使得百姓劳困而财力消费;即便打败宋国,残害楚国的淮北,只能壮大齐国,帮助仇敌日益强大而残害了自己的国家;这三方面都是对燕国很不利的事。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齐加不信:即“齐不加信”,齐并不为此而信任。】,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强万乘之国:其强大不亚于万乘之国。】,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益一齐:又增加了一个齐国。】

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还在继续这样干下去,是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齐国对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对燕国的忌恨越来越深,这就说明大王的策略是错误的。把宋国和楚国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而齐国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

北夷方七百里【北夷:齐地在淮、泗之间。】,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狼顾:狼惧被袭,走常反顾,形容有后顾之忧。】,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北夷纵横七百里,再把鲁国和卫国加上,又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国家。齐国吞并了它们,这就等于使齐国得益于二倍的国力。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忧虑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个齐国那么强大的力量压到燕国头上,那个灾祸必然很严重了。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齐紫三句:齐国的紫色帛,只不过是将不好的白帛染成紫色,就增价十倍。贾:同“价”。】;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残强吴:战胜了强大的吴国。残:使其残破。】,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虽然如此,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做事,能够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齐国的紫布,本来是破旧的白缯染成的,却能够提高十倍的价钱;越王勾践被困栖身在会稽山上,却又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事例啊。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挑霸齐:带头使齐称霸。】,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计【大上计:上上计,最好的计划。】,破秦;其次,必长宾之【长宾之:永远排斥秦国。宾:同“摈”。】”。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莫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结盟,烧毁秦国的信符,宣告说:“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永远排斥它。”秦国遭到各国共同的排斥面临被攻破的威胁,秦王必定为此而忧虑。

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今为齐下:现在被齐国压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苟得穷齐:如果是不灭齐不罢休。】,不惮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尊之为之下者:尊奉他,作他的下属。】,燕、赵非利之也。

秦国连续五代都主动攻打各诸侯国,如今却屈居齐国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不怕拿整个国家作赌注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劝说秦王:燕、赵攻破宋国,都壮大了齐国,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属。燕、赵并没有得到好处。

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接收燕、赵:把燕赵拉拢过来。】,令泾阳君、高陵君【高陵君:名显,亦是秦昭王之弟。】先于燕、赵【先于燕、赵:先到燕、赵去。】?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

燕、赵得不到好处而又一定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赖的人勾通燕国和赵国,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去呢?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就用他们做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相信秦国了。

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

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燕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树立起三个帝王在天下发号施令。假如韩国、魏国不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它,齐国不服从,那么,燕国、赵国出兵攻打它,这样一来,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呢?

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

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说:‘必须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对燕国和赵国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赵甘之如饴的事。

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屣矣:同“屣”(xi)。】。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

他们实际上得到了好处,名分上如愿以偿,那么让燕国和赵国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样的容易。现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赵,那么齐国称霸的局势一定会形成。

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国伐:使国家受到攻伐。】;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

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您不服从,这就会遭到各国诸侯的讨伐;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您也服从它,这就会使你的声望降低了。如今,您勾通燕、赵,可使国家安定而声望尊崇;不勾通燕、赵,国家就会危险而声望就会降低。抛弃名尊国安而选择国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秦王闻若说【若说:这番话。】,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

秦王听完这些话,一定像匕首刺进他的心房一样。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遭到讨伐。

夫取秦,厚交也【厚交:很有利的外交。】;伐齐,正利也【正利:正当的利益。】。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是圣王所做的事业啊。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太好了,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块儿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段意】:写苏代过魏被执,齐虽巧妙地利用说客使魏释代,但苏代却心念燕之旧恩,为燕王出谋画策,挑拨秦、齐关系。燕王正“欲报仇于齐”,故复召苏代回燕。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约:劝止。】“楚得枳而国亡【枳:巴国城邑,在今四川涪陵。】,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

过了很久,秦国邀请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苏代阻止燕王说:“楚国贪得了枳地而导致国家危亡,齐国夺取了宋地而导致国家破败。齐、楚不能因为拥有了枳、宋反而还要奉事秦国,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秦国最忌恨的大敌。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正告天下:公开宣布并胁迫天下。】

秦国夺取天下,不是凭借着推行正义,而是施以暴力。秦国施以暴力,是公开宣告于天下的。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汶:四川境内的岷江。】,乘夏水而下江【夏水:顺游而下。夏:通“下”。】,五日而至郢【郢: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巴:水名,汉水支流。】,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五渚:据《水经·湘水注》:湘、资、沅、澧,同注洞庭,北注长江,名之五渚。在这里泛指楚国内地。】

他曾警告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势而直下长江,五天就能抵达郢都。汉中的军队,坐着船从巴江出发,趁着夏季盛涨的水势而直下汉江,四天就能抵达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随:国名,当时已为楚属,在今湖北随县。】,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射隼(sun):隼本为猛禽,射隼指以更迅速,更高超的本领制服猛禽。在这里以喻秦国。】。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我亲自在宛东集结军队,直下随邑,聪明才智的人来不及出谋献策,勇武的人来不及发怒,我攻击你们的行动就象射杀鹰隼一样神速。而楚王你还想等待天下各国一起来攻打函谷关,岂不是太遥远了吗?’楚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十七年事奉秦国。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少曲:韩邑,在今河南沁阳。】,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我起乎宜阳句:我从宜阳起兵,攻击平阳。宜阳、平阳:韩国两大重镇,一在黄河之南,一在黄河之北。,二日而莫不尽繇【繇:同“摇”,动摇。。我离两周而触郑【两周:指东西二周。郑:韩国国都,即今河南新郑。】,五日而国举【举:攻下。】’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国又严正地警告韩国说:‘我的军队从少曲出发,一天之内就能切断太行山的通道。我的军队从宜阳出发,直接攻击平阳,两天之内韩国各地的局势就没有不动摇的了。我的军队穿过东西两周攻击新郑,五天之内,我将攻克整个韩国。’韩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国。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安邑:今山西夏县。】,塞女戟【塞女戟:堵住女戟。女戟:地名,在太行山之西。】,韩氏太原卷【卷:被占领。】。我下轵【轵:在今河南济源县南。】,道南阳【道南阳:取道南阳。南阳:指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一带。】,封冀【封:封陵在今山西风陵渡。冀:在今山西稷山。】,包两周。

“秦国还严正地警告魏国说:‘我的军队攻克安邑,围困女戟,韩国的太原就被切断。我的军队直下轵道,通过南阳,封锁冀邑,包抄东西两周,

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戈在后【锬(tan)戈:锋利的戈。】,决荥口【决荥口:把荥泽之水决开,在今河南郑州以北。】,魏无大梁【大梁:魏都城,即今河南开封。】;决白马之口【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魏无外黄、济阳【外黄:在今河南民权。济阳:在今河南兰考。;决宿胥之口【宿胥:在今河南浚县。】,魏无虚、顿丘【胥:在今河南延津。顿丘:在今河南清丰。】

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势,驾着轻便的战船,强劲的gōng弩在前,锋利的戈矛在后,掘开荥泽水口,魏国的大梁就会被洪水吞没不复存在了;掘开白马河的水口,魏国的外黄、济阳也会被洪水吞没不复存在了;掘开宿胥河的水口,魏国的虚地、顿丘也会被洪水淹没不复存在了。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在陆地上作战,就攻击河内,利用水攻就可毁灭大梁。’魏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国。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国打算攻打安邑,担心齐国救援它,就把宋地许给齐国。说:‘宋王无道,做了个木头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脸,我的国家和宋国路途隔绝,军队距宋太远,不能直接攻打它。齐王您如果能打败宋国据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样高兴。’后来,秦国攻下了魏国的安邑,围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国作为齐国的罪过。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委于天下:交给天下诸侯去攻打他。】。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秦国打算进攻韩国,担心天下诸侯救援它,就把齐国许给天下诸侯去讨伐,说:“齐王四次和我订立盟约,四次欺骗我,坚决地率领天下的军队进攻我国,就有多次。

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只要齐国存在,就没有秦国,只要有秦国的存在,就没有齐国,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毁灭它’。等到秦国夺取了韩国的宜阳、少曲,攻克了蔺邑、离石,却又把打败齐国作为天下诸侯国的罪过。

“秦欲攻魏重楚【攻魏重楚:攻打魏国,又怕楚国来救,不能不予以重视。】,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阨,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阨为楚罪。

“秦国打算进攻魏国,就先尊崇楚国,便把南阳许给楚国。说:‘我本来就和韩国断绝了关系。摧毁均陵,围困鄳阨,假如对楚国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样高兴’。等到魏国抛弃了盟约的国家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却以围困鄳阨作为楚国的罪名。

“兵困于林中【林中:今河南林县。】,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因犀首属行:利用魏将犀首所属的人马。】

“秦国的军队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国和赵国,把胶东许给燕国,把济西许给赵国。等到秦国和魏国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为人质,利用犀首连兵相续地攻打赵国。

“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谯石、阳马:赵地名。】,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得讲于赵:和赵国讲和。】,则劫魏【劫魏:胁迫魏国。】。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嬴:同“赢”,胜。】,则兼欺舅与母。

“秦国的军队在谯石遭到重创,在阳马又被打败,就尊崇魏国,便把叶地和蔡地许给魏国。等到他和赵国和解后,就威胁魏国而不肯依照约定分割土地。秦军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讲和,等他取得了胜利,连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

“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责备。下四“适”字同。】,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阨’,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令言如循环:巧言有如循环,总能找出借口。】,用兵如刺蜚【刺蜚:如刺举有罪之人那么容易。蜚:同“非”。又“蜚”当作“韭”,刺蜚,犹言割韭菜。又“蜚”,指飞虫,刺蜚,指灭一只飞虫。】,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秦国谴责燕国时说:‘是因为攻打胶东’,谴责赵国时说:‘是因为攻打济西’,谴责魏国时说:‘是因为攻打叶、蔡’,谴责楚国时说:‘是因为围困了鄳阨’,谴责齐国时说:‘是因为攻打宋地’。这样,他的外交辞令循环往复,用兵打仗如同刺杀蜚虫那么轻易。秦王飞扬拔扈,即使他的母亲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无法约束。

“龙贾之战【龙贾之战:前314年,秦大破魏国龙贾军,擒龙贾。】,岸门之战【岸门之战:前314年,秦大破韩于岸门。岸门:今河南许昌。】,封陵之战【封陵之战:前303年,秦攻取魏之封陵。】,高商之战【高商之战:不详。】,赵庄之战【赵庄之战:前313年,秦攻取赵之蔺,虏赵将赵庄。】,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死秦之孤:死于秦兵者的后代。】。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三晋之半:占领了韩、赵、魏一半的土地。】,秦祸如此其大也。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所杀韩、赵、魏三国百姓有几百万,现在这三个国家还活着的人都是抗秦战争中死者的遗孤。西河以外,上洛地区,三川一带经常遭受秦国的攻打,这是晋国的灾难!秦国侵扰了韩、赵、魏的一半土地,秦国制造的灾难是如此地严重啊!

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燕昭王不行【不行:没去赴约。】。苏代复重于燕。

而燕、赵等国到秦国去游说的人,却争相以奉事秦国来劝说自己的国君,这是我非常忧虑的事啊。”燕昭王没有去秦国,苏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寿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段意】:写苏代劝燕王勿赴秦盟约之事。苏代历数秦国用连横政策一一击破六国的事实,此可以视为苏秦、苏代兄弟主合纵政策的现实根据。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被反间:因行反间计而死。被:受。反间:指向敌人提供假情报。】,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

然世言苏秦多异【多异:多有不同。】,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异时:后来。事有类之者:有相类似的事情。】。夫苏秦起闾阎【闾阎:代指民间、平民。】,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次其时序:编定时间先后,使其有次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段意】:“太史公曰”的形式总评苏秦。苏秦的纵横之术,非儒家之正统,故而多受后人非议。但司马迁肯定他有过人的智慧,并强调他曾“连六国从亲”这一伟大的业绩,不忍让他“独蒙恶声”,这种评价还是很公道、很可观的。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苏秦列传第九【3】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