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十·晁错论·苏轼

分享:杨老师 2024-08-17 阅读积累 问答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处理好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其实有着不能料到的隐患。

不可为者:难以做到。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坐着看它的变化而不替它想办法,就怕弄到不能挽救。假使起来勉强处理它,那么天下人对于当时表面上太平的安乐已经习以为常,因而不相信我。

变:发生,发展。所:处理。强为之:勉强去处理。狃(niǔ):习惯。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只有那些讲仁义的有大本领的杰出的人,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天下人冒大危险,来力争完成大事业。

出身:挺身而出。犯大难:力挽狂澜的意思。成:创立,创建。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这本来不是勉强在短时间内随便地追求名气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期(jī)月:一周月。苟:苟且,马虎。求名;求名之人。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天下表面上太平,无缘无故地去开一个大危险的头。如果是我开的头,我就要能够收拾它,这才对天下人有话可解释。

发:触发。端:开端。收:收束,平定。有辞于天下:有理由去说服全国人民。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如果是我开了头以后事情弄到头上,却退避,想离开它,让别人担负那个责任,那么天下的祸事一定会集中到我身上。

循循焉:依次序,顺利地。去:离开,避开。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过去,晁错竭尽忠诚替汉朝办事,想法削弱山东的诸侯王。山东的诸侯王一齐起兵反叛,拿杀晁错作为幌子。景帝不了解晁错的忠心,却听信袁盎的话,用杀死晁错的办法去向诸侯王解释。

“晁错尽忠为汉”六句:《汉书·爱盎晁错传》载,西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为景帝提出“削藩”之计。以加强中央政权。吴王濞联合胶东王等七国起兵叛乱。并以“清君侧”为口号。景帝措手无策,听信袁盎谗言,杀晁错以求息兵。但七国仍不肯罢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天下的人可怜晁错因为尽忠报国而蒙受灾祸,不晓得晁错有自己招祸的原因呀。

错有以取之也:晁错遭杀有咎由自取的原因。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古代的建立大功业的人,不仅有超出世上一般人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志气。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从前夏禹治理洪水,开凿龙门,疏通黄河,放洪水流入大海。当他的功业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可能也有发生洪水旁决、上冒、横冲直撞等可怕的祸事。

溃:崩溃,决堤。冒:涨溢。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只因为他能够预先知道洪水应该会这样,事到临头就不惊慌失措,慢慢地给出现的情况想办法,因此,能够得到成功。

前知:预知。当然:必定(发生)。徐:从容地。图:安排。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七国是那样的强大,急促地削减他们的土地,他们起来叛变,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它,指七国。为变:发生变乱。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

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生命,替天下人挡住大祸的要冲,控制吴、楚七国的命运,竟然作出了自己保全自己的打算,要使景帝亲自领兵打仗,自己却留下来保守京城。

捐其身:献出自己的生命。当:承当。冲:冲击。制吴楚之命:置吴楚等国于死地。自全:保全自己。自将:亲自带兵打仗。居守:留守后方。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试问,那引起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要追求那个好名气,又怎么能够逃避它所引起的祸事呢?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拿亲自领兵打仗的极其危险的事情,同留下来保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的事情相比,自己是个祸首,选择那极其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极其危险的事情留给景帝去做,这是忠臣义士所以愤怒、怨恨而不平的原因啊。

至危:最危险的事。至安:最平安稳当的事。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

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被杀。为什么呢?

袁盎:即爰盎西汉大臣。七国之乱时,他乘机进谗,促使景帝杀害了晁错。事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自己要想留下来保守京城,却使皇帝亲自领兵打仗;按情理而论,景帝本来已经为这件事感到难受了,可是又难于反对他的建议,因此袁盎的坏话能够在他们君臣之间顺利进行。

情:指人之常情。难之:为率军出征一事感到为难。重违其议:又为违背他(晁错)的建议而感到为难。

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

倘使吴、楚七国反叛时,晁错能够豁出生命来担当那艰危的重任,日日夜夜刻苦办事,对东方严密戒备,等待吴、楚七国的叛军的到来,使之不至于牵累自己的君主,

以身任其危:自己首当其冲。淬(chuì)砺:此指整顿操练部队。东向:吴楚七国叛军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那么,汉景帝将会依靠他而不感到七国叛乱这件事有什么可怕的。这样,纵使有很多袁盎,能够进行离间吗?

恃之:依靠他(晁错)。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唉!世上的有大本领的人想要博取异乎寻常的功业,那就一定不要专作自己保全自己的打算。倘使晁错亲自领兵去讨伐吴、楚七国,不一定就不成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正因为他想自己牢牢地保全他的生命,因而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这个空隙进行离间。晁错的自己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他的招来祸事的原因吧!

所以自祸:自取祸害的原因。


本篇简介

晁错(前二零零年~前一五四年),西汉政治家。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研究申不害、商鞅的法治学说。景帝时为御史大夫。在七诸侯国以诛晁错为名叛乱时,为袁盎所谮,被杀。本文在总结晁错削蕃失败的原因时,对晁错之被杀,是惋惜的,但他认为被杀的根本原因一反历史常态不是袁盎进谗,而是咎由自取。为什么呢,作者紧紧抓住当景帝举兵平定七国之乱时,晁错欲使天子率兵讨伐而自己留守这件事进行分析,说明欲“自全”正是“自祸”的原因,它既使天子为难,亦使袁盎有机可乘。对于此文吴楚材也作了总结:“此篇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兴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本篇名句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世上的有大本领的人想要博取异乎寻常的功业,那就一定不要专作自己保全自己的打算。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十·晁错论·苏轼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