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十二·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分享:杨老师 2024-08-17 阅读积累 问答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评论家把偷窃兵符当作信陵君的错误,我以为这件事还不能够用它来谴责信陵君。

✦唐顺之(一五零七~一五六零):字应德,江苏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嘉靖八年(一五二九)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他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和王慎中同为“唐宋派”领袖。文学主张上反对模拟,推崇唐宋散文。著有《荆川先生文集》。✦符:兵符,古时调动军队的凭证。国君与将帅各执一半,两者相契合,才能调动兵力、移交军权。✦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战国时魏贵族。魏安釐王之弟,号信陵君,其时任魏相。他的姐姐是赵相平原君的夫人。魏安釐王十八年(前二五九年),秦攻赵,二十二年,赵国通过信陵君向魏国求救。安釐王派大将晋鄙救赵,但又害怕秦国,因而按兵不动。信陵君用侯生之计,通过安魔王的宠妾如姬,窃到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罪:怪罪。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当时那个强大的秦国的凶暴行径已很紧迫了,它用全部兵力压到赵国身上,赵国就一定灭亡。

✦暴:灾祸。✦亟[jí]:危急,紧急。

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赵国是魏国的屏障;假如赵国灭亡,魏国就将步它的后尘。赵国和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假如赵国、魏国灭亡,楚、燕、齐各国就会步它们的后尘。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加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是为了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是为了援救六个国家。

✦岌岌:极其危险。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

偷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患难,拿一个国家的军队去分担六个国家的灾祸,这有什么不可以的?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过错吗?

✦纾(shū):解除。✦夫奚不可者: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我说:也不是这样。我要批评的是信陵君的用心。信陵君仅仅是一个公子而已,魏国自有国王在啊。

✦诛:指责,责备。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援救,却反反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援救,这说明赵国只晓得有个信陵君,不晓得还有个魏王。

✦谆谆焉:形容反复不休。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利用亲戚关系去激信陵君,信陵君自己也由于亲戚的缘故,想迅速援救赵国,这说明信陵君只晓得有一门亲戚,不晓得还有个国王。

✦平原君:名赵胜,赵国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婚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因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故谓。✦激:斥责。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所以,他的偷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仅仅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仅仅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倘使灾祸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便拆去魏国的屏障,拆去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定不会援救。

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倘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有平原君却不是信陵君的亲戚,那么,即便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定不会去援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那就是赵王和赵国的轻重,不能抵一个平原君,而魏国的军队,本来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现在却只能拿它来供给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

✦当(dànɡ):抵得上。✦兵甲:代指军队。✦社稷:代指国家。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幸亏打胜了,还可以;如果不幸打败了,自己被秦国捉去当俘虏,这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来给赵国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怎样来向魏王请罪?

✦倾:倾覆、灭亡。✦殉:犹陪同死亡。✦谢:认错,请罪。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那个偷窃兵符的计策,原来是由侯生提出、如姬完成的。侯生把偷窃兵符的计策教给信陵君,如姬替信陵君从魏王的寝室偷出兵符,可见这两个人也只晓得有个信陵君,却不晓得还有个魏王啊。

✦侯生:魏国隐士,名侯赢。✦如姬:魏安釐王的宠妃。✦卧内:卧室,内室。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我认为:如果信陵君替自己打算,倒不如拿赵国和魏国“唇亡齿寒”的形势,向魏王激切地劝告;万一魏王不听,就把自己想要到秦国军队那里去拼死的准备,在魏王的面前自杀,魏王一定会觉悟的。

✦自为计:为自己考虑。✦曷若:哪如。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侯生替信陵君出谋划策,倒不如自己进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万一魏王不听,就把自己想要为信陵君而死的准备,在魏王的面前自杀,魏王也一定会觉悟的。

✦说(shuì):说服。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心报答信陵君的恩德,倒不如乘魏王空闲时,无论白天黑夜都劝他援救赵国;万一魏王不听,就把自己想要为信陵君而死的准备,在魏王的面前自杀,魏王也一定会觉悟的。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这样,信陵君既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和如姬两个人既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为什么办法不从这里想呢?信陵君只晓得有亲戚关系的赵国,不晓得还有个魏王。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内里是得宠的姬妾,外面是相邻的国家,卑贱的是看守夷门的无知无识的人,又都只晓得有个信陵君,不晓得还有个魏王。那就是说魏国仅有一个孤独的国王而已。

✦幸姬:受宠爱的妃子。✦夷门:指侯赢,侯嬴本是管夷门(魏都大梁东门)的人。✦野人:村野之人。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

唉!自从社会风气败坏以后,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共利益、拼命争夺小集团利益的行为,忘掉坚持节操、秉公办事的原则。朝内只有独断专行的宰相,却没有威权在手的君主;国内只有私人的仇恨,却没有正义的愤怒。

✦背公死党:违背国家利益而为朋党效死尽力。✦守节奉公:坚守节操,一心为国家着想。✦重(zhònɡ)相:权重的丞相。✦威君:有权威的君主。

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

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个穰侯,不知道还有个秦昭王;虞卿只知道有个贫贱时的老朋友,不知道还有个赵孝成王。

✦穰侯:名魏冉,战国秦人;曾四登相位,为秦的强盛作出很大贡献,受封于穰,故称。✦虞卿:战国时游说之士,在赵国被封为上卿,故称。后因解救朋友魏齐,出奔大梁。✦布衣之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的朋友。

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

原来君主像旗帜上附属的飘带一样已经长久了。从这说来,信陵君的错误,本来不光是在兵符的偷还是不偷啊。

✦赘旒(liú):连缀于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的君主。✦专:仅仅,只是。✦系:犹拘囿。

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如果是为了魏国,或者是为了六国,纵使偷窃兵符,还可以说得过去;如果是为了赵国,或者是为了一个亲戚,纵使向魏王请求兵符而且正当地得到了它,也是一种错误。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

虽然如此,但是魏王也不能说没有错误。兵符藏在自己寝室内,信陵君又怎么能偷到它?信陵君不顾忌魏王,就直接向如姬请求偷窃兵符,那是他平素观察到魏王的疏忽。

✦素:平素、常日。✦疏:疏忽。

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如姬不顾忌魏王,就敢于偷窃兵符,那是她一向依仗着魏王的宠爱。

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

好比木头腐烂后,蛀虫才会在它的上面生出来一样。古时候贤明的君主在上面掌握大权,朝廷内外没有人敢不严肃庄重的。

✦肃:恭敬。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假如这样,那么信陵君怎么能够在赵国建立私人的交情?赵国怎么能够向信陵君私下请求援救?如姬怎么能够牢记信陵君的恩德?

✦衔:恩,接受恩惠。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信陵君怎么能够向如姬讨好?严寒的到来,难道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吗?从这一点说来,不仅是许多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把自己看作是旗帜上的附属品了。

✦卖恩:用小恩惠收买他人。✦履霜之渐:《易经·坤卦》有“履霜坚冰至”之句,意思是说踩到了霜就知道严冬就要来临。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过程。✦履:踩、踏。✦渐:逐步。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

所以,信陵君的错误可以作为臣子植党营私的鉴戒,魏王的错误可以作为君主丧失权力的鉴戒。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春秋》记载鲁国公子友私自去陈国参加陈国大夫原仲的葬礼和公子翬迫使隐公让他领兵到宋国去这两件事。唉!可见圣人的考虑问题是非常深远的了。

✦葬原仲:事见《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公子友,即季子。如陈,私行于陈。✦原仲,陈国大夫。✦翚(huī)帅师:翚,鲁国羽父。事见《春秋左传·隐公四年》:宋、陈、蔡、魏四国伐郑,宋公派人到鲁国借兵,当时鲁隐公不答应,而翚却私自带兵前往,孙子认为这是目无国君的行为。


本篇简介


明自中叶以后,个个皇帝都只知道荒淫享乐,不关心政事,大臣宦官们则明争暗斗,专权误国,甚至连皇帝也经常被他们利用。作者唐顺之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假信陵君窃符救赵为论题,对其功过得失进行辩证分析而写的一篇议论文,文章强调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抨击了目无君主的擅权行为。作者首先指出整个事件实际上是一场私人交易,并不是为赵国、魏国的国家利益着想。然后指出信陵君等人独断专行,不把魏王放在眼里,致使“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最后指出魏王不能集中权力,反而是大权旁落。吴楚材、吴调侯有评:“诛信陵之心,暴信陵之罪,一层深一层,一节深一节,愈驳愈醒,愈转愈刻。词严义正,直使千载杨诩之案,一笔抹杀。”


本篇名句


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唉!自从社会风气败坏以后,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共利益、拼命争夺小集团利益的行为,忘掉坚持节操、秉公办事的原则。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十二·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