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史记》70列传·苏秦列传第九【1】

分享:杨老师 2024-08-18 阅读积累 问答

苏秦者苏秦司马贞《索隐》云“苏秦字季子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鬼谷先生当时的纵横家、兵家。鬼谷本地名司马贞《索隐》云“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逐什二求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屈首受书埋头读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虽多句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得周书《阴符》《阴符》书名即《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姜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曾注之。,伏而读之。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shui)游说。”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少之贬低他轻视他。。弗信。

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缔,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四塞之国四面都有险要地势的国家。,被山带渭被山带渭以群山为屏障以渭水为襟带。,东有关、河关、河函谷关、黄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代、马代郡、马邑。,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已经死了。就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

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飞”。文理未明文理条理。这里指系统的政治措施。,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

乃东之赵到。。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喜欢。,去。

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段意】:简述苏秦发迹前的困顿遭遇。先是从鬼谷子学出游数岁而不遇,后是攻读《阴符》后说秦、说赵仍不遂。“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此段为后文苏秦得势后衣锦回乡一段描写伏笔。

游燕,岁馀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两个古族名,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从事畜牧,精于骑射。】,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

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他劝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

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南有二句:是说燕南地区可以有来自碣石、雁门的富饶资源,燕北地区可从种植枣、栗等果木中获取大利。碣石:古时海畔山名,后陷于海中,位置约在今河北滦河入渤海处。雁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虽不佃作:即使不耕种田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南有碣石、雁门的肥沃土地,北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这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再胜:两胜。】,秦赵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弥:远涉。】,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

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东垣:地名,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当时为燕赵接壤之处。】。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距:到达。】

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桓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计:指错误的计划、政策。】。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从(zòng)亲:合从相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请以国从:将整个国家听从你的安排。】

文侯说:“您说的当然不错,可是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周,齐、赵都是强国啊。您一定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段意】:写苏秦游说第一次成功一说服燕文侯,迈出“合纵”的第一步。其要害乃在正确分析了燕国外交方针的利害关系,秦远赵近,故不患与秦绝,而患不与赵和,唯一的出路是实行合纵方针。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奉教:听从教诲。】

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奉阳君已经死了,就趁机劝赵肃侯说:“天下的卿相臣子一直到穿粗衣的读书人,都仰慕您这贤明的国君施行仁义,都希望能在您面前听从教诲,陈述忠言,为时很久了。

虽然,奉阳妒而君不任事【君不任事:无法担负起国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捐馆舍:死的婉称。】,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

虽然如此,然而奉阳君妒嫉人才而您又不理政事,因此宾客和游说之士没有谁敢在您面前畅所欲言。如今奉阳君已经撒手人寰,您又可以和士民百姓亲近了,所以我才敢于向您陈述愚见。

“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于民也【无庸:无须、无用。】。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

“我私下为您考虑,没有比百姓生活的安宁,国家太平,并且无须让人民卷入战争中去更重要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邦交,邦交选择得当,人民就安定;邦交选择不得当,人民就终身不安定。

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常苦出句:大意是说,常令人难以开口,难以断然与人绝交。】,愿君慎勿出于口。

请允许我分析赵国的外患:假如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人民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秦国攻打齐国,人民也不会得到安宁,假如依靠齐国攻打秦国,人民还是得不到安宁。所以想要计算别国的国君,攻打别人的国家,常常苦于公开声明断绝跟别国的外交关系,希望您小心谨慎,不要轻易把这话说出来。

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请别二句:大意是说,请让我分析一下得失利害,就让它如同阴阳相异那样明显。黑白:在这里指择交的利害差别。】。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旃(zhan)裘狗马之地:盛产毡子、皮毛、狗马牲畜的地方。旃:同“毡”。】,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汤沐之奉:诸侯入京朝见天子时,天子赐给他一小块供斋戒沐浴的领地,称“汤沐邑”。这里指最宝贵的财物土地。】,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请让我为您分析这种黑白、阴阳极其分明的利害得失吧。您果真能听我的忠告,燕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一定会献出盛产桔柚的园林,韩、卫、中山都可以相应地献出供您汤沐的费用,而您的亲戚和父兄都可以裂士封侯了。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今君高拱而两有之【高拱:高坐拱手,坐享其成。】,此臣之所以为君愿也。

获得割地、享受权利,正是春秋五霸不惜全军覆没、将领被俘的代价去追求的;使贵戚封侯,正是商汤、武王所以要起兵并采用流放甚至冒着弑君的罪名去争取的原因。如今我让您安然就座,就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两种好处,这就是我希望于您的。

“今大王与秦【与秦:与秦盟好。】,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河外:泛指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韩弱则效宜阳【效宜阳:割献宜阳。宜阳:在今河南洛阳西南。】。宜阳效则上郡绝【上郡:在今陕西北部。】,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无援:指赵国将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孰计:深思熟虑。孰:同“熟”。】

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友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魏国。魏国衰弱了就要割地河外,韩国衰弱了就要献出宜阳。宜阳一旦献纳秦国,上郡就要陷入绝境,割让了河外就会切断上郡的交通。楚国要衰弱了,您就孤立无援。这三个方面您不能不仔细地考虑啊。

“夫秦下轵道【轵道:韩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北。。】,则南阳危【南阳:韩地,在今河南洛阳黄河以北。】;劫韩包周【周:周天子当时仅辖洛阳附近地区。】,则赵氏自操兵【自操兵:兵临城下后只有自己投入战争。】;据卫取卷【卫:在今河南省濮阳。卷:在今河南新乡以南。】,则齐必入朝秦。

秦国攻下轵道,韩国的南阳就危在旦夕,秦国要强夺南阳,包围周都,那么赵国就要拿起武器自卫;假如秦国占据了卫地,攻取了卷城,那么齐国一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

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秦国的欲望既然已经在山东得逞,就一定会发兵向赵国进犯。假如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赵两国的军队一定要在邯郸城下作战了。这就是我替你忧虑的原因啊。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山东:指崤山以东。包括韩、魏、赵、齐等。】。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

正当这时,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比赵国强大的。赵国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有常山,南有漳水,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本来就是个弱小的国家,不值得害怕。

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害:惧怕。】,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议:贪图、算计。】。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傅:同“缚”,占领。】

天下间,秦国最忌恨的莫过于赵国。然而秦国为什么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是害怕韩国和魏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那么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就没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挡,象蚕吃桑叶似的逐渐地侵占,直到逼近两国的国都为止。

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为患也。

韩、魏不能抵挡秦国,必然会向秦国臣服。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临到赵国了。这也是我替你忧虑的原因啊。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无三夫之分:指没有任何部属。】,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我听说当初唐尧没有分到过三百亩的赏赐,虞舜也没有得到过一尺的封地,却能拥有整个天下;禹夏聚集的民众不够百人,却能在诸侯中称王;商汤、周武的卿士不足三千,战车不足三百辆,士兵不足三万,却能成为天子:他们确实掌握了夺取天下的策略。

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相当:对阵。】,岂揜于众人之言【揜于:被……遮蔽。揜:同“掩”。】,而以冥冥决事哉【冥冥:昏昧糊涂。】

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对外要能预料敌国的强弱,对内要能估计士兵们素质的优劣,这样用不着等到双方军队接触,胜败存亡的关键所在早就了然于胸了。怎么会被众人的议论所蒙蔽,而昏昧不清地决断国家大事呢?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案:考察。】,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见臣于秦:作秦国的属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破人:指攻破别人。破于人:指被别人攻破。】,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各诸侯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十倍于秦国,假如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打败。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难道是可以同日而语的么!

“夫衡人者【衡人者:指主张实行连衡政治的人。亦即主张与秦作横向联盟的人。衡:同“横”。】,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轩辕:高大华美的车。】,后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恐愒(hè):恐吓、威胁。】,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凡主张连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诸侯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的霸业成功,他们就可把楼台亭榭建得高大,把宫室建得华美,欣赏着竽瑟演奏的音乐,前有楼台、宫阙,高敞华美的车子;后有窈窕艳丽的美女,至于各国遭受秦国的祸害,他们就不去分担忧愁了。所以那些主张连衡的人凭借秦国的权势日夜不停地威胁诸侯各国,谋求割让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细地考虑啊。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决疑去谗:决断疑难问题,摈去谗言诽谤。】,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一:把……联合为一。】、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从亲:实行合纵相亲。】,以畔秦【畔:反对。】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决断疑虑,排斥谗言,摒弃流言蜚语的途径,堵塞结党营私的门路,所以我才有机会在您面前陈述使国君尊崇,使土地扩展,使军队强大的计策。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使韩、魏、齐、楚、燕、赵结成一个相亲的整体,对抗秦国。

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刳(ku):宰杀。】,要约曰【要约:订立盟约。】‘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让天下的将相在洹水之上聚会,相互沟通故有的嫌隙,杀白马歃血盟誓,彼此约定说:‘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魏就分别派出精锐部队帮助楚国,韩国就切断秦国的运粮要道,赵军就南渡河漳支援,燕军就固守常山以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假如秦国攻打韩国、魏国,那么楚军就切断秦国的后援,齐国就派出精锐部队去帮助韩、魏。赵军就渡过河漳支援,燕国就固守云中地带。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援,韩国固守城皋,魏国堵塞秦国的要道,赵国的军队就渡河漳挺进博关支援,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去协同作战。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

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固守常山,楚国的部队驻扎武关,齐军渡过渤海,韩、魏同时派出精锐部队协同作战。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的部队驻扎宜阳,楚国的部队驻扎武关,魏国的部队驻扎河外,齐国的部队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协同作战。

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秦【宾:同“摈”,反对。】,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假如有的诸侯不照盟约办事,便用其他五国的军队共同讨伐他。’假如六国相亲结成一体共同抵抗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山东六国了。这样,您霸主的事业就成功了。”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纯:亦称“端”。合二丈或一丈八尺。】,以约诸侯。

赵王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载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

【段意】:详细记录游说赵肃侯的言辞。赵为合纵长,是合纵政策的中心国,故记录最详。先指出立国的根本在安民,以此作为合纵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再指出不与韩、魏、齐合纵的危害:有可能被秦各个击破。再指出合纵的好处:六国为一,力量强大,足以拒秦。最后列出具体措施,如何互援互救。经过逐层分折,赵王顺理欣然同意合纵。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文、武之胙: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肉。】。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禽:同“擒”。】,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苏秦三句:事见《张仪列传》。苏秦设计激怒张仪,使其入秦为相,希望他能劝阻秦王不要出兵伐赵。】

这时,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用过的肉赐给秦惠王。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恐怕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来,就用计激怒了张仪,迫使他投奔秦国。

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于是苏秦去游说韩宣王说:“韩国北部有坚固的巩邑、城皋,西部有宜阳、商阪的要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区域纵横九百多里,武装部队有几十万,天下的强弓硬弩都是从韩国制造出来的。

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少府:韩国主管工匠营造的官署名。谿子、时力、距来:皆为强弓硬弩名。】,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超足而射:射硬弩时一方面要用手拉,一方面也要用脚用力地蹬。】,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括蔽洞胸:据下文,“蔽”字疑衍。括洞胸:射穿胸部。括:箭的末端。】,近者镝弇心【镝弇心:镝,本指箭,在这里为射中之意。弇心:同“掩心”,既射穿护心镜之意。】

像谿子弩,以及少府制造的时力、距来,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韩国士兵脚踏连弩而射,能连续发射一百箭,中间不停止。远处的敌人,可以射穿他们胸前的铠甲,穿透胸膛,近处的敌人,可以射透他们的心脏。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陆断二句:是说剑戟的锋利,可以在陆地上斩断牛马,在水上截杀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铁幕:铁护臂。】,革抉㕹芮【革抉㕹(fa)芮(rui):革抉:亦称“”,射箭时套在左臂上的皮套。一说为弓箭手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㕹:盾。芮:系盾的丝带。这里都泛指武器装备。】,无不毕具。

韩国士兵使用的剑、都是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锻冶的,这些锋利的武器都能在陆上截断牛马,水上能劈天鹅、大雁,临阵对敌能斩断坚固的铠甲、铁衣,从臂套、盾牌到系在盾牌上的丝带,没有不具备的。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蹠:即上文所说的“超足而射”的“超足”。】,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交臂而服:拱手服从。】,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披着坚固的铠甲,拉着强劲的硬弩,佩戴着锋利的宝剑,即使以一当百,也不在话下。凭着韩国兵力的强劲和大王的贤明,却向西侍奉秦国,拱手而臣服,使国家蒙受耻辱而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啊。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如果大王去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向您索取宜阳、成皋。今年把土地献给他,明年又要索取割地。给他吧,却没有土地可给,不给吧,那么就会丢掉以前割地求好的功效而遭受后患。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逆:对待。】,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市:买,招惹。】。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贪婪的索取是没有止境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换取无止境的索取,这就叫做拿钱购买怨恨,纠结灾祸。不用打仗,而土地就被割去了。我听说过一句俗话:‘宁zuò鸡的嘴,不做牛的肛门。’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现在,如果向西拱手臣服,和做牛的肛门有什么不同呢?凭着大王的贤明,又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蒙受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这时韩王突然变了脸色,捋起袖子,愤怒地瞪大眼睛,手按宝剑,仰望天空长长地叹息说:“我虽然没有出息,也决不能去侍奉秦国。现在您既然转告了赵王的指教,我愿意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

【段意】:记游说韩宣王的说辞及情况。韩地虽小,韩兵虽少,但苏秦称他们可以“一人当百”,且又分析了事秦的无穷后患:韩地有限而秦欲无穷,故而激起了韩王合纵的决心。

解读~苏秦列传第九

在这篇列传中,以苏秦为传主,兼及苏氏兄弟苏代和苏厉。苏秦始以连横游说秦惠王,失败,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整一年,歃血于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带六国相印,煊赫一时,为纵横家杰出的代表人物。继而奔齐,为燕昭王反间,车裂而死。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束之势,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说辞风格。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不仅使读者感到苏秦具有独抵华屋之下,一揽群小的气度,而且从太史公的语言艺术中感到美的享受。说六国处,笔不涉同,辞有异彩,一处一样文法,一处一种情貌,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涛涛滚滚的说辞之中,间或插入曲折动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相应成趣。既能深入浅出,以彼喻此成为说辞的有机部分,说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层峦叠障之中突见一马平川;急风骤雨过后,又是绚丽多彩的艳阳天气。文章的节奏也于急骤之中见疏缓,跌宕之中见起伏,诚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简直是小说笔法。如苏秦出游,大困而归,家人的讽刺、羞辱,苏秦的惭愧自伤,以及发奋自励,伏读《阴符》以及对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写,都是着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通过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让我们去把握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和这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苏秦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苏秦追名逐利到衣锦还乡心态、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

当然,苏氏为达目的,皆以权变之术游说诸国,其说辞多有夸诞、粉饰不实之词,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应该注意的。


阅读全文
《史记》70列传·苏秦列传第九【1】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