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模块知识体系

分享:杨老师 07-30 诗歌鉴赏 下载支付:1.00点

一、《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能力层级E级)

二、如何读懂一首诗:

诗歌鉴赏48字诀

1、审标题,明内容;    2、看作者,联背景;    3、通字词,晓诗意;    5、找诗眼,解情感;

4、找意象,品意境;    6、析手法,识特色;    7、巧分类,明方向;    8、审题干,懂限制。

(1——6针对分析,7——8针对答题)

三、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咏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怀古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羁旅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边塞征战诗

对比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 思乡念亲 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送别怀人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山水田园诗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四、诗歌鉴赏核心主干知识:

(一)三鉴赏:

1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2、语言:句中眼(炼字型)  篇中眼(赏句型)

3、艺术手法或艺术技巧

(二)两评价: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按7大主题进行)

2、评价诗人的感情和态度(知人论世)

(三)重要概念:

1、诗眼:一句诗,一首诗中最传神的那个字或那一句,分句中眼和篇中眼,句中眼常由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来充当。

2、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3、意境:意象组合起来的景物特征。

五、表现手法(广义、狭义)、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二)修辞手法:

描绘类:比喻 拟人 夸张 借代

结构类:排比  对偶  反复

语气类:反问   设问   反语

(三)五大关系(虚实  古今 动静  景情  哀乐)

1、虚实关系:虚实结合 柳永《雨铃霖》;以实衬虚 李煜《虞美人》;以虚衬实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刘禹锡《石头城》;借古伤今\己 《赤壁怀古》;借古喻今  王昌龄《出塞》;古今对比 韦庄《台城》

3、动静关系:动静结合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衬静  王维《鸟鸣涧》;

4、景情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哀乐关系:以乐写哀 谢浑《谢亭送别》;以哀景写乐情 杜甫《江头》;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以哀景写哀情  范仲淹《渔家傲》

(四)表现手法:抑扬  象征  对比  烘托(形象)  渲染(气氛)  用典  比兴 联想  想象等

(五)篇章结构: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画龙点睛 以景结情等

 

分述“三鉴赏,两评价”

三鉴赏:

一、人物形象

(一)解题思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3、通过题目、注释帮助理解

(二)常用术语:(《高教》109页)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答题步骤

人物形象→结诗分析(手法)→形象意义

二、景物形象(意象)——写景诗

(一)常用术语: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

(二)出题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答题步骤:

描绘图景→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三、事物现象(一个意象)——咏物言志诗

(一)常见意象:月、松、杨柳、竹、梅、菊花、 鸿雁、鱼、青鸟、鹃啼、猿啼、鹧鸪叫、浮云、乌鸦、雪、雨、云、秋风(西风)夕阳、羌笛、胡笳、流水、楼兰、投笔等

(二)答题步骤

形象特征→结诗分析(手法)→形象意义

三、语言

(一)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出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 点明特色→结诗分析→表达情感

(二)炼字型(句中眼: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解释含义→描述景象→表达情感

(三)一词领全诗型(篇中眼: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突出主旨→结构作用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也叫以景衬情、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人、事、物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用典等

3、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动静关系等

4、篇章结构: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铺垫等

 

出题模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指出手法→分析手法→表达感情

两评价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一、常见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二、出题模式:

1、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提问?

答题步骤: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表达情感

 

2、评价型

提问方式:先列出一首或几首诗,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让你判断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答题步骤:紧扣问题→分析点评→点面结合

3、比较评价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步骤:把握内容写法→ 结合题干比较→点面结合

 

其他常考知识补充

一、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及其作用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二、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三、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阅读全文
诗歌鉴赏模块知识体系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