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泰山名人文化绪说(袁爱国)

分享:杨老师 08-09教学资料 问答

泰山名人文化是以泰山为载体和对象,生发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山岳文化。这里所说的名人,限定于中国古代除帝王以外的名人文士。他们虽一般具有多种社会角色,但与泰山发生联系、参与创造泰山文化时,却多以文士身份出现。所谓泰山名人文化,专指为泰山所独有的人文景观,它实质上是名人与山岳结合,创造的一种精英文化。它是泰山文化的精华和灵魂,是中国山岳文化的优秀代表。

1.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

中国的名人文士,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之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象征。它直接起源于原始先民的泰山崇拜。

人类与山岳的关系天然密切。山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马克思称自然界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者说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85页)。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韩诗外传》说:“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在心理与感情上对山岳总有一种依恋与温馨之情。对于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则认为是山川神灵对人类行为的不满和惩罚,只好用祭祀方式表示忏悔和崇敬。所谓“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害,于是乎崇之”(《左传·昭公元年》),于是“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为古代帝王的“八政”之一,从遥远的帝舜时代,就开始“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尚书·舜典》)。这样,泰山由自然的山变为神圣的山,就不是偶然的了。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后世名人文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鼓舞。苏轼、苏辙兄弟以未登泰山为憾:“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自称“诗人爱山爱彻骨”的元好问,登泰山时“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与泰山有着高度的心灵投契。杜仁杰中年以后“岁以结夏泰山为例”,晚年更隐居优游泰山,“金色界中无量在,可能此地了残年”成为他终老泰山的写照。王若虚在登山途中坐化仙逝,竟被视为难得的风流而引人羡慕,其遗址称“蜕仙岩”,成为山中一景。

更有甚者,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结到了寤寐思之、魂萦梦绕的程度。宋初梅尧臣梦中吟出“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镕”的诗句。元代王恽游泰山灵岩寺,发觉是多年前梦中所见,“其形势殿舍,殆与此间不异”。明代于慎行晚年病重,“一夕梦泰山元君赉一彩毫,曰:‘此历下殷公(士儋)笔也。’病良巳”。这种铭心镂骨的深刻程度,仅见于泰山。

2.泰山名人文化的主要内容

泰山名人文化经历时间既久,内容亦极丰厚。其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1)以泰山喻人生,成为博大、崇高的精神象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极大地拓展了胸襟抱负和思想境界。孔子临终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结在一起。司马迁宣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著述,并“藏之名山”,传诸后世,因而被称为“名山事业”。在他们眼里,泰山是人生的标尺,人格的高度,精神的超越。

(2)强烈的进取心和建功立业精神。孔子辅佐鲁定公举行夹谷之会,挫败恃强凌弱的齐国,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成为他政治生涯中辉煌的一页。李斯相秦统一天下,封禅泰山,刻石纪功,流传千古。曹植一生多处逆境,但始终期望“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把泰山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和寄托——“愿蒙矢石,建旗东岳”“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充满豪迈、壮美的阳刚之气。辛弃疾泰山抗金,不仅有闯营擒叛的惊人壮举,更留下气壮山河的雄词豪句,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对泰山封禅进行客观记载和学术研究。“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左传》。泰山封禅是国运昌盛的重要标志,司马迁投入了很大精力搜集资料,对此进行记载和研究,《史记·封禅书》是这门学科的开先河之作。由此,泰山封禅作为隆重的国家大典加以延续,《封禅书》直到北宋都是官修史书的重要内容。泰山封禅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大大凝聚、强化了名人文士的泰山崇拜心理。唐宋以降,他们更是把秦松汉柏、金简玉册作为封禅大典的象征物,赞颂不已。

(4)理性的探索精神和积极的参政意识。这以北宋初年的泰山书院为杰出代表。书院创始人孙复、石介针对宋初现实,力倡“尊王攘夷”学说,对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在思想上强调“道统”,成为南宋程颢、朱熹理学的起源和先声。在政治上,鼓吹支持新政,针砭时弊,力行改革,扩大了“庆历新政”的影响。他们在泰山书院和中央太学招生授徒,通过讲学议政干政,形成了新的学风,为新政培养了政治力量,以致后来形成“太学诸生挟持朝局”的状况。在文学上,他们积极促进古文运动的发展,石介等人以激烈的文章批判浮靡文风,以行政手段禁毁骈俪文,终于摧垮了宋初风靡天下的西昆体。欧阳修作为庆历新政中的重要人物,又是石介的同年,政治上的同志,始终坚定不移地与泰山书院师生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并利用主持进士考试的机会,选拔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一批杰出人才,促进了新政实施和古文运动的发展。

(5)对泰山自然景观的描写赞颂。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峻极万物的雄伟,和日出、云海、古松、奇石等壮丽景象,激发着名人文士的艺术灵感,创造出丰富多彩、意趣生动的瑰丽形象和艺术意境。历代关于泰山的诗词文赋山积海量,其中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也不胜列举,给人以多

方面的精神鼓舞和美的享受,成为泰山名人文化中最为丰厚的部分。

(6)从泰山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中汲取素材营养,进行整理、加工与创作,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佳作。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是元杂剧中“黑旋风双璧”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泰山戏。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泰山故事约二十六篇,占全书总篇目的百分之五,数量上仅次于淄川,位列第二。其中《狐妾》《云翠仙》《胡四姐》《一员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泰山故事,意在“发人间之幽微,托孤鬼以抒己见”,成为“天趣盎然”的佳作。另外元好问《续夷坚志》中的泰山故事主要是采自民间传说的记录整理。而刘鹗《老残游记·续集》中的泰山故事则是完全的艺术创作,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泰山艺术宝库。

(7)对泰山文化内涵与本质的深入发掘。名人文士何以有如此深厚的泰山情结?泰山究竟蕴藏着何种文化真谛?引起他们中间部分人的思考探索。元好问在为王若虚所作《内翰王公墓表》中称:“泰山为天壤间一巨物,其神之尊且雄,有不可诬者……宜有闳衍博大之真人来往乎其间……惟公名德雅望,为天下大老……谓不为山之灵所贪慕,吾不信也。”这里所说“山神”“山灵”,异于通常所说泰山神灵,而有一层尚未言明之内涵。元好问的学生郝经在《泰山赋》中进一步指出,泰山为“中华正朔,建极启元”,“纯粹中正,崇高溥博”,“既高而大,又神而仁,乃于岳麓,笃生圣人。续太皞之统,萃奎璧之真”,“蕴而为道,发而为文,膏泽其民,尧舜其君”,总之非一般名山可比,所谓“岂呈奇而露异,等寻常之岩壑哉!”明末张岱则着力发掘泰山的真性情,指出“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所谓“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他所说的“元气”“正气”,触到了长期以来朦朦胧胧、欲浮欲现的泰山文化的底蕴与本质。虽然张氏对此没有进一步揭示,也无具体阐述,但其贡献却是巨大的。这项艰深的内容,也正是近年泰山文化研究面临的课题。

3.泰山名人文化的特征

泰山名人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悠久的时代性。泰山名人文化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时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增添了新的内容含意,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成为两千多年来名人志士开阔胸襟、成就事业的召唤,也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必修内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也成为古往今来登山者知难而进、发奋攀登的动力。胡耀邦同志曾号召全国人民以攀登十八盘的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为各个时代所认同的攀登精神,在长时期内仍将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号召。

(2)广泛的民族性。泰山名人文化既是文化精英的创造,又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冯玉祥部属作《泰山赞》称:“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观。”同样表现了包容万物,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加以引用,成为人人熟知的形象比喻,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奋斗、敢于牺牲、崇尚气节的警句名言。

(3)创作的集体性。泰山名人文化往往是由文人集团共同参与创造。同一文人集团中既有相

同时代、流派的共性,又有内容、风格、手法的个性,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因而具有长久繁荣和蓬勃生机。例如孔子与孔门弟子,曹操、曹植与建安七子,李白、杜甫与李邕、高适、苏源明等盛唐诗人,孙复、石介、欧阳修与泰山书院诸生,元好问、杜仁杰与东平文人集团、东平府学师生,边贡与前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与后七子,王士禛与神韵诗派,蒲松龄与泰山“石堂八散人”,等等,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辉煌的创造成果。

(4)积累的渐进性。古代名人文士中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泰山文化创造与研究者。有关泰山的内容,在他们全部的思想、学说、研究、创作中仅占很小比例,可以说是吉光片羽。而且这些内容大都是从个人观察体验出发,或借泰山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多见展露胸襟,宣泄情绪,带有较大的灵活性、随意性,少有完整的学说和系统阐发。但这并不降低其思想文化价值。如前所述,有些内容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共识。泰山名人文化就是这样长期点滴积累,逐渐增加,日益丰富起来。并且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磨砺,显现其璀璨,历久而弥新。

4.泰山名人文化的现代意义

泰山名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弘扬泰山名人文化,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段颇有高度的论述,与我们对泰山名人文化特征的认识毫不相悖。倒是在我们的研究基础和现状与社会主义文化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就促使我们加快步伐,努力把泰山名人文化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发展到新阶段。

泰山名人文化研究,对于泰山的保护、建设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泰山之所以称“五岳独尊”,为天下名山之首,盖以人文景观胜,而不以自然景观胜,是在“文”不在“山”。泰山的特色与本质,在于它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近年来,泰山被命名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成功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成为全国旅游胜地和优秀旅游城市,都是着力突出了文化特色,得益于文化内涵。在发掘、弘扬、利用泰山文化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路径。在这中间,泰山名人文化的研究与运用,实在功不可没。在具体运作的深化细化上,还大有潜力可供挖掘。

泰山名人文化需要有新内容、新创造、新发展。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新的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保持充盈的生机与活力。新的时代,理应有新的文化与之相匹。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时代的泰山名人文化,是一道历史课题,它当然需要更多如郭沫若那样的巨匠和大手笔来踵事增华。当后人审视我们时,仍该有“齐鲁青未了”的宏丽景观。

(选自《泰山名人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阅读全文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泰山名人文化绪说(袁爱国)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