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

《古文观止》卷五·太史公自序《史记》

分享:杨老师 2024-08-16 阅读积累 问答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

太史公说:前人说过,从周公死了以后,经过五百年而生出孔子。

✦先人:指司马谈。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孔子死了以后,到现在五百年了,又有人能够继续叙述治世的历史,修正《易传》,继承《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这意思就在这里吧?这意思就在这里吧?我怎么敢推让啊!

✦本:以……为本,以……为根据。✦让:辞让,推辞。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创作《春秋》呢?太史公说:

“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我听董仲舒说:周朝的政治衰微,孔子做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排挤他,

✦董生:董仲舒。✦壅(yōng):阻挠。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子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孔子知道他的话没有人听,主张不能实行,于是就对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论断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阐明王道罢了。

✦是非:褒贬。以是为是,以非为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所记历史时间。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孔子说:我如果把观点记载在空泛的言论中,还不如把观点表现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上更为深切显明呢。

✦引语见《春秋纬》。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

那部《春秋》,上则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治世的道理,下则辨明人事的纲纪,判别嫌疑,明确是非,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纪:法度,准则。

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消除犹豫,表扬好事,批判坏事,称赞贤人,鄙视坏人,保存灭国,继续绝世,补救敝坏,兴起废缺,这是王道的大端。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易经》说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擅长于讲变化。《礼记》阐述人伦关系,所以擅长于讲品行。

✦经纪:安排,料理。

《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书经》记载先王的事迹,所以擅长于讲政治。《诗经》记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擅长于讲风化。

✦风:风土人情。

《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乐经》用来引人快乐,所以擅长于讲和谐。《春秋》辨明是非,所以擅长于讲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所以,《礼记》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抒发和畅的感情,《书经》用来让人们通晓往事,《诗经》用来表情达意,《易经》用来让人们通晓事物的变化,《春秋》用来让人们懂得正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把乱世挽回到正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的书了。《春秋》这部书字数有几万,意旨有几千,万事万物的聚散离合,都记在《春秋》之中。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这部书中,弑君的有三十六次,亡国的有五十二次,诸侯逃跑不能保住他的国家的多得无法计算: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研究其中的原因,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所以《易经》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豪:通“毫”。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又说:臣弑君,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是长久以来逐渐造成的。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所以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不然,前面有谗人而看不见,后面有奸贼而不知道。

✦贼:杀人者。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不然,掌管日常事务而不知道适当地处理,遭逢事情变化而不知道权衡轻重缓急。

✦权:权变,变通。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做君主、做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意义,一定会蒙受首犯的罪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做臣子、做儿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意义,一定会陷入篡位弑君弑父而受诛戮,得到一个死罪的名声。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才去做,只是因为不懂得这些事的意义,结果做错了,被凭空加上一个罪名而不敢推托。

✦此句意谓被修史者加上不实之罪名而不敢予以否认。《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晋大夫赵宣子赵盾上谏不听,反而三番两次地要谋害他。赵盾的堂弟赵穿攻杀灵公。史官董狐以赵盾在事变发生时,未能逃出国境就又返回,回来又未诛伐赵穿,故书其事曰“赵盾弑其君”。对此,赵盾虽也感慨一番,但终于蒙受弑君的罪名。孔子称他“为法受恶”,并为他未能出境而感到惋惜,盖出境即可避免这种罪名。✦被:蒙受,遭受。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不通晓礼仪的要旨,弄到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

✦君不君:君不象君。下“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句式结构仿此。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国君不像国君就会受到臣子的侵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受到诛戮,父亲不像父亲就是无道,儿子不像儿子就是不孝。

✦犯:指被臣下所干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用天下最大过错的罪名加在他们身上,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礼仪的本源呢。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礼教是防备于坏事未发生之前,法纪是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纪的作用容易被人们看见,而礼教的预防作用难得被人们知道。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上面没有圣明的君主,下面的人才不得任用,

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所以创作《春秋》这部书,传下文章来断定礼仪,当作一种王法。

✦垂:流传。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现在,先生您上面遇到了圣明的天子,下面的人能够坚守职位,万事已经具备,都是各得其所。

✦咸:都,全。✦各序其宜: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序,依次序排列。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请问,先生著书,想用来阐明什么呢?太史公说:阿,阿!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

✦唯唯,否否,✦不然:自谨的应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是,不不,不对。”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我听前人说:伏羲的时代最纯厚,创作了《易经》的八卦;尧舜的时代很兴盛,《尚书》记载了它,《礼记》、《乐经》作于那时;

✦至:极。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商汤周武王的时代很兴隆,诗人作了诗来歌颂;《春秋》称赞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义,褒扬周朝,不单是讥刺呢。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

汉朝兴起以来,直到当今的圣明天子,捉获麒麟,筑坛祭祀,改正日历,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传无穷;

✦符瑞:祥瑞的征兆,吉兆。✦改正朔:修订历法。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正朔,即一年的第一天。✦穆清:指天。✦罔极:无边,无极。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海外不同风俗的人,通过重重翻译而入关请求进献拜见的不可胜数。臣子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圣德,还不能说尽他们心中的情意。

✦重(chóng)译:辗转翻译。✦款塞:叩塞门。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士人贤能而不任用,是国君的耻辱;天子圣明而他的德义不能广泛传播,是主管其事的官吏的过错。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我曾经掌管过太史令这种官职,遗弃天子的明圣和盛德而不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记述,失记前人说过的话,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啊!

✦堕(huī):毁坏。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是叙述过去的事情,整理他们的世家、传记,不是创作呢,而您把它和《春秋》相比,是错误的。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这样编写《史记》七年,太史公遭到李陵之祸,被拘捕囚禁。

✦论次:按次序论述。✦事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骑都尉李陵击匈奴,至浚稽山被围,苦战力竭而降。太史令司马迁因言陵事,得罪下狱,受宫刑。详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缧绁(léixiè):系犯人的绳索,此指牢狱。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史公深深地叹息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毁伤没有用了!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太史公又退一步深思说:那《诗经》、《书经》隐约其辞的原因,是想表达他们的思想呢。

✦惟:思,考虑。✦遂:通,达。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才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受困厄,才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流放,才著了《离骚》;

✦西伯:指周文王。西伯囚羑里事,详见卷四《周本纪》。✦厄(è):穷困,灾难。孔子厄于陈蔡事,详见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屈原放逐事,详见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左丘双目失明,才有《国语》;孙子被割掉膝盖骨,才写了兵法;吕不韦贬谪到蜀国去,世上才流传他的《吕览》;

✦厥:乃,才。✦膑:膝盖骨,特指古代一种剔除膝盖骨的酷刑。✦脚:小腿。孙子(指孙膑)膑脚事,见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吕览》:即《吕氏春秋》。吕不韦主持编著此书远在迁蜀以前。事见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韩非囚禁在秦国,才有《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是有才能的人为了抒发他们的忧愤而作的。

✦韩非著《说难》、《孤愤》事,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谓在入秦以前。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意气郁结,心中很不舒畅,所以记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借此了解自己。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因此,太史公终于记述了陶唐以来的事情,到当今捉获麒麟为止。从黄帝开始。

✦至于麟止:谓《史记》述事止于武帝获麟之年,犹《春秋》止于获麟。武帝获麟在元狩元年(前122),见卷十二《孝武本纪》,《汉书》卷六《武帝纪》。


本篇简介

《自序》主要是说明司马迁撰写《史记》一书的目的。首先叙述司马氏家族及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宗旨;接着叙述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写作《史记》的原由旨趣;最后对《史记》全书每一篇依次作了简介。《史记》一书不仅记载着黄帝至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历史,而且透示着司马迁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蕴含着司马迁的爱与恨、愤懑与不平、思想与操守,乃至整个精神。 本书选录的《自序》全用司马迁和壶遂的问答方式展开,以问答穿插结构全篇,这一方面使问题醒目,一方面也使论说明晰。有赞为证:观史迁以述往事,思来者自任处,抒感慨淋漓。臣杜讷言:洋洋大篇,一唱三叹,所谓文生于情。后此史多祖之,然俱瞠乎后矣。(见[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三)


本篇名句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国君不像国君就会受到臣子的侵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受到诛戮,父亲不像父亲就是无道,儿子不像儿子就是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卷五·太史公自序《史记》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