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十二·亲政篇·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易经》的《泰卦》说:“上面和下面的思想沟通了,他们的意见就会相同。”它的《否卦》又说:“上面和下面的思想不沟通,天下就像没有国家一样。
✦王鏊(ào)(一四五零~一五二四):字济之,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孝宗弘治初年为侍讲学士,多方提出改革措施未被采纳,辞官。武宗正德年间累迁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敢于直言,后又因不满刘瑾专权而辞官。学识渊博,以文著称。有《震泽集》、《姑苏志》等。✦《易》:《易经》,儒家经典之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对卦、爻的说明。《泰》、《否》均为其卦名。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因为上面的意思能够通到下面,下面的意思能够达到上面,上下如同一个人,所以叫“泰”。
✦泰:通畅、畅达。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相反,下面的意见被堵塞不能够让上面听到,上下隔绝,虽然有国家却像没有国家一样,所以叫“否”。
✦壅阏(è):壅塞、堵塞。✦否(pǐ):闭塞不通。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上下的思想沟通了,就是“泰”;如果不沟通,就是“否”,从古以来就是如此。然而不沟通的毛病,还没有像近世这样厉害的。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君臣相互见面,仅仅在皇上临朝办公的几刻时间里,上下之间,只是在臣子上奏章、皇上作批复时相互联系,依靠法令、制度相互维持着罢了。
✦止:仅仅。✦视朝:上朝听政。✦关接:谓接触。
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
不仅是因为承袭了老办法,也是那种地势使得这样的。为什么呢?国家常常在奉天门举行朝会,从来不曾有一天停止过,可以说是认真的了。
✦常朝:臣子例行的朝见。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
然而殿堂和台阶相隔很远,仪节显赫隆重,有御史纠察礼节,鸿胪卿检举不合制度的,通政使引领上奏,皇上只是看一下,
✦堂陛:殿前台阶。✦悬绝:因台阶高而阻隔。✦威仪:帝王的仪仗及扈从。✦赫奕:明显盛大的样子。✦御史:官名,职责为纠察弹劾。✦纠仪:对仪表进行纠察。✦鸿胪:指鸿胪寺的官员,职责为朝祭礼仪的赞导。✦举不如法:举报不合礼仪的事。✦通政司: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特视之:只不过看看。
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大臣们马上谢恩告辞,诚惶诚恐地退下来。像这样,皇上何尝办过一件事,臣子何尝进献过一句话呢?这没有其他原因,仅仅是因为地势悬殊,所谓君臣在一殿,相隔远万里,大臣们即便想讲也无从讲啊。
✦无他:没有其他的原因。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
愚以为要使上下的思想沟通,不如恢复古时候内朝的制度。本来周朝的时候有三种设朝的制度:在库门的外面设朝叫“正朝”,
✦内朝: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和休息的场所,与“外朝”相对而言。✦内朝有二:一在路门之外,是处理政事之处,又称治朝;一在路门内的路寝,为处理政事后的休息之处,又称燕朝。✦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库门:最外面的那道宫门。
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
皇帝在那里向大臣们咨询并商议国家大事;在路门的外面设朝叫“治朝”,皇帝每天在那里坐朝办事;在路门的里面设朝叫“内朝”,也叫“燕朝”。
✦询谋:咨询商议。此句谓在那里与大臣共商政事。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
《玉藻》说:“君主在太阳一出来时就临朝接见百官,退朝后到路寝去处理政事。”
✦《玉藻》:《礼记》篇名。✦路寝:古代国君处理政事及人寝的宫室。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
因为皇帝临朝接见大小官员,是用这种礼节来正上下的名分;处理政事到路寝去,是用这种制度来通晓远近的情况。
✦正:匡正。✦分(fèn):名分。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朝的制度:皇帝接见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和散骑等官员,叫“中朝”。接见丞相以下到六百石等官员,叫“外朝”。
✦大司马:汉武帝始设官名,为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前后左右将军:汉代称皇帝左右的大臣为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侍中、散骑:均为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官吏。✦中朝:自汉武帝始把朝官分为中朝、外朝之官,中朝即内朝。内朝由大司马等近臣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及所属机构组成,权力远不及内朝。✦石(dàn):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之为官位的品级,六百石大约相当明朝正四品官。
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
唐朝皇城的北面朝南的三个门叫“承天门”,每年元旦和冬至,皇帝接受各国使节的朝见和进贡,就在那里设朝,这就是古代的外朝。
✦元正: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
它的北面是“太极门”,它的西面是“太极殿”,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皇帝就在那里坐朝,接受大小官员的朝拜,这就是古代的正朝。
✦朔望: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又北曰两义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
再往北面是“两仪殿”,皇帝平时在那里坐朝办事,这就是古代的内朝。
✦常日:固定的日子。✦听朝:临朝处理国政。
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
宋朝时候,皇帝平时坐朝是在文德殿;每隔五天一次,官员们向皇帝请安,是在垂拱殿。每年元旦、冬至和万寿等节日,官员们来朝贺,是在大庆殿。皇帝赏给官员们宴饮,是在紫宸殿或者集英殿。考试进士,是在崇政殿。
✦常朝: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起居:每五天群臣随宰相人见皇帝,称为起居。✦正旦: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圣节:皇帝的生日。
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人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侍从官以下的官员,每隔五天有一官员上殿朝见,叫做“轮对”,一定要进去陈述时事的得失利弊。在内殿召见大臣,有时也赏赐坐位,有时免穿朝靴。这大概也有周、汉、唐三朝留下来的上下沟通的用意。
✦轮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称为轮对。
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原来天上有太极、天市、紫微三垣,皇帝顺应天意,摹拟它们:正朝是摹拟太极垣,外朝是摹拟天市垣,内朝是摹拟紫微垣。从古以来就这样了。
✦三垣:我国古代把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区,叫做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象:效法,仿效。✦太极:此处即太微。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
我朝万寿节、元旦、冬至等大型的朝会都是在奉天殿举行,这就是古代的正朝。平时设朝是在奉天门,就是古代的外朝。可是内朝偏偏缺少。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
其实这并不是缺少,例如皇帝在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召见大臣,难道不是古代内朝的旧制度吗?洪武年间,像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像杨士奇、杨荣等每天侍奉在皇帝身旁;大臣蹇义、夏元吉等时常在便殿启奏政事或者回答皇帝的询问。
✦遗制:指前代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官至左春坊大学士、太子少傅。✦杨荣:宇勉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蹇义:字宜之,成祖时辅皇太子监国,历事五朝。✦夏元吉:亦作夏原吉,字惟吉,历事五朝,官至户部尚书。✦便殿:正殿以外的别殿,帝王休息消闲之处。
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並,鲜或窥焉。
在这个时期,难道在上下之间有阻隔的弊病吗?现今内朝制度还不曾恢复,在皇帝亲临平时朝会之后,臣子们就不得再进见,三座殿高大幽深,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殿内情况。
✦壅隔:阻塞、隔断。✦三殿:指皇宫。✦鞳:关闭。✦鲜(xiǎn):很少。✦或:代词,有人。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所以上下的思想堵塞,不能沟通;国家的弊病因此就积少成多。
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孝宗皇帝晚年,对这个问题深有感慨,多次在便殿召见大臣,商讨国家大事,
✦孝宗:明孝宗朱祐樘,一四八八~一五零五年在位,年号弘治。✦讲论:商谈议论。✦方将有为:正准备有所作为。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正要有所作为,可是百姓没有福气,不能看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光景,全国人民至今以为这是一件非常遗恨的事。
✦禄:福气。✦恨:遗憾。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剗近世壅隔之弊。
但愿陛下远一点效法圣祖,近一点效法孝宗,全部铲除近代上下阻隔的弊病;
✦惟:希望,愿。✦圣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剗(chǎn):同“铲”,削除。
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
除平时朝会之外,亲临文华、武英二殿召见大臣,仿效古代内朝的用意。规定大臣们每隔三天或者五天进宫请安一次,侍从和谏官各一员上殿轮流奏事或者回答皇上的咨询,各部门有事请求裁决,皇上就根据看到的实际情况决定它;
✦侍从:此指翰林院里的文学侍从,包括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台谏:台官和谏官。台官指御史台官员,谏官指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咨决:请示报告。
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有些一时难以决定的,就同大臣们当面商议它。不定期接见臣子们,所有谢恩、告辞之类事情,有关官员都得上殿陈奏情况,皇上虚心地询问他们,和颜悦色地指点他们。这样,人人都能把自己的意见彻底提出来。
✦道(dǎo):同“导”,开导。✦自尽:详尽地陈述自己的意见。
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陛下虽然深居内宫,可是整个国家的事情都能鲜明而完全地摆在面前。外朝的制度是用它来端正上下的名分的,内朝的制度是用它来沟通远近情况的。
✦九重(chónɡ):指皇帝居处,因古制天子之居有九重门,故称。
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如果做到这样,难道还会有近世君臣阻隔的毛病吗?相传唐、虞的时候,人民歌颂尧、舜耳聪目明,好意见不会埋没,偏僻地方也没有弃置的人才,也不过像上面说的这样罢了。
✦唐虞:唐尧和虞舜。✦嘉言:美善的言论。✦罔伏:不会被埋没。✦野无遗贤:民间没有遗而不用的贤人,即人尽其才。野,民间。✦亦不过是:也不过如此。
本篇简介
明朝自英宗以后,朝纲沦丧,宦官专权,到武宗时尤为严重。武宗重用宦官刘瑾、谷大用,淫乐嬉游,荒于国政,致使君臣阻隔,国事日非。针对当时这种情况,作者写了文章表奏武宗。文章首先指出,上下交通才能国泰民安,否则会国将不国;接着力陈当时上下阻隔的弊端;然后不厌其烦地列举周汉以迄本朝内朝听政、君臣交欢的情况;最后归结于希望武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通远近之情”。文章引经据史,熔古铸今,逻辑严密,寓意深刻,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