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诗歌题材 (七)题画写意诗
题画写意诗——画意诗情相映趣,借题发挥言心志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特征 | 内涵 |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辉映、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
标志 | ①标题往往有“题……画”或者是以画作的名字当题目。 ②注释往往有提示信息。 | |
内容情感 | 内容 |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 |
情感 | 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①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 ②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 ③宣泄内心的不满。 | |
常用技法 | 虚实结合、想象、动静结合、借题发挥。 | |
代表作品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王冕《墨梅》、徐渭《墨葡萄》、郑板桥《题画竹》等。 |
【典例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苏轼
[文学常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工散文,与韩愈并称“韩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主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紧紧抓住了惠崇《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江水”“游鸭”“芦芽”等几个景物就将早春的景观描绘了出来。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为传诵,它把画中没有表达出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将景致描绘得生动有趣。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
译文 青翠的竹林外,桃花刚开了三两枝,江水回暖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是最先知道的。蒌蒿已长满地,而芦苇则刚生出短短的嫩芽,此时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游回江河的初春时节。 |
1.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
[答案] 早春(初春)
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2.本诗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答案]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意思对即可)
【课后练习】
【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牧牛图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2.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①雀写生,赵昌②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②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内容看,全诗富于理趣。
B.诗的前四句阐释鉴赏诗画的标准,诗人认为,画作惟妙惟肖者,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
C.第七句至第十句用边鸾、赵昌的花鸟画作衬托,突出王主簿画作疏淡相宜、精妙无双。
D.本诗先从大处入笔展开议论,继而层层推进,最后点出折枝画的神韵,令人浮想联翩。
4.苏轼说“诗画本一律”,通过这首诗,他提出了哪些关于诗画的共同的审美标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故选A。
2.①《牧牛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②《病牛》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或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田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现实中的“似水流”凸显牛车之多,暗示战乱不休;画中的“短蓑长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李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作者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以牛自况,借咏牛来抒发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故选B。
4.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神韵);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要追求自然,清新;③“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诗画应该虚实相生,追求言外之意,画外之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围绕“诗画的共同的审美标准”筛选信息,找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等处关于诗画审美标准的议论性句子,然后提炼概括观点,分条作答即可。
提炼概括方法,抓关键词句,如第一点,抓“以形似”;第二点解释清楚“天工”(巧夺天工,自然天成)和“清新”;第三点,根据“一点红”可知不追求着墨之多,但要“精匀”,能够寄托无边春意,可见要意在画外,借助欣赏者的想象和联系,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