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

学生作文中的五大“硬伤”

分享:杨老师 10-16 教研论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作文质量的提高总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笔者根据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对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由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不妨称它们为“硬伤”。
“硬伤”一:用字不规范,书写不清。
     作文是用文字语言表情达意的,它的载体就是“汉字”,它要求作文必须做到两点:1、用规范的汉字写作。因为汉字是被人们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只有我们遵循它的社会性,才能被社会所认同。但许多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喜欢随意造字、造句,用不规范的所谓“草书”或“行书”字和已被历史淘汰的繁体字写作文,常常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2、字体清楚美观。作文是用汉字来传达信息的,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随心所欲,歪歪斜斜,模糊不清,让人无法辨认,汉字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都无法达到,还怎么去理解文章呢!用高考阅卷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给我好心情,我就给你高分”。可见,书写的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不可“忽”也。
“硬伤”二:不合文体,四不象。

从1999年高考考话题作文问世以来,高考放宽了对写作文体的限制,高考文体的选择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书信、便条、剧本等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于是,有的学生就竞相模仿,搞所谓的“创新”。久而久之,学生的文体意识逐渐淡化,有的学生本来是想写一篇散文,结果却写得一半像议论文,一半像散文,成为既不像议论文,也不像散文的“四不像”,得分很低。胡国华说,话题作文不限定文体,并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要求考生自选一种文体。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文体意识,势在必行,否则,只会满盘皆输。
“硬伤”三:思路不开阔,立意缺乏理趣。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更多的生活经历,生活的单调导致部分学生只关注身边俗情琐事,拘泥于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甚至存在错误和糊涂的思想观念,没有思考人生,洞察社会、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的意识。导致学生作文中没有思想,立意不高;没有普骗性和警示意义,缺乏深度;平淡如水,无可读性。古人说,写作要“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只有“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其实,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高山大河的壮丽,报国为民的理想,善至美的情操等都可以入文,作文自然就会富有理趣了。
“硬伤”四:不会构思,没有章法。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做不到“意在笔先”。看到作文题,提笔就写,边写边想,写了第一段,不知第二段该写什么,信笔写来,结果思路混乱,形神俱散,漏洞百出,杂乱无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构思,学会列提纲,把段落结构安排好。每段的内容、字数,各段之间的关系,在写作前都应做好设计。引导学生在作文前先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只有先明确了作文的主旨、思路、语言,才能写出好作文。
“硬伤”五:语言平淡,没有文采。

俗化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语言一旦写下来,就称之为“文章”,就应该和口语有所区别,最起码要用书面语表情达意。但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一层,作文中的语言和口语混淆,致使语言缺乏文采,没有感染力。比如,口语中说:“我很痛苦。”我们在书面语中就可以说:“我心灵的天空在下雨。”但学生恰恰就缺乏这种意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锤炼语言的意识,学习用书面语写文章,学会用修辞表达思想。常用的锤炼语言的方法主要有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句群的锤炼、美文临摹、古文仿写、引诗入文、化诗入文等。建议学生选读一些富有文采的文章,学习其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模仿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可见,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的消灭这些严重影响作文水平的“硬伤”,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学生作文中的五大“硬伤”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