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

分享:杨老师 10-11 诗歌鉴赏 下载支付:1.00点

【必备知识】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分类

自然界: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

社会生活: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

人类自身: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

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

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内涵

①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如“柳”构成的意象:

“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

“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②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

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如:“忆君清泪如铅水”

组合方式

并列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在一定时空上平行罗列,从表面形式上可分为“本句”和“对句”两种。

如:“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加式:这是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上,重叠复现一个意思,指向一个中心结构。意象叠加可使诗的寓意更加深远,产生“境生象外”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叠加式意象组合可分为“复叠”和“叠指”两种。

ü  复叠:指意象重复(语句相同)、重叠(结构、句式相同)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如:“枫林以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王昌龄《送张四》)

ü  叠指:是指为了表达某一特定的意念,复合几个异类相同或相关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的剪辑手法。

如:“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长门怨》)      

递进式:这是指诗歌以主意象为基准,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扩张蔓延,表现为一种思绪的流动或事件的延续。意象前后有时间的推移过程,诗歌的主题随着意象的流程呈现线性延伸,在递进中完成。

如:“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交错式:“诗贵含蓄”,讲究“尺幅而有万里之势”,古典诗歌在形式较为固定的束缚下还要避免表达上的单薄与单调。意象的交错组合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这种组合可分交叉和错综两种。

ü  交叉:是指同一组合中的几个意象相互包含,因而可以省去字句上的重复与罗嗦。在修辞中也叫“互文见义”。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其中“月”“关”的意象表面上看是分属秦、汉。

ü  错综:是指改变意象的单调结构,有意造成错落有致的组合形式。

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八))按通常的组合顺序应当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为了打破刻板的结构,有意将两句的宾语提前,使之交错成诗,提高了意象孤立化的程度。

常见意象

①植物类:柳、梅、菊花、兰花、莲、松柏、梧桐、芳草、芭蕉、红豆等

②动物类:蝉、鸿雁、杜鹃、鹧鸪、黄莺、鸿鹄、青鸟、比翼鸟、燕、猿、子规等

③地点:长亭、长城、关山、楼兰、南浦、蓬莱、西楼等

④人文器物:尺素(双鲤鱼)、寒灯(孤灯)、寒砧、舟、羌笛(羌管)

锦瑟、吴钩等

⑤自然现象:月、云、流水、冰雪、黄昏等

⑥乐曲:关山月、后庭花、杨柳曲、《霓裳羽衣曲》《阳关》等

意象和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意象指个别的事物,意境指达到的品地。意象是具体的物象,意境是综合的效应。意象比较实,意境比较虚。

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典例分析】

《登高》杜甫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旨 《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艰难至极,愁苦繁多,苍白鬓发如霜雪;生活潦倒失意,刚停下手里装着浊酒的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2.《登高》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课后练习】

【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②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作者途径凉州与朋友聚会宴饮的景况,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

B萧萧”“漫漫叠词的运用,舒缓了诗歌节奏,同时也写出了边地的萧瑟与荒凉。

C.七、八两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深义厚。

D.最后两句作者大笑”“醉倒,笑声爽朗、豪迈乐观,从人物神态中感受到时代脉搏。

2.古人写诗爱用月亮这一意象,试分析本诗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的月亮这一意象,各有何作用。

                                                                                

 

【题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归 

郑思肖【注】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注】郑思肖,原名之因,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趙)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具有画面感,落满头发的白雪和烟水迷离的江面互相映衬,显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借花落点明送别时间,渲染失落、感伤的离别氛围;借月明劝慰友人,同时喻指两人肝胆相照。

C.一二联均未提及友人的性格节操以及千里归去的缘由,但从作者送别的深情厚谊,隐然可见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

D.诗歌尾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在友人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的怅惘之情和浓重的伤感,余味无穷。

4.简要赏析凤凰”“麋鹿两个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同时也写出了边地的萧瑟与荒凉”错误,这里的叠词主要是用来营造一种夜晚凄清而漫长的氛围,并不是为了表现边地的萧瑟与荒凉。

故选B。

2.①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月亮是夜晚聚会的背景,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氛围,通过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相聚时光的珍惜。

②曹操的《短歌行》中,“月亮”的意象被用来比喻人生中的理想或追求,曹操借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渴望,体现了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在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城头月出照凉州”中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月亮更侧重于营造氛围和情感的传达。月亮是夜晚聚会的背景,它照亮了凉州城,月亮在这里给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感觉,它映照着凉州的繁华与异域风情,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氛围。通过月亮的描写,岑参表达了对眼前相聚时光的珍惜。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月亮”这一意象则月亮则更多地承载了诗人的理想与抱负,“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里的月亮象征着那些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曹操借此表达了对于人才和理想的渴望。在这首诗中,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了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落满头发的白雪”错。“雪满簪”是指满头白发。故选A。

4.①借品性高洁的“凤凰”写友人不与世俗为伍、纵情于江海的抱负;②借本性喜爱山林的“麋鹿”表达诗人决意归隐山林的志向;③两个意象蕴含着友人与诗人决不向元朝统治者俯首称臣的高洁气节;承接上联,点明了“明月千里心”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解答时抓住意象的特点,再结合诗人和友人的身世,明确意象在表情达意和结构上的作用。

结合“凤凰身宇宙”可知,您像凤凰,志在腾身浩渺的太空,此句以《庄子》中背负青天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来比友人放情江海作逍遥游,借品性高洁的“凤凰”写友人不与世俗为伍、纵情于江海的抱负;

结合“麋鹿性山林”可知,我似麇鹿,生性喜爱幽静的山林,此句以山林麋鹿喻诗人的疏野之性,借本性喜爱山林的“麋鹿”表达诗人决意归隐山林的志向;

两句既是赞友人,也是自喻。郑思肖改名明志,系心家国,所以他与友人此时的离世高蹈,决不是性喜山林,而是表现了决不向新朝俯首的气节。

承接上联,点明了“明月千里心”的内涵,写虽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皎洁的月光,其高洁的志向可见一斑。

阅读全文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