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八·送杨少尹序·韩愈

分享:杨老师 2024-08-16 阅读积累 问答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从前疏广和疏受叔侄两人,因为年老,有一天,他俩辞去官职,离开京城。

杨少尹:即杨巨源,字景山,贞元中进士第,官至国子司业。少尹:官名,相当于郡守的副职。疏广、受二子:西汉东海兰陵人。宣帝时,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时任太子少傅。在职五年,疏广对疏受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于是同时称病告退。

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在那时,官员们设了筵席,在都城的城门外替他们饯行,车子有几百辆。路上观看的人都赞叹流泪,全都称赞他们的贤德。

供帐:陈设帷帐摆宴。祖道:饯行。都门:指长安东郭门。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汉朝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代善于绘画的人,又描画了他们的故事,到现在还照耀着人们的耳目,显著得似乎就在前天发生的事情那样。

汉史:指《汉书》。其中有《疏广传》。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

国子监司业杨君巨源,刚刚拿出他擅长诗歌的本领来教导后辈的时候,有一天,因为年满七十岁,也禀明宰相,离开京城回到他的家乡去。

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副长官,协助正职祭酒掌管儒学训导之务。训:教诲。白:禀告,告诉。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社会上常常说现代人和古代人不能相比,现在杨君和二疏,他们的去官思想难道有什么两样吗?

不相及:不能一个样。

余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我很惭愧,也算排列在公卿的后面,当时刚好碰到生病不能去送行。不知道杨君离开时,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子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旁观看的是不是也有人赞叹着说他的贤德?

忝:愧于。自谦之词。在公卿后:作者当时任吏部待郎,故言“在公卿后”。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史官是不是也能够广泛宣传他的言行,接着二疏的事迹给他作传,不让他寂寞?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人,画或者不画,先不去管它吧。

太史氏:指史官。落莫:冷落。莫,通“寞”。

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

不过,我听说扬君离开的时候,宰相有爱惜他的意思,就向皇帝申请任命他做家乡的少尹,

白:禀告皇上。都少尹:都,中都。唐以河中府为中都,杨巨源家乡在河中府。

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不停止他的官俸,还写诗歌来劝勉他,京城里的善于写诗的人,也跟随着作诗应和宰相。

劝:勉励。

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我又不知道当时二疏离开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古代人和现代人究竟相同或者不相同,看来还不能判断。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中古时候的士大夫是以官为家的,一旦罢免就没有地方可以回去。杨君刚刚成年,就在自己的家乡参加考试被录取,参加了鹿鸣宴,然后前来做官的。

中世:这里指殷、周时期。始冠(ɡuàn):刚成年。鹿鸣:《诗经·小雅》有《鹿鸣》篇,是宴会时用的歌。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宴请中举者,宴会上歌《鹿鸣》诗,后因称鹿鸣宴。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现在回去,可以指着乡间的树说:“某棵树是我的先辈种的。某条水,某座小山,是我儿童时期钓鱼和游玩的地方。”

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家乡的人没有哪一个不加倍尊敬他,而且告诫子孙们要把杨君不离开故乡作为学习的楷模。

诫:告诫,教训。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古人说的死后可以进入祠堂享受祭祀的乡先生,可能就是指杨君这样的人吧!可能就是指杨君这样的人吧!

乡先生:古时称辞官归故里乡居或在乡教读的老者。社:祭礼的处所。其在斯人欤:杨侯就是这样的人呵!


本篇简介


本文是作者送同僚杨巨源告老还乡而写的一篇赠序。文章开头劈空先叙述西汉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告老辞官、百官送行、路人泣下的故事;紧接着将杨巨源与二疏相提并论,两相映衬以突出杨巨源的贤德;最后说杨巨源归乡定会受到乡人景仰。文章用语无多,却能在反复咏叹中抒发出作者惜别与仰慕之情,在写法上富于变化同时还能前后呼应,实为送别文字中之佳作。

本篇名句


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到现在还照耀着人们的耳目,显著得似乎就在前天发生的事情那样。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八·送杨少尹序·韩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