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必备知识+典例练习)
一、鉴赏表达技巧题考情简述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又叫打比方,即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它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它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二)比拟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如: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也使写的人、事、物更加亲切、形象、生动。
▲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
比喻跟比拟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三)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代替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专名代替泛称等。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的状态。
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使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含蓄,增强诗歌的变化美和韵律美。
▲注意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
借体 | 尺素 | 双鲤 | 干戈 | 樯橹 | 天狼 | 楼兰 | 钟鼓馔玉 | 桑梓 | 庙堂 | 社稷轩辕 |
本体 | 书信 | 书信 | 战争 | 船 | 入侵异族 | 边境之敌 | 权贵利禄 | 家乡 | 朝廷 | 国家 |
喻体 | 桃李 | 手足 | 黔首 | 桑麻 | 汗青 | 阡陌 | 丝竹 | 柳营 | 烽火 | 南冠 |
本体 | 学生 | 兄弟 | 平民 | 农事 | 史书 | 田野 | 音乐 | 军营 | 战争 | 囚犯 |
(四)夸张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夸张)
③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齿笑先闻。(超前夸张)
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
(五)用典
主要有两类:
1.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
2.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
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典)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事典)
作用:①语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注意反用典故的情况
反用典故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做题时可以通过辨别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反用典故)
(六)叠字
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叠词)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或起强调作用。
(七)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1.谐音双关:指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如: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语义双关:指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如:
①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清白的品德。)
②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暗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作用: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具有更深的寓意。
(八)互文
又叫互辞,一般指古诗文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内互文)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邻句互文)
作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练且形式整齐,句式对称,具有音韵美。
(九)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排比,塑造典型环境。
作用: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十)设问与反问
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如: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2.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如:
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十一)通感
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感觉、感官”之意。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用形象的语言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使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别致隽永的一种修辞格式。
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有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十二)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这首诗歌里面,“白云”、“长随君”、“君”、“湘水”,都是顶真的部分,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增加了音节的流动美和情意的缠绵美,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用: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
三、鉴赏修辞手法题技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明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阐述该手法的运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
③赏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描绘出……画面,营造出……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注意事项
①审清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
分析修辞手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分析的范围、角度和修辞数量,分析范围可以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分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或赏析修辞手法。
②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修辞手法常以连用和套用方式综合运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运用,而又不互相交叉。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夸张;说涛是“惊”,运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这三句依次是夸张、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张和拟人。
因为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判定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审视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注】,何人爱此君?
【注】①山阴客:指晋王徽之。王徽之酷爱竹子。晋裴启《语林》:“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对点练习】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步骤一:明手法。)用典、反问,(步骤二:阐运用+步骤三:赏效果)①以名士王徽之来指称刘秀才,用反问语气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②借助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意思是:不是晋王徽之那样酷爱竹子的人,谁会如此深爱这新竹呢?
“不是山阴客”用“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通过王徽之爱竹,来写刘秀才爱竹,刘秀才隐居之地,翠竹环绕,景色优美,“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环境优美的隐居之地的喜爱,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何人爱此君?”运用反问修辞,正因为刘秀才就像名士王徽之一样,所以才会喜爱这翠竹,因此运用反问修辞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①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对点练习】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