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十·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分享:杨老师 2024-08-17 阅读积累 问答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时候,为什么爱护百姓那样的深厚,关心百姓那样的恳切,拿君子长者的忠厚之道来对待天下呢!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人们做了一件好事,跟着就是奖赏他,再跟着就是歌唱他,赞美他,这是欣赏他的开头,勉励他坚持到底。

咏歌嗟叹:歌唱赞叹。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人们做了一件坏事,跟着就是责备他,再跟着就是哀怜惩戒他,这是要求他抛弃过去,开创新的生活。

哀矜(jīn):怜悯。惩创:处罚。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所以那些表示不同意或者同意的声音,喜悦欢乐、悲伤、忧愁的感情,在虞、夏、商、周的书里经常出现。

吁(xū):表示不以为然。俞(yú):表示赞许、应允。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虞、商、周之书:即《尚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了王位,周朝开始衰落。但是他还嘱咐他的大臣吕侯作《吕刑》,告诫他谨慎地使用刑罚。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他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恼怒,慈爱却能够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心意,所以孔子还说《吕刑》有可取之处。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传》说:“对被奖赏的对象有怀疑,应该从宽给与奖赏。”这是扩大恩德的方法。“对被责罚的对象有怀疑,应该从宽免除刑罚。”这是慎用刑罚的方法。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在唐尧的时候,皋陶做刑官,将要处决犯人,皋陶说了三次“杀掉他。”帝尧说了三次“赦免他。”

✦皋陶(gāo 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宥(yòu):宽恕,饶恕。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

所以天下人怕皋陶执法的坚决,欢迎帝尧量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用。”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帝尧说:“不行,鲧常常违抗命令,毁灭同族。”过了一会儿又说:“试试他吧!”

鲧方命圮(pǐ)族:鲧违弃命令而残害同类。鲧:帝禹之父,被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未成,被舜杀死于羽山。方命,违命。圯族:犹言败类也。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为什么帝尧不听从皋陶杀人的意见,却听从四岳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意思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经》说:“对罪行有疑惑,只能从轻;对赏功有疑惑,只能偏重。与其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宁可不杀,而犯不按成法的错误。”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唉!这几句话完全说到家了。可以奖赏,可以不奖赏,奖赏他是过分宽厚;可以处罚,可以不处罚,处罚他是过分严厉。

过乎义:意为苛责。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过分宽厚,还不失为品德好的人;过分严厉,就会归到狠心肠一类的人。所以宽厚是可以过头些的,严厉却不可以过头。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从前,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和锯。奖赏人用爵位和俸禄,这样,奖赏的方法只是在爵位和俸禄给予的范围内实行;而在爵位和俸禄不给予的范围内就不实行;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惩罚人用刀和锯,这样,惩罚的威力只是在刀和锯达得到的范围内实行,而在刀和锯达不到的范围内就不实行。

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过去的帝王知道天下人做的好事很多,赏不胜赏,而爵位和俸禄也是不够用来勉励的;知道天下人做的坏事也很多,罚不胜罚,而刀和锯也是不够用来制止的。因此,产生了怀疑的时候,就把它拿来按照仁的标准去处理,

裁:制裁,惩处。举而归之于仁:一律用仁厚的精神办理。举:一律,全部。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用君子长者的忠厚之道去对待天下百姓,使天下百姓都遵循并趋向君子长者忠厚之道。所以说这是忠厚到了极点了啊。

《诗》曰:“君子如祉,知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诗经》说:“君子如果欢喜,祸乱差不多快要停止了。”“君子如果恼怒,祸乱差不多快要完结了。”

✦《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遄(chuán):快,迅速。✦沮(jǔ):停止。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君子制止祸乱,难道有什么特异的方法吗?不过适时表现他的欢喜或者恼怒而且不丢掉仁爱罢了。

✦已乱:制止祸乱。✦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春秋》一书的主旨,确定法制贵在严肃,责罚人却贵在宽厚。根据那褒贬的意义来制定赏罚的标准及其方法,也是忠厚到极点啊。

《春秋》之义:孔子作《春秋》的大义。指孔子《春秋》中对人和事褒贬的原则。✦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本篇简介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参加进士考试的论文。本文初步阐明了苏轼平生遵循的以仁政治国思想,即“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主张,具体内容就是要赏罚分明,宁可错赏而不可错罚,同时也主张以“君子长者之道”风化天下,才称得上“忠厚之至”。这是对儒家“重赏轻罚”“仁政”主张的宣扬,举例准确,论述有力,语言明快,因而得到了当时的主考官、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的赏识。清人储欣也对此文作了很高的评价:“风气将开,拔此大才,以扫荡廓清之烈,欧阳公力也”。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十·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