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十·留侯论·苏轼

分享:杨老师 2024-08-17 阅读积累 问答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古时候所说的英雄人物,一定有超过平常人的气度,能忍受人之常情中那些不能忍受的事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一个人被侮辱,拔剑奋起,挺身争斗,这不能够算勇敢。

匹夫:平常人。见辱:受到侮辱。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种非常勇敢的人,祸难突然临头也不吃惊,无缘无故逼迫他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怀抱很伟大的理想,他立下的志愿很深远啊。

卒然:突然。卒,通“猝”。所挟持者甚大:指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志向。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子房在桥上的老人手里接受兵书,那件事很奇怪。然而,怎么知道不是秦朝的时候有个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他呢?

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重要谋臣,因辅助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yí)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说完,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隐君子:隐居的高士。指圯上老人。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的心思的语言,都是圣人、贤人须要共同警惕的道理。可是世上的人不明白,认为他是鬼怪,也太错误了!而且他的本意并不在兵书上面。

以为鬼物: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强盛的时候,秦国用了非常残酷的刑罚来对待天下的读书人。那些平时闭门家里坐却无缘无故遭到杀戮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刀锯鼎镬(huò)句:指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夷灭:灭族。

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当时即使有大力士孟贲、夏育,也没有办法能够施展一下身手。一般说,执法太严峻的国家,它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而且它的势头也是不可利用的。

贲(ēn)、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其势未可乘:指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孟子·公孙丑上》:“齐人有言曰:‘虽有智,不如乘势’”。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张子房忍受不住愤怒的心情,靠一个人的力量,妄想在一椎打击之下称心如愿。

“一击”句:《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在这个时候,张子房的生与死的距离,那中间简直不能容纳一根头发,也太危险了!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俗话说,富贵人家的子弟不肯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可爱,在盗贼手里是不值得死的。

千金之子:旧社会用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张子房凭着盖世的才能,不去考虑伊尹、太公的治世大谋,仅仅作出荆轲、聂政的暗杀下策,在死亡的边沿企图侥幸成功。这是圯上老人替他深深地惋惜的啊。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荆轲聂政之计:指行刺之下策。见《史记·刺客列传》。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因此,用傲慢羞辱的方法来重重地折服他。他如果能够有耐性,这才可以成就大事业。所以说:“这个年轻人还可以教育。”

鲜腆(tiǎn):没有礼貌。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从前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赤身露体、手里牵着羊来迎降。楚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够忍耐,对人谦逊,必定能够信任使用他的臣民啊!”就放弃了占领郑国的念头。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管好国家,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肉袒:袒衣露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被困以后,归降吴国,同夫人一道去吴国做臣妾,经历三年也不倦怠。如果一个人有复仇的志愿,却不能暂时向仇人低头服小,这是普通人的所谓坚强勇敢。

“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那个圯上老人,认为张子旁才能有余,可就是担心他的度量不够,所以重重地磨去他的青年人的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住小怒去完成伟大的计划。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同他并没多年交好的人,突然在荒野之间相遇,却把奴仆婢妾的工作叫他去干,他能自然地不感到惊疑,

非有生平之素:也称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盛兴样子。此谓尊敬之意油然而生。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这样的人当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籍不能使他恼怒的了。看来,汉高祖胜利的原因,项籍失败的根由,不过在能够忍耐和不能够忍耐之间罢了。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项籍只因为不能够忍耐,所以百战百胜,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精锐力量。汉高祖能够忍住性子,保养他的全部锋芒——精锐力量,来等待对方的衰弱,这是张子房教他的啊。

轻用其锋:轻率地损耗自己的力量。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要自己做齐王的时候,汉高祖非常恼火,怒气在说话和脸色上全都显现出来了。从这看来,汉高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子房,谁能够成全他呢?

“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顿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收买人心。非子房其谁全之:如果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护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太史公怀疑张子房,原以为他魁梧奇伟,可是看他的画像却如同妇人女子,跟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称:不相当。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唉!这大概就是张子房所以成为张子房的原因吧!


本篇简介

这是一篇立意新奇的翻案之作。作者并没有对留侯张良作全面评价,而是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引申发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论张良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考验、警诫,“小忍而就大谋”,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并因此而影响了高祖,遂成帝王大业。虽然本文见解独到颇有道理,故过份强调了忍。“一篇纲目在“忍”字”。(吕祖谦语)今天看来,有其一定历史局限性。清人林运铭对此文作了评价:“此篇以“忍小忿而成大谋”一句,发由黄石授书之意。虽未必合于当日事情,但能忍不能忍之间,实为刘、项成败之案。说得中寲。且以黄石为秦之隐君子,卓识不刊。可唤醒世人狂惑。文字之佳,又其余事耳。”


本篇名句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种非常勇敢的人,祸难突然临头也不吃惊,无缘无故逼迫他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怀抱很伟大的理想,他立下的志愿很深远啊。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十·留侯论·苏轼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