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三 · 春王正月·《公羊传·隐公元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诸侯国国君执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
✦元年:君王执政的第一年,这里指鲁隐公元年。✦王:能够贯彻天道、地道、人道而治天下的君王。✦孰谓:指的是谁。✦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曷(he):同“何”,什么。✦王正月:每年的头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头一天叫朔。古时候王者受命,必改正朔。周历以建子之朋(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这里讲的“王正月”是说奉周王的正朔,以周历纪年月。✦大一统: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怎么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想使天下平定下来之后就把国君之位归还给桓公。
✦公:指鲁隐公。即位:就君王之位。✦成公意:成全隐公的心意。✦平国:使国家平定。平,治。✦反之桓:归还给鲁桓公,反同“返”,归还的意思。✦桓:指鲁桓公。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为什么要归还给桓公?桓公年幼却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他们的高贵与卑微关系不是人们都很清楚的,国内的人没有人知道。
✦曷:通“何”。✦贵:出身高贵,指嫡生。✦桓幼而贵:桓公虽年幼却比隐公高贵。✦隐:指隱公。✦长(zhang):年长。✦卑:出身卑微,指庶生。✦其:他们。✦微:不容易被人知道。✦莫:沒有人。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隐公年长而且贤德,各位大夫强行推动他而使他立于国君之位。隐公在此情况下谢绝被立为国君,那么他也不知道桓公日后是否能够被立为国君。
✦贤:贤德。✦诸:各位。✦扳(bān):强行拥立。✦隐:指隱公。✦立之:使之立于国君之位。✦于是:在此情況下。✦辞立:谢绝被立为国君。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况且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就又担心各位大夫不能帮助年幼的国君,所以,总起来说,隐公立在国君之位上是为了桓公而立的。
✦且:况且。✦如:如果。✦相(xiang):辅助。✦幼君:指桓公。✦故:所以。✦凡:总起来说。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隐公年长而且又贤德,凭什么不应该被立为国君?因为在嫡生的儿子中选择立国君时,依据是否年长而不是依据是否贤德;在妾生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出身是否高贵而不是依据是否年长。
✦適(di):通“嫡”,指嫡生的,封建宗法制度称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以:根据。✦立子:立庶子。嫡夫人没有儿子,则从媵人、侄娣所生的儿子(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桓公为什么高贵?因为他的母亲贵为国君的夫人。母亲高贵为什么儿子就高贵?因为儿子凭借母亲而能够高贵,母亲凭借儿子而得以尊贵。
文章简介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隐公不从。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本篇名句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在嫡生的儿子中选择立国君时,依据是否年长而不是依据是否贤德;在妾生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出身是否高贵而不是依据是否年长。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