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八·讳辩·韩愈

分享:杨老师 2024-08-16 阅读积累 问答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去参加进士考试。

李贺(七九零八一六):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李贺去参加进士考试就会考中,同李贺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正确的,劝他去参加考试的人是不对的。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听的人也不加仔细考虑,就随声附和,众口一词。

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律曰:二名不偏讳

皇甫湜对我说:如果这件事不分辨清楚,您和李贺将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礼记》说: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

皇甫湜:字持正,元和进士。曾从韩愈学。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偏:一半。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释之者曰:谓若言不称,言不称是也律曰:不讳嫌名

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字就不说字,说字就不说字,《礼记》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时不连用,在说时不连用。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的释文。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之类是也

解释的人说:这是说像字和字,字和字一类那样。

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蓲:草名。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考试,是犯了二名律的礼法呢?还是犯了嫌名律的礼法呢?

为:是。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父亲名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名,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避讳从什么时候开始?订立法律制度来教导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

法制:礼法制度。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周公做诗不避讳,孔子也不偏讳二名,《春秋》也不讥讽那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

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参不避讳字。

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周朝时候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候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当怎样避讳?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

是因为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汉朝为了避讳武帝的名,就改,但没有听说又为了避讳,改车辙的作什么字。

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为了避讳吕后的名,改野鸡,但没有听说又为了避讳,改治天下的作什么字。

吕后:名雉(zhì志),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到避讳这几个字。

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浒(hǔ)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字和字,认为说了这几个字就是触犯皇上。

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君子著书做事,应当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礼法,考核前代有关避讳的记载,李贺去考进士是可以的呢?还是不可以的呢?

✦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质:对照。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可以不受到指责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是到极顶了。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现在的读书人,不致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亲人的名字上就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糊涂了。

止:意为到达顶点。务行:致力于实行。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能超过的。要是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和宦官宫妾一样了。这些宦官宫妾对他们亲人的孝顺,还能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比:类似。


本篇简介

李贺是唐代一名杰出的诗人,韩愈与皇甫湜曾专门拜访过这位比他们卑年少的少年才子,李贺当场作《高轩过》诗相赠,深得韩、皇甫的赏识,所以劝举进士,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意,嫉妒他才华的人就扬言李贺考进士犯了他父亲的名讳,因此不宜参加进士的考试。这篇《讳辩》是韩愈特地写来为李贺辩护的,毋宁看作是对一种世俗的观点的抨击。文章以驳论形式出现,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指出李贺考进士合情合理合法。文章气势极盛,辩驳有力,且语言幽默,实为一篇难得的佳文。清过珙在《古文评注》中评论这篇驳论:“昌黎此辩,质之于律,考之于经,稽之于典,三段中反复曲折,如蛇龙之不可羁络。一总处最有归宿。至于末后转愈奇,如虞人虎网,一动一紧,尤妙在总不直说出一句。似庄似谑,可以一哂,真是以文为戏。”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八·讳辩·韩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