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诗歌题材 (四)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特征 | 内涵 | 以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
标志 |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 |
内容情感 | 内容 | 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
情感 | 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 |
常用手法 | 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 |
教材链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 |
鉴赏方法 | ①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②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③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④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 |
艺术风格 | ①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 ②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 ③事慷慨高歌,响遏去天; ④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 ⑤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 ⑥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载断; | |
代表诗人与作品 |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 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 |
【典例分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有《王摩诘文集》等行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 内容理解:叙事。“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借指诗人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为了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炼字:“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高高直立的特点;“长”表现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表现出落日之低之大。 情感: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 情感: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修辞:“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
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生发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 |
译文 (我独自)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守军,途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地方。茫茫的大漠中一缕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落日又大又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他告诉我统帅正在前线指挥督战。 |
1.“征蓬”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之感,他为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既写景又言事,请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与北归的大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含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直冲云天。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流过大漠,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意境苍凉雄浑壮阔。
【课后练习】
【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①
高 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①,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远离中原的一处僻远荒凉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边塞诗一句一景,表面似乎不相连属,实际统一于“征人”形象。
B.马策、刀环虽然小而微,却足以引起读者对征戍之事一系列的联想。
C.“白雪青冢”“黄河黑山”两幅图景,描绘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
D.全诗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
4.本诗最后一联对仗尤其讲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错误。“亭堠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堠,它们排列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故选B。
2.①忧患国事,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②思慕名将,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③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壮志难酬、悲歌难诉的沉痛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忧患国事,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重局势。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对边境安宁的期盼。
②思慕名将,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意思是忘不了李将军,接到出兵令出城迎战。“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意思是朝官的决策能否长久,和亲并非远大的图谋。忘不了李将军出兵迎战的场面,表达对名将的思慕之情,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
③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壮志难酬、悲歌难诉的沉痛之感。“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意思是时常怀抱感激之心,愿效仿随机应变的谋略,可看出对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理解错误,全诗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虽然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但是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诗中并没有表现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故选D。
4.后一联的对仗中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两句开头的“三”和“万”属于数字对;“白”和“青”,“黄”和“黑”属于颜色对,并且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并且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赋予“白雪”“黄河”人的情感,使诗歌显得别具情韵。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