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

中国现代新诗鉴赏教学初探

分享:杨老师 10-16 教研论文

中国现代新诗是五四新文化以后,中西文化对抗、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唐诗宋词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引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涵,它以独特的审美视点和精致的语言形式赢得了人们青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夺奇葩。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现代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现代新诗成了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缺失性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现代新诗鉴赏教学进行研究,弥补教学的不足。现谈几点我个人不成熟看法,以飨读者。
一,现代新诗鉴赏教学必须遵守“知人论世”原则。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往往是由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就直接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而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布封说:“风格即是人。”作家的创作风格就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作家人格的外化,一个品质恶劣的作家很难写出高尚主题的作品。因此,鉴赏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他人生发生转折的事件去解读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创作风格。
同时,“一个艺术家总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进行创作,也总是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钱中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属于他的时代,作者的创作也是一定社会条件的活动,所以,研究作者生活的社会条件也是理解作者作品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社会条件,既包括社会政治条件,也包括文艺条件,即当时的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潮流和流派。
      因此,中国现代新诗的鉴赏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进而更深刻的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在诗歌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以精致的语言形式说出自己深刻独特的内视体验。诗歌语言从形式上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内容上突破了一般语言的用词方式、语法规范、修辞方式和抒情方式。比如:“你丢给我一朵花”是一般语言,而“你丢给我一夺微笑”就成了诗歌的语言。它打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这种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是对一般文学语言的改造和创新,是熟悉的语言“陌生化”,例如:“(乳房)不客气的挺出现代美学”,诗人通过把具体化抽象的方法,把熟悉的语言形式变为陌生化的语言,从而给人以美的熏陶。解读诗歌的语言,不仅是现代新诗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先决条件。
从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外在音乐性和内在音乐性。诗歌的外在音乐性是作者通过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采用压韵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节奏。诗歌的内在音乐性是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情绪的强弱起伏的变化。因此,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把握,就必须大声的反复的朗读和感悟,有口、耳、心去领悟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当然,除了上面列举的诗歌共性以外,还有其它的表现形式,如俄国的诗歌中的“菱形诗”,新月派的“三美”等,无论那种形式,都离不开朗读和感悟,因此,鉴赏诗歌的语言,就必须通过朗读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从而获得主体性审美体验。
三,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视诗歌主题,感悟人生哲理。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要表达某种普视性意义的载体,也是读者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西方的象征主义手法走进了中国诗人的作品,许多作家大量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朦胧诗派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那么,什么是象征主义呢?最早提出“象征主义”一词的法国诗人让·莫雷阿司著文要求诗人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抒写精神生活,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波德莱尔认为,“整个看的见的宇宙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仓库而已,而这些形象和符号应由(诗人的)幻想力来给予相应的位置和价值。它们是(诗人的)幻想力应该消化和加以改造的。”(《波德莱尔相应说》,载《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简而言之,象征就是诗人通过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普视性意义的方法或手段。因此,象征主义手法的采用,不仅极大的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而且也有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最高真实”,使诗歌的意象有了多种理解意义,它所承载的已不再局限于诗歌意象本身,而在于诗人内心所要表达的“其它言外之意”。所以,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诗歌就会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于是就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从诗歌鉴赏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阅读诗歌的目的不在于听从作者的“安排”,而在于从诗歌中领悟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领悟诗歌带给我们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但作为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者,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联想和想像,调动我们的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去“改造”它,但无论如何理解,都必须立足于诗歌的意象本身,在意向中领悟诗歌的主题,感悟诗歌表达的普视性意义。
四,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
      诗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带着特定的情感关照外物,外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的加工,物因心变,具象中有了抽象,在物象中渗透了诗人的人生体验,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自己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传达给读者,完成了个人情感社会化的审美过程。读者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读
者再创造的过程。
       其实,任何一个作者都不能干预读者对他的作品的理解,上面提到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就是读者的再创作过程,因为,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世界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每一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加入了个人人生体验,都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而且,任何作者都无力,也无权干预读者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旦作者把他的作品公布于世,作品就不在属于作家本人,而是属于读者了。
因此,在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的去感悟和理解诗歌,事实上,学生对诗歌的再创造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代替的,我们只有学会“顺从”学生,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新诗教学,只有遵循文学鉴赏的内在规律,从提高学生素质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现当代优秀诗作,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鉴赏和创作,才能更有效的上好现代新诗教学这一课。

中国现代新诗鉴赏教学初探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