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又叫打比方,即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它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4.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四种比喻形式例举: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喻)
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暗喻)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
④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博喻)
(二)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2.拟物是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也使写的人、事、物更加亲切、形象、生动。
例如: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拟物)
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
比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是拿一事物来作比另一事物;
比拟则是直接将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物上,或者把用于物身上的词语用到人上,或者把用于此物的词语用在彼物上,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一物拟作另一物来写。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拟人)
③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拟物)
(三)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
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专名代替泛称等。
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使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含蓄,增强诗歌的变化美和韵律美。
例如:
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以具体代抽象)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特征代本体)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专名代泛称)
“烽火”“干戈”“天狼”“兵烽”代指战争。
“扁舟”“兰舟”“画舫”"樯"“橹”等代指船。
注意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都不出现本体。
借代是用借体代替本体,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
借喻是用喻体代替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
(四)夸张
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高)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多)
(五)用典
主要有两类:
1.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
2.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用:①语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例如:
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典)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事典)
注意反用典故的情况
反用典故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考生可以通过辨别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反用典故)
(六)叠字
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或起强调作用。
例如:
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叠词)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
(七)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例如: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双关)
②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谐音双关)
③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音双关;匹,语义双关)
作用: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具有更深的寓意。
(八)互文
又叫互辞,一般指古诗文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练且形式整齐,句式对称,具有音韵美。
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内互文)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邻句互文)
(九)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排比,塑造典型环境。
(十)设问与反问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反问: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作用: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例如:
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一)通感
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感觉、感官”之意。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用形象的语言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使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别致隽永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①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笔下,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一个“闹”字,沟通听觉与内心感觉,造成了新奇的表达效果。)
④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诗人展现了拂晓时刻月白星稀、雄鸡啼鸣的景象,又可听到枫树周围、鸟语声声。“鸡声白、鸟话红”,颇有新意。诗人采用通感,表达出不易把握的事物属性,创造出独出心裁的艺术形象,读者也可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联想。)
(十二)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作用:
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例如: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这首诗歌里面,“白云”、“长随君”、“君”、“湘水”,都是顶真的部分,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增加了音节的流动美和情意的缠绵美,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鉴赏修辞手法题技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明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阐述该手法的运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
③赏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描绘出……画面,营造出……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
(二)注意事项
①审清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
分析修辞手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分析的范围、角度和修辞数量,分析范围可以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分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或赏析修辞手法。
②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修辞手法常以连用和套用方式综合运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运用,而又不互相交叉。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夸张;说涛是“惊”,运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这三句依次是夸张、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张和拟人。
因为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判定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审视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