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形象 (二)事物形象(必备知识+典例练习)
【必备知识】
一、事物形象
(一)概念分析
事物形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或者特定意义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两大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使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的“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知识拓展】咏物诗
事物形象诗歌中最典型的当是咏物诗。
咏物诗:借描写客观物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的(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特点表达诗人理想、志向、情怀。
咏物诗特点:
①形似。要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②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③常用托物言志手法。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事物形象答题步骤
【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一)物象类鉴赏题的答题一般步骤
总特点——析内涵——明意义(感情)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分析物象特征与人的相似点,即由物及人。
①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
②物与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③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分析物象体现出的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二)物象类答题命题类别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按一般步骤分析即可。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实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使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使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题模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刻画了怎样的物象)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形象的特点,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形象特点、刻画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
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A形象……;B形象……。
刻画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在于,刻画A形象用了……手法,刻画B形象用了……手法。
【温馨关键】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分析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②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对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一定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③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晏 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本词吟咏了怎样的对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事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本词描写的主要事物,注意分清重点对象和烘托意象以及环境描写的关系,如词中西风、庭树、朱阑等物象就是环境的构成要素,它们对塑造木芙蓉十分重要,但不是主要描写对象。在明确主要描写对象为木芙蓉之后,找出描写木芙蓉的词语,如妖艳、新、斜、淡、明媚等,并据此概括木芙蓉的特征,继而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本词吟咏了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木芙蓉形象。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在清霜明月之下,微斜的红花和淡黄的小蕊,鲜明美丽,仿佛要叫春天回转。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技巧点拨]
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首先要抓住物象的自然属性,分析其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和环境特点;进而据物象的自然属性思考其社会属性,即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寻找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思考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作者的怎样的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怎样的向往或追求。答题步骤一般为:(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可结合表现手法进行;(3)点出形象的意义,即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3.“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 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错误。此词托物寄意,由积翠岩擎天柱景观,触发想象,殷勤慰问岩石,间接亦是慰问岩石主人。C.“却仍有其功用”错误,是表明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的心酸遭遇。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错误。杜甫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本词是怀才不遇的叹息与得遇知音大展宏图的希冀。
故选A。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此“石”为实景。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此“石”为实景。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此“石”为实景。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故选D。
3.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表达对所有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自古以来的寒士们,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
将友人名字(“赵不遇”)嵌进诗句以安慰、祝愿友人未来可遇。由石而人,仔细思考悟得:此乃从古至今常见现象,写出达观心态。
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补天石之材、翠岩屏、甘泉乳、暖热歌舞等句,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能遇的自信、期待、渴望;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被折、补天石被弃、野烟荒草、敲火苦、磨角去等句子,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尚不遇、最终可能不遇的不满、担忧、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阕前四句,写积翠岩未尽其用,流落山中,与下阕千丈翠岩甘泉滴水,游人欣赏能尽其用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自身与友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在艰苦环境中仍希望能尽其才报国的信心。“不遇”用双关手法,既指友人赵不遇,又指怀才不遇的志士,说他们会有时遇,表达对友人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祝愿。
积翠岩经历了风雨吹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词人也经历了种种官场的流言、生活的困顿等的折磨,身形俱疲。结合注释内容“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分析,与赵不遇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以其千丈翠屏的雄姿巍然而立。神奇的是,岩中有甘泉流出,泉流澄澈,清脆悦耳。这“弃石”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是它存在意义的另一种实现。意谓以积翠岩的遭遇推想,如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以及手法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
C.“从侧面来写‘思家’……直接抒发了……”赏析错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只不过带有想象的意味。还有,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故选C。
5.(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能力。
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
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