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育教改

教育教改

2025年新高考形势分析

分享:杨老师 07-25教育教改 问答

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切实将高考语文试卷打造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鼓励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事,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新高考地区,语文考情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考试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

新高考语文考试命题更加注重考教结合的理念,即考试内容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这体现了对教材重要性的认可,也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全面把握。同时,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也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考查的形式以及涉及的板块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如: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11小题,考查了高中阶段《老子》《孔雀东南飞》《项脊轩志》三篇课文的相关文言知识,以及初中篇目《爱莲说》的相关知识。

如: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考查的是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再如: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11小题的A选项,“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考查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知识。B选项“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考查的高中阶段的课文《兼爱》知识。

二、情境化试题成为主流

在新高考语文试卷中,情境化试题的占比逐渐增加,成为考试的主流题型。这类试题往往通过设置真实的语言情境,要求学生在此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更检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22小题“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0小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考查的就是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词语使用的能力。

三、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备受重视

新高考语文考试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尤为突出。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文阅读,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试卷中也逐渐减少对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转而增加对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这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视。

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6小题“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

如: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6小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具体点评的理解。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拓展

近年来,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逐渐拓展,涵盖了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要求他们具备跨学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论述类阅读客观题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真实情境下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观题则随文设题,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检验。

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与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021年新高考I卷,朱光潜《诗论》与钱锺书读《拉奥孔》;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2024年新课标Ⅰ卷,毛泽东《论持久战》和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五、文学类文本材料的多样性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材料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试卷可能选取单文本或双文本作为阅读材料,不会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的文本形式。这种多样性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包容性,也要求学生具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如: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单一文本《社戏》;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单一文本《给儿子》;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为《放猖》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的双文本阅读;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为单一文本徐则臣的《放牛记》。

六、作文题目注重现实性和思辨性

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目往往具有现实性和思辨性。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通常会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题目形式既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检验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聚焦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答案”与“问题”的思辨性探讨。

再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就完美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有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体育,又有“强”与“弱”的辩证思考。


阅读全文
2025年新高考形势分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