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二)诗眼(必备知识+典例练习)

分享:杨老师 10-22 诗歌鉴赏 下载支付:1.00点

【必备知识】

一、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二、“诗眼”赏析例举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

【例题】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哪个字是诗眼?

【答案】诗眼是“空”字。“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抒写悲愤之情,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的字。

【例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绿”字是诗眼。“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3.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

【例题】宋祁《玉楼春·春景》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哪一个是诗眼?

【答案】“闹”字是诗眼。“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动形象,极具情趣性。

4.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

【例题】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愁”字是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三、技法总结

1.找准诗眼

①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②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③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角度赏析诗眼

可从如下角度对诗眼进行赏析: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四、答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角度。

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即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步骤一:确定诗眼)诗眼是“愁”,(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点练习】2.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对点练习】4.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受到皇帝赏赐樱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

2.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作者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今日,“尝新”指村民赠樱桃一事,照应了开头的“也自红”。这两句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和对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

4.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冷”字既是写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下阕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幻,竟梦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荪友的家乡。但好梦难留,在梦中他刚要与好友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意,只听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而熏香已经烧完,暖意散尽,令人不胜怅惋。“冷”字一语双关,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自然变得清冷;而词人与好友不得相见,便想借美梦与好友倾诉心迹,可美梦被惊醒,内心凄冷而怅惘。“冷”字更生动地表明对好友的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


阅读全文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 (二)诗眼(必备知识+典例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